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巴志
【题解】
《华阳国志》一至四卷的四志(《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是全书的精华部分。此四志内容翔实,体例严整,完全自成体系。常璩在写作《华阳国志》前四志时,在体例上借鉴了《汉书·地理志》,但又做了适当的改造。
《巴志》是《华阳国志》的第一卷,其内容实则“一分为三”。
第一部分是“总叙”,记述了梁州的地理沿革和巴地的历史、地理、民族、民风、物产、外交等。作者遵守“多闻阙疑”的精神主旨,“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穀梁传·桓公五年》)。五帝以前,“其君上世未闻”,故以阙疑待之。五帝以来,则历历可数,故备载五帝以至魏晋之事迹;而其所载,不少可与《尚书》《春秋》《左传》《史记》等互相印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第二部分是“分述”,分别记述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巴西郡、宕渠郡等区域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沿革、名宦、家族、歌谣等。所记内容以秦汉与魏晋为主,尤以两汉为详。部分资料来源于作者的实地考察与田野采集,故其价值弥足珍贵。但因文字讹脱,部分郡之属县,已不得其详。
第三部分是“撰曰”。“撰曰”类似于《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三国志》的“评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是常璩对各志的总结与评论。《巴志》的“撰曰”,重点叙述了巴国悠久的渊源(“黄、炎之支封”)、淳美的风俗(“风淳俗厚”)、山川的灵秀、人物的钟灵毓秀,特别渲染了“李雄承巴国之余烈,有长人之瑞应,当王蜀土”(任乃强语)。
昔在唐尧(1),洪水滔天。鲧功无成(2),圣禹嗣兴(3),导江疏河,百川蠲修(4),封殖天下(5),因古九囿(6),以置九州(7)。仰禀参伐(8),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9)。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惟下中,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10)。于是四隩既宅(11),九州攸同(12),六府孔修(13),庶土交正(14),厎慎财赋(15),成贡中国。盖时雍之化(16),东被西渐矣(17)。
【注释】
(1)唐尧:上古帝王名。姓伊祁(亦作“伊耆”),名放勋。帝喾之子。初居于陶,又迁居唐,故号陶唐氏。相传,唐尧之时,曾经发生大洪水。《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2)鲧(gǔn):上古部落酋长名。禹之父,居于崇,号崇伯。曾奉尧命治水。因筑堤堵水,九年而未成功,被舜杀于羽山。《史记·夏本纪》:“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3)禹:上古帝王名。姓姒,名文命。鲧之子。鲧治水无功,禹奉舜命继续治理洪水。禹亲历各地,疏通江河,平洪水,理山川,最终治水成功。据传禹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代。
(4)蠲(juān)修:疏通,整治。
(5)封殖天下:《左传·昭公九年》:“后稷封殖天下。”杜预注:“后稷修封疆,殖五谷。”意为在天下划分疆界,种植庄稼。
(6)九囿(yòu):上古指组成陆地的九个大区域。
(7)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关于“九州”,古书说法不一,可列表如下(因上博简《容成氏》所记“九州”之名不好“对号入座”,故未列入):
(8)参伐:参、伐皆星名。伐星属于参宿。二十八宿西方七宿之一。古人谓主斩伐之事。《晋书·天文志》:“参十星,一曰参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鈇钺。”古人认为,益州(即《禹贡》梁州)的分野是参伐。《晋书·地理志上》引《春秋元命包》云:“参伐流为益州。”《三国志·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天帝布治房心,决政参伐,参伐则益州分野。”《隋书·地理志上》:“梁州于天官上应参之宿。”
(9)梁州: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孔传:“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华指华山,华阳即华山之南。至于黑水,则说法不一,有今澜沧江、金沙江、怒江、雅砻江、大通河、张掖河、疏勒河诸说。一般认为,梁州大致包括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三省一市,以及甘南、陕南、鄂西等地。这就是《华阳国志》记述的地理范围。
(10)“厥土青黎”几句:其文字采自《尚书·禹贡》。青黎,青黑色。《尚书·禹贡》:“厥土青黎。”孔传:“色青黑而沃壤。”厥田惟下上,《禹贡》将田地、赋税分为九等,下上为第七等。下句“下中”是第八等。璆(qiú),美玉。镂,硬铁。《尚书·禹贡》孔传:“璆,玉名。镂,刚铁。”砮(nǔ),可以做箭镞的石头。磬(qìng),适宜制磬的美石。罴(pí),即棕熊,又叫马熊、人熊。织皮,用兽毛织成的呢毡之属。《尚书·禹贡》:“厥贡……熊、罴、狐、狸、织皮。”孔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任乃强认为,织皮指的是连皮带毛之羊皮。
(11)四隩(yù):四方的边远地区。隩,可以定居的地方。宅:安定。
(12)攸:于是。
(13)六府孔修:《尚书·禹贡》:“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孔传:“四海之内会同京师,九州同风,万国共贯,水、火、金、木、土、谷甚修治。”六府,古代以水、火、金、木、土、谷为“六府”。《左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孔,甚,很。
(14)庶土:众土,各地。泛言海内众多的土地。庶,众。交正:《孔传》说:“交,俱也,众土俱得其正,谓壤、坟、垆。”大意是说通过考察,勘定各处土地质量的好坏。
(15)厎(dǐ):一作“底”。恭敬。
(16)时:是,此,因此。雍:和谐。
(17)被:覆盖。渐:传布。
【译文】
往古唐尧之时,曾经洪水滔天。鲧治水未成,大禹继承父业,在疏通江河、整治川防之后,在天下划分疆界,种植庄稼,按照古代的九大地理区划,设置了九州。九州的一个地方,其上对应天空的参宿,其下位于华山之南而且处于黑水、江水、汉水之间,此地即梁州。梁州的土壤是青黑色的,梁州的土质属于第七等,梁州的田赋属于第八等,梁州进贡的是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于是四方安定,九州统一,六府整治,勘定各地土地质量的好坏,各地敬奉财赋税收,齐心供奉中央之国。于是乎,全国上下肃穆和谐,教化东被西渐,及于天下。
历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职(1)。周文为伯(2),西有九国(3)。及武王克商(4),并徐合青,省梁合雍(5),而职方氏犹掌其地(6),辨其土壤,甄其贯利(7),迄于秦帝。汉兴,高祖藉之成业(8),乃改雍曰凉(9),革梁曰益(10),故巴、汉、庸、蜀属益州(11)。
【注释】
(1)牧伯:指九州的长官。率职:奉行职事,尽职。
(2)周文:周文王,姓姬,名昌。古公亶父孙,王季之子,武王之父,周族领袖。商纣王时为西伯,故又叫伯昌。在位期间,国势发展,“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论语·泰伯》)。自周原迁都于丰,为伐商做准备。未能克商,赍志而殁。伯:诸侯之长。《孟子·离娄上》:“吾闻西伯善养老者。”焦循正义:“西伯,即文王也。纣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西伯。”
(3)九国:泛指西部众多诸侯国。《礼记·文王世子》:“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任乃强认为,“九国”指的是《尚书·牧誓》所说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合巴国为九国。
(4)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西周王朝建立者。遵文王灭商遗志,盟诸侯于孟津(在今河南孟州南、孟津东北),兴师伐纣。牧野之战,大胜,灭商,建立周朝,都镐,分封诸侯。灭商后二年而死。按:关于武王克商之年,自古以来便聚讼纷纭,有多达44种不同的说法。最早者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者为公元前1018年,早晚相差11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结合文献资料、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参看《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等。
(5)并徐合青,省梁合雍:相对于“禹贡九州”而言,“职方氏九州”合并徐州入青州、合并梁州入雍州,故有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
(6)职方氏:古官名。《周礼·夏官》所属有“职方氏”。掌管天下地图,制定四方职贡;王出行,则先道而巡戒令。
(7)甄:辨别。贯利:指事功和利益。按:“贯利”,底本作“宝利”,误。《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8)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成业:成就帝业。《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9)改雍曰凉:凉,指凉州。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时,改雍州称凉州。东汉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兴平元年(194)复设雍州,建安十八年(213)凉州并入雍州。三国魏黄初中分雍州重设凉州,移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魏、晋以后辖境缩小,只限于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
(10)革梁曰益: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十三刺史部,改梁州称益州。
(11)汉:指今陕西汉中一带。庸:指今湖北西北部一带(此地原为古庸国)。按:汉高祖时未设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始分全国地区为十三州部(冀、青、兖、徐、扬、荆、豫、益、凉、幽、并、交趾、朔方),参看《汉书·武帝纪》及《地理志》。
【译文】
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九州的长官都恪尽职责。周文王统领西方众多诸侯国,成为诸侯之长,是为“西伯”。到周武王克商之后,将徐州合并入青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而职方氏仍然掌管各自的土地,辨别其土壤优劣,甄别其事功和利益,一直到秦朝之时。汉兴起后,汉高祖刘邦凭借益州之地成就帝业,汉武帝之时改称雍州为凉州,改称梁州为益州,故而巴、汉、庸、蜀均属益州。
至魏咸熙元年平蜀(1),始分益州巴汉七郡置梁州(2),治汉中(3)。以相国参军中山耿黼为刺史(4)。元康六年(5),广汉还益州(6),更割雍州之武都、阴平、荆州之新城、上庸、魏兴以属焉(7)。凡统郡一十二(8),县五十八。
【注释】
(1)咸熙元年:264年。咸熙,魏元帝年号(264—265)。按:据《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资治通鉴》相同),魏平蜀在魏元帝景元四年(263),不在咸熙元年(264)。《华阳国志》作“咸熙元年”,误。译文从之。
(2)巴汉七郡:指汉中、梓潼、广汉、涪陵、巴、巴西、巴东七郡。参看《资治通鉴》卷七十八胡三省注。
(3)治汉中: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三引王隐《晋书》等记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分益州置梁州,其治所在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西晋太康三年(282),移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
(4)相国参军:官名。汉魏皆置。东汉王府、公府、军府皆置参军事,简称参军,掌参谋军事。东汉称丞相为司徒,东汉末年曹操改司徒曰丞相,魏丞相、相国并称。相国参军事,为相国府属官,掌参谋军事,分正参军和行参军。统称参军事。耿黼(fǔ):河东(治今山西夏县)人。曾任梁州刺史。事迹不详。
(5)元康六年:296年。元康,晋惠帝年号(291—299)。
