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一、 地貌特征
福州西枕鹫峰-戴云山脉,东临东海,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中部,地貌上具有以下特征:
(一) 地势西高东低,呈层状下降
福州西部的鹫峰-戴云山脉(闽中大山带) ,地势高峻,海拔大多至800米以上。地貌类型自西向东,由中山向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平原,延伸至海,呈有规律的排布,地势呈层状下降。永泰县西南部的东湖尖,海拔为1682米,是福州的最高峰。沿海一带有的地方因断块隆起也形成了一些较高的山峰,如鼓山大顶峰(海拔为919. 1米) 、旗山(海拔为755. 2米) 、五虎山尾虎顶(海拔为611米)等。
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福州中部,注入东海。安仁溪口以上,闽江横切鹫峰-戴云山脉,形成峡谷,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渐开阔,水流平缓,形成福州最大的福州平原。
(二)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
福州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占福州土地总面积的72. 68%。其中,山地占32. 41%,丘陵占40. 27%。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各县,如永泰县、闽清县和闽侯县山地的面积分别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55. 23%、46. 82%和46. 10%。丘陵分布广泛,各市、县均在31. 74%~57. 52%,其中以连江县和罗源县较大,分别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57. 52%和54. 30%。在丘陵分布中,内陆以高丘陵为主,沿海各市、县除罗源县外,均以低丘陵为主。台地和平原占福州土地总面积的25. 75%,其中台地所占的面积较大。台地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各市、县,以福清市、长乐区和平潭县所占的比重较大。平原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福州平原是福建省沿海四大平原之一。在鳌江和龙江下游以及山区盆地内也有较多的小片平原分布。
在西部山区,镶嵌着为数众多的小盆地,如永泰县的葛岭、城关、梧桐、嵩口、洑口,闽清县的塔庄、池园、田中,闽侯县的大湖、洋里、廷坪、鸿尾,罗源县的洪洋、霍口、西兰、起步,连江县的丹阳、潘渡、东湖、长龙等,大都具有侵蚀盆地的性质。这些小盆地的自然条件较好,是山区的精华所在。福州平原的四周被鼓山(东)、旗山(西)、五虎山(南)和莲花峰(北)所环围,地貌组合也是一个盆地,它和漳州盆地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两个盆地。
(三) 海岸曲折,海域广阔,多港湾,多岛屿
福州的岸线漫长曲折,大陆岸线自罗源县的鉴江到福清市的江兜,长为800. 3千米。而两者的直线距离仅为118千米,海岸曲折率为1 ∶ 68,略高于福建省海岸曲折率(1 ∶ 57)的平均水平。海域广阔,面积约为2. 7万平方千米,远大于陆域的面积,跨闽东渔场的南部和闽中渔场的北部。海底地形平坦舒缓,自陆向外作和缓倾斜,比降为10‰~12‰,并有阶地、峡谷等海底地貌。海域水深较浅,绝大部分为大陆架浅海。
曲折的海岸构成众多的港湾。福州共有港湾18个,其中较大的、自北向南有罗源湾、定海湾、马尾港、福清湾及与莆田市交界的兴化湾。罗源湾是福建省六大深水良港之一,可建设5万~10万吨泊位码头。马尾港一向是福建省最大的吞吐港,但近年来被厦门港超过。
沿海的岛屿星罗棋布,福州辖属岛屿有545个,面积为520. 03平方千米,岸线长为1061. 03千米,分别占福建省海岛总数、总面积和岸线总长的35. 25%、39. 27%和37. 74%。这些岛屿均为基岩岛,其岩性构造与附近的大陆一致,属于大陆岛性质。较大的岛屿有海坛岛、江阴岛、琅岐岛、粗芦岛、大练岛、屿头岛等。其中,海坛岛的面积为274. 3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江阴岛的面积为76. 07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第五大岛。岛屿由于长期受到海浪的拍击和侵蚀,形成奇异多姿的海蚀地貌,如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桥、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其中,海坛岛的海蚀地貌发育比较完美,类型多,分布广,国内罕见,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二、 地貌类型
福州背山面海,既有陆地地貌,也有海岛地貌和海底地貌,还有介于海陆之间的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沙洲、海岸、港湾、半岛、岛屿等地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一) 山地
福州的山地包括中山和低山,面积为3878. 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 41%,其中以低山为主,占25. 22%,主要分布在西部,是鹫峰-戴云山脉(闽中大山带)的组成部分。闽中大山带的支脉向东南延伸,构成了闽侯县境内的山地。大地构造单元属闽东火山断坳带,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山体呈北北东走向或北西走向展布,切割深,坡度大,山间盆地发育。组成山地的岩石以燕山期花岗岩和晚侏罗-白垩纪火山岩为主。山地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了许多的断块山和断裂谷。山地中发育有海拔1000~1100米、海拔700~800米和海拔500~600米的3级剥蚀面,成因类型以构造为主。福州山地较高的山峰主要有东湖尖(海拔为1682米) 、山东梯岭(海拔为1404米) 、大帽山(海拔为1238米) 、飞仙岩(海拔为1130米) 、缺鼻峰(海拔为1029米) 、古崖山尾(海拔为1000米) 、鼓山大顶峰(海拔为919米)和旗山(海拔为755米)等。山地因地势高,且多呈北北东走向,是冬季阻挡西北冷空气南下的天然屏障。山地是溪流的发源地,福州的年降水量多,河川径流丰富。山地水热条件良好,森林植被较茂密,对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十分有利。山地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自然景观优美,宜于发展旅游事业。
