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京景观
自从外城建成后, 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就算是形成了。原宣武区的街巷是辽金的底子, 原东、西城的街巷是元大都的底子, 只有原崇文区最年轻。这一基本轮廓, 经历了明清两朝, 一直到北京和平解放, 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今日人们口中的“老北京”, 其时间范围大抵指的是清末民国时期, 而空间范围的特征则可以包括自明代中叶以来的北京内外城,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核心城区。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传统中, 都城的规划与布局一贯表现出两种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全封闭的城垣系统, 其次是严格的中轴对称式城市布局。北京城就是这种布局的典型。
(一) 重重封闭的城垣系统
军事防卫是古代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在冷兵器时代, 城防系统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城墙、城门和城壕。明清北京城共有四重高墙, 外城环绕内城, 内城环绕皇城, 皇城环绕着紫禁城, 层层封闭, 皇帝的宝座就处于四重高墙的中心。
明清北京的内城是在元大都土城的基础上改建的, 周长22 千米。城墙通高13米, 底部厚约20 米, 顶部宽16 米, 内外两面都砌有巨大的城砖。每隔90米左右设有一个与城墙等高, 向外侧突出的敌台 (也叫墩台或马面), 它的功能是分散敌军的兵力, 并与两侧城墙构成相互支援的交叉火力。敌台内侧的城墙上, 设有铺舍以储备军用物资, 并供守城军队休息。城墙上, 外侧边缘布满了一人高的雉堞 (也叫垛口), 上面开有射孔, 用于阻击敌人的进攻。内侧边缘筑有女墙, 防止守军跌下城墙, 并设有上下城头的马道。明代中叶修建的外城, 高度和厚度都要略小于内城, 其造型、结构与内城基本一致。在内外城的四角, 都建有突出城垣以外的角楼,与相邻的两面城墙之间形成交叉火力。城墙以外约50 米的距离,是人工挖掘的护城河, 宽30米, 深5米, 绕城一周。
内城的四面城墙上开有九座城门, 所以北京人向来以“四九城”这个词汇来称谓整个北京城: 南面正中是正阳门, 东有崇文门, 西有宣武门; 东面城墙上有朝阳门和东直门, 西面城墙上有阜成门和西直门; 北面是安定门和德胜门。
在北京的闾巷传说中, 内城九门各走一车。正阳门为皇帝龙车出入之门, 又称国门; 崇文门是京城总税关, 故又称税门; 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从此出入, 又称死门; 朝阳门内的京师官仓收纳南方运来的漕粮, 故称粮门。阜成门沟通京西门头沟矿区, 运煤车辆多出入此门, 故称煤门。东直门为京城建设所需的“皇木”进京之门, 故又称木门。西直门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 运水车辆皆走此门, 故又称水门。德胜门为将士出征之门, 故又称军门, 以预示出师连捷, 马到成功。安定门因门外多粪场, 粪车皆自此门出, 故又称粪门。
外城的城墙上开有七座城门: 南面正中是永定门, 东有左安门, 西有右安门; 向东有广渠门, 向西有广安门; 东便门和西便门则是朝向北面。
所谓城门, 并不是一座单一的建筑, 而是一整套完整的军事防卫设施: 城门洞开在城台之下, 城台上面建有城楼, 正对城门外不远处是箭楼, 两道月牙形的城墙把城楼与箭楼连接起来, 构成封闭的瓮城, 瓮城一侧开有闸门, 其上建有闸楼, 箭楼前面的护城河上建有石桥。箭楼和瓮城向前面突出, 共同构成一组要塞, 用来分散敌人的兵力。守城的士兵们在城上向敌人施放弩箭, 或投掷滚木擂石, 彼此构成交叉火力, 置敌人于不利的地位。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把一部分敌人放到瓮城里面关起门来打。这在冷兵器时代是非常有效的防卫设施。
内城的中心部位是皇城。周长9千米, 高6米, 厚2米, 用砖砌成, 外面涂成朱红色, 上覆黄琉璃瓦。
皇城以内就是皇帝家的“院子”, 除了宫殿以外, 还包括西苑三海等皇家苑囿, 以及与皇家事务相关的作坊、仓库和机构, 例如大石作、酒醋局、缎库、灯笼库、西什库、会计司、南府 (升平署) 等, 有些作为地名一直保存到现在。皇城没有设置城楼、箭楼之类的军事设施, 它的作用仅仅在于从礼仪上划分尊卑, 是划分皇家与平民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皇城的四面各开一座城门, 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
皇城的中心是紫禁城。高大的城墙既是皇帝权威的体现, 又是城池的主要防线, 为了保证皇帝的“绝对”安全, 紫禁城城墙比皇城还要高大宽厚。紫禁城仅有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四门可与外界相通, 宫城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还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紫禁城就像是皇帝家的宅子, 皇城就像是皇帝家的院子。皇城盘踞在城市正中, 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却把内城人为地分成了东西两边。朝阳门和阜成门两两相对, 本该有一条大街彼此相连。但朝阳门大街和阜成门大街到了皇城边上就被截断了。当年的长安街虽说是从东单到西单的一条横轴线, 可到了天安门前也就被东、西三座门截断了, 再往里就是皇家禁地了。东、西城的人们要想来往, 要么绕地安门以北, 要么绕棋盘街以南, 往来极为不便。