(6)还:底本脱,据《华阳国志新校注》补。还,归属。
(7)更割雍州之武都、阴平、荆州之新城、上庸、魏兴以属焉:《晋书·地理志》:“太康六年(285)九月,罢新都郡并广汉郡。惠帝复分巴西置宕渠郡,统宕渠、汉昌、宣汉三县,并以新城、魏兴、上庸合四郡以属梁州。”
(8)统郡一十二:指汉中、梓潼、涪陵、巴、巴西、巴东、宕渠、武都、阴平、新城、上庸、魏兴等郡。
【译文】
魏元帝景元四年,魏国平定蜀国,便将益州的汉中、梓潼、广汉、涪陵、巴、巴西、巴东七郡分割出来,设置为梁州,其治所在汉中。任命相国参军、中山人耿黼为梁州刺史。晋惠帝元康六年,广汉重新归属益州,并将雍州的武都、阴平以及荆州的新城、上庸、魏兴划归梁州。梁州共计统辖十二郡,五十八县。
《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1)。华阳之壤,梁岷之域(2),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分野:舆鬼、东井(3)。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4),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5)。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娶于涂山(6),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7)。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8)。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9),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10)。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11)。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12),爵之以子(13)。古者远国虽大(14),爵不过子(15),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注释】
(1)“《洛书》曰”几句:《洛书》,纬书之一。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孔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人皇,三皇之一。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后将其神化,与天皇、地皇合称“三皇”。地皇,三皇之一。按:古代曾以天皇、地皇、泰皇或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
(2)梁岷:梁山、岷山的并称,代指巴、蜀之地。梁山,又名剑门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境。岷山,在四川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
(3)“其分野”二句:舆鬼,即二十八宿中的鬼宿。东井,即二十八宿中井宿。二宿皆属南方七宿。此指大地与星宿相对应的地域。古人将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其互相对应,以便指称位置与预测吉凶。在天称分星,在地称分野。关于益州的分野,古代有不同说法,此处取其一。《汉书·地理志下》:“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皆宜属焉。”本书卷一《巴志》前文说益州(即《禹贡》梁州)的分野是参伐(“仰禀参伐”),与此不同。
(4)五帝:上古时代的五位帝王。关于五帝,说法不一。《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等,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处所说黄帝(轩辕)、高阳(颛顼),乃五帝之二。
(5)支庶:嫡子以外的旁支。侯伯:侯爵与伯爵。泛指诸侯。
(6)涂山:古山名。相传,禹娶妻于涂山,又合诸侯于涂山。关于涂山,其地说法不一。一说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西北。《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一说俗称真武山,在今重庆东。即此处所述:“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水经·江水注一》:“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一说即当涂山,在今安徽寿县(原寿春)东南,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对峙,俗称东山。《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涂山在寿春东北。”一说即今安徽蚌埠的涂山。蚌埠,古属濠州,治所即今安徽怀远。《史记·夏本纪》:“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司马贞索隐:“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参阅《太平寰宇记·濠州》。今人徐旭生、谭其骧、孟世凯、李先登、陈平等人认为,“禹合诸侯于涂山”的涂山就在今安徽怀远。该地禹会村遗址的发掘,为此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证据。
(7)“辛壬癸甲而去”几句:辛壬癸甲,四个天干名,指代四日。此四日与大禹娶妻有关,故民间相沿成俗,以为嫁娶之吉日。《尚书·益稷》:“禹曰:‘……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癸丑、戊午、己未,禹以娶梌山之女日也。”
(8)帝禹之庙铭存焉:据本书卷一《巴志》记载:“(江州县)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北水有铭书。”
(9)“会诸侯于会稽”二句:《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玉帛,圭璋和束帛,古代用于祭祀、会盟、朝聘等。
(10)“周武王伐纣”几句:根据《尚书·牧誓》记载,参与武王伐纣行动的军队,除“西土之人”(周人的西方联盟)和“友邦冢君”(周人自己的军队)等外,还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等同盟军,但并没有提到巴人。学者们普遍认为,虽然《牧誓》没有提到巴人,但巴人参加武王伐纣行动则极有可能(任乃强、邓少琴、童恩正、汪宁生、李学勤、刘琳、段渝、张怀通等)。有的学者认为,巴人包含在“友邦冢君”等中(任乃强、段渝);有的学者认为,彭人就是巴人(童恩正、邓少琴),或者说彭人可能就是巴人的一支(童恩正);有的学者认为,濮人就是巴人(汪宁生);有的学者认为,蜀人中包括了巴人(李学勤);有的学者认为,巴人在牧野之战前就已经归顺了周人,故周武王在列举同盟者时没有提到巴人,而在牧野之战时巴人可能就是《逸周书·克殷解》所说的打头阵的“虎贲”,故本书卷一《巴志》说“巴师勇锐,歌舞以凌”(张怀通)。
(11)“巴师勇锐”几句:《尚书大传》:“惟丙午,王逮师。前师乃鼓䵾噪,师乃慆,前歌后舞。”汪宁生指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传说的产生,与巴人曾以“歌舞以凌”方法参加这次战役有关。所谓“歌”,就是高唱战歌或高声吼叫;所谓“舞”,就是先锋或先头部队做出冲杀和刺击的恐吓性动作,“大武舞”即是模拟这些动作而产生的。勇锐,勇悍。凌,侵犯。
(12)宗姬:指周王室宗亲。因其姬姓,故称“宗姬”。因周人“以其宗姬封于巴”,故宗姬为西周初巴国的第一代君主。
(13)子:子爵。周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子属于第四等。周人分封巴国,于史有证。《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14)远国:边远之国。
(15)爵不过子:《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按:在《春秋》和《左传》中,吴、越、楚、巴等国国君确实称吴子、越子、楚子、巴子。但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则又不尽然。比如说,楚国国君又可称“楚公”,参看楚公钟(《殷周金文集成》00042—00045)、楚公戈(《殷周金文集成》11064)、楚公逆镈(《殷周金文集成》00106)、楚公逆钟(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
【译文】
《洛书》说:继地皇之后的是人皇,人皇兄弟九人分别管理九州,这就是九囿。人皇居住在中州,统制其他八州。华山之南、梁山和岷山之间的地方,是其中的一个地区,该地的国家有巴国、蜀国。该地的分野是鬼宿、井宿。该地五帝之前的君主,没有听说过。五帝以来,黄帝、高阳的子孙世世代代在此地为侯伯。到大禹治水之后,将巴、蜀之地划归梁州。大禹娶涂山氏女为妻,辛日成亲,甲日离去。涂山氏女后来产下儿子启,启呱呱啼哭,但大禹因忙于治水,都来不及看儿子一眼。大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门探视妻、子,而是致力于治水以救时艰。涂山就是今天江州的涂山,山上还有大禹的庙宇与碑铭。大禹和诸侯在会稽会盟,手执玉帛前往会盟的国家有上万个,其中就有巴国和蜀国。周武王伐纣之时,确实得到了巴、蜀之师的帮助,这在《尚书》上都有记载。巴国军队很勇悍,商人被战前的巴蜀歌舞所震服,纷纷阵前倒戈,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周武王克商之后,将其宗亲分封到巴地,其爵位是子爵。在古代,边远之地的国家即使是大国,其爵位也不过子爵,因此,和吴、楚国君一样,巴国国君也称“子”(巴子)。
其地东至鱼复(1),西至僰道(2),北接汉中(3),南极黔、涪(4)。土植五谷(5),牲具六畜(6)。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7),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芰(8),蔓有辛蒟(9),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10);其药物之异者,有巴戟天、椒(11);竹木之者(12),有桃支、灵寿(13)。其名山有涂籍、灵台、石书、刊山(14)。
【注释】
(1)鱼复:县名。战国秦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西汉为江关都尉治。三国蜀汉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守白帝,章武二年(222)改永安县,为巴东郡治。咸熙初(或说西晋)平吴,复旧名。
(2)僰(bó)道:县名。战国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宜宾。一说在原四川宜宾县(今属叙州区)西安边场。西汉属犍为郡。始元元年(前86)移犍为郡治于此,后移治武阳城。王莽改为僰治县。东汉复改僰道县,属犍为郡。
(3)汉中:郡名。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置,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因在汉水中游得名。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东汉复还旧治。东汉末改名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复名汉中郡。
(4)黔:郡名。战国楚置,后地入秦。治临沅县(今湖南常德)。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为武陵郡。涪(fú):汉代有涪陵县,蜀汉有涪陵郡。涪陵,县名。西汉置,治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巴郡。东汉先后为巴东属国、涪陵郡治。西晋永嘉后废。涪陵,郡名。东汉建安末刘备改巴东属国置,治涪陵县(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益州。西晋属梁州,移治汉复县(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永嘉后废。东晋复置,还旧治。
(5)五谷:五种谷物。所指不一,或指麻、黍、稷、麦、豆,或指稻、黍、稷、麦、菽,或指稻、稷、麦、豆、麻。
(6)六畜:指马、牛、羊、鸡、狗、猪。
(7)纻(zhù):苎麻,其原料可以织布。丹:丹砂。《史记·货殖列传》:“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集解引徐广曰:“涪陵出丹。”灵龟:用以占卜的大龟。巨犀:古哺乳动物。属奇蹄目,跑犀科。为已知最大的陆生兽类。任乃强疑“犀”当作“兕”,即水牛。按:兕(sì),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说文解字》:“兕,如野牛而青,象形。”山鸡:鸟名。形似雉。雄者羽毛红黄色,有黑斑,尾长;雌者黑色,微赤,尾短。古称鸐雉,今名锦鸡。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为瑞鸟。黄润:汉晋蜀中特产的一种细麻布,以雄麻纤维织成,轻细柔软,未经漂白,其色微黄,故名曰黄润。《古文苑·扬雄〈蜀都赋〉》:“筒中黄润,一端数金。”章樵注引司马相如《凡将篇》:“黄润纤美宜制襌。”