1. 东湖尖
东湖尖系福州的最高峰,位于永泰县的西南部,是石牛山破火山口的组成部分,由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其山体呈南北展布,长为5千米,宽为2. 5千米,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为1682米。在火山构造的控制下,大樟溪上游段沿山地北麓呈环状绕过,支流呈放射状。东湖尖山高谷深,高差达千余米,森林茂密,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 山东梯岭
山东梯岭又名牛姆山,位于闽侯县的北部,为鳌江与闽江的分水岭,山体呈圆形,面积约为55平方千米,海拔约在800 米以上。其主峰牛姆山的海拔为1403米,是福州第二高峰,由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为环状构造,具有弧状和放射状断裂。山东梯岭环状地貌显著,发育有放射状沟谷和弧状水系,主峰南侧分布有古火山口。
3. 大帽山
大帽山又名白岩山、石帽山,位于闽清县、永泰县和闽侯县的交界处,南北长约为2. 5千米,东西宽约为2千米,面积约为6平方千米。大帽山的岩性坚硬,节理发育,悬崖陡壁,形成了嶙峋奇异的地貌。山体呈穹隆状,海拔为800~1000米,主峰大帽顶的海拔为1238米。
4. 飞仙岩
飞仙岩位于罗源县西部,是起步溪与鳌江的分水岭,东西长约为5千米,南北宽约为4千米,面积约为20平方千米。山体呈椭圆形,中部高,周围低,主峰飞仙岩的海拔为1105米。飞仙岩的岩性由燕山晚期花岗岩组成,岩性紧硬,节理发育,形成断崖绝壁,山地西部为千米剥蚀面,地形波状起伏,有大量物理风化的碎屑物。
5. 缺鼻峰
缺鼻峰位于连江县西北部,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为贵溪与朱公溪的分水岭。缺鼻峰的山体长约为4千米,宽约为2. 5千米,面积约为10平方千米,高度多在海拔800米以上。缺鼻峰的最高处的海拔为1029米。缺鼻峰的岩性由上侏罗统坂头组火山岩组成,在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下,构成北西成岭、北东成谷的地貌格局,坡度差达30°~40°,系典型的断块山。缺鼻峰的水系呈放射状,切割深,比降大。
6. 古崖山尾
古崖山尾位于福清市、闽侯县与永泰县的交界处,为十八重溪与赤鲤河的分水岭。山体呈北西-南东走向,长约为16千米,宽约为4~5千米,面积约为70平方千米;高度多在800米以上,主峰古崖山尾的海拔约为1000米,由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岩性坚硬,断裂发育,形成奇岩怪石和悬崖峭壁,多深谷险洞,风景奇丽。
7. 鼓山
鼓山位于福州城区东郊8千米处,北接鼓岭,南临闽江,东界大磨溪,西连福州平原,南北长约为6千米,东西宽约为4千米,面积约为24平方千米。因山巅巨石似鼓,风雨冲击,声如鼓鸣,故名鼓山。鼓山的一般高度为700~800米,最高峰大顶峰的海拔为919. 1米。构成鼓山的岩石为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和碱性钾长花岗岩,断裂发育,以北东、北北东和北西走向为主。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鼓山的山体不断地抬升,鳝溪、磨溪、鼓山溪、东山溪等沿断裂不断地下切,形成四壁陡峭的断块山。沟谷切深可达400~600米,多呈“ V”形峡谷。磨溪的上游沿断裂侧蚀,则发育成嶂谷。在大顶峰西南侧海拔450米处,系承水盆地,保存有千余年之久的涌泉寺。该寺的建筑规模宏伟,苍松翠柏掩映,层峦叠嶂环抱,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妙,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鼓山风景区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5处景点;西有洞壑数十处景点,其中以十八景尤为著名;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2处景点;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处景点。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体组成,经长期风化、剥蚀、崩塌堆积而成。此外,鼓山还有历代的摩崖石刻多处,尤以喝水岩一带最为集中。鼓山、鼓岭顶部系剥蚀面,大顶峰是剥蚀面上的残丘。
8. 旗山
旗山位于福州盆地西侧,属闽侯县上街镇,山体呈北西-南东延伸,长约为13千米,宽约为4. 5千米,面积约为58. 5平方千米。旗山最高峰的海拔为755. 2米,因山巅的形状如旗而得名。旗山由燕山晚期碱性花岗岩组成,呈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发育,山坡陡峻,沟谷深邃,多呈“ V”形峡谷。在岩性、构造和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碱性花岗岩形成各种地貌形态,以形命景,有勾漏洞、公鸡洞、游仙洞、侧身洞、仙人石、旗盘石、玉印石、草鞋石、老人观峰、罗汉拜天、仙桃凌空等号称“三十六洞天,一百零八奇岩”的景点。过去这里曾是佛教圣地,有九庵十八寺,现尚存石松寺、白云寺等寺庙。此外,宋代的摩崖石刻亦多。
9. 五虎山
五虎山位于乌龙江南岸,南连双贵山,东接尚干镇,西邻南通镇,南北长约为7千米,东西宽约为5~6千米,面积约为41平方千米,因山顶东部发育有5个高度相差不大、形似虎头的山峰而得名。五虎山的山体呈北东-南西走向,海拔为450~530米,最高点虎尾顶的海拔为611米。五虎山由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山坡陡峻,多悬崖峭壁,顶部起伏和缓,状如方山,是较典型的断块山。沟谷多循断裂发育,呈辐射状,切割深,落差大,多瀑布、跌水。山上建有农场、林场、茶场、果场,有方山和三溪2个水库,具有发电和灌溉之利。
(二) 丘陵
丘陵分布广泛,面积为4819. 51平方千米,占福州土地总面积的40. 27%。丘陵按相对高度200 米为界,可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两类,前者占丘陵总面积的56. 87%,后者占总面积的43. 13%。高丘陵多呈条带状,常与山地相连,坡度一般为20°~30°,主要分布在闽江及其支流大樟溪的两岸以及罗源县沿海。低丘陵多呈垄岗状、浑圆状,起伏舒缓,坡度多在15°~25°,主要分布在闽江、鳌江和龙江的两侧及沿海和岛屿。在连江琯头和长乐江田一带,由花岗岩构成的丘陵,在湿热气候和海风的作用下,沿节理进行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基岩裸露,发育成石蛋地貌,以连江百洞山最为典型。百洞山有明朝建筑青芝寺、森林公馆“啸余庐”和藏骨塔,系福州的著名旅游景点。
1. 高盖山
