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23 16:11:11
封面
版权信息
文前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初版前言
引言
第1章 情境的影响
社会影响和群体过程
实验室中的从众压力:谢里夫的似动研究和阿希范式
本宁顿研究
谢里夫的群际竞争和冲突研究
旁观者干预的抑制
为什么社会影响的作用如此强大
渠道因素
出售战争债券
是时候做一个“善良的撒玛利亚人”了
最小顺从效应
总结: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与平庸之恶
第2章 解释社会世界
客观行为主义中的主观主义考量
判断和动机现象中的相对性
奖励的非显性动机后果
社会心理学中的解释问题
所罗门·阿希和“判断目标”
立场之争和认知
解释的工具
归因过程
因果性归因的规范性和描述性原则
自我归因
对解释不确定性的忽视
虚假共识效应
过度自信的社会和个人预测
情境解释和基本归因错误
第3章 寻找个人的一致性
传统人格理论概述
科学的发现和争论
1968年的挑战
跨情境一致性的实证研究
实证挑战的意义
专业领域对1968年挑战的回应
贝姆重提普遍化-个体化方法的区分
方法上的质疑以及另一种实证方法
爱泼斯坦提倡聚合测量
理解“一致性”相关
基于单一观察的预测
基于多次观察的预测
极端行为的相对可能性
第4章 常人人格学和常人社会心理学
常人人格理论的定性特征
常人人格理论的定量特征
常人特质主义与基本归因错误
从情境产生的行为中推断特质
忽略情境背景而重视特质
对特质归因的过度自信
特质主义与面试错觉
特质数据何时有用
常人特质主义的来源
知觉与特质归因偏差
行动者和观察者不同的因果性归因
解释与特质归因偏差
统计学与特质归因偏差
我们怎么会错得这么离谱呢
第5章 日常社会经验的连贯性
科学的分解与现实世界的混杂
个人和情境的科学分解
个人和情境的现实混杂
观众引起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当人们创造自己的环境时
选择和改变情境
对他人可预测性需要的响应能力
毕生行为的连续性
情境、解释和人格
重新审视常人人格学的效用
寻求更强大的人格概念
第6章 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文化的情境决定因素
生态、经济和技术的影响
“中间”少数族裔的境遇
文化、意识形态与建构
新教的愿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联想主义与经济发展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东西方社会背景与归因
社会阶层和控制点
体现文化差异的美国地域差异
文化规范的实施
作为紧张系统的文化
美国的文化变迁
美国南部的黑人和白人
日本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
特质、族群和个体差异的调和
族群能否代替特质
为什么族群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第7章 应用社会心理学
给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方法学启示
“真实验”的价值
霍桑传奇
当“大型”干预失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