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6世纪潮州宗族的文化建构
小引
16 世纪是潮州宗族制度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
从宗族构建的角度说,16 世纪的韩江三角洲在潮州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地域。
明初以来的土地开发、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进步,使得很多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的家族,在经济上有可能支持自己的子弟进学入仕。科举的成就,又反过来促进了宗族的文化建构。
这一章中主要讲述的案例,都发生在 16 世纪的韩江三角洲。所反映的,却不啻于整个潮州的情况。
就我们掌握的材料而言,潮汕地区的宗族活动,可能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一开始,宗族是与当时盛行的佛教依倚在一起的。最广为流传的,有林绍坚、余英与开元寺和洪大丁与灵山寺的故事。
洪大丁的故事最古老,也最传奇,发生在唐代中叶,与名僧大颠和尚颇有瓜葛。这一故事最早记录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 刊刻的《潮阳县志》中:
洪圭,字大丁,福建莆田人。任潮州知事洪瑀孙,朝散大夫适子也。登唐进士任工部尚书,谪刺潮州刺史。览潮阳山水之胜,遂家焉。时邑地旷人稀,圭使人开垦田亩,家资巨万而慷慨好施。有老僧号大颠,慕长者名,晋谒,求一袖影地。圭许之。大颠登灵山顶,披袈裟向日张袖,其影广三百亩。今寺前袖影田是也。圭奇之,慨施田一千余亩。曰,吾以田遗子孙,未必能守也。施方于此,庶可久远。1
稍后,郑昌时撰《韩江闻见录》成,也讲述了大体相同的故事,只是主人翁称 “洪长者”,并未直接把捐地的功德归于洪大丁。2今天,潮阳灵山寺内,虽无洪大丁的檀越专祠,却依然供奉着洪大丁祖孙三代的塑像和牌位。每年清明,洪氏族裔,还会到寺里祭祖。
林绍坚的故事发生在南宋初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 撰成的《潮州府志》记载了这件事:
林绍坚,字民望,福州府人。宋绍兴甲戌进士,拜侍御史,历宦银青光禄大夫。移家潮之海阳县……置庄田九千余亩。将海阳县丰政、东莆、登荣、登隆、江东,大埔县清远、 洲田、地、塘六千八百四十八亩,于开禧元年施入开元寺,赡僧祝圣。郡守赵师屷(古文会) 奏闻,奉旨敕本寺建祠立像崇祀。3
余英的故事更晚,发生在宋元之交。记录的时间却比较靠前,弘治十七年(1504) 正月在余英墓前所立的碑上镌刻着:
余氏,其先江右人,出自黄氏,后徙居闽。初祖讳英,字文英……咸淳末,南北兵哄……避难于潮之海阳弦歌,依严寨里富翁媪余氏,视翁媪如所亲,由是姓余……大元混一,广创弦歌、清远二都田业。仍通诗书,敦节行。至元中登进士第,敕授封州节度判官。老归田里,因所居严寨僻近山林,遂相宣化黄岗而迁居焉……以小榕庄一十五顷施开元禅寺,至今山门图像供养,遇忌日寺僧常具品仪,诣祠堂酬礼……4
林绍坚、余英原来在潮州开元寺里都有檀越祠。清初,林氏宗族跟寺里的和尚打了一场官司,要回了部分田产做祖宗的祀业5。或许自那时起,檀越祠就废了。
这三个故事,都是在 16 世纪以后才有文献记载。而且,时代越早的故事,越晚被记录下来。换句话说,愈是晚近的文献,所陈述的时代愈是靠前。所以,这些记载也可以说是 16 世纪后潮州宗族活动开始普遍化的结果,它们只是唐宋时期宗族活动的影子而已。
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宗族记录,是刘少集所记述的祖先世系。6这篇标题为“家谱引”的文献,作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 。宣德四年(1429)《东津刘氏族谱》编修时收入其中。7根据刘少集的记述,东津刘氏世系图示如下:
据《家谱引》载,刘汶对刘少集说,刘氏家族唐末从刘嵩一代入广州,刘颖再迁潮州,传到少集已经十代。而刘少集在《家谱引》最后署名却自称七世孙,即认同刘表为一世祖。咸平四年(1001) ,刘表以荐举授官承直郎大理寺评事。其子刘默景祐三年(1036) 以五经举特奏进士,授文林郎化州推官。默孙刘允登绍圣四年(1097) 正奏进士,知梅州,权知化州。刘允二子,长子刘昉宣和六年(1124) 正奏进士8,官至龙图阁大学士湖南安抚使; 次子刘景举贤良方正,历官广南西路市舶,知台州、南雄州。刘昉子四人,刘景子九人,也多入仕。刘昉孙刘少集又登乾道八年(1172) 进士,官大中大夫直秘阁翰林院太子中舍。
此时,刘氏家族的名望,臻于巅峰。其后,刘氏家族似乎有过一段没落的时期,谱系出现断层。
到明代永乐年间,这一个家族又出了三位举人,宗族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其中刘义是刘昉的嫡派裔孙。9中举之后,他开始倡议建祠修谱。刘义宣德四年(1429) 的《自述》 说,建祠是在宣德元 年(1426) 开 始 的,四 年( 1429) 落成后,随即开始修谱。
到 16 世纪,东津刘氏又出了好几位举人、贡生。10这时,距离刘义等人建祠修谱的宗族活动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人口繁衍,宗族壮大,宗祠、族谱都有重新修整的必要了。弘治十一年(1498) 族长刘琯和他刚刚中举的侄子刘继善倡议修建大宗祠和祖墓,添置香灯田,刊刻《宗祀录》。嘉靖三十年( 1551) 刘琯的孙子、南城知县刘志学又重修了《东津刘氏族谱》。
下面是明代东津刘氏复兴情况示意图:
我们今天所读到的《东津刘氏族谱》,也是 16 世纪之后编修过的。潮州宋元旧族的复兴,实际上同 16 世纪以后潮州科举的发达有着密切关系。而这种由教育科举的发达带动宗族发展的情况,在韩江三角洲的平民社会,有更加典型的表现。
下面,我们的论述,主要还是集中于 16 世纪韩江三角洲的新兴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