该丘陵位于南台岛的中部,海拔为202米,呈北东-南西走向展布,长约为2. 8千米,宽约为2千米,面积约为5平方千米。高盖山由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山坡除西面较和缓外,均较陡峻,山顶呈波状起伏。高盖山的西南坡有水塘,名“天池”,由泉水补给,水质良好,终年不涸。高盖山的山上森林茂密,山麓多橘园,建有高盖山公园。
2. 黄岐丘陵
该丘陵位于连江县东北部的黄岐半岛,呈北东向展布,海拔为200~500米,长约为22千米,宽约为5. 5千米,面积约为130平方千米,西部以高丘陵为主,东部多属低丘陵,组成基岩是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黄岐丘陵是在北东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下经流水、风、海浪等长期侵蚀、剥蚀而成;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丘顶呈浑圆状、平顶状;沟谷发育,岸壁陡峭,植被稀疏,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3. 东瀚丘陵
该丘陵位于福清市东南部龙高半岛的东南端,呈北西向展布,海拔为400米以下,长约为14千米,宽约为3. 2千米,面积约为45平方千米,组成岩石为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在断裂构造的控制下,地体在缓慢上升中经过长期侵蚀、剥蚀而成。东瀚丘陵的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大壤山(海拔为297. 2米) 、东京山(海拔为385. 2米)等高丘陵直逼海岸,形成海蚀崖;南部丘陵的海拔多在250米以下,面积大,起伏和缓,丘顶多呈浑圆状,坡度为10°~20°。裸露的花岗岩由于球状风化,多形成石蛋地貌。
4. 江阴丘陵
该丘陵位于福清市南部江阴岛上,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海拔为50~250米,长约为7. 5千米,宽约为4. 1千米,面积约为33平方千米。江阴丘陵的组成岩石为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是在北北东断裂构造的控制下,在地体和缓上升中经外力长期侵蚀、剥蚀而成。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丘顶呈浑圆状和平顶状,坡度为10°~20°。江阴丘陵的耕地多为旱地,可以种植甘薯、花生等旱作物。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较严重。
5. 鉴江丘陵
该丘陵位于罗源县鉴江半岛上,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海拔为200~300米,长约为14千米,宽约为9千米,面积约为126. 85平方千米。鉴江丘陵的组成基岩是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和燕山晚期花岗石,岩性虽较坚硬,而节理却十分发育。鉴江丘陵是在断裂构造的控制下经过长期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其地形破碎,沟谷纵横,丘顶呈浑圆状和平顶状,坡度为15°~30°,残积层薄,基岩裸露。这里因海风大、降水少、蒸发强,所以地表较干旱,植被覆盖差。
6. 君山丘陵
该丘陵位于海坛岛的东北部,呈北北东向延伸,包括君山、虎头山、杨梅山等,长约为6. 7千米,宽约为3千米,面积约为20平方千米。君山丘陵的最高峰君山的海拔为439米。其组成基岩是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它是在北北东断裂构造的控制下,在长期缓慢的抬升中经受流水、海水和风的侵蚀、剥蚀而形成的。君山丘陵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坡度为20°~30°;北坡直逼海岸,发育形成海蚀崖、海蚀穴等海蚀地貌。地表的植被较稀,以灌木、草丛为主,也有野生水仙花生长。
(三) 台地
台地也称浅丘陵、岗地,是介于丘陵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貌类型,多发育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的阶段。台地的顶面较平整,坡度多在15°以下,或呈波状起伏,或呈岗丘形态,主要分布在福清市东部和平潭县。台地的成因类型主要为侵蚀、剥蚀红土台地,部分为冲积、洪积台地。按比高的不同,台地可分为高台地和低台地,前者的比高多为30~40米,后者的比高多为15~25米。台地多已辟为农地、果园或林地,面积较大的台地有龙高台地和宏路台地。
1. 龙高台地
龙高台地位于福清市龙高半岛的中部,西起牛头山东麓,东至高山镇的西江,长约为27. 5千米,宽约为7~8千米,面积约为212平方千米。其西部龙田、港头一带为低台地,台面较平坦,流水切割微弱,台坡在10°以下,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风化层较厚,残积、坡积较发育,多已被农业利用来种植甘薯、花生等旱作物,灌溉条件较好的则辟为农田,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其东部高山、三山一带为高台地,由于形成时代较久,流水切割、侵蚀较强,台面常呈岗丘形态,台坡为10°~15°以上,由花岗岩、火山岩组成,残积、坡积发育,提水灌溉较为困难,多利用作农地,种植旱作物。
2. 宏路台地
宏路台地位于福清市宏路一带,地处石竹山的东侧,是山丘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貌类型,海拔为15~25米,顶面平缓,坡度多不超过10°。宏路台地主要由长林组和南园组火山岩组成,残积、坡积层较厚,局部有冲积物、洪积物覆盖,地体稳定性好,大部分开垦为农田和果园,福宏公路和福厦高速公路的两侧已开辟为工业开发区。
(四) 盆地
盆地主要分布于福州西部、北部的山地、丘陵之间,多为山间河谷盆地。除福州盆地外,面积都很小,主要有:
(1) 闽清县的坂东盆地、东桥盆地;
(2) 永泰县的城关盆地、葛岭盆地、梧桐盆地;
(3) 闽侯县的大湖盆地、洋里盆地;
(4) 罗源县的起步盆地、霍口盆地;
(5) 连江县的丹阳盆地、潘渡盆地;
(6) 福清市的镜洋盆地、东张盆地。
盆地内部大多有溪流贯穿,组成岩石为南园组、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石。它们多是在以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的区域构造的控制下,经流水的侵蚀、堆积作用而形成的。盆地的形状多呈长条状、菱形状、椭圆状或矩状,长轴方向与主要构造方向一致。沿河两岸有小片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福州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盆地内人口稠密,多为城镇所在地。
