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曲谱形态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元明清曲谱方面的系统研究,20年前有周维培的《曲谱研究》脱颖而出,享誉学界。这部著作对元明清三代的曲谱逐一作了作者、版本、形制、内容、源流等方面的考述,在曲谱研究领域为后来者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其后珠玉并出、佳作纷呈,对曲谱的研究趋向深入,却少有如该书具有完整体系者。循着该书开辟的路径,本书进一步探讨元明清曲谱发展的轨迹。

本书的研究基于长期曲律、曲谱研究过程中察觉到的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即每部曲谱都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曲谱与曲谱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各具特色而又联系紧密的曲谱谱系。每一部曲谱的诞生,都是制谱者受到某些思想的激发,认为前人之谱尚有所不足,须新制一部。每部曲谱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受前代和同时代曲谱的影响,在形制上往往作针对性的调整,表达了制谱者对曲的创作在当时曲势下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对后代曲谱的诞生存在着或潜或显的影响,从而在曲谱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曲谱在形态方面的变迁,往往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出于制谱者对发展着的曲坛文化作出的应变。研究曲谱的形态变迁,目的就是从这个角度窥察元明清时期曲的文化动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曲谱研究的主要成就有:(1)曲谱格律研究。这类著作承继古代曲谱编纂、考订之学,往往通过比勘、研析古代诸谱,集其大成,制作新谱,以备今用。以吴梅的《南北词简谱》、郑骞的《北曲新谱》等为代表著作。(2)曲谱的曲文辑佚与研究。钱南扬、赵景深、顾随、陆侃如、冯沅君等进行了大量的曲文辨析和戏曲佚文辑录工作。这类研究承清人朴学传统,以考据为主。其目的虽未必在曲谱本身,但藉此吸引了学界对曲谱的研究目光。至今这仍然是曲谱研究的重要角度。(3)工尺曲谱的研究与译介。音乐学界对曲谱的研究多集中在清中叶以后出现的工尺曲谱,往往以曲牌音乐研究和戏曲声腔研究为中心。在曲谱译介方面,经杨荫浏、傅雪漪、刘崇德、王正来等前辈的努力,已有丰厚的成果。(4)对曲谱本体的研究。这始于钱南扬先生的数篇关于曲谱流别的文章。后来,周维培、黄仕忠、李舜华等都有对某些曲谱的考证研究。20世纪末,钱南扬弟子周维培对曲谱作系统的基础性研究,著《曲谱研究》,引起了学界对曲谱本体更多的关注。

21世纪以来,随着曲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如黄振林、刘明今、周晓芹、魏洪洲等开始关注曲谱本体。在此领域,渐次出现一些单篇论文、博硕士论文,亦有少量专著。概括当前曲谱研究的特点是:(1)注重个体研究。曲谱浩瀚,学者通常只能先从某一部曲谱入手。不少博硕士论文都以一部曲谱为主攻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善并出版的李晓芹《〈曲谱大成〉稿本三种研究》、吴志武《〈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李冠然《沈璟〈南曲全谱〉研究》(硕士论文)、谢凌云《叶堂与〈纳书楹曲谱〉研究》(硕士论文)、李佳莲《李玉〈北词广正谱〉研究》、林佳仪《〈纳书楹曲谱〉研究:以〈四梦全谱〉订谱作法为核心》等。(2)注重文献研究。由于对文献相关信息的考证,总是开启研究的第一步,所以很多学者仍然在这方面付出努力,如李晓芹、魏洪洲等。当前也有学者如黄振林、刘明今、林佳仪等,关注曲谱的文化研究、曲谱间的关联研究。笔者也一直致力于此,试图在此方面作一些掘进。

二、本书研究的曲谱范畴

虽然元明清的曲谱,乃至清末民国的曲谱,都曾在本书的视野之内,但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自然而然凝聚起来:元明清三代,以“宫调为纲,曲牌为目”编撰的曲谱。

这类曲谱,在古代被称为“宫谱”。由于“宫谱”的概念,在近代另有所指,并已成为习称,所以本书暂不拟采用,而只以“元明清曲谱”称之。不过,对于古代的“宫谱”与近代“宫谱”意义所指的区别,需在这里交代。因为这关乎对曲谱类别的划分。本书的研究对象,完全是古代之“宫谱”意义的曲谱。它们在文化方面有着一惯性,与后期其他类型的曲谱,无法混为一谈。

