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刺灸学成就与影响
从《素问》中“宝命全形论”等记载看,当时既有金属针,又有石制的砭针、镵石,而针具又有九种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用途。《灵枢》中“官针”“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及《素问》中“针解”等篇记载了九针的名称、取法、长度、形状、作用、主治、操作、注意事项等。《灵枢》中“寿夭刚柔”“官针”“经筋”及《素问》中“调经论”等篇记载了焠刺、燔针,开后世火针、温针治病的先声。《素问》中“缪刺论”和《灵枢》中“官针”等篇记载了多种刺法,如恢刺、扬刺、偶刺、合谷刺、大泻刺、赞刺、络刺、豹文刺、毛刺、浮刺、短刺、缪刺、巨刺等,内容丰富,足资借鉴。
《素问》中“八正神明论”“离合真邪论”“调经论”“针解”及《灵枢》中“官能”“小针解”等篇,论述了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及主治范围等。《内经》非常重视针刺得气,在《灵枢》之“终始”“九针十二原”“小针解”等篇强调得气的重要性。此外,对于针刺深浅、留针、出针、针刺禁忌等也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素问》之“诊要经终论”“刺禁论”“四时逆从论”中提到的针刺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少可作前车之鉴。金元针灸学家窦汉卿受《内经》针刺得气、候气理论的启发,提出针下得气的手指感应是“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标幽赋》),使复杂的理论变为有形的操作。与他同时代的晚辈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说,他曾向窦氏请教针法,窦氏说:“凡用针者,气不至而不效。”后来,罗天益与当时另一位针灸学家忽泰必烈谈论及此,他也深表赞同。再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所载十四字手法来看,也是导源于《内经》。明代形成的烧山火、透天凉分层补泻手法,也是对《内经》徐疾大法的发展。
刺络放血法在《内经》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全书160篇中,有40多篇涉及此法,如疟疾、腰痛、癫狂等病的治疗都采用了放血疗法。在《内经》刺络理论的影响下,金元时代张子和以善用刺络放血而卓然成家,从《儒门事亲》中可以看出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再如喉科夏春农,擅用针刺出血治“疫喉”,溯其学术渊源,也离不开《内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