(8)荔芰:即荔枝。
(9)蒟(jǔ):一种胡椒科藤本植物。其果实可以用来做酱,味辛香,即古书所说的“蒟酱”。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蒟酱》(集解)引苏恭曰:“蒟酱生巴蜀中,《蜀都赋》所谓‘流味于番禺’者。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光泽,味辛香,实似桑椹,而皮黑肉白。”又,任乃强认为辛蒟即扶留藤,亦有理。按:扶留,植物名。藤属。叶可用与槟榔并食。实如桑椹而长,名蒟,可为酱。《文选·左思〈吴都赋〉》:“石帆水松,东风扶留。”刘逵注:“扶留,藤也,缘木而生,味辛,可食槟榔者,断破之,长寸许,以合石贲灰,与槟榔并咀之,口中赤如血。始兴以南皆有之。”
(10)芳蒻(ruò):即蒟蒻,又称“蛇六谷”,即魔芋。天南星科植物魔芋的块茎。性寒,味辛。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蒟蒻》:“蒟蒻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呼为鬼头,闽中人亦种之。”给客橙:又名“卢橘”“金橘”。贾思勰《齐民要术·橙》:“郭璞曰:蜀中有给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芳香。夏秋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手指。通岁食之。亦名卢橘。”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金橘》:“给客橙者,其芳香如橙,可供给客也。”葵:一作“蕟”(fà),一种草本植物,即冬葵,四川人称之为“冬寒菜”(从刘琳说)。任乃强认为,蕟即荜拨。按:荜拨,一作“荜茇”,胡椒科,多年生藤本。雌雄异株,穗状花序。浆果卵形。干燥果穗入药,性热、味辛,温中暖胃,主治胃寒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11)巴戟天:省称“巴戟”,或称“巴棘”“不凋草”“女本”“三蔓草”。常绿灌木名。生山中,叶似茶。根茎可作中药。四川所产最佳。性微温,味辛甘。主治肾虚、腰膝酸软等。椒:花椒。种子黑色,可以做调味的香料,也可入药。中医上有散寒、燥湿、下气、温中,促进食欲的效果。
(12)璝(ɡuī):同“瑰”,珍贵。
(13)桃支:指桃枝竹,一种赤皮竹,可以织席作杖。灵寿:一种木,似竹,可以做手杖、马鞭。
(14)涂籍:山名。当即江州涂山(任乃强、刘琳)。灵台:山名。或谓在今四川苍溪县东南(刘琳),或谓在四川阆中北(任乃强)。石书、刊山:刊山,也作“邗山”。二者皆为山名,其地不详。
【译文】
巴国的地界东到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临黔中、涪陵。巴国的土地可以种植五谷,饲养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都是巴国向中央进贡的物品。巴地出产的珍贵果实,果树有荔芰,蔓生植物有辛蒟,园子里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奇异药材有巴戟天、花椒;珍贵竹木,有桃支、灵寿。巴国境内的名山有涂籍山、灵台山、石书山、刊山。
其民质直好义(1),土风敦厚(2),有先民之流(3)。故其诗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4)。旨酒嘉谷(5),可以养父。野惟阜丘(6),彼稷多有(7)。嘉谷旨酒,可以养母(8)。”其祭祀之诗曰:“惟月孟春(9),獭祭彼崖(10)。永言孝思(11),享祀孔嘉(12)。彼黍既洁,彼牺惟泽(13)。蒸命良辰,祖考来格(14)。”其好古乐道之诗曰(15):“日月明明,亦惟其夕(16);谁能长生,不朽难获(17)。”又曰:“惟德实宝(18),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19)。”而其失在于重迟鲁钝(20),俗素朴(21),无造次辨丽之气(22)。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23)。
【注释】
(1)质直:纯朴,正直。
(2)土风:当地的风俗。敦厚:诚朴宽厚。本处所说“土风敦厚”,与本卷“撰曰”所说“风淳俗厚”同义。
(3)流:流传下来的风气。
(4)黍:植物名。子实淡黄色者,去皮后北方通称“黄米”,性黏,可酿酒。其不黏者,别名“穄”,亦称“稷”,可作饭。
(5)旨酒:美酒。《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6)阜丘:土丘。
(7)稷(jì):一种食用作物,即粟。
(8)可以养母:此与上文“可以养父”相对为文,故均译作“可以供养父母”。
(9)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10)獭(tǎ)祭:谓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11)永言孝思:意谓永远孝敬祖宗而不忘。《诗经·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郑玄笺:“长我孝心之所思。”朱熹集传:“长言孝思而不忘。”
(12)享祀:祭祀。孔嘉:非常美好。
(13)牺:用于祭祀的纯色牲畜。泽:(毛色)光亮。此指牺牲肥壮。
(14)来格:来临,到来。格,至。《尚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15)好古乐道:此指爱好修习神仙长生之术。
(16)夕:底本作“名”,不通。《全蜀艺文志》卷三引作“夕”,据改。
(17)不朽:永存。与“长生”相应。
(18)实:通“寔”,相当于“是”。
(19)令:美好。问:名誉。望:声望。
(20)重迟:迟钝,不敏捷。
(21)素朴:朴实,质朴。
(22)造次:指应对敏捷,善于辩论。《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其人)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辨丽:指文辞华美绮丽。《巴志》下文说巴东郡、涪陵郡“少文学”,可对照参看。
(23)濮(pú):亦称“濮人”“百濮”“卜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曾经参加武王伐纣行动,参见《尚书·牧誓》。四川的濮人,多散居盆地东部。战国至汉时,夜郎国人中有濮人成分。东汉永昌郡(治所在今云南保山东北)有闽濮、裸濮,与鸠僚、傈越并称。三国时,南中诸郡均有濮人。关于濮的演变有诸说:一说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一说与百越为两个不同的族体;一说前期的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后期的百濮指孟高棉语族各族。賨(cóng):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巴人的一支。賨人勇悍,秦灭巴国后,其族分布于渝水及其支流流域(即嘉陵江流域),即今四川渠县一带。一说賨人即板楯蛮,见《华阳国志》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后汉人称居巴西者为賨,称居巴东者为板楯(任乃强)。苴(bāo):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今四川广元一带。曾建立苴国。先服于巴,后为蜀王所夺,苴侯奔巴。因苴、蜀相攻,苴求救于秦,秦遂灭蜀而取苴与巴。共:所指不详。任乃强以为,“共”即“龚”之省写,系板楯蛮七姓之一。蒙默以为“共”原为越系族群,东周时期沿江进入四川盆地,主要分布在今重庆酉阳地区。奴:所指不详。任乃强以为,“奴”即《牧誓》之卢。西周、春秋时期活动在汉水中游地区,其中的一支在春秋中叶以后辗转迁徙至渠江流域。蒙默认为,奴人可能是戎人。獽(ráng):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多分布于今重庆奉节长江干流和峡区,与巴人杂居。或以为獽人属于百濮,或以为獽人属于百越。四川中江县塔梁子M3画像榜题有“襄人”,“襄人”即“獽人”。《隋书·地理志上》:“又有獽、狿、蛮、賨,其居处、风俗、衣服、饮食,颇同于獠,而亦与蜀人相类。”《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有獽人,言语与夏人不同,嫁娶但鼓笛而已。遭丧,乃立竿悬布,置其门庭,殡于别所。至其体骸燥,以木函盛置于山穴中。李膺《记》云:‘此四郡獽也。’又有夷人,与獽类一同。又有獠人,与獽夷一同,但名字有异而已。”夷:任乃强以为,夷为廪君族(廪君蛮)之称。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和峡区一带。蜑(dàn):或作“诞”“蜒”“蛋”(任乃强以为系夷语异译)。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川东峡区以至清江流域。《隋书·地理志上》:“梁州,……又有獽、狿、蛮、賨,其居处风俗,衣服饮食,颇同于獠,而亦与蜀人相类。”
【译文】
巴地之民质朴、直率、重义气,民风敦厚,有先民的流风遗俗。所以有诗说:“山川很平坦,庄稼好茂盛,种植的多是黍子。美酒和嘉谷啊,可以供养父母。郊野的土山,种植的多是稷子。嘉谷和美酒啊,可以供养父母。”祭祀之诗说:“孟春之月,獭在水崖边捕鱼陈列如同祭祀。永远孝敬祖先,祭祀非常美好。用于祭祀的黍子很洁净,用于祭祀的牲畜很肥美。在良辰吉日进献祭品,供列位祖先前来享用。”修习神仙长生的诗歌说:“日月虽然光明,也有黑暗的夜晚;不朽难以获得,谁能长生不老?”诗歌又说:“德行是宝,富贵无常。我内心思念古人,向往美好的名誉与声望。”巴人的缺点在于迟钝愚笨,民风质朴无华,不擅长辩论,不讲究文辞华美。巴国统领的少数民族,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等。
周之仲世(1),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2)。春秋鲁桓公九年(3),巴子使韩服告楚(4),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聘邓(5),邓南鄙攻而夺其币(6)。巴子怒,伐邓,败之(7)。其后,巴师、楚师伐申(8),楚子惊巴师(9)。鲁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10)。鲁文公十六年,巴与秦、楚共灭庸(11)。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败于鄾(12)。是后,楚主夏盟(13),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14)。战国时,尝与楚婚(15)。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16)。
【注释】
(1)仲世:中期。
(2)邓:古国名。曼姓。在今湖北襄阳西北。前678年为楚所灭。《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韦昭注:“邓,曼姓也。”比:等同,类同。
(3)鲁桓公九年:前703年。
(4)韩服:人名。巴国使者。
(5)楚子:指楚武王。姓芈,熊氏,名通。楚国国君。前704年自称武王。道朔:人名。楚国大夫。聘:聘问,访问。
(6)南鄙:南方边境地区。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
(7)败之:巴国打败邓国。按:此事见《左传·桓公九年》。
(8)申:古国名。姜姓。西周封国,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南阳。
(9)楚子:指楚文王。姓芈,熊氏,名赀。楚国国君。《左传·庄公十八年》:“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
(10)“鲁庄公十八年”几句:此事见《左传·庄公十八年》:“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鲁庄公十八年,前676年。
(11)“鲁文公十六年”几句:此事见《春秋》和《左传》。《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左传·文公十六年》:“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鲁文公十六年,前609年。庸,古国名。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尚书·牧誓》所记庸为参与周武王伐纣的八国之一。前611年灭于楚,于此置上庸县。
(12)“哀公十八年”几句:此事见《左传·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围鄾。……三月,楚公孙宁、吴由于、薳固败巴师于鄾,故封子国于析。”依上文文例,“哀公”上当有“鲁”字。鄾(yōu),古地名。春秋邓地,后并于楚。在今湖北襄阳北,河南邓州邓城东南汉水北岸。
