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爱的太快
小时候,每当我妈妈劝阻即将动手教训我的爸爸时,爸爸会立刻板着脸怒视着妈妈说“每次要打的时候,你总要来阻拦,你知道个什么?自古以来,都是黄金棍下出好人,孩子不打,哪里记得住错了?孩子不打,哪里记得住为什么错了?哪里错了?”
古装影视剧里的孩子们,不仅父母打,师父打、老师打,打的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祖训,以上古人祭的消亡发展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皇朝社会框架,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条和正统,花样百出、劲道十足的落到孩子们身上的一根根黄金棍,鞭挞出了不断更迭的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在华夏各民族繁衍生息、生生不息的社会进程里,祖祖辈辈的黄金棍下教育出来的一代又一代,又拾起曾经落在身上的棍子,鞭打着更新的一代,无形中,不但成为了我们的传统,融进了历史的一部分,更影响了一部分思潮。
我尤其记得87版《红楼梦》里的桥段,贾瑞在空等王熙凤一晚后回到家里,被爷爷呵斥道昨晚的去向,进而被爷爷体罚,继而背诵“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愚痴的、木讷的、不明就里的表情,为再次的痴心妄想到被王熙凤设局而失去了生命的愚蠢。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朗朗上口,张口就来!
贾瑞的爷爷为苦难找到了自嗨的理由,为苦难解释了合理性,更让贾瑞们为享受黄金棍下的各种苦,自慰意淫般的提出了以先哲思想为背书的自证。殊不知,这种刻意的自嗨,意淫的自慰,不但自欺欺人的欺骗着,通过展现诸如贾瑞般的书呆子们,愚痴氛围无形中鼓励和提倡着只注重了表象,而抛却了本质,只执着于修行,而屏蔽了悟道的终极方向和至高境界,这拔高了表,打破平衡般的断绝了里,形式上的、表层上的展示,混淆了贾瑞,也愚昧了贾瑞,更成全了被王熙凤般精致利己者操弄的对应和趋势。更多的如贾瑞般愚痴的人又被这趋势和潮流所淹没,大势所趋般的,随波逐流,海纳百川般,被融和,被消解,被稀释,直至贾瑞坦然承认、接受一贯的自己在铜镜里依然浮现王熙凤倩影的最后一刻,贾瑞一定会继续自慰道,吾不过是沧海一粟,白驹过隙、一粒尘埃。再到后来的贾宝玉披着红色的披风任那散乱的头发在风中摆动,经历了天上和人间的巨大转换,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情痴,走在雪地上,留下的长长的脚印和深深的看起来是那样合情、合理的原谅和叹息。还有那雪地深处传来的诗意,我总以为,也看到了贾瑞。结局里的旁白,只应了景,总不关情。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贾瑞、贾宝玉的故事里,我联想到小时候,至少在曾经的一段时期里,我的祖辈们、父辈们也许是因为长期的苦难而推行在家庭思想教育中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般的“先苦后甜”等物理学盛极一时、风行周遭。为了如二十四孝般的道义,我这种孩子又群起而效仿,追捧,找表现形式,找输出方法,氛围浓重,严肃且认真。甚至于争穷、争着苦,穷的大行其道,响当当、亮堂堂;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高尚且大义凛然!大潮流一样,势不可挡,奔流汹涌。哪曾想,这是历史,给我们开的个玩笑,不过,我们勤劳、老实的大多数人,太过于认真了,大概是这样的!
