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百年西方逻辑研究陈那因明综述
近代以来,用西方逻辑分析整理佛教因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要早于我国,其所开辟的问题及进展影响着我国因明的研究。纵观国外学者对因明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一是由弗劳瓦尔纳所开创的“维也纳学派”的基本研究方法,即“语言学—文献学”法;二是由舍尔巴茨基所开创的“彼得堡学派”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比较哲学与比较逻辑法;三是由格西旺杰与霍普金斯所开创的“弗吉尼亚学派”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考察法。而用西方逻辑分析整理佛教因明的主要代表作有:(1)苏联科学院院士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它综合了当时的佛教史、佛教哲学和梵藏文献研究的重要成果,选择了三位佛教思想家—陈那、法称、法上为对象,采取比较哲学研究的方法,运用西方哲学概念试图对佛家逻辑作系统的梳理、整理;(2)美籍华裔学者齐思贻的《佛教的形式逻辑》和日本逻辑学家末木刚博的一系列论文,均利用数理逻辑整理因明,指出陈那三支论式是演绎推理;日本大西祝《论理学》则指出三支论式是演绎兼归纳;(3)著名印度学者威提布萨那的《印度逻辑史》完整地介绍了印度逻辑史,该书认为陈那因明首次发现了“遍充”概念,使喻支成为全称命题的形式;(4)意大利著名学者杜齐有《陈那前的佛家逻辑》《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是中国和西藏资料中最古老的佛家逻辑典籍》等著作,其特点是用西方逻辑学的新研究一一对应于印度逻辑学,并运用了符号逻辑的研究方法。
我国学者正是在上述这些研究基础上开展用西方逻辑分析、整理、比较研究陈那因明,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因明学者,如陈大齐、吕澂、虞愚、沈剑英、郑伟宏、霍韬晦、张忠义、巫寿康等等。总体而言,一方面国内学者所关注的因明问题及争论仍未超出国际学者所开辟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喻与因的关系、喻依的性质功能、喻体的性质界定、三支作法的性质判定、同异品的解读、同异品是否除宗有法、三支作法与因三相的关系、三支作法与三段论的比较研究以及陈那因明的逻辑性质界定等问题上。另一方面国内外陈那因明研究都遇到了相似的困境,即将三支作法看作是陈那因明的推理形式,从而将西方逻辑用于三支作法的分析、比较研究,试图由此窥探陈那因明的逻辑性质,形成了四种观点:陈那因明的逻辑性质是演绎的,或者是演绎兼归纳,或者是最大限度的类比推理,或者是归纳的。为什么同一问题同一路径却得出如此纷纭的答案呢?究其原因,是该路径、思路本身值得商榷,这种将具有相对独立研究范畴的论辩和逻辑混为一谈的做法是值得反思、推敲的。如果三支作法不是陈那因明的推理形式,不属于逻辑的范畴,那么借由三支作法来判断陈那因明的逻辑性质则是不可取的。相反,陈那因明中属于逻辑的研究范畴有九句因理论和因三相,这才应该是西方逻辑分析、整理和比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