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在《经络腧穴学》中已有详细论述,本章主要讨论特定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在全身腧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远部选穴的重要穴位。五输穴除了有经脉的归属外,还有其自身的五行属性,并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穴位的五行属性见表5-1、表5-2。

表5-1 阴经五输穴

img

表5-2 阳经五输穴

img

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输穴的应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灵枢·寿夭刚柔》又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指出了阳经的荥穴、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外经病证,阴经的荥穴、输穴可以治疗五脏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则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对五输穴的应用,井穴多用于各种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以抢救昏迷;荥穴多用于各种热病,如胃火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来清泻胃火;阳经输穴多用于肢节疼痛,如肩周炎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三间,阴经输穴多用于五脏病证(阴经以输代原),如肺病可取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太渊。此外,十二经的输穴皆可治疗时间性病证,如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可以治疗酉时病证,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太冲可以治疗丑时病证等。

(二)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五输穴按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即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表5-3)。

表5-3 五输穴子母补泻取穴

img

在具体运用时,补母泻子法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如肺经的实证应该“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而“水”为“金”之子,故选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穴位,即合穴尺泽;肺经的虚证应“补其母”,肺在五行中属“金”,而“土”为“金”之母,故选本经五输穴中属“土”的穴位,即输穴太渊,以上即是本经子母补泻。

他经子母补泻道理相同,仍以肺经实证为例,在脏腑的五行配属中,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实则泻其子”的补泻原则,应在肾经上选取属“水”的五输穴,即肾经的合穴阴谷穴;若肺经的虚证,肺属“金”,脾属“土”,脾经即为肺经的“母经”,故可取脾经属“土”的穴位,即输穴太白,此即他经子母补泻法。

由于井穴位置的特殊性,补泻手法难以为用,故有“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荥”之说。

(三)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与季节、时辰等有密切的关系。《难经·七十四难》记载:“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认为“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春夏之际,人体之气行于浅表,故宜浅刺井荥;秋冬之际,人体之气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的时间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原穴与脏腑原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难经·六十六难》记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原气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中、下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原穴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凡五脏六腑之病,尤其是五脏病,皆可取其原穴。

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了可以治疗其各自络脉的病证外,由于十二络穴能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主治本经病,还能治疗其相表里经脉的病证,正如《针经指南》所云:“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活。”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疗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等疾患。可见,络穴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了经脉的治疗范围。

在临床上原穴、络穴可单独应用,也可以相配合使用。病变脏腑的原穴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应用(表5-4)。例如,肺经先病,先取肺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大肠经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列缺。

表5-4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

img

三、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募穴则位于胸腹部,都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位,与脏腑关系密切(表5-5)。《灵枢·背腧》说:“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则记载:“大肠病者……当脐而痛(大肠募天枢处)……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胃募中脘处)……小肠病者,小腹痛(小肠募关元处)。”说明脏腑发生疾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出现反应,表现为疼痛、压痛或敏感等。因此,某一脏腑有病时,就可以应用背俞穴、募穴来进行治疗。如《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标幽赋》云:“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这些均说明背俞穴、募穴可以治疗脏腑病证。

背俞穴、募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疾病,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经络相联属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的病证。如肺俞既可治咳嗽、喘息等肺系病证,又能治疗与肺有关的鼻病、皮毛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又能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

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属“前后配穴法”范畴。如胃痛前取募穴中脘,后取背俞穴胃俞。若俞募穴单独应用,一般五脏病多用背俞穴,六腑病多用募穴。

表5-5 脏腑背俞穴与募穴

img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相通,所以在临床上此八穴既可以治疗本经的病证,也可以治疗相通奇经的病证。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八法者,奇经八脉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由此表明这八个穴位的重要意义。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可作为远道取穴单独选用,若再配上头身部的邻近穴,成为远近配穴,又可上下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疾病;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疾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疾病及寒热往来症;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部疾病等(表5-6)。

表5-6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

img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相关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故在临床上常作为治疗相关病证的主要穴位(表5-7)。临床上,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如血病取膈俞,气病取膻中,筋病取阳陵泉,脉病取太渊等。

表5-7 八会穴

img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郄穴在临床上一般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的郄穴常用来治疗血证,如孔最治咯血、衄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急性疼痛,如梁丘治急性胃脘痛。此外,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也可以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协助诊断。各经郄穴见表5-8。

表5-8 十六经脉郄穴

img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合治内腑”和《素问·咳论》载“治腑者,治其合”,都是指下合穴而言。说明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如足三里治胃脘痛,上巨虚治肠痈、痢疾,下巨虚治泄泻,阳陵泉治胆绞痛,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另外,下合穴也可以协助诊断。六腑下合穴见表5-9。

表5-9 下合穴

img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交会穴具有治疗交会经脉疾病的作用。以三阴交为例,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同时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所以,三阴交除了可以治疗脾经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证。关元、中极是任脉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可治疗任脉病证,又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病证;大椎是督脉穴,又与三阳经相交会,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对交会穴的记载略有差异,但大部分内容来自《针灸甲乙经》,表5-10所列举的交会穴大部分出自该书。

表5-10 经脉交会穴 ○所属经 √交会经

img

续表

img

续表

img

续表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