好像流行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样,“我宁愿所有痛苦都留在心里,也不愿忘记你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欧,越过谎言去拥抱你......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是啊,李白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如潮的世事、浪花,总的要看看风向。不过不必纠结孰重孰轻,无非都是发展且相互运动、相互依存着的,正如那极个别的这样、那样的违背良知、有违人格和气节的现象,透过互联网资讯的爆炸式、无缝化、立体式传播,的确是影响了一部分孩子们的身心,也刷新了我们的感官,更审视着我们对孩子们思想教育的方向和态度,拷问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是否该与时俱进?前些年对于孩子们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化、更加合理化的这样、那样的举措,的确是代表着较大的进步,人性的回归和一定的包容,实实在在的改变了教育模式面上的事,可关于如何从思维创新方面引导,从人格精神上去焕发,从公民人道的角度去反思、反问等方面,始终甚少触及和表现,乃至于延续着各个领域治标不治本的套路。
其实,黄金棍,就是一种欲望,是家长们自私自利,满足一己之私的欲望,这欲望里挥舞的是控制孩子的思想,按照家长的心中所想、所盼、所期待的发展方向和“望子成龙”般疯魔改造人的方法。期望孩子们“听话”的接受家长们的安排、铺就,怀揣的是孩子们“循规蹈矩”安全的“不违祖训”般的长大、成人。殊不知,这样的画地为牢、紧箍咒般的束缚,不但催生了孩子们的叛逆情绪,更抹杀了孩子们的自然天性和生长年龄阶段该有的玩耍、烂漫、探索、致知,一旦强势的家长们控制不好,逾越了承受的极限,家庭灾难和家庭悲剧,是一定会发生的。而骨子里天生有灵活应对基因的一部分孩子们,则在面对强势家长们所谓的鞭策、鼓励下就一定会掌握察言观色、报喜不报忧、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等等高情商的表现,直至他们长大,投身社会活动,以这套精致的技术,唯唯诺诺、谦虚谨慎的试探社会的底线,却不曾想到,在这浸润的过程中,大面积的孩子们,一定会失去大部分的自我,也难免不会活出阿Q、祥子等等的样子。
无为,遵循天性和自然,道家学说延续至今且还继续发光发热的现状,是有其自然科学和现实应用场景的基础条件。观照如是,不得不说,家长们,太忙了,现代生活,过的太快了,忙的没时间看书,没时间思念、思考,快的总说着呀,一晃又多少年啦,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痴话。为何不用点儿心呢?降低那些形式般的装着的忙,让生活过的慢一点,体验感更强一点,体悟性更深一点,审视一番我们这份爱子情切、爱女情深的初衷、方法是否知行合一,是否说一套,做一套。
现行一部分教育传输给孩子们的一些知识,特别是技能,大面积的事实是在毕业后的现实社会中完全得不到应用的。事实上是意味着,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及资源,学习到的技能,与时代脱节;阶段性死记硬背的知识,与现实不合拍、不搭嘎。毕业后很容易失业,正是一种潜伏趋势和流行现象。不得不质疑一下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是否忘了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这样的随波逐流、群体迷失,是爱着我们自己的孩子吗?
既希望孩子们将来比我们强,又希望他们“听话”;既希望孩子们将来格局大,又希望他们“听话”;既希望孩子们将来独立自主,又希望他们“听话”。这不是最大的笑话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长期、习惯性的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我们的具体表现,在培养孩子们的过程中的矛盾,一定会在未来呈现一个大笑话。
家长把孩子们培养的越来越同化,越来越单调,千人一面,表情单一,腔调一致,群体、集体的越来越退化到没有主观能动性,当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持续下降的话,那更不可能催生大面积的创新发明,我不知道,这是哪个方面的悲哀!但,一定是孩子的悲哀。长此以往,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一部分孩子的机能退化是一定会发生的。
我审视着我自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尊重孩子天性的本质不应有大的改变,而拔苗助长在历史上已经被全盘否定的情况下,现在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一天到晚都是上课、做作业,上课,做作业,学英语、弹钢琴、跳舞、书法、绘画、篮球、乒乓球……且不说,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钱是否能按照父母的预期成长,可是催生、宣扬、鼓励这种思想、这类观念的人,不怀好意,我认为是肯定的。而受此蛊惑的父母们,引发的是父母们骨子里的自卑。毕竟能够实现所谓的“成功”一定是小概率、小部分人群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常识是有道理的,“家长怎么样,孩子就是怎么样”是有科学道理的,基因至少说,现在是认同的。而大面积的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多的学习内容,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的身心负担,当成为身心负担后,厌学、叛逆则相应而生。一旦情绪蔓延、爆发到孩子们长大了又不争气,我们如此的让孩子们受累,并且超越了我们都认为“累到无以复加”的时候,得不偿失,是必须的。基于这一段,还有很多的话题、现象是可以展开的。一言以蔽之,无论历朝历代涌现的各式人物,特别是以当今现实的对比和历史为鉴的对照,我认为,受过小学等低等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受了高等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比如我。