(二) 城市中轴线与中轴对称
从13世纪的元代大都城开始, 北京就有了一条明确的城市中轴线, 从南向北纵贯京城, 到了明清时期则更加严格而规范。
这条中轴线南北长达7. 5千米, 其南端是北京外城正中的永定门, 一路穿过内城的正门正阳门、皇城的正门天安门、皇宫的正门午门, 穿过皇宫, 也穿过皇帝的金銮宝殿, 翻越城市的制高点景山, 最后终结于内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闾巷传说, 这条中轴线是北京城的龙脉, 正阳门是龙头, 天桥是龙鼻子, 左右各有一条龙须沟; 紫禁城是龙身, 紫禁城四角上的角楼就象是龙爪; 龙尾在景山高高拱起, 一直甩到了钟鼓楼。
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古代城市规划中里程最长、时间最久、重要的大型建筑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条城市中轴线, 许多国家的教科书都把它作为城市规划的经典予以记载。它构成了北京城的脊梁。而中轴线两边则是几十平方千米的严格对称: 左安门对右安门, 广渠门对广安门, 东便门对西便门, 崇文门对宣武门, 朝阳门对阜成门, 东直门对西直门, 安定门对德胜门。还有天坛对先农坛, 日坛对月坛, 太庙对社稷坛, 等等。
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南端起始点, 是明清北京外城的正门。永定门向北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 那是皇帝每年去南郊祭天、祭先农, 或是去团河行宫狩猎的必经之路。一旦皇帝出行, 事先要净水泼街, 黄土垫道, 同时断绝一切交通, 所有的百姓一律都要回避。
永定门只是屏蔽正阳门的卫门, 正阳门才是真正的国门, 其建筑规格明显地高于其他城门。北京百姓把正阳门叫作前门, 北京民谣说: “前门楼子九丈九” (33米) , 其实它通高42米, 比其他所有的城楼都要高大。
作为首都重要的城防设施, 北京内城所有城门的箭楼下都不开门洞, 只在瓮城的侧面对外开一个门洞。平日里, 人们通过闸门进入瓮城, 然后才能进入城楼下面的城门。
正阳门却不同, 由于皇帝每年都要通过这里去南郊祭天、祭先农, 所以正对城门的箭楼下面也开了一个门洞。瓮城两侧对称的位置各设一座闸楼和一个门洞, 这样一来, 正阳门瓮城内就有了4个门洞。但箭楼下的门洞是为皇帝一个人专设的, 要不是皇帝到来,那座门是永远不打开的。
由于正阳门是中轴线上最重要的交通孔道, 所以也就成了经商的黄金地段, 自从有了瓮城圈儿, 这里就是店铺林立, 买卖兴隆。从东西闸门沿着月墙到正阳桥, 形成了两条热闹非凡的买卖街, 东月墙外叫作荷包巷, 西月墙外叫作巾帽巷。
过了正阳门继续向北就是棋盘街, 棋盘街的北边是皇城的一道外门, 明朝叫作大明门, 清朝叫作大清门, 清朝以后改叫中华门。
这座门与北边的天安门之间是由石板铺成的中心御路, 构成了一个全封闭的“ T”字形广场, 广场的内侧周边各有连檐通脊的廊房144间, 称作“千步廊” 。千步廊两侧以外, 文在东, 武在西,排列着各中央机关的衙署。
千步廊的北端, 宫廷广场向两侧延伸, 东有长安左门, 西有长安右门, 门外便是东、西长安街, 向两侧一直通到今天的东单和西单商业路口。在封建时代, 东、西长安街之间的交通是完全封闭的。
位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 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巨大的城台之下有5个门洞, 中间一个只有皇帝才能出入, 旁边的两个允许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出入, 最外面的两个门洞才是四品以下官员使用的。
在封建时代, 天安门地位至尊, 常闭不开, 只有皇帝到天坛祭天、到地坛祭地、到先农坛亲耕, 或者是皇帝登极、大婚、出兵亲征时才启用和出入天安门。除了皇帝大婚时新婚皇后可以从天安门抬进后宫, 即使是其他嫔妃也是绝对禁止出入天安门的。
每逢皇帝要向全国发布重大诏书的时候, 要在天安门上举行隆重的“金凤颁诏”仪式。将诏书用鼓乐仪仗引导至天安门城楼上,由宣诏官宣读诏书。金水桥外, 文武百官和百姓耆老列班而跪, 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宣诏完毕, 将诏书衔在一只木雕的金凤口中, 用彩绳悬吊, 从城上徐徐放下, 送往礼部衙门, 缮写分发, 颁告天下。
从天安门向北的御路中间, 有一座和天安门规制完全相同的端门。御路两侧, 东边的太庙祭祀皇家祖先, 西边是象征国家的社稷坛。社稷坛上, 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颜色的土壤, 按五方一一排列, 中央是黄土, 东青土, 南红土, 西白土, 北黑土; 连四面坛墙上的琉璃瓦也按四方的颜色设置。
