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疗百病:温性、热性药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温序

“民以食为天”,这是广泛流传于世代老百姓中间的口头语。这话说得确切,通观人类历史的进程,无论何年何代,饮食第一的位置始终是无法改变的。人类要生存、要繁衍、要昌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喝的问题。中华文明始祖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围绕的是“吃喝”,旨在提高饮食的质量;伏羲氏倡导结网捕鱼,围绕的也是“吃喝”,旨在丰富饮食的营养;神农氏亲身尝百草,围绕的还是“吃喝”,旨在改变饮食的结构。厨祖伊尹,有扎实的烹饪实践和理论研究,并将之与医药、治国理念联系在一起,成为从古至今被人敬仰的智者、贤者。

“民以食为天”的理念,除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外,在生命科学领域内也得到了深刻的阐释:由中医学祖本《黄帝内经》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生存法则中,第一条实质性要求就是“食饮有节”。后世医家在论述食物与药物的关系中,也多有类似的观点,如宋代陈直在《养老寿亲书》中提出的“善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金元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的“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等,都是明证。国外的医家们也有相近的说法,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经留下过“要让食物变成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变成你的食物”的著名格言。

同吃喝无法避免的道理一样,疾病同样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现象,因此,人们在强调“民以食为天”理念的同时,也提出了“病以药为治”的理论。聪明睿智的老祖先们,将一些食物具有的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一些药物具有的食用营养作用捆绑在一起,发明了既可解决温饱问题,为生命汲取能量;又可解决疾病问题,为机体提供健康保障的双重交叉用法,这就是“药食同源”。它拓展了食物和药物原有的局限性功能、创造出“药食通用”的多元化功能模式,成为中医药学独有的特色。

因于此,历代医药学家、养生学家根据“药食同源”的理念,倡导在饮食养生中体现药物养生者比比皆是,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撰写出不少传世流芳的著述,为后世医药学发展提供了启迪和借鉴。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吕沛宛教授,长期工作在防病治病的第一线,有成功的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的经历,是近年来国内“药食同源”理念的积极践行者之一。她和她的团队依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在强调方向求准、文化求本、学术求真、表述求亲的原则下,甄选出符合中医“药食同源”理论、配伍合理、操作简单可行的食养方法,编写成《药食同源疗百病》一书,对传承和创新中医“药食同源”理论、普及人民群众健康养生知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无疑是有意义的好事,值得褒奖。

如何读懂、用好这本书?窃以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必须要弄明白的:

第一,要解决好“药食同源”即中药与食物的关系。凡是符合药食两用标准的材料,虽然都具有药和食的双重作用,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放在不同的位置其用途也是有差异的。对此,《黄帝内经太素》说得明白:“空腹则为食,患病则为药。”也就是说,作食,体现的是它的营养,主要作用是把肚子填饱,这就是平时说的“食养”;作药,体现的是它的药效,主要作用是用于疾病防治,也就是平时说的“食疗”。譬如药食两用的植物芹菜,若以蔬菜论,利用的主要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营养成分等),普通人都可以适当食用;若把它作为降压的药物,那就要按照药物的要求(包括适应证、用法、用量、使用频率等)考虑了,而且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准确定位其担纲主角还是配角的位置。很显然,在重症高血压病人面前,利用芹菜降压的前提是“不停药”,而不是盲目“以食代药”。

第二,要了解食物选择与机体需求的关系,处理好生活中饮食物的合理调节和正常安排。要知道,任何食物和药物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不存在唯一性和“最好”“最坏”之分,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自主选择、多项选择的。不分青红皂白让全民都去吃某种食物、让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种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脱离中国国情、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医基本思想的。一些养生宣传,一会儿说吃肉好,一会儿说吃素好,张三说红薯是最好的食物,李四说西红柿是最佳的选择,同一个问题给出若干种说法,弄得老百姓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了。把简单的问题说繁了、说杂了、说乱了,不是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医的饮食金字塔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其核心是一个“合”字,就是不挑食、不偏食、不嗜食的全面饮食、综合性饮食。

第三,要了解食物寒热属性与身体健康及疾病发生的关系,掌握按照体质状况和疾病的性质选取食物的基本方法,按通常的说法就是要“辨证施吃”。譬如人参是传统的名药,但绝不能乱用、滥用:有气虚症状的人用了,立时容光焕发、神气来复,效果不错,证明用对了;气盛火大的人用了,可能会出现牙痛、流鼻血、脸上长包、痔疮下血等症状,说明是不对症的。不谙食物寒、热、温、凉的属性,只以口感、味道、爱好来选择,或心血来潮,一味求补,势必会弄出毛病来。养生与进补不能画等号,身体需要补的,补就是养生;需要泻的,泻也是养生。“因人因时因地”确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法,是中医不变的法宝。

概言之,“药食同源”是符合人们生活实际、生活状态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健康生活理念,是实现中医“治未病”目标的一种基础方法、基本手段。按照中医“养生,就是要建立一个适合于每个人自己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界定,普及“药食同源”理念,正是从正常生活开始对受众普及养生科学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推进中医传统药膳进步、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积极推广和组织实施。《药食同源疗百病》一书的初衷,正是朝着这目标努力的,相信在作者和读者的一起努力下,一定能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是书付梓之际,写上这些话,算是对作者盛情之约的回应,且充以为序吧。

2021年12月于北京

(作者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