传播时代带来的大面积的共性,催生出来更多的同质化,更多的同质化就会带来大面积的平庸化,大面积的平庸化又会反噬机体而研发出来更多为平庸化服务的流水化、标准化,后来的介质一定会下滑。而信息、网络应用到的移动网络终端设备引发着更大面积的信息爆炸、思想表达,带动的、形成的越来越共性。而我们强势地以标准化改造孩子们的态度,更是有效的消灭着差异,又巩固和高效发展着这种同质化和共性,被我们规范的孩子们则越来越不会表达了,因为范式、标准教会着孩子们如何按照共性的标准去表达。而各个地方、各种年龄段人群正在消除、减少差异,而看似满腹经纶,洋洋洒洒、辞藻华丽的自媒体、个人专栏,逐字逐句的看,满行满段的阅,却总是和人无关,与人无尤,那洋洋洒洒的毫无生气的文字,会看的人评语一定是空洞肤浅,不会看的人就觉得一定是不知所云、不知所谓般的过剩表达,正如那短期考培小升初的奥数、艺术生必须考数理化、检查作业的标准化流行软件和颠覆认知的一部分老师不再批改作业、不再备课,乃至于进一步一小部分的他们有理由不再看书......,权威啊,专业啊,这些名词儿,又蒙昧着家长,掐灭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好吧,那就听专家的吧。既然孩子不能放飞自我,人是社会性的物种,成长更需要陪伴,好吧,那就只好选择群体狂欢。可怜孩子们,在狂欢中迷失,在迷失中狂欢。
复制、粘贴,这极其简单、又直接粗暴的方式,改变着我们,被我们应用,我们说着同样精致的话,降低了犯错的几率,换来了更安稳的生存环境。别人说什么,我们也必须跟着说什么,如果不重复说同样的话,就意味着另类,更潜伏着危险,甚至会妨碍自身的安全。打压非标的人和事,就是一种趋势。而一致性的大局,则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到人潮汹涌,向我们迎面而来。逆流而上,则必然被蹂躏、被不容、被不齿。
过去一段时间的口号“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分得清楚青草和麦苗吗?”“你们连自己都养不活,读那些书有用吗?”这一极端的问题,这一看起来那么现实的问题,矮化了曾经那一批回想起来是那么卓越的知识分子,更是借此歪曲了、蹂躏了知识的价值。而如今,我们又重拾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科学研发的紧迫感,孤立和由此带来的思想理念、精神氛围、现实体验还没有得到大面积补贴、全方位修复的基础的前提下。而我们依然迫不及待的希望尽快强起来的现实际遇,则从起心动念,出发那一刻开始就在潜意识里埋下了“快”的念头、概念,而“快”衍生出来的多样性、复杂化、立体感全方位的催生着“急躁”,在快中的快中,浮躁、浮夸就一定有生长蔓延的空间。快速致富、一夜暴富、快餐、快车道,啊,越来越快,我们为了更好的实现我们心中所想、所憧憬的快,让我们的时间也过的快,各个方面都很快,超越了资源不能够承载的快,超越了自然不可以承载的快,超越了环境不能够承载的快,更超越了我们自己都不曾想到的快。我们总想着“让孩子们快些长大”,殊不知,孩子们长大后,又会如我们敷衍少时他们一般的敷衍的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谣,来见证着我们的老去,到最后,偶有醒悟的一定会发现,孩子们从没有好好的看看家长们,而家长们更是没有好好的看看孩子们,这就是快啊!
我们总想着“让孩子们快速学习到新知识、新概念”,却不曾想,欲望如潘多拉魔盒一般,一旦打开即难以自制。学画画,再跳舞,声乐、轮滑、英语、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架子鼓、管弦乐、吉他、琵琶、古筝噼里啪啦,大部分的孩子,一定是快速学会,快速遗忘、快速丢弃,正如快的本义一般,我就记得我的表弟,在物质不那么充裕、社会还不那么精彩的岁月里,学着大提琴,可如今的他,拉面都不会,别说拉琴了。
各方面催生、引导家长们的快,BB机、大哥大、iphone4、5、6、7、8,多到数不过来,我们见样学样,小米、oppo跟着来;学习机、VCD、dvd、随身听、walkman、mp3\4,极速的成为古董;桑塔纳汽车在我们这里足足盛行近30年后,这长达30年的审美疲劳,对应的是我们一夜之间、犹如梦境般快速致富,在这个化学催化期,我们偏科了,我们开始向陈旧的物质说NO,我们向节奏单一的快说着yes,快啊我们欢迎您。自此我们加快了更新换代,新车源源不断、应接不暇、款款而来,看花了眼,乱了心扉,迷了心智,膨胀了欲望。连书籍都快的在年年翻新、月月再版,快啊,快!快的让城市日新月异,马路、店招、灯箱、霓虹乃至于一块砖、一颗树、一个垃圾桶、一根电线杆,快速的翻来覆去的拆除和新添,常常令常住民都会迷失了回家的方向和身处何方的概叹,我们的建筑,修的快,拆的也快。这么大体量的资源集中物品都可以这么快。令人惊叹,事实上某些时刻,也会让人沉醉和畅快,还是快!如此的快速建成,“慢工出细活”看来是要阻滞发展了,“岁月酿好酒”看来是要不合时宜了!我总想着,如果人的生命也按这个节奏,快起来。前天才刚出生,昨天就结婚生二胎,今天就80岁,明天就与世间说拜拜。快不快?好快、老快的!体验感极强,又如何呢?这快啊,快速的是填补着欲望,却不知道欲壑难填!万年太久,活在当下,只要现在,哪管未来不未来。快的分不清欲望和理想,快的没时间慢下来、静下来。快的让我们这些家长带着孩子们也一路小跑别迟到,赶快、赶快,这一路快速跑来,孩子们越长大越孤单,越难以侍候,倒是脾气越来越急躁、性格越来越古怪。
