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谈话的误区
人天生长有一张嘴,除了个别人特殊生理原因外,都会讲话,但是有的人讲得好,有的人讲得不好,讲得不好的人,沟通起来往往比较困难,不但别人不愿意和他打交道,经过多次挫折,久而久之,他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有的人甚至认为自己天生就不会讲话,这种自暴自弃的负面判断会对其工作和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
谈话是有技巧的,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曾经在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其实只要稍加训练,完全可以将自己谈话的水平提升一个层次。下面我们结合常见的几个认识上的误区,来谈谈谈话技巧。
误区一:先入为主。这是很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在谈话前,已经在脑海里给对方描了一张画像,准确说是个性标签。这个标签可能基于对方相貌、职业、背景乃至以前交往的经历。相貌、职业等外在因素和本次谈话没有任何关系,要准确地理解对方,必须在交流的过程中不预设前提,否则在后期谈话的过程中,很容易对对方的想法和意图作出误判。哪怕是以前有过不愉快的交往经历,也要设法清零,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变化,此一时彼一时,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过去而影响现在的看法。
在脑海里将对对方的一切预判清零,关注对方当下的言行,竭力准确地理解对方,这样会消除很多原本不应该出现的误解,创造出新的合作机会。
误区二:话越多越好。有的人为了达到让对方理解的目的,一上来就滔滔不绝,恨不得将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袒露在对方面前。其实,人与人的交流,不在于话的多少,而在于能不能达到谈话的目的,否则说的话再多也是废话。因此要进行一场认真的对话,一定要明确这场谈话的目的是什么。有的时候,事先并不了解对方谈话的真正意图,那么谈话的内容和方式需要更加谨慎。通过前期的往来试探,在了解了对方的意图后,再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
一个谈话技巧熟练的人,往往会采取后发的谈话方式。前期,尽可能充当一个安静的听众,通过聆听对方的陈述,了解对方的谈话意图和想法。在对方陈述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去打断对方的讲话,让对方流畅地表达他的想法。即使对方明显停顿下来了,你也要稍等片刻,在确定对方讲完后,再开始你的陈述。
这种谈话方式有几个好处,一是你能先了解对方的想法,这样你后面谈话更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说废话;二是一般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因为你将对方的位置放在前面,他会感觉到你的尊重。
由此可见,话不在多,而在于以正确的方式说出正确的话。
误区三:遇到指责,一定要极力辩护,否则就是软弱的表现。我们每个人一定会遇到被人指责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为自己辩护,要么反击,反过来指责对方。这两种方式在现实中,效果一般都不太好。因为,对方指责你,一定是有备而来,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辩护甚至反击,他都不会听,这个时候,人往往会情绪失控,这样你就中了他的圈套,他的目的就是要看你恼羞成怒,就是要你出洋相。越是这个时候,你越需要冷静下来。不是不作出回应,而是作出理性的回应。
这就是第三种选择,即非辩护性回应。对方越是希望你情绪失控,你越冷静,他越是希望你和他争执,你越显得风轻云淡。比如,在对方对你发出咄咄逼人的指责后,你轻描淡写地回应一句“好的,我明白了”或者“让您费心了”等让对方找不到反击着力点的话。在你采取非辩护性回应后,对方进一步的指责反而失去了正当性,旁观者也没有了围观的兴趣。
采取非辩护性回应指责的谈话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双方进入相互指责的恶性循环,二是为双方关系后续的改善留下了余地。
误区四:愤怒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一定会遇到让人生气的人和事。对方毫不掩饰的侮辱或者做出的蛮不讲理的事,不禁让人产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愤怒还有其他办法吗?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愤怒除了伤害自己外,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无论如何要避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么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和事,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一定要理解对方的立场,并对他的立场不做任何评判。无论对方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你需要做的都是去正确地理解。每次和难缠的人打交道,我们事先要将脑子清零。不要对这个人和事做任何判断,也不要对他的意图做任何基于过去的猜测。将人标签化,会将人进一步推到对立面。
还有,你要明白一点,这个世界上你改变不了任何人,也左右不了所有的事情。他的言行,只能由他自己来负责,越过了边界,自有规则和法规来束缚和规范,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既然你无能为力,那么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你在正确理解对方的言行前提下,要时刻检视自己的内心。禅宗有个词叫作“不动心”,但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在外界的刺激下不可能做到波澜不惊。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要提醒自己对方的言行和己无关,你能做的就是清楚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诉求。遇到实在无可救药的人,你敬而远之就好了,犯不着为之伤神。
谈话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用心,一定能够掌握窍门,并成为一个擅长沟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