1. 丹阳盆地
该盆地位于连江县北部的丹阳镇,四周为松岭(北)、山进(南)、宝山(西)、峻头尖(东)等山岭所环绕,面积约为25平方千米。组成丹阳盆地的基岩是燕山期花岗岩,底部为第四纪冲积物和洪积物。丹阳盆地是在北东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下,由花园溪经长期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盆地中的地面起伏和缓,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灌溉便利,是连江县北部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区。
2. 大湖盆地
该盆地系闽侯县大目溪上游的山间河谷盆地,海拔为750米,长、宽各约为3千米,面积约为9平方千米。组成大湖盆地的岩石是南园组和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太湖盆地是沿北西向发育的大目溪经长期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大湖盆地为山丘所环绕,盆底平坦,堆积有第四纪冲积物和洪积物。大湖盆地的土壤肥沃,气候具有温差大、雨量充沛、云雾多等特点,是闽侯县北部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3. 坂东盆地
该盆地系闽清县梅溪上游的山间河谷盆地,海拔为70~80米,呈北西向展布,长约为7千米,宽约为3~5千米,面积约为25平方千米。组成坂东盆地的基岩为南园组火山岩。坂东盆地是在北西向断裂的控制下,经梅溪及其支流三溪经长期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坂东盆地的周围为山丘环绕,底部梅溪和支流三溪交汇处,由冲积物和洪积物组成河谷平原,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闽清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区。
4. 镜洋盆地
该盆地系龙江支流太城溪的河谷盆地,位于福清市西北部的镜洋镇。镜洋盆地呈长条状,长轴呈北北东向。镜洋盆地的长约为10千米,宽约为4~5千米,面积约为45平方千米。组成镜洋盆地的基岩是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出露于盆地的边缘山丘。镜洋盆地是在北北东向断裂发育的太城溪经长期的侵蚀和堆积下而形成的,并在两岸塑造出了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福清市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5. 起步盆地
该盆地系起步溪下游的河谷盆地,位于罗源县的起步镇,海拔为10~15米,长约为7. 6千米,宽约为5千米,面积约为38平方千米。组成起步盆地的基岩是燕山期花岗岩。起步盆地是经沿北西向断裂发育的起步溪长期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起步盆地的周围为山丘环绕,东南有一开口与罗源县的城关平原相连,底部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罗源县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区。
(五) 平原
福州市区的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和海水淤积而成,局部由风沙堆积而成。平原主要分布在闽江、鳌江、龙江的下游和滨海。内陆山间盆地发育有河谷平原。按形态、成因的差异,平原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海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海积-风积平原、风积平原和河谷平原等。
福州主要的平原有以下5个:
1. 福州平原
福州平原系福建省的四大平原之一,位于闽江的下游,西起闽侯侯官,东至长乐高安,长为32千米;北自福州斗顶,南至闽侯大义,宽为31千米,面积为489. 1平方千米。福州平原的四周为山地环绕,状似菱形,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米以下,一般为3~4米,在山前局部地带可达10~25米。海潮顺闽江可终年到达福州平原的西部,故属于“准点平原”性质。闽江在南台岛首尾分而又合,斜贯中部。大樟溪、尚干溪、营前溪、新店溪分别自南北注入闽江,构成稠密的水网,航运和灌溉条件优越。福州平原是在中更新世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过河、海长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堆积平原,堆积层的厚度一般为30~40米,局部地方可达70米,自下而上依次为中更新世残积物→晚更新世河→海相沉积物→全新世河→海相沉积物,故福州平原的成因类型属于冲积-海积平原。
福州平原为丘陵性平原,平原上分布着不少的弧山、残丘,按其高度可分为15米、35~45米,70~80米和180~200米4级,分别以吴山、仓前山、黄山和高盖山为代表。福州城内还分布着10多座小山丘,因而民间流传着“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谚语。这里所说的“三山现”是指屏山(海拔为62米) 、于山(海拔为52米)和乌石山(海拔为89米) ;“三山藏”是指分别由上述3座山延伸的支脉冶山、罗山和闽山,海拔在20~30米;“三山看不见”是指芝山、钟山和灵山,海拔不过几米至10余米,与街坊闾巷融为一体。这些不同高度的弧山残丘代表着福州盆地地貌的不同发育阶段(即地文期)。福州平原的气候类型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暖热湿润,适宜水稻、柑橘、茉莉花等多种作物的种植。由于福州市区不断地扩大,福州平原多已成为城市建设用地。
2. 连江平原
连江平原位于鳌江的下游,西起青塘,东至东岱,长约为12千米,北始官巷,南迄南塘,宽约为3千米,面积约为36平方千米,呈条带状自西南向东北拓展,鳌江斜贯连江平原的南部,穿过洪塘峡谷注入东海。连江平原的平均海拔多为3~5米,海潮沿鳌江终年可达连江平原的西部,属海积平原,淤积层厚达30~40米。财溪在塔头流入鳌江,河浦密布,灌溉便利。在连江平原的中部和东部有两列与平原走向成垂直的低丘,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系晚更新世河口湾中的岛屿。连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湿,是连江县重要的农耕区域。
3. 长乐滨海平原