(13)楚主夏盟:楚国主持华夏诸侯国的会盟。夏盟,古代华夏诸侯国间的结盟。夏,华夏,指中原地区。盟,会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杜预注:“晋为诸夏盟主。”按:春秋时晋楚争霸,楚国从未成为中原霸主,《华阳国志》说“楚主夏盟”有误。从本卷上下文推测,此处实指春秋末期,晋国衰落,楚国在东方诸国中国力最为强大。至进入战国初期,楚国成为东方合纵的盟主。但是,《华阳国志》所表述的时间线索不清。
(14)盟会:犹会盟,古代诸侯间的集会结盟。希:少。
(15)“战国时”二句:据《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楚共王曾经“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任乃强引此为证,认为“春秋时巴与楚已世婚矣”。
(16)“及七国称王”二句:七国,指战国时期的秦、楚、燕、齐、韩、赵、魏七国。任乃强认为,蜀、楚、吴、越、徐诸国“皆早于春秋前即已称王”,而“巴国介于其间,又不尊周天子,何能待七国称王而后自王”?遂认为“此亦常氏谬文”。
【译文】
周朝中期,巴国虽然也尊奉周王恪尽职责,但在中原各国看来,巴国与秦国、楚国、邓国一样,都属于蛮夷之国。春秋时期的鲁桓公九年,巴国国君派遣韩服出使楚国,请求与邓国结为友好国家。楚国国君委派道朔率领巴国使者前往邓国聘问,邓国南部边鄙之人进攻使团,杀掉了巴国使者,并夺走了聘礼。巴国国君非常愤怒,出兵讨伐邓国,击败了邓国军队。后来,巴国和楚国的军队联合讨伐申国,楚国国君意外激怒了巴国军队,致使两国关系破裂。鲁庄公十八年,巴国出兵楚国,并战胜楚师。鲁文公十六年,巴国与秦国、楚国联手灭掉了庸国。鲁哀公十八年,巴人攻打楚国,不幸在鄾地战败。自此之后,楚国在东方诸国中国力最强成为纵主;秦国则向西发展,并独霸西土;而巴国因地处边远,故而很少参加盟会。战国之时,巴国曾经与楚国通婚。等到七国纷纷称王,巴国也随之称王。
周之季世(1),巴国有乱(2),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3),许以三城(4)。楚王救巴。巴国既宁(5),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6),克弭祸难(7)。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8),城不可得也!”乃自刎(9),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10)!”乃以上卿礼葬其头(11);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注释】
(1)季世:末期。
(2)乱:动乱。按:巴国发生的这次动乱,应该是内乱。
(3)蔓子:又称巴蔓子。战国时巴国人。任将军。
(4)许:许诺。三城:或以为即靠近楚国的鱼复、朐忍、临江三地。
(5)既:已经。
(6)藉:凭借。灵:威灵。
(7)弭(mǐ):平息,平定。
(8)将:取,拿。
(9)自刎(wěn):自割其颈,即自杀。
(10)何为:干什么,做什么。
(11)上卿: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按:关于巴蔓子墓,《明一统志·施州卫》《清一统志·施南府》谓楚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在今湖北宜都),巴国葬其身于今湖北恩施西北都亭山。今重庆渝中区七星岗东北民生路侧德兴里与莲花池交界处有“将军坟”,碑上有但懋辛题写的“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相传此墓即巴蔓子墓。据清《重庆府志》、民国《巴县志》记载,此墓为清雍正年间重修。其后,乾隆、道光时期又经再修。民国十一年(1922)修公路时,再经重修。1962年,重庆市政府公布此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译文】
周朝末期,巴国发生动乱,将军蔓子到楚国请求援军,许诺说将以三座城池作为回报。楚王应邀出兵,平定了巴国动乱。巴国安定之后,楚国使者到巴国索讨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凭借楚王的威灵,消除了本国的灾难。我们确实许诺过楚王,要以三座城池作为回报,拿我的头去作为酬谢,而城池是不可能得到的!”蔓子于是自刎而死,巴人把蔓子的头交给楚国使者。楚王感叹道:“如果我也能得到像巴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做什么呢!”于是,楚王下令以上卿之礼安葬了蔓子的头颅,而巴国也以上卿之礼安葬蔓子的身躯。
周显王时(1),楚国衰弱,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2),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3),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4),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5),分其地为三十一县(6)。仪城江州(7)。司马错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8)。
【注释】
(1)周显王(?—前321):姓姬,名扁。周威烈王之孙。东周君主。五年,秦与晋战,胜,以黼黻贺秦献公,献公乃称伯。后秦孝公会诸侯于周,次年孝公称伯。三十五年,王又致胙于秦惠公,惠公乃称王。后诸侯皆称王。
(2)苴侯:名葭萌。蜀王开明之弟。被封于苴,后被灭。本书卷三《蜀志》:“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私亲:私下交好。
(3)周慎王五年:前316年。周慎王(?—前315),即周慎靓王。姓姬,名定。周显王之子。在位期间,周王室微弱,诸侯均自称王。
(4)张仪(?—前310):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入秦为相,后封武信君。主张“连横”以瓦解反秦联盟,于蜀事颇多建树。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与司马错等率兵伐灭蜀国,旋率秦军取巴。秦武王时去秦入魏为相,寻卒。著有《张子》,已佚。司马错:秦国人。战国时秦国名将。先后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功绩卓著。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率兵伐灭蜀国,被任命为蜀守。
(5)置巴、蜀及汉中郡:指秦设置巴郡、蜀郡、汉中郡三郡。按: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以其地置蜀郡,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青羊区)。贬蜀王为侯,命陈庄相之。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公子通封于蜀”(《史记·秦本纪》),郡废。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废蜀国,复为郡。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秦置巴郡,治江州(今重庆江北)。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置汉中郡,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汉台区)。由此可知,秦置巴、蜀、汉中三郡的时间各自不同,《华阳国志》未做区分,实不准确。
(6)三十一县:底本作“一县”,据《华阳国志新校注》改。“三十一县”是秦末巴、蜀、汉中三郡所辖县数。《华阳国志新校注》指出,“三十一县”可考的有成都、郫、江原、什邡、蒲阳、临邛、武阳、南安、青衣、严道、僰道、湔氐、葭萌、江州、垫江、阆中、枳、朐忍、鱼复、宕渠、南郑、成固、西城、上庸、房陵等二十五县。
(7)仪城江州:张仪修筑了江州城。江州,巴国国都,即今重庆市区。三面环水,颇似江中之洲,故名。周慎王五年(前316)秦灭巴国后,改置江州县。
(8)涪水:又作“涪陵江”,即今四川、贵州境内之乌江。商於(wū):又名“於中”。在今河南淅川西南。或说商於之地系指商(今陕西商洛商州区东南)、於(今河南内乡县东)两邑及两邑间的地区,即今丹江中、下游地区。黔中郡:郡名。战国时楚置,后入秦。秦代治所在临沅县(今湖南常德),一说治沅陵县(今湖南沅陵西南)。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为武陵郡。
【译文】
周显王的时候,楚国衰弱了,秦惠文王与巴国、蜀国通好。蜀王的弟弟苴侯私下交好巴国,巴国和蜀国世代都有战争。周慎王五年,蜀王讨伐苴侯,苴侯投奔巴国,巴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率军救援苴侯、巴国,随之攻打蜀国,并灭亡了蜀国。张仪贪图巴、苴之地的富饶,于是又趁势攻取了巴国,将巴王拘押至秦国。其后,秦国设置了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将三郡之地分为三十一个县。张仪修筑了江州城。司马错沿着巴国的涪水进军,夺取了楚国的商於之地,将其设置为黔中郡。
秦昭襄王时(1),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煞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2)。”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3),射虎,中头三节(4)。白虎常从群虎,瞋恚(5),尽搏煞群虎,大呴而死(6)。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约(7),王嫌其夷人,乃刻石为盟要(8),复夷人顷田不租(9),十妻不算(10),伤人者论(11),煞人雇死倓钱(12)。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13);夷犯秦,输清酒一钟(14)。”夷人安之。汉兴,亦从高祖定乱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15),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16)。
【注释】
(1)秦昭襄王(?—前251):即秦昭王。姓嬴,名稷。秦武王异母弟。秦国国君。在位期间,先后任用魏冉、范雎等为相,任命司马错、白起等为将,锐意东进,伐魏取河东之地,攻取楚都郢,建立南郡,大败韩、魏于伊阙,在长平大胜赵军,灭周,国势空前强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2)“秦王乃重募国中”几句:此事亦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秦)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重募,悬重赏招募。邑万家,《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八引作“赏邑万家”,《蛮书》卷十作“封邑万家”,即封赏爵位、食邑万户。称,相当。即赏赐的金帛与“邑万家”相当。
(3)朐忍:县名。秦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云阳东三坝乡。东汉、三国属巴东郡,西晋改为朐䏰县。北周改为云安县。
(4)中头三节:“节”,其义不可解。李一公本作“箭”,其义可通。《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六引作“中头三矢”,可为旁证。
(5)瞋恚(chēn huì):忿怒怨恨。
(6)呴(hǒu):吼叫。
(7)约:盟约,约定。
(8)盟要:盟约,规定。按:此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说“(秦)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
(9)复:免除租税徭役。下文“高祖因复之”“白虎复夷”之“复”,意同此。顷田不租:谓每户田地在一顷以下者不交租税,即免征一顷田之税。这是政府给板楯蛮的优惠政策。
(10)十妻不算:即虽有十妻也免收人头税。这是政府给板楯蛮的优惠政策。算,人头税。秦汉之时,每人每年交一百二十文钱为一“算”。
(11)伤人者论:伤害人的,按情节轻重论罪。
(12)煞人雇死倓(tàn)钱:杀人者向死者家属赔偿一定的钱财,以赎免死罪。倓钱,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为赎罪所出的钱。按:此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说“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
(13)黄龙一双:《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六引作“黄龙一两”。《华阳国志新校注》认为,黄龙可能是以黄金铸成龙形。可备一说。
(14)清酒:一种酿制时间较长的清醇的酒。巴人善酿清酒。因酿制于巴乡村,故名“巴乡清”,亦称巴乡村酒。《水经·江水注》:“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玄谓……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据此分析,清酒的酿造时间可能比昔酒更长,即头年冬天酿制,次年夏天成熟,味亦较昔酒醇厚而清亮。重庆涪陵区小田溪墓群M12出土的凤鸟纹错银铜壶,是一件制作精美的盛酒器。这是巴人善酿酒、好饮酒的物质表现。
