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病机辨证的临证应用
第一节 “审证求机”是活化辨证论治的锁钥
人身百病,多有形可征、有因可循。求因论治是中、西医诊治疾病的常识,而在中医学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则有更深的含义。“审证求因”是辨证的基础、论治的依据。但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通过对临床现象的分析、总结、推演,寻求病理本质,使之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际,故确切地说,“审证求因”的实质是审证求“机”,抓住了病机,就抓住了病变实质,治疗也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至于审证求“机”的内容,应重点从内外六淫、病理因素、脏腑病机三个方面着手。对六淫的认识不能单纯视为不正之气,而应从病机上着眼,理解为各种外因和内因作用于人体后在病理过程中的一组反应,把病因和病机、个体差异、地域时限等相统一,这对在外感六淫的基础上认识内生六淫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内生六淫,就是对多种因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病理属性,应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确定其类别及病理演变。产生疾病的重要中间环节是病理因素,其决定疾病的性质、演变及转归,故称之为“第二病因”,属于病机的范畴。临证当灵活细审病理因素的来龙去脉,即从何而生,有何发展趋势,有何危害,如何防治,这对认识疾病性质、抓主要矛盾、控制病情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病理因素大致包括风、寒、湿、火(热)、痰、浊、水饮、瘀、毒等。临证在确定病理因素后,当进而分析病理变化,尤其应与脏腑病机相联系,明晰常用脏腑病机的基本概念和类证鉴别。
周师在70余年的医、教、研生涯中,逐步理解认识到最具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诊疗体系,原本是机圆法活的一种思辨技能,而今却难以与辨证标准化、规范化、量化等要求合拍,虽然当前已经制定有多种病证的诊疗标准、指导原则、指南、路径,在临床执行实施中却难以求得共识,值得令人反思、共商。周师回顾自身临证实践,反复质疑,逐渐感悟到若能应用病机理论指导辨证,似可达到机圆法活的境界,跳出机械僵化的框架,为此周师曾在内科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病机的系统论述,明确病因与病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别和联系,从每个病证的病机、发生、发展、演变、转归,联系与证的相关性,以体现证候的可变性、时相性、交叉复合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同时在实习带教中,开设专题讲授“脏腑病机词汇类证鉴别”,介绍以脏腑为主体的病机辨证,鉴别类证之间的异同及其治法方药,通过临床演示,使教材的规范知识活化为实用技能,证实了“审证求机、辨机论治”是灵活应用辨证论治的重要思辨方法。进而引申为科研设计的立论依据,如曾以“瘀热相搏”这一复合病机证候要素(简称病机证素)为主证,针对不同疾病的瘀热子证,先后立题研究了流行性出血热的“瘀热水结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湿热瘀毒证”等,突显了病机的层次性、复合性,从多方面展示了病机辨证的实用价值及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