长乐滨海平原位于长乐区的东部。南、北、西三面有山丘屏障,东临东海,地形呈马蹄形,地形开口向东南,面积约为75平方千米,海拔为3~5米,地势低平,沟渠纵横。长乐滨海平原的成因类型属海积平原。文武砂水库坐落中央;西部山麓溪流出口处有冲积扇发育;东部滨海有沙垅纵贯南北,海拔多在10米以上,最高处后厝山的海拔为44. 3米,成为滨海平原的天然防波堤;北部有岛丘分布,高度多在50米上下,最高点莲花山的海拔为124. 8米,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由人工开凿的沟渠莲柄港横贯东西,保证了长乐滨海平原的农业灌溉,成为长乐区重要的粮食产区。长乐海滨平原的风光优美,建有度假区,成为福州夏季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4. 福清平原
福清平原位于龙江的下游,地处河口区的感潮段,周围为山丘、台地环绕,东西长为9千米,南北宽为6千米,面积为54平方千米。龙江自西向东横贯福清平原的中部,在海口注入福清湾。龙江在福清平原江面宽阔、河曲发育,近年来河床淤积严重,落潮时河水干涸。福清平原的海拔一般为3~5米;地势由南北两侧向中央倾斜;堆积物以海相为主,厚达35米。福州平原为福清粮食、甘蔗的重要产区。
5. 芦洋埔平原
芦洋埔平原位于海坛岛的西北部,介于君山与桃茶寨山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约为12千米,宽约为5. 7千米,面积约为68平方千米。芦洋埔平原的地势低平,海拔为4~8米,中部稍高,向两端倾斜,由砂和黏土物质组成,属风积、海积平原。芦洋埔平原发育于古地堑谷地中,自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堆积厚度达30~50米,均属海相。距今2500年,海水退却,气候凉干,这里转为风沙堆积,相关资料对此也有详细的记载。历史上风沙曾对海坛岛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危害,自营造防护林带后,风沙灾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六) 沙洲
沙洲是河床内流水堆积而成的泥沙质的小岛,多见于闽江下游狭窄河床的上端或下方,或居于江心,或处在河床的两侧,主要是由于流速减缓、流向改变导致泥沙落淤而成。沙洲的形态呈条带状、橄榄状或饼状,面积大小不一,地势低平;迎水坡侵蚀,坡度较陡;背水坡堆积,坡度较缓;组成物质下粗上细,粗细相间,具有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易冲易淤,极不稳定。福州主要的沙洲有中洲、三县洲、江中洲、汶洲和雁行洲等。
1. 中洲
中洲位于福州仓山区龙潭角闽江束窄段的下方,形态呈橄榄状,面积为0. 039平方千米,地势低,四周用石块浆砌,地基较稳定。闽江解放大桥横贯其上,设有中洲水文站。中洲因洪水为患,居民于1992年迁出,后被辟为公园,供人游览、休憩。
2. 三县洲
三县洲系闽江中的江心洲,位于仓山区上渡与台江区苍霞洲之间,呈橄榄状,面积为0. 04平方千米。 1953年,闽江修建北岸防洪堤,洪水水位变高,危及洲上的居民,故全部迁出。洲上经绿化后树木葱郁、环境秀美,1982年被辟为江心公园,园中有青竹园、儿童乐园、龙宫酒舫等景点。三县洲的东南端修建了江心公园悬索桥与仓山区龙潭角相通,福州的四桥横贯江心洲。
3. 江中洲
江中洲系乌龙江峡兜峡谷中的沙洲,位于峡谷的上方,呈条带状,长约为7千米,宽约为1千米,面积约为7平方千米。江中洲的地势西部稍高,形成时间较早,村庄都在西部,居民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东部的地势较低,主要种植席草。
4. 汶洲
汶洲系闽江汊道切割边滩而形成的沙洲,位于闽侯县竹岐乡的北部,呈条带状沿江岸展布,面积约为5平方千米。汶洲村位于汶洲的西部,东部汊道发育,易冲易淤,极不稳定,故未被开发利用。
5. 雁行洲
雁行洲系闽江口江心洲,位于琅岐岛的南部,由于涨潮流的顶托作用,闽江径流的流速减慢,泥沙堆积而成。雁行洲呈橄榄状,由西北向东南延伸,长约为5. 5千米,宽约为1. 5千米,面积约为8. 3平方千米;由细砂、粉砂和淤泥组成;地表平坦,海拔为1~2米。由于闽江入海的泥沙不断地增加,雁行洲也在日益扩展。雁行洲的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多已被开发利用,以种植水稻和柑橘为主。雁行洲的南部还有三分洲、蝙蝠洲和浮岐洲3个沙洲,退潮时连成一起。
(七) 海岸
福州的海岸线漫长,海岸地貌类型较多,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河口海岸和红树林海岸5种海岸地貌类型。
1. 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是由花岗石或火山岩组成的,全长约为140千米,主要分布在鉴江半岛、黄岐半岛和海坛岛。基岩海岸的岸线曲折,顶面参差,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柱、海蚀拱桥等)发育,千姿百态,常成为滨海旅游景点。
2. 砂质海岸
砂质海岸是由中砂、细砂组成的,全长为129千米,集中分布在长乐梅花至江田的海滨。其特点是海岸平直、滩面和缓,可用作海滨浴场。长乐沙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闽江。闽江入海的泥沙在沿岸流的推动下,成为泥沙流向南运移,被波浪推到岸边堆积,然后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沙堆、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和纵沙垄等风沙地貌。滨海的风沙曾给沿海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自从营造防护林带以后,风沙灾害已经得到控制。
3. 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的海滩上覆盖着深厚的淤泥层,是在风小浪弱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水沉积而成的,多分布在港湾的内侧和背风地段。淤泥质海岸的全长为512千米,主要分布在罗源湾的内侧、黄岐半岛背风坡海滨和福清湾内。此类海岸适宜于海水养殖和晒盐。
4. 河口海岸
河口海岸主要由河流泥沙所组成,滩面较平坦、和缓,但变化较大。河口海岸的全长为17千米,主要分布在闽江口,鳌江和龙江河口也有小段分布。
5.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上生长着红树林,树种为秋茄,高约为1米,仅分布于罗源湾的西侧,长约为2千米。红树林有护岸促淤的作用,但近年来多为大米草所占据。
(八) 港湾
福州的港湾众多,共有18个,其中较大、较重要的有罗源湾、定海湾、马尾港、松下港、福清湾、下垄港与壁头港、澳前港、苏澳港和兴化湾。
1. 罗源湾
