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中的铭文和平头毛笔书写
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时期,古罗马时代至少持续了1000年。在此期间,罗马文字系统不断发展完善。虽然罗马帕拉迪诺山的考古学材料只能证明,此处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在公元9世纪,但罗马共和时期的一位学者瓦罗确定了我们今天常见的罗马建成时间,即公元前753年。330年,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标志着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结束。
悠悠千年间,罗马文字的变化依然可以在众多纷繁的史料中,寻找到蛛丝马迹。现存的文献和绘画中的文字、散落在罗马帝国广袤土地上的零散铭文、图书馆中保存的文字片段、五项重要考古发现,皆是宝贵的材料。最重要的文字文物发现,在庞贝和赫库兰尼姆两座城市。这里完整保存了罗马帝国早期各种样式的绘制文字,那个时代正是帝国即将达到权力和经济顶峰的阶段。丰富的文字文物包括公共纪念碑和大型的石刻墓志铭、临时的标牌公告(现存超过2500件),包含法律、贸易和税收记录的蜡板书[3]、几乎完整的碳化古本手卷图书馆和带标签的容器和双耳瓶,标签上写着容器里的物品名称,还有记录房屋上的财产所有权的铭文,以及随处可见的儿童或成人留下的涂鸦(或文雅或低俗),等等。
18世纪奥地利统治意大利期间,一群奥地利军官发现了庞贝和赫库兰尼姆。有人在挖井时发现了不同寻常的物品,于是他们挖地道进入被掩埋的建筑,寻找可以转售或用来装饰自己豪宅的雕像和其他古代艺术品。虽然这些盗墓贼对铭文丝毫不感兴趣,把它们丢在一边,但对于罗马人来说,它们意义非凡。事实上,正式的公共石刻铭文是罗马文字的一个独特类别。铭文通过纪念个人或团体对公共生活的贡献(如建造、保护和修复寺庙、水渠和桥梁),来提高其社会地位。墓碑永久记录着墓主人的功绩。
在古罗马,墓葬在道路两旁依次排列,是附近有城市的重要标志。墓葬修建在私人土地上,但是由政府维护。越靠近城门,墓碑越高大宏伟。正如雷·劳伦斯在《古罗马时期意大利的道路》(The Roads of Roman Italy)中所指出的,“古代的旅行者,他们对日期、风俗和知识的感知远超现代人。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整片墓地的墓碑,大致了解这个城市曾经的社会名流。一定意义上,墓碑上的文字介绍了他们即将抵达的城市的历史”8。
旅行者进入一个城市后,就会看到刻在建筑物外墙上的公共铭文异常显眼,且包含重要信息。如果神殿都面向中心广场且集中排列,那么这里一定是城中最繁华的地方了。穿过凯旋门,纪念碑和雕像分列路旁,上面还刻有建筑者或捐赠者的名字和头衔。一个城市的公共建筑及刻着捐助者和知名人士事迹的石碑,让城市充满威严。克劳狄乌斯皇帝(公元41—54年在位)曾颁布法令,规定旅行者在进入城市时要么下马,要么坐轿(以防马匹和战车让市民受伤),这些礼节和铭文更是加深了后来旅行者的特别体验。
罗马帝国大写体是罗马铭文的主要书体,它展示了书体演化的过程,也是罗马书体体系中独特的一支。很多铭文都是先用毛笔直接写在石头上,然后再进行凿刻的,将手写风格永久封存(图9)。我们总认为,中国是唯一一个使用毛笔书写的国家,其实西方也有用毛笔在石头、灰泥,或专门的木板上书写的悠久历史;毛笔书写多见于伊特鲁里亚的许多早期墓碑。希腊碑文刻好后会上色,而较大的文字是先用毛笔写在石头上再进行雕刻的。罗马时期之后,直接用毛笔书写的做法逐渐消失。
书写帝国大写体的毛笔不像中国毛笔那样是尖头的,而是像凿子一样,末端呈扁方形,这也是字母笔画粗细变化的缘由。毛笔向下移动时使用宽面,笔画最粗;横向移动时使用侧面,笔画最细。美国艾奥瓦州达文波特的一位会吹小号的罗马天主教牧师,首次论证了这一事实。爱德华·卡提奇(Edward Catich)在一家孤儿院长大,朋友们称他为“奈德”。他最初在芝加哥接受职业培训,后来成了一名标语书写员。20世纪30年代,他又到罗马攻读神学。在罗马期间,他开始研究罗马绘制文字。他对图拉真柱上的文字情有独钟,曾做拓片进行临摹,最后还将拓片制成模件。9他注意到,上面的文字是用标语书写员的毛笔写成的。这些迹象包括:压力导致笔画变粗;毛笔在转弯时轻微扭曲;以及曲线笔画收尾时笔画变细,以避免笔尖散开。毛笔誊写,石刻永存,着色让它更醒目——毛笔写成的帝国大写体是罗马帝国最正式、最精密的文字,我们今天的大写字母就由此派生而来。
毛笔也用于书写大型临时标语和海报,在庞贝就发现了几堵这样的墙面。其中有一面属于标语画家艾米留斯·塞勒的住所,他在几处题字中都标明了自己的身份:“艾米留斯·塞勒在月光下亲自写成。”同一面墙上高一些的地方还有一处其他人的笔迹,写着“提灯人扶梯子”。这些匠人晚上工作的想法很耐人寻味。挑灯工作是因为白天街道太喧嚣?还是太阳太晒,刷子上的油漆干得太快?还是他们只是想做第一个知道新消息的人?