(15)賨(cóng)钱:秦汉时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作为赋税交纳的钱。按:此可参照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律变(蛮)男子岁出賨钱,以当徭赋,……毋忧曰:有君长,岁出賨钱以当徭赋,即复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夷。”
(16)弜(jiànɡ)头虎子: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板楯蛮的别称。弜,本义为弓强劲有力,引申义为刚强、刚勇、倔强。按:“弜头虎子”这一称谓,当来源于板楯蛮以竹弩射虎故事。《蛮书》卷十:“夷人遂因号虎夷,一名弦头,刚勇颇有先人之风。”又,考古出土的巴人青铜錞于(如在重庆涪陵区小田溪墓群出土的錞于),多以虎为钮,也表明虎与板楯蛮的密切关系。
【译文】
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秦、蜀、巴、汉中各地都遭受虎患。秦王于是在国内以重赏招募勇士:“凡是能够杀死白虎者,封邑万户,或赏赐与万户相等的金银财帛。”于是,朐忍县的夷人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人用白竹制作弓弩,潜伏在高楼上,射中白虎头部三箭。白虎常常有群虎跟从,中箭的白虎忿怒怨恨,转而奋力搏杀群虎,大声吼叫而死。秦王嘉奖他们说:“白虎曾经为害四郡,前后伤害一千二百人。今朝消除祸患,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功劳了。”秦王准备兑现约定的悬赏,但又嫌弃他们是夷人,于是改变主意,改为在石头上刻下盟约,免除夷人每户一顷田的赋税徭役,即使娶妻十人也不用交人头税,伤人者按情节轻重论罪,杀人者可以通过赔偿钱财赎免死罪。并立下盟誓:“如果秦人冒犯夷人,赔偿一双黄龙;如果夷人冒犯秦人,赔偿一钟清酒。”夷人于是安居乐业。汉朝兴起之时,夷人跟随汉高祖平定战乱建功立业。因此,汉高祖也免除了夷人的赋税徭役,让他们专门以射杀白虎为业,每户每丁每年只出賨钱四十。世人因而称夷人为“白虎复夷”,或者称之为“板楯蛮”,他们就是今天所说的“弜头虎子”。
汉高帝灭秦(1),为汉王,王巴、蜀(2)。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3),知帝必定天下,说帝(4),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5),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6),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7),遂听还巴。谓目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8)。”徙封阆中慈乡侯(9)。目固辞(10),乃封渡沔侯。故世谓“三秦亡(11),范三侯”也。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12)。阆中有渝水(13),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14),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15)。今所谓“巴渝舞”也(16)。
【注释】
(1)汉高帝:即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字季,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建立者。秦末起兵,称沛公。初属项梁,后属项羽。前206年,率军攻入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统治,被项羽封为汉王。前202年,战胜项羽,称帝,建立汉朝。谥号高皇帝。《史记》《汉书》有传。
(2)为汉王,王巴、蜀:即刘邦被封为汉王,统治巴、蜀之地。《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3)恩信:恩德信义。方略:方法与谋略。
(4)说(shuì):游说。
(5)秦地:指战国时秦国故地,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及甘肃东部地区。
(6)关东: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7)难:感到困难,即不忍心。
(8)衣绣夜行:穿了锦绣衣裳,却在夜间出行。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9)慈乡:《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李善注引应劭《风俗通》作“慈凫乡”。
(10)固辞:坚决辞谢。
(11)三秦:秦亡以后,项羽三分秦之故地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领有今陕西中部咸阳以西和甘肃东部之地;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陕西西安东北),领有今陕西咸阳以东地区;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东北),领有今陕西北部地区。合称“三秦”。后为关中地区的别称。
(12)复除:底本“复除”上有“目”,衍文,当删。罗:一作“卢”。罗、卢古音同,可通假(任乃强)。朴:一作“林”,误。昝(zǎn):姓。巴郡蛮(即板循蛮)酋七姓之一。参看《姓苑》。度:即今庹(tuǒ)姓(任乃强)。
(13)渝水:今重庆合川区以下一段嘉陵江,因与渠江合流,亦通称渝水、宕渠水。隋开皇初在今重庆置渝州,因此水得名。
(14)劲勇:顽强勇敢。
(15)乐人:这里指宫中表演歌舞的艺人。
(16)巴渝舞:一作“巴俞舞”,亦名“俞儿舞”。古代巴渝地区的民间舞蹈。因巴人居巴郡渝水边,故名。《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巴俞”。颜师古注:“巴俞之人刚勇好舞,初高祖用之,克平三秦,美其功力,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汉书·礼乐志》:“巴俞鼓员三十六人。”按:在川东地区发现的汉代画像上(如綦江二蹬岩崖墓、璧山汉代石棺),就有描绘巴人动作劲勇、刚健有力的舞蹈画面,这应当就是古书所说的“巴渝舞”。
【译文】
汉高祖刘邦灭掉秦朝,被项羽封为汉王,统治巴、蜀之地。阆中人范目讲诚信,有谋略,他知道刘邦必定能统一天下,于是去游说刘邦,说愿意为他招募賨民,并约定与刘邦一起平定秦地。秦地平定之后,刘邦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刘邦打算讨伐关东,而賨民都想回到故土。刘邦嘉奖了他们的功劳,且不忍心伤害他们的思乡之情,于是听凭賨民返回巴地。刘邦对范目说:“富贵而不返归故乡,就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间行走。”于是,刘邦改封范目为阆中慈乡侯。范目坚决推辞,刘邦于是封范目为渡沔侯。因此,世间有“三秦灭亡,范目三次封侯”的说法。免除了賨民中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的租税徭役。阆中有一条河叫渝水,賨民大多居住在渝水的两岸。賨民天性顽强勇敢,当初作为汉军的前锋,冲锋陷阵,锐气难挡,又喜好歌舞。刘邦也喜欢賨民的歌舞,赞赏道:“这是周武王伐纣的歌舞啊。”于是,刘邦下令让宫中的乐人学习賨民的歌舞。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巴渝舞”。
天下既定,高帝乃分巴、蜀置广汉郡(1)。孝武帝又两割置犍为郡(2)。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广”也。
【注释】
(1)蜀:“蜀”字原脱,此据《华阳国志新校注》补。广汉郡:郡名。据《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江水注》,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巴、蜀二郡置广汉郡,治雒县乘乡(一作“绳乡”,今四川德阳西北孝泉镇),属益州。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析南部地置犍为郡,元鼎六年(前111)分北部地置武都郡,东汉永初二年(108)分西北部地置广汉属国。东汉元初二年(115)广汉郡移治涪县(今四川绵阳东北),后又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又分置梓潼郡。西晋移治广汉县(今四川射洪南),属梁州。东晋复治雒县。南朝又属益州。隋开皇初废入益州。按:《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江水注》说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广汉郡,实属可疑。今人认为,汉置广汉郡在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3),与犍为郡的设置时间相当(马孟龙)。
(2)两割置犍为郡:据后文“分巴割蜀,以成犍、广”,本处意指从巴郡、蜀郡两地分割出部分地区,设置了犍为郡。按:《华阳国志》此说实则有误。犍为郡,郡名。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唐蒙通夜郎后分广汉郡南部及夜郎国地置,属益州。初治鄨县(今贵州遵义市西)。元光五年(前130)移治南广(今四川筠连县境),始元元年(前86)移治僰道县(今四川宜宾西南)。东汉永初元年(107)又移治武阳县(今四川眉山彭山区)。初时辖境较大,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初时辖境相当今四川简阳和成都新津区以南,重庆合川、大足和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贵州水城以北地区。元鼎六年(前111)平且兰后,辖境缩小,以今广西西北部、云南东部部分地区和贵州地区置牂柯郡。东汉永初元年(107),又分西南境置犍为属国。南朝齐复治僰道县。南朝梁废。隋大业时,又曾改戎州为犍为郡。按:关于犍为郡的设置时间,另有元光元年(前134)、元光三年(前132)、元光五年(前130)诸说。
【译文】
平定天下之后,汉高祖于是分割巴郡、蜀郡,设置了广汉郡。汉武帝之时,又从巴郡、蜀郡分割出部分地区,设置了犍为郡。因此,世人说“分割巴郡、蜀郡,成就了犍为郡、广汉郡”。
自时厥后(1),五教雍和(2),秀茂挺逸(3)。英伟既多(4),而风谣旁作(5)。故朝廷有忠贞尽节之臣(6),乡党有主文歌咏之音(7)。
【注释】
(1)自时厥后:从此以后。时,通“是”,此,这。厥,之。
(2)五教: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雍和:融洽,和睦。
(3)秀茂:优异特出的人才。挺逸:俊逸。
(4)英伟:指才能卓越的人。
(5)风谣:泛指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旁作:遍作。
(6)忠贞:指忠诚而坚定不移的人。尽节:尽心竭力,保全节操。多指赴义捐生。
(7)乡党:泛称家乡。此处与“朝廷”相对,指的是民间。
【译文】
从此以后,巴地五伦和谐,人才辈出。英伟俊逸之士越来越多,而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也到处流传。因此,朝廷有忠贞尽节的大臣,民间有吟诵传唱的歌谣。
巴郡谯君黄(1),仕成、哀之世(2),为谏议大夫(3),数进忠言(4)。后违避王莽(5),又不事公孙述(6)。述怒,遣使赍药酒以惧之(7)。君黄笑曰:“吾不省药乎(8)?”其子瑛纳钱八百万得免(9)。国人作诗曰:“肃肃清节士(10),执德寔固贞(11)。违恶以授命(12),没世遗令声(13)。”
【注释】
(1)谯君黄(?—35):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谯隆之子。少好学,能说《易》《春秋》。成帝时拜议郎,平帝时迁中散大夫。元始四年(4)为绣衣使者,分行天下,观风俗,行诛赏。王莽居摄,改姓换名,归家隐匿不仕,教诸子习经书。公孙述据蜀,亦不受公孙述官职。后卒于家。光武平蜀,玄已卒,诏本郡祠以中牢。《后汉书·独行列传》有传。
(2)成、哀之世:即汉成帝、汉哀帝之时(前32—前1)。
(3)谏议大夫:官名。汉置,掌规谏朝政得失,属光禄勋。
(4)数(shuò):多次,屡次。
(5)违避:背离,避开。王莽(前45—23):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新王朝的建立者。汉元帝王皇后之侄。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朝政,成帝时封新都侯。哀帝死,与元帝后共立年仅九岁的平帝,专制朝政,称安汉公。元始五年(5),毒死平帝,另立年方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不久,托古改制,造成混乱,阶级矛盾激化。更始元年(23),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汉书》有传。