紫禁城的正门叫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 环抱着一个方形广场。整个午门宛如三面山峦环抱, 五座奇峰突起, 俗称五凤楼。这种形制的门只有天子才可以用, 是皇帝宫殿的特殊标志。每年冬至, 皇帝要在午门颁发来年的历书, 如遇有战争获胜, 要在此举行凯旋“献俘”仪式。
午门向北进入紫禁城。紫禁城依南北分为前后、内外两个区域, 南面为外朝, 是皇帝举行典礼、发布命令, 治理国家政事的地方; 北面为内廷, 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三大殿最前面的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 是皇帝登极和文武百官举行大典朝会的地方。皇家建筑的最高规格一般都是面宽9间, 为了表现太和殿的独特地位, 大殿的面宽为11间。
内廷宫殿左右分为两宫和六寝, 六寝指的是东西六宫。在中轴线上, 前面的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 后面的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中间的交泰殿是后来增建的, 意在天地交泰, 阴阳合和, 万物有序。
在五行学说中, 色彩中的红色与情绪中的喜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紫禁城中的外墙、门窗、廊柱也一律用红色。除了紫禁城之外,建筑上能够使用朱红颜色的也只有亲王府邸和庙宇, 平民建筑是不准大面积使用朱红色的。
紫禁城的北门称神武门。出了神武门就是景山, 是当年北京城的最高点, 它不仅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 而且还是北京内城的正中心。
景山向北, 就是皇城的北门地安门。与天安门互相对应, 取天地平安之意。
中轴线结束于城市北端的钟鼓楼。在中国古代,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要建一座鼓楼, 一来作为城市中心的标志, 二来用以击打更鼓向全城报时。元代北京的钟鼓楼就建在城市的中心台, 明代以后城市范围南移, 才成了中轴线的北端。
(三) 西苑三海与九坛八庙
作为中华帝国曾经的都城, 北京的城市风貌中, 除了大量的城垣宫殿遗存外, 皇家专有的园林和坛庙也极为引人注目。
在皇宫的西侧, 自北向南分布着一连串三个湖泊, 这就是西苑三海, 包括北海、中海和南海。它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比明清北京城的历史还要久远。辽代最先利用这一带的自然水域尝试营建皇家园林。金代开始了正式的兴建, 建成了大宁离宫。在元代大都城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 海子正式成为御苑中的太液池。明清两代, 西苑三海一直是皇家禁苑。
九坛八庙不是普通的寺庙, 而是皇家专用的九座祭坛和八座庙宇。九坛指的是圜丘坛 (天坛)、方泽坛 (地坛)、祈谷坛、太岁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 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寿皇殿、传心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九坛八庙昭示了君权神授, 是帝王治理国家必须的政治工具, 只有在封建国家的首都才会有这样的建筑。
(四) 市街坊巷
早在13世纪元代规划大都城的时候, 设计者就尽可能严格地遵循儒家经典中天子之都的理想模式。主要街道围绕城市中轴线对称排列。沿着所有南北方向的街道两侧, 东西向平行排列着密密麻麻的胡同。胡同外面是四通八达的通衢大道; 胡同里面则是封闭幽静的四合院落。
明清北京主要街道的布局也严格遵循了中轴对称的格局。内外城的城门之内, 建有两两相对的城市干道, 其中的三条干道格外引人注目。
内城的东、西两侧, 与中轴线平行, 各有一条纵贯城市南北的笔直大街, 名字都叫大市街。西边从宣武门到新街口, 东边从崇文门到北新桥。两条大街中间十字路口的位置, 就是城里最热闹的商业区之一, 东大市和西大市。作为大市的标志, 是十字路口上两两相对的四座木牌楼。在两条大街向南延伸与长安街相交的地方, 又各有一座单独的牌楼。在东西城百姓的口语中, 地名都叫作四牌楼和单牌楼。在那个时代, 东西城之间交通不便, 人际交往很少, 所以也不必担心地名混淆。等后来有了东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单牌楼、西四牌楼这些地名, 那已是民国以后打通了皇城, 东西城自由交流时代的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为了方便城市交通,拆除了牌楼, 就只剩下东单、东四、西单、西四这些让外地人不解的地名了。
外城建好以后, 广渠门和广安门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贯外城的东西干线。正阳门大街、崇文门大街、宣武门大街以及东便门大街、西便门大街向南, 左安门大街和右安门大街向北, 分别与这条横轴交汇, 构成了外城街巷的主要脉络。正阳、崇文、宣武前三门外的三处关厢, 由于地处冲要, 早在外城修筑以前就已是商贾云集, 繁华异常的商业街了。清朝以后, 满汉分城居住, 大批的汉人土著迁居外城, 全国各省的会馆、试馆全都设在外城, 各地往来的客商也都寄住在外城, 所以很快就形成了前三门外的畸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