图9 赫库兰尼姆城中,奥古斯塔里斯纪念堂里记录捐赠者姓名的石碑。公元79年
除了标语画家和提灯人,一个完整的书写团队还包括一个粉刷工,他要在写标语之前把墙面粉刷干净。维苏威火山爆发前的几个月,庞贝城正在进行选举,一些竞选通知幸运地保存下来,留在了断壁上(见本章首图图3)。与罗马帝国大写体相比,这些宣传语中的字母更为紧凑,更节省空间,其风格是用紧凑的文字形成视觉冲击。艾米留斯·塞勒使用了两种书体,一种是罗马帝国大写体的压缩版,叫法案体,因为罗马元老院的法案是以这种书体公布的。书体用毛笔写成,书写时毛笔需保持竖直,即笔尖的方向与文字方向平行。艾米留斯使用的另外一种书体叫大写体,整个书体结构都与法案体不同。毛笔的边缘与书写方向呈一个尖锐的夹角或有一定倾斜,而不是笔直得与文字方向平行。这样写出来的字,垂直笔画很细,水平笔画却被强调得很重。字体历史学家称其为“民间大写体”,以区别于罗马帝国大写体。
罗马帝国大写体和民间大写体这两种书体,是两种书写方式的结果,是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书写轴线表现书写体之自然而然的结果。它们笔画粗细不一,不同于以前的等线风格。平式执笔(鹅管笔或毛笔)会让字母看起来更加正式,写起来也较慢。罗马帝国大写体以这种方式书写字母的垂直笔画,其他笔画则会变换笔的角度;倾斜执笔写出来的字母更窄,粗细变化更加灵活,书写速度更快,这种书写方式更适用于日常书写。
两种书体都是在公元前1世纪中期,由等线大写书体演化而来。那个时候,罗马受到各种美学的影响,特别是埃及。埃及人的毛笔和芦苇笔末端设计了笔尖或者方形的凿边,而不是一个锐利的尖头。10所以用这样的工具写出来的文字笔画一直有粗细之分。公元前1世纪中叶是罗马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罗马内战推动了旧的共和制度向奥古斯都统治下的帝国体制过渡。奥古斯都是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也是恺撒的侄孙和指定继承人。正是在他统治期间(公元前27—公元14年),牢固确立了使用罗马帝国大写体的规范。在法国发现了这种书体早期的典型例子,是一枚制作于公元前27年的祈愿盾,雕刻在卡拉拉大理石上。11
元老院的法令和其他公开声明需要在各个城邦公示并接受民众监督,所以宣传文字不仅会写在墙面上,也会写在木板上,有时还会刻在金属器上。用于公共展示的板子通常形式独特,带有楔形把手,便于流动展示、悬挂或嵌在其他物体表面。很多石刻铭文也会雕刻出类似木板的形状。青铜板一度盛行,最常见的用途是作为罗马军团士兵的遣散“文件”,士兵们会收到公示在罗马卡比托利欧山的部队解散法令的微缩副本。公元69年(即“四帝之年”),韦帕芗皇帝烧毁了位于卡比托利欧山的朱庇特神庙。神殿内存放的3000多件金属板被焚毁。金属板记录了很多罗马早期的历史,这场大火相当于烧毁了一座国家档案馆。
图a[4] 特伦提斯之家。面包师特伦提斯·尼奥和他妻子的肖像,他们手中握着卷轴和蜡板书。出自庞贝古城,公元55—79年。现藏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