(6)公孙述(?—36):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新莽时,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后起兵,攻克成都,据益州称帝,自称“金帝”,国号“成家”(取“起于成都”之意),改元“龙兴”。建武十二年(36)为汉军所破,重伤死。《后汉书》有传。
(7)赍(jī):携带,持。药酒:毒酒。
(8)省:清楚,明白。
(9)瑛:谯瑛,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谯玄之子,为北宫卫士令。《后汉书·谯玄列传》:“(谯)瑛善说《易》,以授显宗,为北宫卫士令。”免:赦免。
(10)肃肃:严正貌。清节:高洁的节操。
(11)寔(shí):同“实”,确实,的确。
(12)授命:献出生命。
(13)没世:死。令声:美好的名声。
【译文】
巴郡人谯君黄,汉成帝、汉哀帝时在朝廷做官,为谏议大夫,他多次向皇帝进谏忠言。后来,谯君黄设法躲避而不侍奉篡汉的王莽,也不为割据巴蜀的公孙述效力。公孙述发怒,派遣使者送毒酒给谯君黄,以此恐吓他。谯君黄笑着说:“我难道不知道这是毒药吗?”谯君黄的儿子谯瑛向公孙述交纳了八百万钱,才使其免于一死。郡人作诗称赞谯君黄道:“严正而高洁的士君子,恪守道德确实很坚贞。他反抗残暴不怕献出生命,他的美好名声必将万古流传。”
巴郡陈纪山(1),为汉司隶校尉(2),严明正直。西虏献眩王庭(3),试之,分公卿以为嬉(4),纪山独不视(5)。京师称之。巴人歌曰:“筑室载直梁,国人以贞真。邪娱不扬目,枉行不动身。奸轨辟乎远(6),理义协乎民(7)。”
【注释】
(1)陈纪山(?—127):名禅,巴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仕郡功曹,举善黜恶。举茂才,拜谏议大夫。北匈奴入辽东,拜辽东太守,单于怀服。顺帝即位,迁司隶校尉,卒官。子陈澄,有清名,官至汉中太守。曾孙陈宝,为人刚壮,有陈禅遗风,官至州别驾从事,显名州里。《后汉书》卷五十一有传。
(2)司隶校尉:官名。西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始置,秩二千石。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东汉仍名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而威权尤重。凡宫廷内外,皇亲贵戚,京都百官,无所不纠,兼领兵,有检敕、捕杀罪犯之权,并为司隶州行政长官。三国魏沿置,三品。西晋沿魏制,三品。东晋罢,其职归扬州刺史。
(3)西虏献眩王庭: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永宁元年(120),掸国(今缅甸)国王雍由调向汉安帝进献了一批幻人(杂技艺人)。幻人自称他们是“海西人”,海西就是大秦,而“掸国西南通大秦”。次年(121),幻人在宫中表演幻术,汉安帝与群臣观赏了表演。幻人表演的节目,有变化吐火、自缚自解、易牛马头、跳丸等。又据《后汉书·陈禅列传》记载,陈禅离席大声反对,认为“帝王之庭,不宜设夷狄之技”。西虏,西边的国家,指安息、大秦等国。眩,通“幻”,幻术,戏法,魔术。
(4)公卿:泛指高官,亦泛指百官。
(5)纪山独不视:《太平御览》卷四百二十八引《华阳国志》:“陈禅……西域献幻伎,天子与公卿观之,禅独伏不视。”
(6)奸轨:亦作“奸宄”,违法作乱的事情。辟:躲避,躲开。
(7)理义:公理与正义。
【译文】
巴郡人陈纪山,是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为人严明正直。西边的国家曾经向东汉王庭进贡了一批杂技艺人,汉安帝让他们试身手,令公卿大臣分别观看取乐,唯独陈纪山目不斜视。京师之人都称赞陈纪山。巴人作歌赞扬陈纪山:“盖房子要用直木做梁柱,国人要以正直的品格立身行事。邪僻的娱乐节目不正眼相看,违法作乱的事情不动身去做。远离奸邪与不轨,以公理与正义引导百姓。”
巴郡严王思(1),为扬州刺史,惠爱在民。每当迁官(2),吏民塞路攀辕(3),诏遂留之。居官十八年卒,百姓若丧考妣(4)。义送者赍钱百万(5),欲以赡王思家。其子徐州刺史不受(6)。送吏义崇不忍持还(7),乃散以为食,食行客。巴郡太守汝南应季先善而美之(8),乃作诗曰:“乘彼西汉(9),潭潭其渊(10)。君子恺悌(11),作民二亲(12)。没世遗爱(13),式镜后人(14)。”
【注释】
(1)严王思:名遵,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初为长安令,政治严明,迁扬州刺史,以德教化,民人怀恩。后当迁,吏民拦路止之。凡三迁,三留,卒于官。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评价严王思明于“政事”。
(2)迁官:迁往他地做官。
(3)攀辕:“攀辕卧辙”的省称。拉住车辕,横卧车道予以挽留。为挽留良吏的典故。
(4)若丧考妣(bǐ):形容极度悲伤和着急。丧,失去。考妣,父母的别称。《尚书·尧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5)义送:意谓自发、自愿地护送(严王思的灵柩)。送,送葬,送丧。赍(jī)钱:赠送钱财。
(6)其子:指严羽。据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严王思之子名羽,字子翼。
(7)义崇:人名。姓义,名崇。事迹不详。
(8)汝南:郡名。西汉高祖四年(前203)置,治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东汉移治平舆县(今河南平舆北)。其后治所屡迁。东晋移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开皇初废。应季先:名承,汝南(治今河南平舆)人。汉冲帝、汉质帝时,为巴郡太守。参看《后汉书·种暠列传》。
(9)乘:由水路而行。西汉:即西汉水,一名“漾水”,即今嘉陵江(在今四川境内)。
(10)潭潭:深广貌。
(11)恺悌(kǎi tì):和乐平易,平易近人。
(12)二亲:父母亲。
(13)没(mò)世:死亡,逝世。遗爱:遗留仁爱于后世。
(14)式镜后人:犹如明镜照耀后人,意谓为后人榜样。式,楷模,榜样。
【译文】
巴郡人严王思,为扬州刺史,他仁爱百姓,施惠郡民。每当他任期已满而要迁往他地做官时,属吏和百姓就会堵塞道路,拉住车辕尽力挽留,于是皇帝下诏令严王思仍然留任扬州刺史。严王思在扬州做官十八年后去世,老百姓就像死了亲生父母一样哀伤。老百姓自发拿出百万钱财护送严王思灵柩回乡,准备用它来赡养严王思的家人。严王思的儿子、徐州刺史严羽,坚决不接受这笔钱财。护送灵柩的属吏义崇不忍心将钱财退还回去,于是将财物变卖成食物,送给过客食用。巴郡太守、汝南人应季先认为这是件好事,于是写诗称赞说:“乘船行驶在西汉水啊,江水深不可测。君子平易近人啊,他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他虽然已经逝世了,但其仁爱流传后世,将永远成为后人的榜样。”
汉安帝时,巴郡太守连失道(1)。国人风之曰(2):“明明上天,下土是观(3)。帝选元后(4),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祸福由人。愿君奉诏,惟德日亲(5)。”
【注释】
(1)失道:违背道义。
(2)风:通“讽”,讽谏,劝谏。
(3)下土:大地。《诗经·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4)元后:古指天子,这里指地方长官。后,古代对长官、郡守或将领的敬称。
(5)惟德日亲:即“惟日亲德”。日,每天,一天一天地。
【译文】
汉安帝之时,巴郡太守接连违背道义。国人作诗讽刺道:“苍天在上,洞察下界。皇帝任命地方官,是为了安邦定民。难道可以辜负皇恩?祸福都是由人确定的。希望使君能谨奉诏命,每天都亲近仁德。”
永初中(1),广汉、汉中羌反,虐及巴郡。有马妙祈妻义、王元愦妻姬、赵蔓君妻华(2),夙丧夫(3),执共姜之节(4),守一醮之礼(5),号曰“三贞”(6)。遭乱兵迫匿,惧见拘辱,三人同时自沉于西汉水而没死(7)。有黄鸟鸣其亡处,徘徊焉。国人伤之,乃作诗曰:“关关黄鸟(8),爰集于树(9)。窈窕淑女(10),是绣是黼(11)。惟彼绣黼,其心匪石(12)。嗟尔临川,邈不可获(13)。”
【注释】
(1)永初:汉安帝年号(107—113)。
(2)马妙祈妻义、王元愦妻姬、赵蔓君妻华:三人都是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将三人列入“贞烈”类。
(3)夙(sù):早年。
(4)执共姜之节:像共姜一样执守贞节。共姜,春秋时期卫国世子共伯之妻。共伯早死,共姜守义,誓不再嫁。《诗经·鄘风·柏舟》即共姜所作。《诗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5)守一醮(jiào)之礼:意谓从一而终,不再改嫁。一醮,只嫁一次,不再改嫁。醮,古代婚娶时用酒祭神的礼,指妇女出嫁。
(6)号曰“三贞”:《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一引陈寿《益部耆旧传》:“巴三贞者,阆中马眇新妻义,西充国王元愦妻姬,皆阆中人也;阆中赵蔓君妻华,西充国人也。姬早失夫,介然守操。中平五年,黄巾余类延益州,贼帅赵蕃据阆中城,拘迫衣冠,令人妇女为质,义、姬、华等随北入城。后贼类争势,攻破阆中,时人或死或奔,家室相失,义、姬、华随类出城走。传闻后贼,或拘略妇女,于是三人自度穷迫,恐不免于据逼,乃相与自沉水而死。乡党闻之,莫不感伤,号曰‘三贞’。”
(7)自沉:投水自尽。西汉水:即今嘉陵江(在今四川境内)。
(8)关关:鸟类雌雄相和的鸣声,后亦泛指鸟鸣声。《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关关,和声也。”
(9)爰(yuán)集:集结。
(10)窈窕:娴静貌,美好貌。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
(11)绣、黼(fǔ):古代礼服上白黑相间的花纹叫黼,五采兼备叫绣。
(12)匪石:非石,不像石头那样可以转动。形容坚定不移。语出《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孔颖达疏:“言我心非如石然,石虽坚,尚可转,我心坚,不可转也。”
(13)邈(miǎo):遥远。
【译文】
汉安帝永初年间,广汉、汉中的羌人造反,危害到了巴郡。马妙祈的妻子义、王元愦的妻子姬、赵蔓君的妻子华,三人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们像共姜一样守护贞洁,遵守妇女只嫁一次的礼仪,号称“三贞”。三人遭遇乱兵逼迫而躲藏,因害怕被俘后遭受侮辱,于是一同自沉于西汉水而死。三人死后,有黄鸟在她们投河的地方鸣叫,徘徊不去。国人为她们而哀伤,于是作诗怀念说:“黄鸟关关鸣叫,集结在树上。贤良美好的女子,有绣黼一样美丽的品格。品格像绣黼一样美丽,其人是那样坚贞不屈。可叹那一川江水啊,只见烟波浩渺,不知魂归何处。”
永建中(1),泰山吴资元约为郡守(2),屡获丰年。民歌之曰:“习习晨风动(3),澍雨润乎苗(4)。我后恤时务(5),我民以优饶(6)。”及资迁去,民人思慕(7),又曰:“望远忽不见,惆怅尝徘徊(8)。恩泽实难忘,悠悠心永怀(9)。”
【注释】
(1)永建:汉顺帝年号(126—132)。
(2)泰山吴资元约:姓吴,名资,字元约,泰山(治今山东泰安)人。汉顺帝永建年间,任巴郡太守。
(3)习习:微风和煦貌。
(4)澍(shù)雨:及时雨。
(5)我后:与“我民”相对,这里指郡守吴资。恤:忧念,牵挂。时务:按时应做的事情,此处指农事。
(6)优饶:富裕,充裕。
(7)思慕:怀念。
(8)惆怅(chóu chàng):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9)悠悠:思念貌,忧思貌。《诗经·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郑玄笺:“言我思其如是,心悠悠然。”
【译文】
汉顺帝永建年间,泰山人吴资(字元约)任巴郡太守,当地屡屡喜获丰年。老百姓歌颂道:“晨风习习吹动,及时雨滋润了禾苗。太守时时忧念农事,我们老百姓得以生活富足。”等到吴资调职离开,老百姓都很怀念他,又歌颂道:“遥望远方而不见使君,我们内心惆怅徘徊不前。他的恩德实难忘,我们长久地思念。”
孝桓帝时(1),河南李盛仲和为郡守(2),贪财重赋(3)。国人刺之曰(4):“狗吠何喧喧(5),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6)。语穷乞请期(7),吏怒反见尤(8)。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9)。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注释】
(1)孝桓帝:即汉桓帝刘志(132—167)。146—167年在位。在位期间,朝政混乱,出现“党锢之祸”。《后汉书》有传。
(2)李盛:字仲和,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曾任巴郡太守。
(3)重赋:苛重的赋税。
(4)刺:讽刺。
(5)喧喧:形容声音喧闹。
(6)府记:官府宣示命令的文书。
(7)请期:约定日期。指延缓几天。
(8)尤:责备,怪罪。
(9)为:他本作“与”,刘琳认为从诗韵考,作“与”更恰切,可从。
【译文】
汉桓帝时,河南郡人李盛(字仲和)任巴郡太守,李盛贪图财富,对百姓征收很重的赋税。巴郡人作诗讽刺说:“看门狗为何汪汪大叫,是因为有官吏在敲门。披上衣服出门应答,果然是官吏手持文书来收税。因为家穷央求官吏缓期交付,不料官吏怒声呵斥百般责怪。转身环顾家中,但见家徒四壁无财物可交付。欲往邻居家借贷钱财,邻人苦言一贫如洗。钱啊钱,为何如此难求,让我忧愁憔悴。”