还有好多方面的快,最可怕的一定是让人快。而快的里面,大面积的同化使本就单调的价值观念越来越窄,窄到看不清哪些地方太慢,太跟不上时代。
计算机专业
当我们还在以DOS系统、磁盘、286、386、586等形式,开展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大学课程时,世界上一些极个别发达国家日新月异的技术、科学领域催生的新事物,裹挟着发展潮流涌向我们,而对产品喜新厌旧的常规路径必然会引来幡然醒悟,体会到用着被淘汰的应用课件,培养着当时的那一批大中专学生们。先不论他们是否刻苦学习、钻研知识,就以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和现实境遇的情况下所获取的知识、技术,一旦毕业后,又面临继续教育、继续深造、学来无用的境地,更是意味着,含辛茹苦的父母,用了半辈子的积蓄,供养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还要继续付出经济、时间、精力的代价,去继续学习!如此专业课程课件设定带出来后续的综合性、复杂化的连锁反应,又有多少人,能从这洪荒之流里逆流而上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年前就已出现的这种设定体系不科学、不合理的前置衍生出来完全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方式和趋势,实际上是误伤了那一批青少年。当父母半生积蓄学出来的是过时的知识、过气的本领,学成归来后继续要靠父母积蓄接济、供养,缴纳更多的再学习经费、付出更多再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当时的他们,为了学成后的就业,他们就业养活自己的平台,肯定不愿意降低用人尺度和给予熟能生巧的时间和经费。当时的一部分孩子们一定会选择简单易学、难度低的职业取向。这是必然的,不好的取向,简单且容易上手,更可以催生快速自立,迅猛自强。在为了生存这个点上,历史上那些惊人的现象,可以找到答案!当这样的现实随着我们开设的热门学科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样化,教程课件设计的越来越默守陈规似的过时、过气到数十年情怀依旧的情况下,绞尽脑汁的如何尽快财富自由、迈上巅峰就成了主流的追求。那些鼓噪“人生已到达了巅峰”的骗子,实实在在的鞭挞着风雨兼程夜归的都市青年们,端详着那流水线似的培育,那标准厂房里的毕业证书,深刻厚重的打击了一代青年人应有的创想、创造。
English
当年这个专业的热火朝天程度和计算机并驾齐驱,同时期售卖的流行设备,可以说是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文曲星、快译通,随身听、WALKMAN、MP3等等,更见证了英语专业以及当时的火树银花、鞭炮齐鸣。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众多小品、歌舞表演里夹杂的英语单词,更是激动了带领孩子们填志愿、选文理的家长们的脑神经。繁华落尽一场空,曲终人散皆是梦。在这二十多年来的快速扩招大背景下,常常听到一些什么英语专业六级、八级毕业等学子们,出没在各类求职大军中,焦虑的拿着中文简历,来往于各类招聘会、人才市场,想起来,极度讽刺,实则滑稽。二十多年前不断拔高的英语专业,到近些年来低热度、难就业的现实,在现实里的英语专业看起来就像是猴子捞月般的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为那一批青年们着想,倒是真的!
类似的现象,打击了孩子们的信心!而在80、90年代的大中专包分配到90年代末期取消这一规定后,专业确立的总体设计、教材课程等课件设定没有跟上取消包分配制度的节奏,事实上是发展中相对的滞后,而滞后就带来了这方面的慢,而这方面的慢与时代洪流的快,渐行渐远、越拉越大乃至于矛盾重重到加大了消化的难度倒是真的。一部分的矛盾,的确是验证了这方面的滞后,这方面的慢,这些个、那些个更是我们这些家长们带来的,家长们经不起集体起哄、锣鼓喧天、海市蜃楼、水中望月般的激励、鼓励,传说和神话,无以复加的接受众说纷纭的建议到失去自我、迷失自我,在本该慎重、复杂的孩子们人生重要关卡上,我们总有这过了这个村没有这家店的大流鼓噪和盲从的不冷静,家长们都没有单独思考过365行,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离了萝卜就不成席吗?等传统观念,顺口溜似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快处境里,我们选择了简单、犯错概率极低的随大流方式裹挟着孩子们,冲啊!热血沸腾的鼓噪声里,还带有贾瑞般的聊以自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哦,不!我儿,我舍不得。我爱我的儿!宁愿苦我一个,幸福一家人。就是这样的背景里,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们也完全缺乏着自我,就更谈不上思索。
在快速流逝的时光里,孩子们渐渐长大,当我们皓首苍颜,暮然回首时,这一路上带领着孩子们成长、学习,在听我们话的精神氛围里成熟,可孩子们怎么还是那么不争气呢?孩子们毫无常识,即使考了那么多,基本功依然贫乏?背了那么多,怎么还是缺乏独立思考和人格。
电视里的红楼梦大结局又上演着,贾宝玉,身披红衣,走在雪地上,留下了长长的、深深的脚印。
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