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临床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资料归纳
将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去粗存精,有条理、系统地进行归类并列出条目。要求有高度的概括性,围绕主诉,突出重点,将主要症状的特点、体格检查阳性发现及重要的阴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结果列出条目。
二、资料分析与提出初步诊断
在对临床资料进行归纳的基础上,结合病例特点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能解释临床问题的假设,即初步诊断。临床资料的分析是一个鉴别诊断的过程,属临床逻辑思维的范畴。实际上,临床逻辑思维贯穿于疾病诊断的全过程。一个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在听到主诉后,有时甚至刚看见患儿还没开始问诊前,就可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致是什么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临床思维的开始。而这个初步印象会在接下来的问诊、体格检查过程中起一定的导向作用。提出诊断结论所需时间可长可短,有些病例病程短、临床表现典型、资料齐全,很快即可做出诊断;而有些病例病程长、症状反复多、临床表现不典型、涉及多个系统、病情复杂,短期内不一定能得出诊断结论。
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病例,都必须严格进行鉴别诊断,可以说临床思维的中心问题即为鉴别诊断。对复杂病例常选取一至两条最重要、最客观又最便于进行类比判别的临床表现,逐步对照病因进行分析,列举相似点、不支持或不明确之处,最后提出可能的诊断。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收集临床资料如辅助检查,尤其是一些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项目,以确诊或排除。在儿科疾病诊断的临床思维过程中,具体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首先考虑
常见儿科疾病谱中,先天性、遗传性和感染性疾病占较大比例,在诊断时应首先考虑。如遇发热待查患儿,病因有很多,如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及血液病、变态反应性疾病、体温中枢病变或调节失常、组织破坏与吸收、代谢和内分泌失调等。但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故诊断思路应首先想到感染性疾病。在病原方面,也应多考虑常见的细菌或病毒,其次再考虑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如外周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来证实推断。如有关感染的检查均不支持感染可能,再考虑其他非感染性原因。
2.考虑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诊断的侧重面不同,如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症状之一,如果发生于新生儿,首先考虑围生期因素或代谢异常,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低血糖、低血钙等;如果发生于小婴儿,首先考虑颅内感染、热性惊厥等;如果是较大儿童,多考虑脑炎、癫痫等。
3.切忌生搬硬套
有些疾病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而依靠一些非特异性的临床及辅助检查指标来进行诊断。一定要排除相关的疾病后才能诊断,如仅仅看有几条符合诊断标准很容易造成误诊。
4.重视典型临床表现的积累
有些疾病凭外观直觉就立即能做出诊断,如21-三体综合征有特殊的面容,过敏性紫癜有典型的皮肤表现。另外可以通过关联思维来获得诊断,如新生儿有阴茎短小并伴有低血糖,很容易想到先天性垂体功能低下的诊断。但前提是对这些特征非常熟悉,故在平时的工作中要重视典型临床表现的积累。
5.运用临床逻辑运算
所谓的临床逻辑运算是一种计算机科学的产物。它将关键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按顺序及逻辑关系进行排列,形成流程表。对每个步骤进行“是”或“非”判别后再进入下一个步骤,最后得出诊断结论。一些症状或体征已被编制成逻辑运算表,但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采用此方法,因为临床上有时往往不能明确地以“是”或“非”来回答一些问题,所以它不能完全取代临床思维。
6.注意诊断的全面性及完整性
诊断必须全面完整。诊断应包括主要诊断:系统器官定位(肺、肝)、性质(炎症、出血)、病程(如急性、慢性)、可能的病原(细菌性、支原体)、病理(如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病情程度(轻、重)以及并发症(脓胸、气胸)、功能诊断(如呼吸衰竭)等。有时还有次要诊断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都应完整列出。
7.重视专业会诊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分支专业越来越多,就是儿科学下面也有许多分支专业,各学科专业知识信息量的增加也相当惊人。医生的临床知识往往有不同的侧重面,由于时间限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故对一些长时间没能明确诊断的疑难病例,可请其他相关专业的医生会诊,共同讨论,有助于开阔诊断思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