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5天速成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面试考官的心理分析

考官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在面试期间,考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考官也是如此,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面试发现人才,对考生进行公正合理的评判。在面试中,考官通常有以下几种心态:

一、被冒犯的心态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任何人只要坐在考官席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站”的位置较高,不是平视,更不是仰视,而是俯视,考官会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在主导者的位置,审视和考查考生的行为举止。这种审视和考查包含了情感成分,即考生对考官的情绪反应;认知成分,即考生对考官的想法和观念;行为成分,即考生对考官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如果考生的言谈举止不当,会让考官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冒犯,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考生的行为举止不当,太过随便,考官会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如有的考生太过于放松,举止轻浮,招致考官的反感。笔者在十几年前做面试考官时就遇到这样一位考生,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该考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入场后,就受到了全场瞩目,他踱着方步进入考场,衣服搭在胳膊上,入座前还向考官们招招手,然后拉开椅子,两腿分开坐下来。主考官读导语时,该考生左顾右盼。这位考生的举止也为自己赢来了“良好的成绩”——全场考试中唯一的一名不及格者。因此考生在面试中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考生行为拘谨一点考官是能够理解的,但决不能放肆。一些同学如果在说话时有耸肩,抖腿,以及激动起来手势过大的习惯,在日常的练习中就要有意识地矫正自己。

二是被做报告的感觉。现在很多考生,受一些培训资料的影响,以为面试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说一些政治性强、正统、有高度的话。现在网上流传的考生必背的常用套话如:这让我想到,我们做工作是为了人民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因此在做各项工作时,各部门要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党和政府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我们要保护和发扬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人民团结、社会进步的积极思想和精神,总之,我们要变精神力量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导亿万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挫折、一点阴暗、个别的负面现象而丧失信心,要从中吸取教训,使今后的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伟大真理。

很多考生说起话来像做报告。以为只有这样讲话才能体现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高度,从而征服考官。殊不知大多数考官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他们想考查的是考生的具体办事能力和沟通能力,考查考生到单位以后能否与同事和谐相处,谦虚谨慎,尊重领导,而不需要一个满嘴大话、空话的人。特别是考生在考场上给考官们作政治报告,更会让考官有一种尊严被冒犯的感觉。出现这种情况的考生,虽然在考场上口若悬河,自我感觉良好,但面试分数绝不会高。三年前笔者遇到一位考生,以前担任过学生会的干部,经常在会议上发言,结果面试时也是这样说话,一口一个“锦涛总书记讲过……”,“家宝总理提到……”,“宝龙省长在视察……时强调……”,话里话外透着和领导们很熟络的感觉。结果就是每次面试都在70分左右,现在仍然奋战在公考的第一线。

三是卖弄才学,让教官觉得不受尊重。一些考生受个别培训老师的误导,认为面试考场就是要展示自己的才学,以此吸引考官的注意,得到考官的赞赏。他们将面试当成了才艺表演,当成了大学中文系的入学考试,满口的名言警句,甚至有的人还冒出几句外语,结果效果与预想的大大相反。2003年,笔者在参加一次县处级领导干部选拔面试中,遇到一件趣事,一位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冒出了一大段外语,结果主考官拍案而起,当场批评考生故意卖弄。另外,我们从一些所谓的培训教材中,也经常看到“考生必背”的名言警句,例如:“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驽马驰,骏马悲;驽马肥,骏骨朽。”(清·梁佩兰)“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春秋·管仲)“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之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战国·韩非子)“安得壮士挽天河?一洗烦郁清九区,坐令尔辈皆安居!”(元·王冕)“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西汉·刘安)等。这些所谓的名言警句,晦涩难懂,即使是中文系的大学生,理解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功力,培训机构却要求面试考生当经典背下来,着实是误人不浅。

实际上,很多面试考官,他们从基层起步,勤勤恳恳工作,通过自学和进修等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业务能力。这些“草根”官员们,更喜欢一个踏踏实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员工,而不是华而不实,金玉其外的人。所以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要画蛇添足,搞那些所谓的名言警句,只要清清楚楚地将问题讲明白就行了,否则会招来考官的反感。特别是所谓的名言警句,如果考生背个半生不熟,那到考场上会更糟。

二、厌烦心态

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总是处在同一个环境,看到同一种人,听同样的话,在内心之中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烦躁的心理。有人说旅游就是一个人从自己住厌的城市去到他人住厌的城市。的确,不论你的城市多么美好,如果待的时间长了,也会产生厌烦感。公务员考试同样适用这个原理。考官的厌烦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一是考生的服装使考官产生视觉上的疲劳。现在一些培训机构将考生的着装当成一个重要的课程来讲,甚至有的老师用半天的课程来讲面试的服装问题,一味强调深色、正式的服装。结果一走上考场,男生是黑或深蓝西装,白衬衣,打领带;女生是黑西装,白衬衣,黑套裙。用一位考官的话说:“乌压压的一片,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开银行系统职工大会呢。”有过军营经历的人都知道,军装虽然很美,但在军营中,连衣裙更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考官触目之处,满眼是黑、白、灰,必然在心理上产生厌烦感。