汉末政衰,牧守自擅(1)。民人思治(2),作诗曰:“混混浊沼鱼(3),习习激清流(4)。温温乱国民(5),业业仰前修(6)。”
【注释】
(1)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自擅:自作主张。意谓各自为政。
(2)治:与“乱”相对,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3)混混:浑浊。
(4)习习:频频飞动貌。本处指鱼儿频频游动冲进清流。
(5)温温:温和貌,柔和貌。
(6)业业:危惧貌。前修:前贤,前代的贤人。
【译文】
汉朝末年政治衰败,州郡长官各自为政。百姓渴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于是作诗说:“混浊池沼里的鱼儿呀,频频游动冲进清流。温和的身处乱世的百姓,在忧惧中盼望着贤能之士的出现。”
其德操仁义、文学政干若洛下闳、任文公、冯鸿卿、庞宣孟、玄文和、赵温柔、龚升侯、杨文义等(1),播名立事、言行表世者(2),不胜次载者也(3)。
【注释】
(1)龚升侯:或作“龚升候”,误。按:洛下闳等人,详见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
(2)播名:传扬名声。立事:建功立业。表世:为世人的表率,垂范后世。
(3)不胜:不能,无法。次载:依次记载。
【译文】
巴郡有德行操守、讲究仁义,具有文学、政事才干的人很多,比如洛下闳、任文公、冯鸿卿、庞宣孟、玄文和、赵温柔、龚升侯、杨文义等,他们的声名远播华夏,他们的立身行事、嘉言善行足以垂范后世,本处不能一一予以记录。
孝安帝永初二年,凉州羌反,入汉中,杀太守董炳(1),扰动巴中。中郎将尹就讨之(2),不克,益州诸郡皆起兵御之(3)。三府举广汉王堂为巴郡太守(4)。拨乱致治,进贤达士,贡孝子严永、隐士黄错、名儒陈髦、俊士张(5),皆至大位(6)。益州刺史张乔表其尤异(7),徙右扶风,民为立祠。
【注释】
(1)“孝安帝永初二年”几句:此事又见本书卷二《汉中志》和《后汉书·西羌列传》。《后汉书·西羌列传》:“(永初二年)十一月辛酉,拜邓骘为大将军,征还京师,留任尚屯陇右。先零羌滇零称天子于北地,遂寇三辅,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孝安帝,即汉安帝刘祜(94—125)。汉章帝之孙,清河王刘庆之子。东汉皇帝。殇帝卒,邓太后迎入,立为和帝嗣,即帝位,年十三。太后临朝,权归邓氏。幸叶,卒于乘舆。死后谥安帝,庙号恭宗。《后汉书》有传。永初二年,108年。底本作“元初三年”,误。
(2)中郎将:官名。秦置,汉因之。西汉时皇帝的侍卫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帅侍卫,皆秩二千石,位低于将军。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东汉沿置,又增置东西南北四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使匈奴中郎将。建安以后,地方割据,自相署置,有多名中郎将。其后,魏、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置。尹就:东汉将领,安帝时为中郎将。元初二年(115),先零羌寇益州,就讨伐之,连年不克。
(3)益州诸郡皆起兵御之:根据《后汉书·西羌列传》记载,直至元初五年(118),才平定羌族叛乱。
(4)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三府,谓太尉、司徒、司空府。王堂:字敬伯,广汉郡郪(今四川三台)人。举茂才入仕,历任谷城县令、巴郡太守、右扶风、将作大匠、鲁相、汝南太守等职。居官多政绩,史称“政教严明”。喜奖拔贤达,世称“知人”。因得罪外戚梁商诸权贵,罢官家居。年八十八卒。《后汉书》和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
(5)贡:举荐。孝子严永、隐士黄错、名儒陈髦(máo)、俊士张璊(mén):严永等人,详见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
(6)大位:显贵的官位。
(7)张乔: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安帝时,为益州刺史。时蜀郡夷人起事,乔破降之。顺帝永和三年(138)拜交阯刺史,诱日南蛮降。永和六年(141)以执金吾行车骑将军事,将兵屯三辅。汉安帝、汉顺帝时,任益州刺史。事见《后汉书》的《安帝纪》《南蛮传》《西羌传》。尤异:封建时代对官吏的考语,指政绩优异、卓异。
【译文】
汉安帝永初二年,凉州的羌人造反,攻入汉中,杀死太守董炳,袭扰震动了巴中。中郎将尹就率兵讨伐羌人,但没有取胜,于是益州各郡都起兵抵御羌人的进攻。太尉、司徒、司空三府推举广汉人王堂为巴郡太守。王堂拨乱反正加强治理,引荐贤达之士,举荐孝子严永、隐士黄错、名儒陈髦、俊士张璊,这些人都官至高位。益州刺史张乔上表称赞王堂政绩卓异,王堂升迁为右扶风的长官,老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
孝桓帝以并州刺史、泰山但望字伯阖为巴郡太守(1),勤恤民隐(2)。郡文学掾宕渠赵芬、掾弘农冯尤、垫江龚荣、王祈、李温、临江严就、胡良、文恺、安汉陈禧、阆中黄阊、江州毋成、阳誉、乔就、张绍、牟存、平直等(3),诣望自讼曰(4):“郡境广远,千里给吏(5),兼将人从(6),冬往夏还,夏单冬复(7)。惟逾时之役(8),怀怨旷之思(9)。其婚丧吉凶,不得相见解缓补绽(10)。下至薪菜之物,无不躬买于市(11)。富者财得自供(12),贫者无以自支(13)。是以清俭夭枉不闻(14)。加以水陆艰难,山有猛兽,思迫期会(15),陨身江河(16),投死虎口。咨嗟之叹(17),历世所苦。天之应感,乃遭明府(18),欲为更新(19)。童儿匹妇,欢喜相贺,将去远就近,释危蒙安(20)。县无数十,民无远迩(21)。恩加未生(22),泽及来世(23)。巍巍之功(24),勒于金石(25)。乞以文书付计掾史(26)。人鬼同符(27),必获嘉报(28)。芬等幸甚。”望深纳之。
【注释】
(1)但望:字伯阖,泰山(治今山东泰安)。曾任并州刺史、巴郡太守。
(2)民隐:民众的痛苦。
(3)“郡文学掾(yuàn)宕渠赵芬”几句:此处涉及人名较多,大多生平不详,故不逐一出注。郡文学掾,官名。汉置。又称“郡文学”,简称“文学”。汉朝州郡职司教育的学官。掌郡置学校,教授诸生等。东汉末,王国、丞相府亦置。西晋郡国皆置。宕渠:县名。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镇渠江南岸城坝古城。《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引应劭曰:“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故县以是名。”东汉建安末为宕渠郡治。三国、西晋属巴西郡。十六国成汉又为宕渠郡治。南朝宋废。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达州市文物管理所和渠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渠县城坝遗址进行了首次正式发掘;2014—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渠县历史博物馆对城坝遗址进行系统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4000平方米。城坝遗址由郭家台城址区、津关区、一般聚落区、窑址区、墓葬区、水井区等部分组成,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的年代序列。城坝遗址出土战国晚期至六朝时期器物1000余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宕渠”文字瓦当及竹木简牍的出土。10余件“宕渠”文字瓦当明确证实,郭家台城址区就是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宕渠郡县所在地。赵芬,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曾任巴郡户曹掾。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有名录。掾,官府中佐助官吏的统称。汉代三公府及其他重要官府皆置掾、史、属,分曹治事。掾为曹长,史、属为副贰。故掾史多冠以曹名,如户曹掾、户曹史等。冯尤,弘农(治今河南灵宝)人。曾任巴郡掾。龚荣,巴郡垫江(今重庆合江)人。官至荆州刺史。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有名录。
(4)诣望自讼:到但望那里申诉。诣,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自讼,为自己申诉疾苦。
(5)给吏:为官府办事。
(6)将:带领。人从:随从。
(7)复:夹衣。
(8)逾时:超过规定的时间。
(9)怨旷:长期别离。
(10)补绽:弥补。
(11)躬买:亲自购买。
(12)财:通“才”,仅仅。自供:自己供给,指勉强维持。
(13)自支:自我支撑。
(14)清俭:贫穷困苦。夭枉:短命早死。
(15)迫:逼近,接近。期会:约期聚集,指回来交差。
(16)陨(yǔn)身:亡身,死亡。
(17)咨嗟之叹:叹息。
(18)遭:遇到。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
(19)更新:革新,除旧布新。此处特指分割巴郡。
(20)释危:免除危难。蒙安:意味得到庇护,所以很安全。
(21)远迩(ěr):远近。迩,近。
(22)未生:未出生的人,意指未来。
(23)来世:后世,后代。
(24)巍巍:崇高伟大。
(25)勒:刻。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
(26)文书:公文,案牍。计掾史:古代州郡计吏。战国、秦、汉之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地方派往中央上报的官吏,就是“上计吏”,又称“上计掾”“计掾史”。
(27)人鬼同符:意谓以上所说符合生者(“人”)和死者(“鬼”)的心愿。
(28)嘉报:好的回报,意谓希望以上申诉得到批复。
【译文】
汉桓帝时,任命并州刺史、泰山人但望(字伯阖)为巴郡太守,但望很体恤老百姓的疾苦。巴郡文学掾宕渠人赵芬、佐吏弘农人冯尤、垫江人龚荣、王祈、李温、临江人严就、胡良、文恺、安汉人陈禧、阆中人黄阊、江州人毋成、阳誉、乔就、张绍、牟存、平直等,到但望那里申诉说:“巴郡地域广大,奔走千里给官府当差,还带着随从人员,冬天出发,夏天返回;夏天穿单衣,冬天穿夹衣。想着超过时限的办差时间,内心怀有思念家室之情。家里有婚丧、吉凶之事,也不能相见以缓解或补救。像柴薪、蔬菜等物件,都要亲自到市场上去购买。家境富裕点的人仅仅能够勉强维持,家境贫穷的人就难以自我支撑了。因此,人们的贫穷困苦、短命早死都没人知道。加上水路、陆路都很艰险,而山上又有猛兽出没,因交差日期临近而加紧赶路,很可能丧命江河,也可能命丧虎口。令人叹息啊,这就是历代巴县人民经历的痛苦。上天也应该感受到了巴郡人民的痛苦,所以才遇到英明的太守,希望您能够除旧布新。儿童妇女,欢喜地互相庆贺,人民将不用去远方而就近服役,这样就能免除危难而安宁地生活。分割后的巴郡,其属县不过几十个,老百姓不再有远近之苦。您的恩泽将施加到还没有出生的人身上,并且将延续到后代。您崇高伟大的功德,将刻于金石永垂不朽。请求您将我们的诉求写入公文交付给计掾史,带往京师上报朝廷。这是符合生者与死者心愿的事情,必定能获得福报。若蒙采纳,赵芬等深感荣幸之至。”但望完全采纳了赵芬等人的建议。
郡户曹史枳白望曰(1):“芬等前后百余人历政讼诉(2),未蒙感寤(3)。明府运机布政(4),稽当皇极(5),为民庶请命救患,德合天地,泽润河海。开辟以来(6),今遇慈父。经曰:‘奕奕梁山,惟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7)比隆等盛(8),于斯为美(9)。”
【注释】
(1)户曹史:即户曹官吏之一。户曹,地方官府属曹。西汉郡县始置,诸郡、县府属曹之一,掌民户、祠祀、农桑等事务,以掾为长官。枳:县名。秦置,属巴郡。治今重庆涪陵区东北乌江口东岸,三国移治今涪陵区西长江畔,东晋移治今重庆巴南区。按:清末在巴县(今重庆巴南)木洞区清溪乡出土晋代《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杨府君之神道》,证明迁于巴县之枳在此。文中“枳”下有脱文,脱漏了人名。
(2)历政:犹历代。此处指历任巴郡太守。讼诉:申诉疾苦。
(3)感寤:同“感悟”,受感动而醒悟。
(4)运机:运用计谋。布政:施政。
(5)稽当皇极:此指巴郡太守治理巴郡有方。稽,考核。当,符合。皇极,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皇,大。极,中。典出《尚书·洪范》:“五,皇极,皇建其有极。”
(6)开辟以来:开天辟地以来。开辟,指宇宙的开始。按照古代神话的说法,是盘古氏开天辟地。
(7)“经曰”几句:出自《诗经·大雅·韩奕》。经,指《诗经》。奕奕,高大貌。梁山,山名,在今陕西韩城西,接合阳县界。甸,治理。倬(zhuō),高大,显著。韩侯,姬姓之国,后为晋所灭。受命,接受周王分封之命而为侯伯。
(8)比隆等盛:同等兴隆、兴盛。
(9)于斯为美:大意是所谓美事,恐怕莫过于分郡。
【译文】
