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正
【原文】
《诗》:“定之方中;又:揆之以日。注云: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也。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南视定[1],北准极[2],以正南北。”
《周礼·天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考工记》:“置槷[3]以悬,视以景[4],为规[5]识[6]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郑司农注云:自日出而画其景端,以至日入既,则为规。测景两端之内规之,规之交,乃审也。度两交之间,中屈之以指槷,则南北正。日中之景,最短者也。极星,谓北辰。”
《管子》:“夫绳,扶拨以为正。”
《字林》:“时钏切,垂臬望也。”
《刊谬正俗》音字:“今山东匠人犹言垂绳视正为‘抟’。”
看详:——今来凡有兴造,既以水平定地平面,然后立表测景、望星,以正四方,正与经传相合。今谨按《诗》及《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
取正之制:先于基址中央,日内[7]置圆板,径一尺三寸六分;当心立表,高四寸,径一分。画表景之端,记日中最短之景。次施望筒于其上,望日景以正四方。
望筒长一尺八寸,方三寸,用板合造;两罨[8]头开圆眼,径五分。筒身当中,两壁用轴安于两立颊之内。其立颊自轴至地高三尺,广三寸,厚二寸。画望以筒指南,令日景透北,夜望以筒指北,于筒南望,令前后两窍内正见北辰极星;然后各垂绳坠下,记望筒两窍心于地以为南,则四方正。若地势偏袤[9],既以景表、望筒取正四方,或有可疑处,则更以水池景表较之。其立表高八尺,广八寸,厚四寸,上齐,后斜向下三寸;安于池板之上。其池板长一丈三尺,中广一尺,于一尺之内,随表之广,刻线两道;一尺之外,开水道环四周,广深各八分。用水定平,令日景两边不出刻线;以池板所指及立表心为南,则四方正。安置令立表在南,池板在北。其景夏至顺线长三尺,冬至长一丈二尺,其立表内向池板处,用曲尺较,令方正。
【梁注】
[1]定,星宿之名,就是营室星。
[2]极,就是北极星,亦称“北辰”或“辰”。
[3]槷,一种标杆,亦称“臬”“表”。槷长八尺,垂直竖立。
[4]景,就是“影”的古写法。
[5]规,就是圆规。
[6]识,读如“志”,就是“标志”的“志”。
[7]日内,在太阳光下。
[8]罨,同“掩”。
[9]袤,音斜,与“邪”同,就是不正的意义。
【译文】
《诗经》上说:“定星在黄昏时位于天中央。又说:测量日影来确定方位。注说:定,即建造房屋之意。方中,黄昏时在四个方位的正中。揆,测量之意。测量日出日落,以知道东西方位。南通常被视为确定北方的标准,以确定南北方位。”
《周礼·天官》上说:“只有在君王建造国都的时候,才会明辨方向和端正位置。”
《考工记》上说:“垂直放置测量日影的标杆,观察它的影子所在,目的是为了识别日出和日落时太阳的影子所在;夜晚考察北极星的方位,以确证早晚。郑司农注说:从太阳刚出来直到日落时记录下槷影远端的变化,这样可以形成一定的规律,测量槷影两端距离的变化,就是审。测量两端之间的影线,如果与槷影重合,则南北的方位就正。太阳在中天的时候,影子最短。极星就是北极星。”
《管子》上说:“绳子,用来扶持拨动倾斜,以使其保持垂直端正。”
《字林》上说:“抟(读时、钏的切音,今读tuán),就是垂直竖立一根标杆用来观测日影。”
《刊谬正俗》音字上说:“现在,山东等地的工匠还常常说悬垂一根绳子来观察是不是端正,他们把这叫作抟。”
看详:如今一旦有施工建造,都先用水平确定地面,后立标杆进行测量、望星,以此可使四个方位得到确定,这正好与经传相合。如今只按照《诗经》和《周官·考工记》制定下条。
取正的制度:白天在基址正中放置一个标影杆,直径一尺三寸六分。在它的正中心位置上竖立一根高四寸,直径一分的标杆。画出阳光下标杆影子的末端,记录一天之中影子最短的地方。然后在这个位置上安放一个望筒,通过观察太阳的影子来辨正方位。
望筒长一尺八寸,三寸见方(用木板合造);在望筒的两端凿出两个直径五分的圆眼。望筒筒身中间两壁用轴安装在两根立颊之内。立颊从轴到地面高为三尺,宽三寸,厚二寸。白天用望筒指向南方,让日影穿过圆孔透向北方,夜间用望筒指向北方,在筒眼里向南望,使前后两端的孔窍正对北极星。然后将一个坠有重物的绳子垂下去,把望筒两个圆孔的圆心位置在地上做出记号,以此为正南,则四个方位可以确定。若地势偏斜,就用标影杆、望筒取正方位,如果有可疑之处,就用水池景表这种校正南北方位的仪器进行校正。水池景表的立标柱高八尺,宽八寸,厚四寸,上端平齐(后来上端变为斜向下三寸);安放在池板上面。池板长一丈三尺,中间宽一尺。在一尺宽之内,根据立标的宽度,画两道刻线;在一尺之外,开出水道环绕四周,水深水宽各八分。通过水平面来确定池板水平,让日影两边不超出刻线的位置;通过池板所指的方位和立标中心确定为正南,那么方位可以确定。(安放的时候,要将立标放在南方,把池板放在北方。日影在夏至时长三尺,冬至时长一丈二尺。其立标须与池板垂直,可用曲尺校正确保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