罗源湾为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之一,由鉴江半岛和黄岐半岛合抱而成,东西长为13~20千米,南北宽为5~16千米,面积为226. 7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为74. 9平方千米。湾外有大、小西洋岛和东、西洛岛并立,湾口(可门口)水道狭长,湾内风小浪弱。罗源湾可建5万吨级以上的港址有北岸的下岭滩和南岸的三屿,港池自然水深在10米以上,航道水深为20米,最深达70余米,可利用岸线各为5~6千米。罗源湾内的西南部大官坂一带有大片的滩涂,已围垦28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目前最大的围垦区。
2. 定海湾
定海湾系历史上较著名的海港之一,有宋、元、明、清沉船遗址多处,位于连江县黄岐半岛西岸,湾外有龟屿、青屿、苔屿、龙翁屿等岛屿屏障。定海湾的沿岸为起伏不大的低丘,海拔约为60米,港区水域为25平方千米,主航道水深为13~22米,深水岸线长37 千米,可建多个万吨级泊位,是连江县渔民的主要避风港之一。
3. 马尾港
马尾港系福州港的外港,位于马尾罗星山与马限山之间,距离海口37千米,为福州港千吨级以上至万吨级船舶进行海河、海铁、海公、海海运输的枢纽。马尾港的沿海航线四通八达,远洋海轮多在此处停泊作业,承担闽江流域、闽东北和江西、湖南等省部分的进出口货运。马尾港拥有万吨级泊位2个,5000吨级泊位2个,3000吨级泊位1个;万吨级天然锚地4个,5000吨级锚地12个。马尾港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新港区的3个万吨级集装箱、粮杂深水泊位以及松门港区的万吨级煤码头构成福州最大的码头群体,年吞吐量超1000万吨。
4. 松下港
松下港位于长乐区境内的福清湾北岸湾口,距马尾港100千米,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深水港。港外有吉钓岛、塘屿、苦屿、人屿、屿头岛等屏障,沿岸为台地,陆域宽阔。港域面积约为45平方千米,主航道水深为15~25米,深水岸线长约为16千米,可建多个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松下港内建有外商投资的第一座3万吨级码头,另有2座4万吨级散货和多用码头。松下港在地质构造上位于长乐-诏安断裂带与平潭-东山宫前断裂带之间,地震烈度属Ⅶ度区。松下港邻近福清元洪投资区和长乐国际机场,开发条件较好。松下港是台轮停泊点之一。
5. 福清湾
福清湾位于福清市的东部,东西长约为11千米,南北宽约为13千米,面积约为14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为29. 4平方千米,龙江自西向东注入湾内。湾口朝向东南,与海坛海峡相连。口门有吉钓岛、屿头岛和东壁岛作为屏障,吉钓岛与松下港之间水深流急,为海口港进出福清湾的主航道。福清湾内水域掩护条件较好。福清湾为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为4. 41米;泥沙淤积较快,发育较宽阔的淤泥滩,多围垦为农田或作养殖之用。位于湾顶的海口港,避风条件好,水深仅为3米,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船舶。
6. 下垄港与壁头港
下垄港位于兴化湾的北部、江阴岛东港的北端,距福厦高速公路7千米,港区岸线长为1. 8千米,水域面积为5. 76平方千米。港湾狭长,北宽南窄,有淤泥质浅滩发育。湾口有青屿、小麦屿、虎屿和牛屿等岛屿排列。小麦屿把东港口分为东西两航道,一般水深为5~8米,最深为10~11米。下垄港已建成1000吨级集装箱码头和500吨级浮码头各1座。 1989年5月1日,福建省批准下垄港作为外贸起运点正式启用。江阴岛南端的壁头港系深水港,建港条件优越,正在开发之中,预计在2021年壁头港将建成2个万吨级汽车滚装泊位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年设计吞吐量为261万吨。
7. 澳前港
澳前港又称东澳港,位于平潭县澳前镇观音澳的东侧,是福建省三大渔港之一。港湾呈方形,湾口朝西,沿岸有花岗岩低丘、台地屏障,避风条件好,港内水深多在4米以上,水域广阔,潮差约为4米。港区面积为2平方千米,建有深水驳岸274米和浅水驳岸6000余米,可停泊500吨级渔轮。澳前港的后勤配套设施完善,建有供水码头2座、2000吨级冷库1座、2000吨级油库1座和500吨级渔轮修造厂1座。澳前港设有平潭渔港监督处,为福建省指定台轮停泊点之一。
8. 苏澳港
苏澳港位于海坛岛西北角的苏澳镇,距潭城镇14千米。海湾呈半圆形,湾口朝西,水域面积为9. 5平方千米,沿岸为海拔50~70米的花岗岩缓丘平台。港内水浅,大部分沙滩出露,建有石砌突堤客货兼运码头1座。在当门礁灯标以北可利用岸线为300米,水深,水域广阔,潮差大;东部有山体掩护;北部有大练岛;南部、西南有海坛岛、大扁岛作为屏障,可建万吨级泊位码头。
9. 兴化湾
兴化湾是福建省最大的海湾,位于福清市的南面,西连兴化平原,北接龙高半岛,南至笏后半岛,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约为60千米,宽约为46千米,面积约为619. 4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为369. 2平方千米,其中属于福清市的面积约为60%。湾口朝向东南,口外有南日群岛,把口门分为兴化水道和南日水道。兴化湾的水深多为10~20米,属正规半日潮,呈往复流,潮差达6. 7米,落潮流大于涨潮流,少有淤积现象。兴化湾有木兰溪、萩芦溪注入;海岸曲折多变,造成“大湾套小湾”的隐蔽地形;湾内有下垄港、壁头港和莆田市的三江口港。
(九) 半岛
半岛是伸入海洋中的陆地,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福州的海岸线长,曲折率大,较大的半岛有鉴江半岛、黄岐半岛和龙高半岛。
1. 鉴江半岛
鉴江半岛位于罗源县与宁德市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展布,长约为19. 5千米,宽约为10~14千米,面积约为195平方千米。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中部高,周围低。鉴江半岛的最高点白马山的海拔为976. 7米,由白垩系石帽山群组成。鉴江半岛的断裂发育,多悬崖峭壁;水系呈放射状,切割深,多急流瀑布;沿岸岬湾相间,多呈锯齿状,水下岸坡陡。鉴江半岛设有鉴江镇、碧里乡,居民以农业、渔业、牧业为主。
2. 黄岐半岛
黄岐半岛位于连江县的东部,西接笔架山,自西向东展布,长约为31千米,宽约为4~5千米,面积约为150平方千米。地势从中央向两侧倾斜,最高点大帽山的海拔为598. 7米。地貌以丘陵为主,局部有低山、平原,河流短小,均独流入海。黄岐半岛的周围岬湾交错,有黄岐渔港、定海渔港,是福建省的重点渔区。黄岐半岛设有安凯乡、马鼻镇、官坂镇、坑园镇、筱埕镇、黄岐镇和苔菉镇7个乡镇。
3. 龙高半岛
龙高半岛位于福清市的东南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约为41千米,宽约为5~15千米,面积约为450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东京山的海拔为385米。地貌以台地、平原为主。龙高半岛的周围岬湾众多,滩涂与围垦区居福建省首位,是全省鱼虾贝藻主要的养殖基地。龙高半岛设有高山乡、龙田镇、江镜镇、港头镇、三山镇、沙埔镇和东瀚镇7个乡镇。
