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爱的对象
在灿烂的历史长河里,唐代李牧在其23岁时所作的阿房宫赋里,我领略到了古代历史经典著述中少有的有关于“爱”的注解。“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他以秦灭六国、后又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不“爱人”的后果,就会迎来山河有恙的现实。写到这里,不免总想起那些曾经风靡的宫斗剧里的台词“爱民如子”、“永不加赋”。观照现实俗语“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出发点是我,而不是你!要先付出,才会有后得到。与传统里提及的舍得之道,异曲同工。我们的传统人文,就是这么有趣、有见地!古人的智慧也遵循和贴切地凸显了我们中国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生生不息的农耕文化里,要先耕耘土地、播洒种子、再行丰收的自然规律。
民国文人胡适曾经的思想言论进一步对李牧的阿房宫赋的描述转换了一种风格,他是这样描述的“爱国很容易,只需一点口水;爱别人很难,那是要付出行动的。”正好可以结合李牧的阿房宫赋里描述的那样,我们从来不缺乏爱国思想,而我们总是缺乏爱人的思想体系,爱人的价值观念,爱人的现实措施和真切行动,爱人与被爱呈现的爱的力量以及发生的美好的爱的故事和幸福的爱的终章。而正因为这份定义沉重与行为肤浅重叠的爱国,让我们在爱国中迷失了爱人,在不爱人的基础上爱着我的国,所以几千年更迭的封建王朝时期,我们不断地循环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的现实境遇,从而在历史进程中,特别是进入工业化社会和现代文明进程中,“东亚病夫”的招牌曾经沉重地扣在了我们每一个国人的脑门上,正因为我们没有爱人的思想体系,缺乏爱人的价值观念、混淆和复杂化了爱的定义、屏蔽着它本该有的极其简单的爱该有的情感释放,纠结于得与失的裹足不前、模糊了原本就该有的义无反顾地热爱,从而让我们失去了爱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我们总以为爱是深沉的,附和的就是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总以为爱是高尚的,那种高尚的定义好像是明码实价了成本、附加值一般,使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及,更是如隔离着大部分长期身处水深火热的人们不曾想、不敢想,更不敢付出行动的栅栏一样。恰如胡适所说,我们不吝惜口水,但吝惜实际的付出以及不可预知的付出甚至有可能是生命的代价,在高呼做一个有血有肉的国人的期间,我们没有提出“骨”的重要性、支撑力,没有培育、补充“骨”的刚性和含钙量;我们更无“心”的适应侵略者蚕食版图而忘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气儿,无“心”的适应着同胞受难、饿殍偏野。正因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般的人才稀缺、凋零,没有容纳他们生根、发芽、结果、开花的人文土壤、包容气象,反过来历朝历代层出不穷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现实。旧社会的中国,才又上演了那些一幕幕惨痛的历史教训,甲午战败、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才有了后来的日军侵略我国,918东北沦陷、大肆屠戮南京,当“事不关己、冷漠旁观,”、“乖、忍着、别犯傻”、“枪打出头鸟”等审慎态度和利于封建统治者权柄的思想已深入骨髓、基因、血液和意识里,千千万万的苦难同胞,我相信一部分人是在这样的旧社会糟粕思想意识的作祟下,被并无人数优势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们,一个个的被歼灭、被加害,又上演了一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觉醒的东方巨龙,特别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振聋发聩呐喊传出的声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划破天际、响彻云霄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无惧时空、继续光耀未来,让中国永久地挺拔于世界的东方。而反过来看,正因为我们曾经有那么多仁人志士、文武先哲,前赴后继的他们为了心中所追求的理想、所追寻的价值目标、抱着激发中国人为了实现理想而矢志不渝的勇气。他们的思想在如今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我们继续前进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我们更有必要拾起他们那份挚爱的延续,铺陈在我们的路上,以期望于感染、影响更多的人,拥有爱,执著爱,让我们这个满载着爱的国度,散发更多、更广泛的人性的光辉、爱人的精神和由之投射出来的具象化、体验感极强的形式、形态,才能促使我们的民族更加进步、更加创新!写到此刻,总免不了重温着他们的声音,脑中涌现出他们的传世故事,而我相信,如果他们没有爱,没有对爱的炽烈和执著,特别是面对困苦、生死,怎么能释放那么大的能量?如果他们心中没有爱,没有对爱的向往和坚定,在历经磨难、濒临绝望时,怎么可能有那样的勇气和斗志!容我背诵一下他们的诗句和熠熠生辉的名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诗句里追忆的汉代名将--李广;“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仁人志士,不胜枚举,正如辛弃疾的诗篇一样,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开发、升级,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延伸、铺陈,爱国的花式行为、各类举止也在不断繁衍、变幻。还创造出了好些个流行语,直至安徽亳州岳飞庙前的一组秦侩夫妇跪像,秦侩身上多年来积压的痰液污渍,乃至其妻子王氏的胸膛被万千爱国仁人拿捏到锃亮,透着黝黑黝黑的光,我们的爱国情怀是得到了极致地宣泄与释放!而我辈人特别是在如此繁华盛世的环境中,对于如何爱我们的自己人,怎样爱我们的同袍,却鲜有渲染、提倡以至于形成一股清流,而周遭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厚重的冷漠,可见一斑。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以大胆尝试的态度和方向去探讨一种理论、一个概念、一种思潮,甚至于价值体系,去确立爱,去诠释如何爱,去解答付出爱、拥抱爱以后再将爱把你和我联系、交接、互动起来,我相信结果一定是有趣的,我相信也是我们想要的。但社会百态则还没有发展出来星星点点的源头活水,告诉人该怎么爱人、该如何爱人、爱人的合理的空间、该有且具体的表现形式、爱应该落地的方法的探索,因此,一提到爱就会感觉到有些抽象,一抽象,我们就会接地气、讲实际的高呼“先吃饭,睡醒了再说,闲的然并卵还有心思考虑那些没用的?”,正如苏格拉底的话语一般“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如此反复,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迷茫。1300多年前的李牧、近一个世纪前的胡适,在我们厚重的华夏大地本土上,历经劫难、遭遇外侮而迸发出来的爱人思想依然迷茫的像过去一样,总是在等待中迷茫,迷茫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