二是礼仪的厌恶感。近年来,一些培训班在培训面试考生时,简直将考生培训成了机器人。从进门开始,明明有工作人员给打开门,考生还要轻敲三下门;进来后必是先问好,后鞠躬;鞠躬的姿势是男生双手抱到小腹下,女生双手交叉在小腹上,拿出空姐的姿态;本来考生就是高度紧张,却还要面带微笑,结果笑得比哭还难看;椅子放得好好的,一定要轻轻拉出来再坐下;坐下之后一定要与每个考官眼神交流一下;面试结束后,考生要双手把椅子恢复原状,说:“再次感谢各位考官,再见!”然后起身走到门口,开门,转身正面教官,慢慢地退出,微笑着把门轻轻关上。如果考生的心理素质较好,能自然地完成这些所谓礼仪的细节也无可厚非,但可笑的是大多数考生没有这样的心理素质,结果一天之内,考官看到的是一个个动作僵硬、表情呆板的考生,像调好程序的机器人进入考场,考官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对内容的厌恶感。一些考生受个别面试老师和培训资料的影响,模式化、套话严重。如计划组织类题,考生的回答千篇一律,例如,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领导把这项工作交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我会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项工作;这项工作我准备分成三个阶段来做,即计划阶段、组织阶段和实施阶段……

谈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时,答案基本上是:秉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处理原则,同事之间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许多时候,双方的分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并不表明别人的看法就一定是错误的。我会认真分析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反思自己观点中考虑不周到的地方。

谈到社会现象题时,考生会这样说:“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或者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考官在考场上,听到的如果都是套路一样、内容大同小异的回答,内心的厌恶感可想而知。

考官容易认定考生虚伪的情况:

面试考官许多来自基层,他们希望通过面试来选拔一些谦虚谨慎、踏实肯干的工作人员,而一些考生刻意的表现,却容易使考官认为考生过于虚伪。

如在礼仪方面,有的考生繁文缛节太多了,“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一进考场,面带生硬的微笑,双手叠放在腹部,深深地一鞠躬,深情地说:“各位考官,各位工作人员,上(下)午好,你们辛苦了”。考试结束时,再一次深鞠躬:“再次感谢各位考官,祝你们工作顺利、全家幸福!”谦卑过分,百般讨好,自然会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

在内容方面,为了体现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惜编造内容。如,谈一本你最喜欢读的书,结果1/3的考生选了《雷锋日记》,另1/3选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明显就是在说假话,在当今的网络世界,各类信息层出不穷,作为年轻人,又有几个会去读《雷锋日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此考官一听就明白,这是培训老师设定的标准答法。考生本来想通过《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来体现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学品位。结果却弄巧成拙,给考官留下虚伪的印象。

三、疲劳心态

笔者自己当过考官,深知道考官是很不容易的,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到下午五六点,除了中午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剩下的时间都要正襟危坐,时间一长,身体和精神上都疲惫不堪。一般来讲,上午的前三四个考生的内容能认真地听一听,对后面考生所说的内容,考官就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听几句,走走神,再听几句,再走走神,特别是在中午午休前,考官感觉最疲惫,往往听头一两道题就判分了。2014年在绍兴的一次事业单位考试中,笔者的一名学生,在回答第三道题时,没有看清题目,将一道演讲题答成了辨析题,考官没有听出来,他竟以87分的高分反超对手6分,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考官的这种疲劳感,如果碰到考生一句话反复说,围着题目来回倒的情况,则容易产生腻烦心理。比如笔者遇到的一名考生,在回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每人每年平均购书只有5本且每年还在下降,有超过一半的成人一本书都没读过。而有700万人口的以色列,100万人有借书证,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道题时,反反复复说中国每人只读5本书是不好的,以色列是爱读书的国家,将题干反复重复,却提不出自己的观点,令人生厌。

另外,考生进入考场后如果不能很快进入答题状态,而是埋头用很长的时间写提纲,也会让考官产生疲劳感。在2013年的浙江省省考面试中,一位考生进入考场后,一言不发,奋笔疾书,用了8分钟列提纲,5分钟回答问题,在场的记者发表文章调侃道:“兄弟,你以为你在笔试吗?”所以,考生进入考场,坐在桌前,就应当在适当的时间开始答题,而不应花费过多时间去列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