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我们撰写《人与情境》以来的20年里,社会心理学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等有经验的记者与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等熟谙科普写作的著名学者的作品,社会心理学的见解越来越能被普通大众理解和欣赏。我们还看到人们对行为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学科明显承袭了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开创的判断和决策心理学,而对社会心理学的主观主义传统承袭得并不那么明显。事实上,行为经济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市场模型,更具体地说,它解释了在不确定情境下,人们对预期收益和损失的反应取决于描述二者的“框架”。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行为经济学其实是心理学,只是“出于商业原因而被改了名”。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和变化是文化心理学的繁荣,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社会知觉和互动中什么是自然的或必然的,什么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在应用社会心理学方面也有鼓舞人心的发展,包括给污名化和弱势学生提供了基于理论的有效干预措施。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理论发展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无意识或内隐过程影响的兴趣。或许最重要的发展是经典的“单次”实验逐渐式微,人们对行为和结果的长期、动态影响因素越来越感兴趣,并且这些因素都无法由单个实验捕捉到。
我们抵制住了根据这些新发展修改原有章节的诱惑。(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新发现和新方向的全面综述可以在2010版《社会心理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的介绍性文章中找到,该文由罗斯、莱珀(Lepper)和沃德(Ward)合著。)然而我们认为,增加一个简短的“后记”会对读者有所帮助,在“后记”中,我们评述了这些新发展与我们原有观点(关于人、情境,以及社会心理学中不断累积的证据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影响人类行为)的联系,以及它们给我们原有观点带来的挑战。
我们要感谢出版人马丁·瓦格纳(Martin Wagner),感谢他给本书带来了新生命[1],也感谢他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不仅使本书能够面向新读者,而且也让我们对本书初版以来本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最后,我们非常感谢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感谢他妙趣横生的推荐序,也感谢他对《人与情境》以及此书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所起作用的赞美之词,我们备感荣幸。他的写作技巧和他对我们这个领域的洞察力,既成就了他个人,也使公众重新燃起了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兴趣。他确实是一位“异类”(outlier)[2],他的努力为社会心理学创造了一个“引爆点”(tipping point)[3]。
李·罗斯(Lee Ross),理查德·E.尼斯贝特(Richard E. Nisbett)
2011年7月
[1]《人与情境》英文版初版于1991年,再版于2011年。——译者注
[2]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有《异类》(Outliers)和《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译者注
[3]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有《异类》(Outliers)和《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