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带来的双赢
“看不见的手”最早出自圣经《但以理书》: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宫中设盛宴,畅饮期间,忽然显出一只手,在宫墙上写下三个神秘的词:弥尼、提克勒、毗勒斯。众人不解其意。先知但以理说:“你冒渎天神,为此神放出一只手,写下这些字。意思是:‘弥尼’——你的王位已告结束,‘提客勒’——你在天秤里的分量无足轻重,‘毗勒斯’——你的国度即将分裂。”
无从得知亚当·斯密是不是受了圣经的启发才想出这个词,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自从他的《国富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看不见的手”已经成为完全竞争下市场调节的专门代称。市场调节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而且最重要的是不需人为干涉,是自发产生的。它能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推动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合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亚当·斯密是承认人本性中的“贪婪”的,他认为个人在经济生活中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完全合理的,而且应该受到鼓励,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资产,并使之产生最大的价值,然后这些行为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中交织起来,就会产生足够的公共福利和社会利益,作用往往比直接干涉以促进社会进步来得大。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私有制,人人为己,而且人人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和无需政府干涉、开展经济活动的自由。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原则,以及由理性经济人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一个健康合理的现代市场体系必须是开放、有序的。其中,“无形的手”必定将对市场起到根本的调节配置作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举例来说,假如现在北京的胡萝卜2元一斤,而土豆只卖1元一斤。那么,大批的农民便都决定要种胡萝卜了,原来种土豆的地现在也都改种胡萝卜了。结果可想而知,几个月后大批的胡萝卜将涌入市场,而土豆却很少能买得到了。由于供过于求,胡萝卜的价格一下狂跌到了4毛钱一斤,而土豆却因为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这回农民又会想再种胡萝卜也不会有什么利润了,甚至有可能亏损,而现在土豆的价格还是不错的。于是,部分农民又开始改种土豆。结果又过了几个月,大量的土豆涌入市场,平抑物价。就达到了调节的目的,自然而然地趋利避害,却达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对此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这样写道:“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限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是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的理论一出,立刻引起广泛的重视,并且被很多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奉为圭臬。1787年,亚当·斯密到伦敦与他的忠实信徒、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皮特见面。斯密最后一个到达会面地点,他一进屋,所有人都起立欢迎他。斯密说:“诸位请坐。”皮特回答说:“不,您坐下,我们再坐,我们都是您的学生。”
即使到现在,斯密的观点仍然是现代经济学争论的核心之一,后继者们更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提出了均衡理论,完成了对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
但是,虽然市场调节对于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但有时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也会出现,这也正说明了我们不能单靠市场调节来完善经济。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等价交换也不是任何领域都能使用。就像我国的医疗、消防、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不可能单凭市场来调节的,而是需要政府来调节的,这就是看得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