(十) 岛屿
福州沿海岛屿众多,有545个,几乎全为大陆岛,其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均与大陆息息相关。其中,较大的有海坛岛、琅岐岛、江阴岛、粗芦岛、大练岛、屿头岛、马祖列岛和牛山岛等。
1. 海坛岛
海坛岛为平潭县辖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该岛系由岛屿相互连接而成的岛连岛,位于福州的东南部,东濒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相望,南北长约为30千米,东西宽约为19千米,面积约为274. 33平方千米。海坛岛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貌以丘陵为主,其次为平原和台地。岛内地形的最高点为君山,海拔为438. 7米。海坛岛的气候类型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夏长冬短、风大、雨少、蒸发强为特点。岛内的河流短小,属时令性溪流。海岸曲折,有娘宫港、竹屿口港、苏澳港、澳前港等港口;水产资源丰富,是福建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岛上的花岗岩海蚀地貌丰富多彩,为国内所罕见,海坛岛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 琅岐岛
琅岐岛位于闽江口,西、北、南三面临江,东面濒海,是闽江的门户。全岛东西长约为14. 6千米,南北宽约为9. 1千米,面积约为95. 9平方千米,其中滩涂的面积为19. 8平方千米。琅岐岛的平原面积大,占36. 3%,在福建省的岛屿中平原所占的比重最大。琅岐岛原系岩岛,由于闽江的泥沙堆积,所以岛的面积不断扩大。琅岐岛的丘陵占31. 3%,多由花岗岩组成,最高点白云山的海拔为275米,景色秀丽。琅岐岛的水产业、种植业、畜禽业较发达,是福州的副食品供应基地。琅岐岛素称闽江口的明珠,其功能定位以生态为核心,多方位复合发展的国际生态旅游岛。
3. 江阴岛
江阴岛位于福清市的西南部、兴化湾的西北端,南北长约为16. 5千米,东西宽约为4千米,面积约为65平方千米。 20世纪70年代初江阴岛围海筑堤,建成江阴海堤和渔江公路,在西北部把江阴岛和陆地连成一片。岛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最高点双髻山的海拔为429米。居民以从事渔业和种植业为主。
4. 粗芦岛
粗芦岛属于连江县管辖,位于闽江的北侧,扼闽江北支港要冲。粗芦岛南隔川石水道与琅岐岛对峙,西临乌猪水道与连江相望,东以熨斗水道与川石岛为界,北濒东海。该岛东西长约为6千米,南北宽约为3. 3千米,面积约为19. 6平方千米。岛内的地貌以丘陵为主,最高点九龙山的海拔为244米。
5. 大练岛
大练岛为平潭县乡级岛,面积为10. 3平方千米,地势东西低,以丘陵为主,最高点围营山的海拔为238. 5米。岛上的月举村保存有古火山。
6. 屿头岛
屿头岛为平潭县乡级岛,位于海坛海峡西北口,是长乐区、福清市、平潭县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面积为8. 16平方千米。岛内的地貌以低丘、台地为主,海蚀、风蚀较为严重。
7. 马祖列岛
马祖列岛在行政区划上归属连江县,位于闽江口以东海域,距琅岐岛27千米,由南竿塘、北竿塘、高登、大丘、小丘、峭头、黄官屿等16个岛屿组成,因南竿塘岛上的马祖村而得名。马祖列岛的面积共约20. 2平方千米,以南竿塘岛最大,面积为10平方千米;北竿塘岛次之,面积为7. 5平方千米。岛内的地貌以丘陵为主,局部地方发育有小片海积-风积平原;地势以壁山为最高,海拔为296. 6米,其次是台山,海拔为249. 2米,均由燕山晚期花岗岩组成;岛内的居民以捕鱼为业。
8. 牛山岛
牛山岛属于平潭县管辖,西距海坛岛9. 3千米,面积为0. 27平方千米。岛屿成因为岩岛,最高点为70. 3米。岛屿岸坡陡峭,海蚀地貌发育。岛上的灯塔是台湾海峡北部航道的主要导航指标。岛屿周围的水域是福州的主要渔场,盛产带鱼、梭子蟹、龙虾等。牛山岛上有两处秋冬不涸的泉水,量大质优。
(十一) 特殊地貌
1. 海蚀地貌
福州的海岸多为基岩海岸,海域又是强浪区,由于海浪对海岸的冲蚀、磨蚀十分强烈,因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蘑菇、海蚀沟、海蚀峡谷和蚀余峰林等。海坛岛的海蚀地貌类型多,发育完美,在国内实属少见。
2. 风沙地貌
长乐区梅花镇、琅岐岛、粗芦岛和海坛岛都有风沙地貌分布,它是海滨沙滩上的沙粒在风的作用下,在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常见的风沙地貌有沙堆、新月形沙丘、沙垄和沙纹等。
3. 水下地貌
水下地貌出现在闽江水下三角洲,位于闽江口门以东水深小于15米的口外海滨,呈扇形向东南方向展布,离岸15~21千米,面积为228平方千米。在水下5米以内的三角洲前缘,河流、海洋的作用剧烈,坡度和缓,有海陆过渡相的特点。闽江水下三角洲的前缘有4条水下谷地(乌猪、熨斗、川石和梅花)和数条沙嘴浅滩(长行、马行、铁板、腰子、佛手和鳝鱼)发育,由中砂和中细砂组成,其中川石水下谷地是闽江入海的主航道。川石槽谷宽阔,发育有内沙和外沙浅滩,由于水浅,经常威胁大吨位的船舶进出。闽江水下三角洲的前缘,坡度较大,滩槽不明显,由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组成。近百年来,由于闽江入海泥沙有所增加,闽江水下三角洲向海伸长近千米,即每年平均增长约10米。
海底阶地又称水下阶地,是海面相对稳定阶段的产物。福州海域有两级海底阶地,其高程分别为-20米和-50~-40米。它们断续延伸,向北可抵杭州湾,向南可达珠江口。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之间及二级阶地以下均有陡坎存在。它反映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时期,海面曾在这两个水深高程有过较长时间的停顿,因而能被海水侵蚀成两个平坦的阶地面。
福州的水下谷地自闽江口向东北伸展至马祖列岛附近,长约为40千米,宽为5~10千米,深约为80米,横剖面略呈“ V”形,但两坡较为和缓,是古闽江向海伸展的部分。海底谷地横穿-20米和-50~-40米两级海底阶地,是地质历史时期东海海平面下降的佐证。
三、 地貌分区
根据地貌类型的地域差异,福州可划分为4个地貌区,即西北山地区、北部沿海丘陵区、中部沿海平原区和南部沿海台地岛屿区。
(一) 西北山地区
西北山地区包括闽清县和永泰县的全部,闽侯县的大部分,罗源县和连江县的西部,福州市区的北部,福清市西隅,约占福州全市60%的面积。这里地处闽中大山带及其东延部分,地势较高,地貌类型以中山、低山为主,1000米以上的山峰全部集中于此。山地所占面积占西北山地区的55%左右;丘陵所占的比重也较大,约占35%,两者合计占该区总面积的90%。区内散布着许多的山间盆地,为溪流所串联,并在两岸发育了小片冲积平原和2~3级阶地。这里自然条件较好,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山区成片,农田多分布于此,人口密集,多为城镇所在地。
