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概论”课因材施教方法及途径探索[1]
“概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因为本课程的思想性、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本课程组从2008年开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对不同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并以积极的态度探讨现实问题等诸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大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识材的方法与途径——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辨材、识材是前提和基础,因而,施教之前必须对教育对象的特点、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一)分析的维度
现代教育在宏观上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分类,学生通过高考进入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同一专业的学生具有“同质性”,不同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理论基础、对课程的认同程度、关注点、兴奋点、专业需要、社会需要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
基本思路如图1:
图1 因材施教课程设计思路
(二)分析的方法与途径
了解学生思想特点的方式、方法很多,除了传统的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座谈会、课堂教学观察法以及参与学生活动、与辅导员建立联系等方式外,还可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联系,如浏览学生论坛、学生的个人博客等。
(1)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方法,获取的信息全面、具体、及时。通常是在开课前及课程结束后,分别做一次问卷调查,并以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单位形成调查报告,为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基础性工作。课程结业后的问卷调查,是作为教学效果分析的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方法的关键是拟定调查问卷和进行问卷分析,比如,对学生关注点的调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您上网喜欢浏览的信息、喜欢事例的性质及类型等,通过对学生日常关注及感兴趣的信息的收集,再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生的关注点。
(2)学生访谈、座谈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反馈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对了解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发挥了积极作用。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个星期深入一个宿舍、每学期参加专业系(部)组织的一次学生活动、每个月组织一次辅导员联席会议、每学期主持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在实习基地开办一次专题讲座。同时,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机制,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反馈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纳入辅导员职责、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社团组织(2008年我院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与宣讲协会),从而架起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成为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有效途径。
(3)课堂教学观察法,是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分析以及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更为直接的调查方法。听课教师不仅要对主讲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而且要记录学生听课过程中的状态,并填写课堂教学观察表,从学生的反应中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4)网络交流法,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结合学生的特点而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由于网络虚拟空间的特殊性,学生在网上的匿名言论往往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所想所思,这个途径获取的很多材料不仅可以分析学生的特点,也可以融入教学中形成生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地考察方法,是针对高职院校实行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而相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冲突,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机会,要深入实地了解企业、学生实习等相关情况,查阅学生的实习周记。对各专业学生的了解能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同时,有条件可在实习期间安排专题讲座,将课堂搬到实习现场,这样教学针对性强,可以大大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与自觉性。
二、施教的方法与途径——因材施教的组织与实施
有针对性地施教,是成功进行因材施教的关键,在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显得更为重要。[2]
(一)基于不同学生专业特点因材施教的保障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承担组织协调工作,根据高职教育教学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保障机制,健全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列入学院发展规划,并为思政部与专业系、部及职能处室之间建立沟通、合作的平台。
二是师资保障。“教改”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的深层次培训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参加本学科的培训及研修,而且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参与所承担教学任务对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等,以加深教师对专业的了解,从而对专业培养的需要、学生需要均有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社会理论工作者及专业系部的优秀辅导员为导师或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基于不同学生专业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总体设计体现在教学目标及要求、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
1.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针对性
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目标(知识、能力、素质)。总体目标一致,使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分项目标的确定上,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寓于本课程教学中,比如将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纳入课程的能力目标中;在教学单元中根据专业及学生的需求特点,如数控专业强调“独立制订计划与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对实际工作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价的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强调“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有针对性地确定各专业“概论”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依据统编教材,“概论”课必须切实贯彻中央精神和基本要求,这是基础、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坚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主要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理论素养、理解能力等差异性,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上有所侧重和区别。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经济类专业(商务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对其讲解的广度、深度会更广、更深。
其次,讲究具体操作方法。除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案例及教学流程外(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效果较好的还有两种方法和途径: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下达教学任务,为保证学习效果,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二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成立社团组织,各专业有分会,将各专业理论素养较好并对此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由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专题讲座、论坛、采访、调研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协会成员的理论素养与水平,由协会组织系列活动,营造学习和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氛围,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择优选拔组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团”,培养理论骨干,发挥朋辈教育的功能;再择优选拔学生聘为教学助理,与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讨,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
3.考核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旨在督促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考核坚持开放性原则,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原则。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占20%)、自学情况考核(占20%)、实践教学考核(占20%)、期末考试(占40%)。期末考试以材料分析题为主,主要是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个模块的考核均拟定实施方案,让学生明确标准及要求,不仅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更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见图2。
图2 考核评价示意图
三、结论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评价看,学生普遍认为学有所获,转变了学生对“概论”课的态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与践行;改变了“一刀切”教学模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和同一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且变教师的满堂灌为教与学的互动,试行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提高。从不同专业对思政课的态度上看,改变了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政课的看法,各系主动与思政课教师联系,协同解决问题。从社会评价看,我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团”的建立和宣讲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与赞许;学生的作品荣获第十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论文三等奖。
总之,实践证明“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提高思政课授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应不断深入探索、研究和完善。
[1] 基金项目:2008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方法与路径研究”(编号:2008CY066)。
[2] 陈秀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分层教育教学研究》,《前沿》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