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疗百病:温性、热性药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这一意见进一步促进了药食同源的相关研究。

药食同源是人们对药食关系及其应用的总结。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为后世的药食同源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鼻祖伊尹,创制汤剂,也和他擅长运用四气五味烹调关系密切。俞慎初在《中国医学简史》一书中写道:“医药学的最初萌芽就是孕生于原始人类的饮食生活之中的,这应当说是人类医药学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简单方便、科学规范地为老百姓普及药食同源食品,让老百姓吃好用好,对于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进行编写,强调专业性和通俗性结合,将每味食品分别从概述、性味功效、药食养生、注意事项四个部分进行叙述。其中药食养生部分,甄选出符合中医药食同源理论、配伍合理、操作简单可行的食养方法,并加以按语,阐明其养生理论依据。力求让读者一看就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也应注意食养亦须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有宜忌取舍,不可泛泛而谈。全书亦雅亦俗,易学便用。以期能帮助读者根据自身情况正确运用食膳治未病,不生病,少生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服法用量”指导上,用量指的是一日成人用量,儿童用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大小适当减量。有些食疗方药材量大,为了尊重原作者,食材配伍量未作更改,但具体食用时仍以本书“服法用量”作指导。当身体不适,食膳三日未改善者,请及时就医。

有人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河南省卫健委中医处和河南省中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反复要求:“文化作品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要写得让百姓喜欢看、看得懂、学得会,有参与感,这样才是好作品。”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中华(澳门)发展合作促进会、中华(澳门)文化交流协会与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院共同推进豫澳中医药事业发展,多次举办豫澳中医药合作交流活动,科学普及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促进中医药在澳门的发展,树立文化自信。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中华(澳门)发展合作促进会、澳门森利集团梁树森先生的大力支持,在编写过程中,多次得到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李沛霖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科带头人侯江红教授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本书部分图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陈随清院长提供,校稿过程中得到了河南省中医院药学部黄小敏副主任药师斧正。在此也一同致谢。

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中医学和中国食膳博大精深,编写过程中纰漏难免,敬请同道和读者友善指出,不胜感激。

本书引用书目除“概述、性味功效”外,其余一并列入正文,再次向中国历代圣贤和后世作者辑首以谢。

编者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