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北京巨变
近代以来, 北京这座古城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自清代晚期开始, 北京城封闭的城垣系统就已经开始被打破了。 1900年的庚子战争中, 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城。为解决运兵需求, 将西便门西城墙、永定门东城墙以及崇文门瓮城打通, 铁路直接通到了正阳门下。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封建帝都一夜之间变成了民国首都, 城市面貌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迅速完成了向近代化城市的整体过渡。 1912年, 大清门改名中华门, 与东西长安门一起面向人民开放, 天安门前封闭了数百年的宫廷广场从此对外开放。
为了消除皇城对北京交通的阻碍, 1913年, 拆除了中华门内的千步廊和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 打通了东西长安街, 使其真正成为沟通城市东西方向的一条干道。
接着又在皇城南墙上开辟了南府口和南池口两处券门, 打通了南北长街和南北池子两条通向皇城内的通道, 初步打开了南北向的交通。又开辟了横贯皇城的西什库大街和景山前街等东西通道, 沟通东西城之间的联系, 将从前的宫廷禁地改造成公共使用的通衢大道。 1923年以后, 陆续拆除了东、西、北三面的皇城城墙。
进入民国以后, 由于城市交通量激增, 旧城墙的封闭系统严重限制了城市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所有的城门都成了城市交通的瓶颈。北京的城门改造工程被提上了民国首都建设的日程。
当时北京城交通流量最集中的就是内外城之间的前三门, 而位居中轴线上的正阳门的流量又大大地超过了两边的宣武门和崇文门。 1915年6月, 两项大工程同时启动, 并于年底同时竣工。
其一就是由内政部和京都市政公所共同展开的“正阳门改建工程”。时任民国政府内务部长兼北京市政督办的朱启钤亲自主持,改建方案出于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 ( Rothkegel) 之手, 工程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 瓮城月墙及东西闸楼全部拆除, 原来封闭的瓮城变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 周围种植树木, 并修建了西式喷泉。紧靠正阳门两侧的城墙上, 各开通两个南北向的门洞, 新修了宽阔的道路, 直接沟通了内外城的往来。以往在正阳门地区 (包括棋盘街和正阳门瓮城两侧的荷包巷与帽巷) 营业的商家和摊贩被安排到前门外的劝业场等西式百货商场营业, 或转移到城南天桥地区, 从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商业繁荣。
另一项工程是修筑北京环城铁路。环城铁路的行经路线类似于今天的环线地铁, 除了西二环一线以外, 它的走向也和今天的环线地铁完全相同。环城铁路绕着内城城墙以外行驶, 沿途经过各个城门, 因而拆除了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等瓮城。
1924年“首都革命”后, 西北军将领冯玉祥派其部下鹿钟麟将军率领士兵来到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的化石桥, 拆除了一段城墙, 新开了一座城门。城门的结构很简单, 既无城台、城楼, 更无瓮城和箭楼, 只是利用旧有的城墙, 开辟了两个大型券洞通道。在开城门的同时, 沿着南北方向的一条泄水沟拆除了少量民房, 修出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 (今南北新华街), 并在护城河上筑起石桥一座, 贯通了内外城的交通。
日伪统治时期, 为打通东、西长安街与城外新街市的交通, 在东西两面城垣上各开辟了一处城门, 东面的命名“启明门”, 通向东郊新辟的工业区; 西面的命名“长安门”, 连通西郊的“新北京”行政区。新城门仅有豁口, 而未设门洞与门扇。日本投降以后, 因为这两个名字含有明显的侵略寓义, 在北京人民的强烈要求下, 于1945年11月9日正式更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 。
封建时代, 北京城内几乎从未有过供庶民使用的园林和公共空间。
辛亥革命以后, 大量皇家专用的宫殿、园囿、坛庙等封闭空间变成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
1914年, 古物陈列所在故宫文华殿和武英殿成立, 保管陈列清廷盛京、热河两处行宫的文物, 是我国第一个以皇家藏品为主的博物馆。 1924年以后, 整个皇宫作为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
1906年, 农工商部奏请将西直门外的“三贝子花园”等处划为农事试验场, 1908年, 试验场附设的动物园向公众开放,名为“万牲园”。这是中国历史上面向公众开放的第一家动物园, 也是北京城内资格最老的公园。它的开放是民国初年北京公园开放运动的萌芽与滥觞。
辛亥革命后, 在京都市政公所的倡导下, 北京城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公园开放运动。其中开放最早, 影响最大的是在明清两朝社稷坛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中央公园 ( 1928年后改称中山公园) 。 1914年, 由朱启钤主持了创建公园的准备工作。建园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公园管理局”所获的董事会捐款。 1914年10月10日, 社稷坛向公众开放。由于地处城市中心, 故称中央公园。
公园管理局董事会确立了“依坛造景”的建园方针, 保留了社稷坛、戟门、拜殿、坛墙等古代建筑, 以及园中的数百株古柏。为方便游人观览, 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南门作为正门, 又陆续开辟了西门和北门。此后数年间, 又陆续添建了唐花坞、春明楼、绘影楼、长美轩、来今雨轩、四宜轩以及河塘、叠石等一系列新景点。与此同时, 又把原在前清礼部衙门的习礼亭、圆明园的兰亭八柱、东单北大街的原“克林德坊” (改建为“公理战胜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 以及青云片、青莲朵、搴芝、绘月等清宫御苑的名石移入园中。
