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
一年来,中国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加速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提升数字政府效能,提高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加快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治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互联网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球领先,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完成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一年来,中国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推进5G、千兆光纤网络、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全面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完成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总体布局设计,持续加快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加速发展。
5G网络建设规模全球最大,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截至2022年6月,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85.4万个,5G应用已覆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5G应用案例数量超过2万个[1]。光纤宽带加速升级,千兆宽带网络建设提速。千兆用户规模达到5591.1万户,全国超过300个城市启动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持续推进,截至2022年7月,中国活跃用户数量达到6.9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67.1%[2]。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不断加快,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北斗导航卫星实现规模应用,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规模达到4690亿元[3]。中国统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6月,中国算力总规模超过150EFlop/s,位居全球第二。完成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总体布局,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加速施工,节点所覆盖的省份已明确“十四五”时期数据中心机架建设目标、电能利用率等指标。应用基础设施进程加快,物联网体系已趋于成熟,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不断深化,车联网加速落地。物联网朝着更低功耗、更大带宽、更强连接能力方向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7万亿元,预计2022年这一规模超过2万亿元[4]。工业互联网驶入“快车道”,行业发展进入提速期,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实现规模化发展。截至2022年6月,国家级、行业级、企业级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构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900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国内工业App数量达到28万余个。车联网基础设施部署有序推进,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推动重点高速公路开展车辆网的升级改造,已完成3500多千米的道路智能化升级,部署4000余台路侧通信单元。
(二)数字经济赋能作用凸显,数据要素市场加速培育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年来,中国牢牢把握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激活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各地相继出台了“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明确“十四五”时期的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擘画数字经济发展蓝图。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数字经济特别是核心产业成为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9.8%[5]。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中国数据产量达到6.6ZB,同比增加29.4%,位列全球第二[6]。各地再次掀起建设数据交易中心热潮,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交易中心(所)纷纷成立,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初见成效,数据资产化运营模式不断创新。数字产业化持续稳定发展,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均保持稳定增长。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加快,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7],“定制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工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优化变革,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升级。截至2022年6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和75.1%[8]。“5G+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和重点行业应用增多,涌现出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模式。服务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占得先机,金融、交通、物流等领域数字化发展势头迅猛,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规模全球领先。数字化技术推进物流生态的信息系统互通,实现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生活服务数字化消费已成为中国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网约车、网上外卖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字经济发展产生了数字藏品业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催生了“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数字职业,数字化就业正成为趋势,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来源。
(三)数字化公共服务效能增强,社会治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数字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一年来,中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提高有限资源的普惠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数字政府效能,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9]。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网络教育、数字健康服务等逐渐成为常态。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已接入各级平台233个,累计上架176个教育服务应用,供广大师生免费获取,助力教育公平惠及更大群体[10]。远程医疗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和超过90%的县(市、区),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医保信息化和标准化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为13.6亿个参保人提供跨省异地就医自助备案和住院直接结算等医保服务[11]。数字生活包容性不断增强,数字设备、数字服务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加强,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面向特殊群体的数字化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各地健康码查询及时上线“老幼健康码助查询”功能。截至2022年6月,已有452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改造及无障碍水平评测[12]。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化,各地深度挖掘符合自身特色的智慧能力,促进城市逐步走向智慧化、数字化、物联化。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预测,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13]。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弥合,农业信息化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农村数字化治理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向乡村延伸,通过线上方式推进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下沉,“乡村钉”“村村享”等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改进了乡村治理工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政务事项办理效率和便捷度大幅度提升,网上办、掌上办、一网通办深入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超过9.5亿人,总使用量超过620亿人次,推动90.5%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平均承诺时限压缩51%[14]。数据开放共享成效显著,目前建有省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24个,开放的有效数据集近25万个;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线目录累计超过66万条,发布共享接口超过1000个[15],“数字抗疫”加速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汇聚相关部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数据,共享确诊人员、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数据2300亿余次,支撑各地区“健康码”信息共享交换648亿余次,推动各地健康码“一码通行”[16]。
