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硕士阶段接触语用学以来,我就开始阅读有关语言理解的理论,从最初对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懵懂理解,到后来博士阶段细读格赖斯有关意义理论的论文原文和与格赖斯同时期的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稍后期的荷恩语用两原则和列文森语用三原则,再到斯博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及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这些理论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噢,人们原来是这样互相理解对方的”。但当从理论回到现实中时,却发现人们的交际并不总是顺利的,不理解、误解也时有发生,于是我开始思考人们为什么有时候会错误理解对方的话语,也翻阅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发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因为语言有歧义,所以会误解;因为文化不同,所以误解;因为性别不同,所以误解;因为社会心理不同,所以误解;因为认知图式不吻合,所以误解……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误解给出了解释,但使我依然感到困惑的是如果语言有歧义,为什么不能主动避免它;如果交际双方文化有差异,造成的交际失误应该归为不理解,而不是误解;因性别不同造成的交际失误,也不是语用学意义上的误解,而是因交际风格不同而导致的交际不顺畅;从自我价值观心理、自我期望心理、自我防卫心理、乐观心理等社会心理角度对误解的解读只是指出了误解与这些社会心理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尚未能从根本上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些社会心理会导致误解;而从图式理论的视角对误解的阐释更是一种理论假设,并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期望交际对方能识别自己的交际意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交际一方错误识别交际对方的意图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联系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交际学系Robert E.Sanders教授,在山西省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受Robert E.Sanders教授的邀请,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赴美国做访问学者。访学期间,我们围绕语用推理展开了一系列讨论,Robert E.Sanders教授指导我阅读了和语用推理及认知心理相关的大量文献,在这些文献中,英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埃文斯(Jonathan Evans)及其同事有关认知心理偏差(cognitive biases)的系列研究以及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肯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经验推理和心理偏差理论(heuristics and biases)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他们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作出判断和决定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采用简单、快速、高效的推理方式,会更多地依赖自己先前的经验知识,作出与形式逻辑规则不相符的推理。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决策和判断依然能够达到实用的目的。这些学者把这种致使人们系统偏离逻辑规则的认知方式叫作认知偏差。由于很多决策或判断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而且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情感动物,很难做到一贯的完全理性,再加上可用于推理加工的信息不足,就很容易使用这些经验推理的方法,以达到快速高效地作出判断的目的。这些研究文献使我联想到了语用推理。我们日常的言语交际是需要交际双方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回应的社会互动过程,需要瞬间理解交际对方的话语,并作出能使对方识别自己意图的回答。人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即使出现了误解,也会识别并纠正它。人脑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这着实是一个谜!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这个问题,试图揭开这个谜。但这些学科关注更多的是人们产出和理解语言的神经、心理和认知机理,而对误解的研究并不多。读了上述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文献后,我感觉这些研究也许还可以用以解释误解。于是,我便开始着手收集关于误解的语料。通过对收集到的日常会话中真实发生的误解语料的分析,的确发现语料中的误解可以从认知偏差角度作出解释,于是我将此研究思路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在前期的定性研究基础上,加上基于实验的定量研究,对之前定性研究的发现再进行实验验证。2009年,此项目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从语用学角度界定的误解,就是听话人对说话人意图的误读,所以从本质上看和语用推理相关。于是,我们讨论了误解的哲学根源、语用推理的哲学属性和语用推理的经验本质。同时,由于认知心理偏差理论属于心理学的理论,从理论发展之初至今,学者们已发现并提出了多种认知心理偏差,我们将对其中研究较多的认知心理偏差作介绍,并结合语料,对认知心理偏差干扰语用推理、造成误解的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对其中部分现象又进一步作了实验验证和定量研究。
每次申请一个项目,在撰写项目申请书时,都对研究内容作出“野心勃勃”的规划设计,但在研究过程中就会发现有很多当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也值得研究,这样一来,项目就越做越复杂,远远超过当初的预期,以至于在原定的时间期限内不能够完成。本书的研究计划于2012年年底完成,但由于我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在英国访学,访学期间发现很多与本书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最新资料,于是计划对本书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修正、更新和充实,并为此延长了在英国的访学时间,于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再次赴英国访学,并在此期间最终完成书稿。
书稿放在案头,心里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相反却是沉甸甸的,因为本书只是为研究误解与认知心理偏差打开了一扇窗,为对此感兴趣的研究者指出了一条研究路径,还有很多的研究问题等待将来的研究去寻找答案,本书只能算是一个初步研究,希望将来的研究能以此为切入点,丰富、发展甚至质疑本书中的观点和发现,期待对误解的本质有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
吴亚欣
2014年12月于英国拉夫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