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突围:迅速提升学习力水平的关键训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改变三角模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行为设计学之父B.J.福格教授提出过一个理解人类行为的模型,即福格行为模型(Foggy Behavior Model,FBM)。他在该模型中指出,想让一个人的行为发生改变,主要由三点构成,分别是行为动机(Motivation)、行为能力(Ability)和触发机制(Triggers),只要合理设计这三点,就能拥有无穷的执行力。

我在经过实践后,把整个模型称为“改变三角模型”,如图2-2所示。

图2-2 改变三角模型

对于这个“改变三角模型”,可以理解为如下三点。

● 有足够的动机。没有足够的动机,很难行动。

● 有足够的能力。没有足够的能力,即使行动了也无法完成。

● 有持续的触点(即触发机制)。即使行动了,也能做到,但是如果没有持续的触发机制执行力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下面我们把“改变三角模型”代入前文的场景中,看看会发生什么。

在前文场景的第一阶段:我们羡慕他人因优秀的口才而成为焦点,也想成为那个人群中的天鹅,不甘做只会躲在黑暗角落里的丑小鸭。带着这种“不甘”和“期待”,我们产生了“改变”的冲动。

但是把“冲动”作为改变的动机,基本就决定了这件事夭折的结果,因为冲动可以呼之即来,同样也会挥之即去。

当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你就会很容易发现,这种因冲动而做出的改变并不会让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它更好,但没有它也不会让生活过不下去,于是当冲动消散,改变就停止了。

所以,如果做一件事没有强大的动机和必须行动的理由,就注定了这件事情失败的结局。

在第二阶段:你因为口才的原因错失了一次提拔的机会。这种刺激点的出现,会让“冲动”变成“刚需”,因为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痛苦,这种“痛点”会激发强烈的改变动机和必须行动的理由。这个时候,我们就真正具备了第一个改变的条件。

但是,往往执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事情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改变、该去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只能凭着感觉去做,然而练习了却发现看不到效果,信心就会开始动摇。

这就是“改变三角模型”的第二个点:行为能力不足带来的慢反馈。

在这种不知所措的状态下,随着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事情过去,我们的激情也会慢慢消散,这样就会导致计划再次被搁浅,最后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效改变的循环周期中,彻底不了了之。

这就是“改变三角模型”的第三个点:触发机制不足,导致后劲不足,让我们失去了逆风行走的勇气。

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我们常说的“间歇性凌云壮志”是因为:生活中某个点刺激到你了,它或许是鸡汤,或许是某个励志故事,又或许是某个让你不舒服的事情,这些都是催动我们改变的刺激点,它们的出现会让我们产生极强的改变动机。

而持续性行动不足则是因为:我们产生了动机后,没有主动给自己设计足够多的刺激点,即使刺激点够了,如果任务和能力匹配出现问题,也会让我们执行不下去。

所以,做事的触发机制不可持续,做事动机的不够强烈,能力匹配出错导致无法入手,这就是出现“间歇性凌云壮志,持续性行动不足”现象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