社会保障价值理念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建构的缘起

价值理念是制度的灵魂与精髓,价值理念决定着制度的模式、路径与走向,以价值理念指导制度实践,是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中的基本共识,然而,学术界从微观角度、技术层面以及具体对策问题等方面对于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从宏观、长期、抽象层面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对于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嬗变规律进行系统归纳与学理反思的研究成果则是凤毛麟角。这是本书选题的学术背景。具体来说,本选题起因于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或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一 防止社会保障研究中“西方中心主义”范式的滥觞

现代意义上、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一般认为起源于19 世纪末期的德国,后被西方国家群起仿效并风靡全球。西方国家工业文明数百年来独领风骚的垄断地位,使得西方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居于“执牛耳”的地位,社会保障制度与理论也是一以贯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虽然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与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然而,中国毕竟与西方在文化背景、基本国情、价值取向、社会同质化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社会保障也并非是一个超越于意识形态之上的领域。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消费主义的社会风尚、注重占有的生活方式、“理性经济人”的研究假设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迄今确实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的价值观念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如果简单移植西方制度或理念,难免会造成水土不服、“南橘北枳”。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合理吸收西方社会保障中有价值的成果,并对之经过一个中国化、时代化、本土化的过程,为我所用,同时回溯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理念精华,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与理论体系服务,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的问题。

二 弥补社会保障中价值理念研究的相对欠缺

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障研究中还存在着重技术轻理念的研究倾向、重经济学轻伦理学的学科倾向、重效率至上轻公平优先的价值倾向、重经济制约轻文化模板的模式倾向、重移植轻建构的范式倾向。基于对以上研究倾向的批判性反思,和对社会保障理念与价值迷失的关照,思考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与西方社会保障理论进行对话,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精华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建构,促进制度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是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建构中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本书选题的原因之一。

三 总结中国社会保障的实践经验

制度与理念嬗变一体两面,理念是制度的精髓和灵魂,制度是理念的现实载体。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变更,既受到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又被社会保障的改革实践所推进。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关涉到政府与市场、个人与社会、责任与权利、公平和效率、经济与文化、功利与公利以及储蓄与消费等一系列价值范畴的关系及其优先层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四十多年的实践历程,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建设成就,然而经验与教训也在所难免;尤其是存在着社会保障价值共识缺乏,制度信仰迷失等问题,对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范畴的价值关系进行辨析,进而构建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下的社会保障价值理念,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话语体系

话语即言说、阐述、理论表达,话语必然包含以知识为代表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也是权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柯的“话语即权力”被广为引用。“话语体系表面上是一个‘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的语言表述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涉及思维方式、思想认同、价值立场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是建立在一整套自己的话语体系基础上的。”[1] 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为全世界消除贫困现象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中国社会保障的话语体系在社会科学界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建构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中国话语,构建社会保障的意义世界,是社会保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时代诉求。

综上,社会保障研究中无论是甚嚣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还是社会保障信念的混乱与缺失,抑或是中国社会保障话语权的缺失问题,究其实质,所涉及的深层次理论问题,都需要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原则、理论根据、研究范式、逻辑起点以及价值归宿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恰恰都关系到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基本制度安排的价值理念问题。“当前中国社会保障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而是社会理念选择和制度重构问题。”[2] 因此,本书试图对于“中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建构”这一难度较大、争议较大的选题进行探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