(四)网络主流舆论巩固壮大,网络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凝聚向上向善力量”。中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内容建设,紧扣年度主题,设置重大宣传主题,创新宣传形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产品,网上正能量充沛,用好新技术和对外平台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深化网络生态治理,开展常态化专项行动,多方协作,共同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这一年,紧扣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主流媒体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策划推出一系列鲜活生动接地气、昂扬向上有朝气的精品佳作,推出《理上网来》《是说新语》《每日一习语》等栏目,全景式展现中国新时代发展成就。围绕北京冬季奥运会、共青团成立100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等重要事件,推出系列宣传报道,实现官方媒体和自媒体联动,内容吸引力不断提升。媒体功能不断延伸,向综合性平台转变,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政务服务、日常生活类服务,有效实现内容与服务的联动创新。在线短视频发展迅速,直播行业尤其是运动健康直播和知识型直播走红。数字文化发展成果显著,借助元宇宙、VR、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不断丰富发展。实施《龙凤呈祥》《舞上春》等演播示范项目,推动建设“5G智慧剧场”,持续探索实践线上演播商业模式。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沉浸式场景,推出成都《夜游锦江》和苏州《姑苏八点半》等节目,把文化体验与商业消费、社交娱乐、网络直播等有机结合。网络对外传播形式创新,效果显著,多形式、多语种、多渠道对外讲好北京冬季奥运会故事,传播“数字冬奥”成效。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举办2021年和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强化部署中国好网民工程,宣传和推广正能量网络作品,深入实施网络公益工程,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建设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成为共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建设,加强对网络账号、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算法推荐等领域的管理,围绕党中央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饭圈”乱象、网络水军、直播短视频乱象等突出问题,净化网络环境。企业、网民、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网民提升素养,参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等工作,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行业自律,做好公益宣传,社会诚信体系不断健全。
(五)网络安全威胁复杂叠加,网络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强化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一年来,网络空间对抗趋势突出,大规模针对性网络攻击行为增加,安全漏洞、数据泄露、软件供应链安全等风险突出。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强化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领域的网络安全建设,多措并举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网络安全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持续加大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网络安全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氛围。
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安全风险加速传导、渗透、叠加、放大,网络安全形势总体严峻复杂。勒索软件攻击产业化,DDoS攻击手段不断衍化,漏洞安全威胁形势不容乐观。2021年,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共收录通用软硬件漏洞数量26564个,呈持续增长态势,“零日”漏洞数量同比增长68.0%。针对工业控制系统、车联网、物联网的网络攻击风险加剧。面对网络安全风险挑战,中国扎实推进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不断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初步建立,数据出境安全、网络安全审查等有关规定逐步完善。研究制定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等一批急需关键标准,有力支撑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工作和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扎实推进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和专项治理工作,持续开展App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行动。同时,常态化受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投诉举报,治理成效显著。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在“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共侦破案件6万多起;建设国家反诈平台,针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互联网预警劝阻。积极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网络安全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据统计,2021年,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约为614亿元,同比增长15.4%[17]。加快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步伐,加强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持续实施网络安全万人培训计划。2021年,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组织开展国家和各地的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聚焦“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着眼“我为群众办实事”,逐步增强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
(六)网络法治体系基本建成,网络生态治理更加精细化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提出,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一年来,中国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网络安全、数据治理、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平台治理的立法工作全面展开并逐步完善,网络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网络安全法律“四梁八柱”基本形成。自2021年以来,中国颁布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出台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网络数据分类分级指引》,起草《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规定(征求意见稿)》等法规规章及《信息安全技术 重要数据识别指南(征求意见稿)》等标准。各地纷纷出台数据条例,对数据权益、数据要素市场构建等做出规制。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持续强化,聚焦新业态和新技术,正朝着精细化治理的方向发展。中国还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修订了《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算法推荐、深度合成等新技术的规范管理,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旨在避免技术滥用。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平台经济治理和重点人群保护成为关键。强化平台反垄断,规范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反垄断相关制度在平台经济领域的具体适用规则。促进网络直播依法合规经营,印发意见文件,从网络直播平台、网络营销行为、税收管理等方面规范网络直播行为,对多名网络主播的偷逃税行为进行处罚,同时不断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网络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网信部门综合运用约谈、责令整改、处置账号、下架应用程序、暂停功能或更新、关闭网站等多种处置处罚手段。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共依法约谈网站平台3491家,警告3052家,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12292家,治理成效显著。汇聚合力构建大网络普法格局,发动社会力量,聚焦重点,坚持普治并举,发挥网络优势,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务实展开,数字合作格局不断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密切观察、主动作为,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及时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一年来,中国积极务实地开展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多层次全球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建设活动,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热点议题治理,持续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中国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不断提出中国倡议和中国主张,提供国际公共产品。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近百个国家响应和支持;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六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安全倡议”。这两大倡议为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提供了两个方案,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支撑。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议程,推动各方共同探讨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举办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GF)开放论坛,参与IGF专家组会议,探讨IGF的未来发展方向,参与联合国信息安全开放式工作组和政府专家组、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特委会、人权理事会等活动,阐述中国立场和观点,贡献治理思路。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持续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首次举办“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发布和展示活动,充分展现了国际社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不懈努力,对各方深化数字合作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加强双多边交流合作,深化同欧盟、东盟、金砖国家的合作尤其是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2021年,中国先后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2022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推动区域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共赢发展;中国与金砖国家达成《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和《金砖国家加强供应链合作倡议》,全面展现中国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及相关规则制定的责任担当。中国与中亚五国达成《“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标志着中国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再向前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