西北山地区是福州许多河流的发源地或上游地段,多形成峡谷,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虽然航运条件较差,但是却蕴藏着较丰富的水力资源,如起步溪、鳌江、梅溪、安仁溪、大目溪、大樟溪和龙江等。闽江横切闽中大山带,在闽清县境内造成巨大的峡谷,江面窄,比降大,水流急,水力资源尤为丰富,已建成华东最大的水口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
山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成以壳斗科、樟科、冬青科、杜英科、金缕梅科、五加科等为主,但多为次生林。原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仅在永泰县、闽清县的深山中有所保存。闽清县雄江镇有3000多亩黄楮林,已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桔林乡有小片闽楠林、建柏林和栓皮栎林;美菰林场有50多亩伯乐树林。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在林分中占有最大比重。西北山地区的林地面积约为620万亩,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其中永泰县高达60%。森林蓄积量约为980万立方米,其中永泰县占该区森林蓄积量的一半以上。西北山地区的李、柿、橄榄、柑橘等果树也较多。
(二) 北部沿海丘陵区
北部沿海丘陵区包括罗源县和连江县的大部分,鉴江半岛和黄岐半岛突出海中,约占福州全市8%的面积。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占该区面积的80%以上,其中罗源县以高丘陵为主,连江县以低丘陵为主。由于丘陵受多种外力的长期侵蚀和剥蚀,地形显得十分破碎。海岸多属基岩海岸,曲折如锯齿,海蚀地貌发育,拥有罗源湾和定海湾两个深水良港。罗源湾环抱在鉴江半岛与黄岐半岛之中,口小腹大,港阔水深,避风条件好,是福建省六大深水良港之一;湾内有大片的滩涂,已经被开发利用。北部沿海丘陵区河流短小,均自西向东独流入海,沿岸发育了小片冲积平原。
北部沿海丘陵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为夏长冬短、暖热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植物生长。北部沿海丘陵区的天然植被已多遭破坏,多为次生植被,以疏林灌草群落为主,沿海地带风蚀现象较为严重;海洋渔业较为发达,特别是海水养殖在福州具有重要地位。
(三) 中部沿海平原区
中部沿海平原区包括长乐区的全部及福清市、福州市区、连江县和闽侯县的一部分,约占福州全市20%的面积,主要由闽江下游平原、龙江下游平原及连江、长乐两个海积平原组成。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其次是丘陵,主要分布在平原的四周,在平原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弧丘、残丘分布,如福州平原就有乌山、于山、屏山、吉祥山等。福州平原是福建省的四大平原之一,面积为489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福建省重要的农耕区域,盛产稻谷、水果。但是,近10余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区的不断扩大,中部沿海平原区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地缩小。
闽江北港以冲为主,南港以淤为主,自建水口水电站以来,这种冲、淤现象更加明显。在距今约5000年前“长乐海侵”时,现南台岛上的一些丘陵当时都是海中的岛屿,以后随着海退和闽江泥沙的淤泥,这些岛屿便以“岛连岛”的形式合成一个岛,即南台岛,至今在洪塘、洋洽、连坂等地还留下港道的痕迹。
中部沿海平原区的海岸除琯头、松下等少数岸段属于基岩海岸外,其余均为沙质海岸,海岸较平直,港湾也少。马尾港系深居内陆的港湾,已具有河港的性质。闽江入海泥沙随沿岸流向南运移,在长乐梅花至松下之间沿岸堆积,并在东北风的作用下发育形成了新月形沙丘、沙堆、纵沙垅等风沙地貌,成为福州一大特殊的地貌景观。闽江水下三角洲也在不断地发展。
中部沿海平原区的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生长期长,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加上集约化程度较高,作物一年三熟,产量较高。但是,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每年都受台风的威胁,旱涝等自然灾害仍较严重。丘陵地植被覆盖较差,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
(四) 南部沿海台地岛屿区
南部沿海台地岛屿区包括福清市的南部和平潭县,面积约占福州全市总面积的12%,地貌特点有:台地类型特别醒目;岛屿众多;海蚀、风成地貌十分发育。
南部沿海台地岛屿区的地貌类型以台地为主,面积较大的有宏路台地和龙高台地,另外在海坛岛也有分布。台地的海拔一般为15~25米,顶面平坦,坡度也不大,不超过15°。台地多由红土壤组成,故俗称红土台地。红土台地的透水性和保水性较差,肥力低,农业利用上只能种植甘薯、花生等旱作物,但承压力较强,宜于作为交通、工厂用地。南部沿海台地岛屿区的丘陵也占有一定的面积,多分布在沿海地带,此外还有小片的海积平原和沙积平原。该区的岛屿众多,福州大部分岛屿集中在这里,有福建省第一大岛海坛岛、第五大岛江阴岛;海岸曲折,岩岸与沙岸常相间排列;港湾较多,有下垄港、壁头港、澳前港、苏澳港和娘宫港等,但规模都不大。
南部沿海台地岛屿区处于大陆突出部和海岛部位,风力作用和海水作用特别强烈。花岗石丘陵经海水的长期侵蚀,发育了典型的海蚀地貌。海陆地貌的类型多,景观奇特,极富旅游价值。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风沙地貌分布在平潭芦洋埔一带,也颇为典型,反映了这里相对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
南部沿海台地岛屿区的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但降雨量较少,风力强劲,对植被的生长不利,森林覆盖率较低,曾受风沙的严重危害,自从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后,生态环境已有了明显的改善。该区的海域为大陆架浅海,海底地形较为复杂,适宜于鱼类栖息、繁衍;有较宽阔的滩涂,宜于养殖,是闽中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