古代所称的“宫谱”,就是以宫调曲牌为纲目的曲谱。刘崇德《中国古代曲谱大全》中,李俊勇所撰《南词定律•前言》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过质疑。他们发现,明末清初人所称的“宫谱”,通常指以宫调曲牌为纲目的曲谱。而近代以来,“宫谱”却被大家用来指称那些带有工尺的曲谱。他们将此说追溯到近人王季烈。同时,又将所发现的古称“宫谱”的材料罗列出来(李俊勇后又有专文《“宫谱”新考》)。本书在研究过程中,亦发现同样的问题,及遇到其他一些材料可资补充。现将含“宫谱”一词,且意义显然的材料择录如下:

宫谱所为准也,字句一定,四声划然,其词义未醇,初欲取美词易之,且恐未合,又不便教歌者仍之。(《九宫谱定•凡例》)

九宫为南曲谱,北曲六宫谱失传,沈子旷独得秘本,嗣刻。(《九宫谱定•凡例》)

某等幼习音律,长而供奉内廷。观淞城沈氏之宫谱,虽得微明曲意,未能探讨其中详细。后得寒山子宫谱,较沈本稍详,然犹多讹处。继又得种花翁胡氏之宫谱,二三同志,共相较对,潜心深究,补其遗漏,去其舛错。(《南九宫谱大全•凡例》)

余薄游海内四十余载,好学之念,时不能已。索诸宫谱,种种不一。虽有抱负,不能一伸。(《南词定律》金殿臣之序)

凡刊行宫谱,原恐宫调混淆,句拍舛错,使填词度曲者便于考核,并非好异炫奇也。(《南词定律•凡例》)

《孟月梅》传奇,系元人之作,宫谱所载牌名,多出其后。以后人之牌名,合前人之曲调,必非本来面目。(《曲谱大成》)

此谱与宫谱不同,盖宫谱字分正衬,主备格式,此谱欲尽度曲之妙,间有挪借板眼处,故不分正衬,所谓死腔活板也。(《纳书楹曲谱•凡例》)

第欲求合临川之曲,不能谨守宫谱集曲之旧名。(《纳书楹四梦全谱•凡例》)

且玉茗兴到疾书,于宫谱复多陨越。(《纳书楹四梦全谱》王文治序)

《长生殿》词极绮丽,宫谱亦谐。(叶堂在《纳书楹曲谱》卷四目录所批)

句读板眼,俱按宫谱,彼此无异。(《北西厢弦索谱•凡例》)

盖北六宫谱,乃元人制科之提纲,元末已失梓本,故度曲者句板不定。(《北西厢弦索谱》)

偶得六宫旧谱,句板清楚。(《北西厢弦索谱》)

六宫谱今已行世。(《北西厢弦索谱》)

由此可见,“宫谱”概念当由诸如南曲“九宫谱”、北曲“六宫谱”当中的两个字“宫谱”而来。其“宫”字,当为“宫调”之义。其谱,应为以宫调为纲编撰的曲谱。

近代以来,为何形成以“宫谱”专称工尺谱的说法,这里暂不及究。但从上文所列材料看,即便是《纳书楹曲谱》这样的工尺谱,也从不称自己为“宫谱”,而总是称那些以宫调为纲的曲谱为“宫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之所以自称“宫谱”,其原因并非在于它载有工尺,而在于以宫调为纲领。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以宫调曲牌为纲目编撰的曲谱,这便将研究范围框在清代乾隆间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之前。清代乾隆以后出现的各种工尺曲谱,因其皆以剧目、曲目为纲领编撰——这是另一类曲谱文化的反映,不在本书讨论之列。

在以宫调曲牌为纲目编撰的曲谱中,《啸余谱》《康熙曲谱》这两种谱,较为特殊。它们的南曲部分几乎采用沈璟《增定南九宫曲谱》,北曲部分几乎采用朱权《太和正音谱》,似乎没有自己独立的实体。其实它们均作了少量的修改,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两部合集式的曲谱,就其选编眼光而言,有独特的价值。其传播很广,影响巨大。然而,基于二谱几乎等同于沈、朱之谱这一特殊性,在本书往往不便纳入重复讨论,而留待日后针对其个性再作详论。本书只在相关处稍作讨论。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书是基于对曲谱中的材料作大量阅读、对比、统计之后的研究。因此,建设数据库是第一步。笔者将每部曲谱中每支曲牌,制成独立的图片文件,用于曲谱之间比较过程中,随时检索。通过对比、统计等工作,得到相关史实,再结合制谱家的文字论述,以及元明清论曲诸家的论述,梳理出主要的问题脉络。同时,结合形态要点,梳理其与曲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后整合研究所得,从曲谱的六大形态要点——宫调体系、体例、体量、曲文出处、曲牌名目、点板,对元明清三代曲谱进行梳理,作文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