此后, 京都市政公所又在原有皇家园林坛庙的基础上相继开辟了几处公园, 为城市居民提供文化娱乐空间。其中包括1915年开放的城南公园 (先农坛) ; 1918年正式开放的天坛公园; 1925年开放的北海公园和京兆公园 (地坛) 。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也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对外开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古城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毛泽东主席亲自确定了天安门广场的改建方案, 首先对城市中轴线上的宫廷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拆除了残破不堪的宫廷广场和广场外的旧衙署。与此同时在中轴线上新建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以及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 奠定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基调。已往孤立于广场之外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也被组织到广场中来, 成为一个整体。改建后的广场, 最终实现的面积达到44公顷,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同时拓宽了东、西长安街, 并向两侧延伸, 这条扩建后的百里长街赋予古城一条全新的东西中轴线。
随着城市生活的频率日益加快, 北京城旧有的城市格局已经严重地束缚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此时, 拆除旧城的城墙、城门和部分旧建筑被提到了首都建设的议程上。
1949年之后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为了便于疏散民众, 在内城的城墙上增开了东四十条、小街、新街口等处豁口。外城的城墙、城门和角楼于 1951年至1958年期间全部拆除。而内城城门和城墙也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陆续拆除。 1968年之前, 北京内城的各段城墙基本尚存,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 随著环城地铁的修建, 终于全部拆除了北京内、外城墙, 只剩下内城东南角楼西侧的几段残垣。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 在原来内城城墙的基址上修起了二环路。 20世纪60年代前后, 随著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开展, 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 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
由于在原有的街道系统中, 城门的位置是不可变更的交通枢纽, 从1980年以後, 原来北京内城九个城门的原址, 除了前三门之外, 都建成了立体交叉桥。以后又开通了横贯内外城区的平安大街和广安大街, 并环绕北京的核心城区, 陆续修起了三环、四环、五环、六环路, 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思想解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各种新的建筑形式的大量出现, 人们逐步意识到新的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风貌保护的辩证关系, 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贵, 因而对于古都北京的传统城市风貌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明清北京城垣系统中现存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内城东南角楼及城垣, 经修缮后面向公众开放。城市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于 1957年被拆除。1999年, 北京市政协委员提案希望复建永定门, 并得到了社会广泛拥护。 2004年3月, 永定门工程正式启动, 并于6个月后竣工。
至今, 北京中轴线仍然是古城北京的脊梁。
20世纪80年代末, 为迎接亚运会的召开, 北京市打通了北中轴线, 这是自元大都兴建以来700多年间, 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 其长度由过去的7. 8千米增加到13千米。并根据北京市1991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 将北京城市中轴线向北延伸到城市北郊的奥林匹克体育公园, 其长度由13千米延伸到26千米。
古都北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 它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古都城市内外有着极为丰厚的历史遗存, 仅联合国公布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七项, 即: 房山周口店猿人遗址、天坛、紫禁城、颐和园、明十三陵、万里长城及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都城规划的脊梁和灵魂, 北京中轴线自元代出现之后, 历经明清, 屡加完善, 一直延续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北京历史文化作出了精辟的评价, 他指出: “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他又指出: 北京历史文化是北京的“金名片” 。作为中国人, 作为北京人, 我们一起闻喜这座城市的历史, 更加增添了一番敬畏之心。
1 韩朴,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北京史研究会会员, 首都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北京城市的历史演变、北京民俗与传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