巴郡户曹史、枳县的某人对但望说:“赵芬等前后一百余人,屡次向历任巴郡太守申诉疾苦,但没有获得理解和支持。太守您运用计谋,处理政务,合乎‘大中至正’之道,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您的德行合乎天地大道,您的恩泽滋润大河大海。自开天辟地以来,今天终于遇到了仁慈的父母官。《诗经》曰:‘高大的梁山啊,是大禹治理的;大道光明啊,是韩侯接受了分封的命令。’若能实行分郡而治,您的隆盛功绩将与古人媲美,所谓美事,恐怕莫过于此。”
永兴二年三月甲午(1),望上疏曰:“谨按《巴郡图经》境界(2),南北四千,东西五千,周万余里。属县十四(3),盐、铁五官各有丞、史(4)。户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5)。远县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里,乡亭去县或三四百(6),或及千里。土界遐远,令尉不能穷诘奸凶(7)。时有贼发,督邮追案(8),十日乃到,贼已远逃踪迹,灭绝罪录。逮捕证验(9),文书诘讯(10),即从春至冬,不能究讫(11)。绳宪未加(12),或遇德令(13)。是以贼盗公行,奸宄不绝(14)。荣等及陇西太守冯含、上谷太守陈弘说,往者至有劫阆中令杨殷、终津侯姜昊,伤尉苏鸿、彭亭侯孙鲁、雍亭侯陈已、殷侯乐普(15)。又有女服贼千有余人(16),布散千里,不即发觉,谋成乃诛。其水陆覆害煞郡掾枳谢盛、蹇威、张御(17),鱼复令尹寻、主簿胡直。若此非一。给吏休谒(18),往还数千。闭囚须报(19),或有弹劾,动便历年,吏坐逾科(20)。恐失冬节,侵疑先死;如当移传,不能待报,辄自刑戮(21)。或长吏忿怒,冤枉弱民,欲赴诉郡官,每惮还往。太守行桑农不到四县,刺史行部不到十县(22)。郡治江州,时有温风(23),遥县客吏多有疾病(24)。地势侧险(25),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舫水居五百余家(26),承二江之会(27),夏水涨盛,坏散颠溺,死者无数。而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28);垫江以西,土地平敞,精敏轻疾(29)。上下殊俗,情性不同。敢欲分为二郡,一治临江(30),一治安汉(31),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鱼池、盐铁,足相供给,两近京师。荣等自欲义出财帛,造立府寺(32),不费县官(33),得百姓欢心。孝武以来,亦分吴、蜀诸郡(34)。圣德广被,民物滋繁(35),增置郡土,释民之劳,诚圣主之盛业也。臣虽贪大郡以自优假(36),不忍小民颙颙蔽隔(37),谨具以闻。”朝议未许(38),遂不分郡。分郡之议,始于是矣。
【注释】
(1)永兴二年:154年。永兴,汉桓帝年号(153—154)。
(2)《巴郡图经》:不详。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境界:疆界,土地的界限。
(3)属县十四:据《后汉书·郡国志五》记载,巴郡有江州、宕渠、朐忍、阆中、鱼复、临江、枳、涪陵、垫江、安汉、平都、充国、宣汉、汉昌十四县。
(4)盐、铁五官:五处设有盐官、铁官。据本书卷一《巴志》记载,巴郡临江县设有盐官,宕渠县设有铁官。另外三处盐官、铁官,刘琳认为是朐忍、涪陵、充国。
(5)户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据《后汉书·郡国志五》记载,永和五年(140),巴郡有户三十一万六百九十一,口百八万六千四十九。本书卷一《巴志》记载的户、口数,在十四年中增加了不少。
(6)乡亭:秦汉实行郡县制,县下有乡,乡下有亭。
(7)穷诘:追问,深究。奸凶:指奸诈凶恶的人。
(8)督邮:官名。全称“督邮书掾”,省称“督邮”“督邮掾”。汉置,郡府重要属吏,秩六百石。主要职掌除督送邮书外,又代表郡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点录囚徒、催缴租赋等。守相自辟,秩六百石,其权甚重,有“督邮功曹,郡之极位”之说。督邮分部,有二部、三部、四部、五部不等。其职名或冠以东、西、南、北、中,或称为五部督邮,每部置督邮一人掌其事。追案:追究查办。
(9)证验:验证。
(10)诘讯:追究讯问。
(11)究讫(qì):此指结案。
(12)绳宪:法律。
(13)德令:施恩德的政令,即赦令。
(14)奸宄(guǐ):指犯法作乱的人。
(15)“荣等及陇西太守冯含”几句:按:以上诸人,生平事迹不详。任乃强推测,“冯含、陈弘,皆巴人之仕至太守者,不著郡、县籍贯者,盖已住居郡城之经营商业者也”,“所言‘终津侯’‘彭亭侯’‘雍亭侯’‘殷侯’皆非巴郡人而为中原贵族之经营商业于巴郡者则可定”,“苏鸿称尉,可能是以捕盗被伤”。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阳嘉三年(134),“三月庚戌,益州盗贼劫质令长,杀列侯”。此当即本卷所说事项之一。
(16)女服贼:着衣如女装的盗贼。或以为,女服贼即“修饰男子为妇女,诈混入巨家、贵族中进行奸盗者”(任乃强)。或以为,“女服贼”是巴郡人服直(或作“服宜”)领导的起义队伍。《后汉书·种暠列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种)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李贤注:“‘直’或作‘宜’。”
(17)蹇威:底本作“塞威”。《函海》本《华阳国志》李调元校语云,疑当作“蹇威”。蹇姓是巴郡大姓,李说可从。
(18)休谒:谓休假、谒见。休,谓轮值期满,当还家。谒,谓轮值初到。犹今云报到进谒之礼(任乃强)。
(19)闭囚须报:关闭拘押犯人,等待批复定罪。
(20)吏坐逾科:官吏因而违反法令。意谓官吏判刑“失入”(轻罪重判、判刑过重),则员吏主者亦当坐罪(任乃强)。
(21)“恐失冬节”几句:按照汉代的刑律,判处死罪、重罪的案件要上报中央,上报的时间是立秋以后、立春以前,执行死刑的时间则在冬季。此处是说判案的官员因为害怕错过了冬季,于是在涉及死罪的案件时,便不等上级批复而先行处死犯人。冬节,冬季。古代一般在冬季执行死刑。移传,将案件移交(上级或他处)。刑戮,处死。
(22)“太守行桑农不到四县”二句:两汉时期,郡太守往往要在春天巡视属县,“劝民农桑”,是为“行农桑”。州刺史往往要在八月巡察所管辖的郡、国,审核案件,考核政绩,是为“行部”。桑农,蚕桑与农耕。行部,谓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23)温风:热风。《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后汉书·张衡列传》:“温风翕其增热兮,惄郁邑其难聊。”李贤注:“温风,炎风也。”或谓医家温、瘟字通用,温风即瘟风(任乃强)。按:此说不可从。《灵枢·论勇》:“少俞曰:春温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24)客吏:外地来此为官者。因江州炎热,客吏水土不服,故多患疾病。
(25)侧险:底本作“刚险”,误。侧险,狭窄,险要。
(26)结舫水居五百余家:滨江结舫而居的五百余家居民。水居,指水上住户。任乃强认为,“水居五百余家”即所谓“蜑(dàn)户”,而水居之巴族亦被称为“巴蜑”。按:任乃强此说可从,惜乎未引古籍为证。《隋书·杨素传》:“素遣巴蜑卒千人。”《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素遣巴蜑千人。”胡三省注:“蜑亦蛮也。居巴中者曰巴蜑。”
(27)二江:底本作“三江”,误。据《水经·二江注》引文改。此二江指嘉陵江、长江。
(28)姿态:神情举止,容貌体态。敦重:敦厚庄重。
(29)精敏:精细敏捷。轻疾:轻佻躁急。
(30)临江:县名。西汉置,属巴郡。因临江水得名,治今重庆忠县。王莽改为监江县,东汉复为临江县。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临江”县名。南北朝时曾为临江郡、临州治。
(31)安汉:县名。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北清泉坝。王莽改为安新县。东汉复为安汉县,初平元年(190)为巴郡治。建安六年(201)改为巴西郡治,寻迁郡治阆中县。
(32)府寺:官署,政府衙门。
(33)县官:官府。
(34)孝武以来,亦分吴、蜀诸郡:本处说孝武以来分蜀诸郡,指的是前文所云“孝武帝又两割置犍为郡”(参看前文注)。又,汉顺帝时分会稽郡置吴郡。
(35)民物:人民,财物。滋繁:滋生繁多。
(36)优假:优待照顾。
(37)颙颙(yóng):期待盼望貌。蔽隔:阻隔,遮蔽。
(38)朝议:指朝廷的评议、决议。
【译文】
汉桓帝永兴二年三月甲午,但望上疏说:“微臣谨按《巴郡图经》所标明的疆界,巴郡南北四千里,东西五千里,周长一万余里。有十四个属县,五处设有盐官、铁官及其僚佐丞、史。巴郡有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户,一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口。偏远的县份距离郡治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里,乡亭距离县治或三四百里,甚或上千里。郡县之间距离遥远,县令、县尉不能对作奸犯科之人及时追究。不时有贼人犯案,督邮前往追究查办案件,行走十日才到达,而贼人早已远逃他地,并且毁灭了罪证。待查明贼人踪迹,发公文请他县协助逮捕犯人,他县又要验明文书真伪,审查是否应当逮捕,文书来往,从春天拖至冬天,也不能结案。甚而至于还没有对罪犯加以法律制裁,或许就遇到朝廷发布赦令。因此,巴郡之地盗贼公然横行,作奸犯科屡禁不止。本郡龚荣等人及陇西太守冯含、上谷太守陈弘都说,以前曾经出现过贼人劫持阆中令杨殷、终津侯姜昊,击伤县尉苏鸿、彭亭侯孙鲁、雍亭侯陈已、殷侯乐普这样的事情。还有巴郡人服直领导下的一千余人,他们男扮女装,流窜千里作案,他们作案不易被发觉,等到东窗事发,才被官府诛杀。在巴郡的水陆码头,也有奸人杀害郡府官吏,如枳县人谢盛、蹇威、张御,鱼复令尹寻、主簿胡直。像这样的情况,并非只有一种。官吏休假返乡,到假期满回来报到,一往一还就是数千里。在将犯人关闭拘押、等待批复定罪之时,如果遇到弹劾,则往来文书诘问,动辄逾年而不能结案,如果量刑不当,官吏会因违反法令而被论罪。判案的官员因为害怕错过了行刑的冬季,于是在涉及死罪的案件时,便不等上级批复而先行处死犯人;或因地方长官忿怒,以致冤枉了弱小的百姓;而百姓想要到郡官处申诉,每每担心往返距离太远而作罢。因地域广大,太守劝民行农桑所及不到四个县;而刺史巡察郡县所及也不到十个县。郡治江州也不适合做治所,这里不时有高温、大风,外县来此做官者多罹患疾病。江州地势狭窄而险要,岸上居民的住房都是重屋累居,曾经多次出现火灾,以致无法容身。滨江结舫而居的五百余家居民,多居住在嘉陵江和长江的交会之处,夏天江水暴涨之时,船舶被冲坏、散架、倾覆,被淹死的人不计其数。江州以东的地方,濒临长江大山,地势险要,居民有一半是楚人,他们的神情举止敦厚庄重;垫江以西的地方,土地平坦而宽敞,居民精敏而又轻佻躁急。巴郡这上下两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居民的性情也不相同。因此,微臣冒昧主张,将巴郡分为两个郡,一个郡的治所在临江,一个郡的治所在安汉,两地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鱼池、盐铁,足够自相供给,而且两地也接近京师。龚荣等人打算自己捐献财帛,帮助修建官府衙门,不花费官府的财物,而且分郡也会得到老百姓的欢迎。自汉武帝以来,朝廷也曾有分割吴郡、蜀郡的先例。皇上圣德广被天下,人民物产滋生繁多,增加设置两个郡,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这确实是圣明天子的伟大事业。微臣虽然贪图执掌大郡,自己得以优待照顾,但又不忍遮蔽老百姓的殷切期盼之情,故谨此如实禀报。”朝廷评议之后不同意,于是没有分郡。但是分郡的提议,则自此开始。
顺、桓之世,板楯数反,太守蜀郡赵温恩信降服(1)。于是宕渠出九穗之禾(2),朐忍有连理之木(3)。光和二年(4),板楯复叛,攻害三蜀、汉中(5),州郡连年苦之。天子欲大出军。时征役疲弊,问益州计曹,考以方略。益州计曹掾程苞对曰(6):“板楯七姓以射白虎为业,立功先汉,本为义民,复除徭役,但出賨钱口岁四十。其人勇敢能战。昔羌数入汉中,郡县破坏,不绝若线。后得板楯,来虏殄尽(7),号为神兵。羌人畏忌,传语种辈,勿复南行。后建和二年(8),羌复入汉,牧守遑遑(9),复赖板楯破之。若微板楯(10),则蜀汉之民为左衽矣(11)。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12),虽授丹阳精兵(13),亦倚板楯。近益州之乱,朱龟以并、凉劲卒讨之(14),无功。太守李颙以板楯平之(15)。忠功如此(16),本无恶心(17)。长吏乡亭,更赋至重(18),仆役过于奴婢,棰楚降于囚虏(19),至乃嫁妻卖子,或自刭割(20)。陈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廷遥远(21),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22),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邑域相聚,以致叛戾(23)。非有深谋至计,僭号不轨(24)。但选明能牧守(25),益其资谷(26),安便赏募,从其利隟(27),自然安集(28),不烦征伐也。昔中郎将尹就伐羌,扰动益部(29),百姓谚云:‘虏来尚可,尹将杀我。’就征还后,羌自破退。如臣愚见,权之遣军(30),不如任之州郡(31)。”天子从之,遣太守曹谦宣诏降赦(32),一朝清戢(33)。
【注释】
(1)赵温(137—208):字子柔,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为京兆丞,弃官去。岁大饥,散家粮以赈穷饿,所活万余人。献帝西迁,为侍中,封江南亭侯。位至司徒,录尚书事。李傕劫帝幸北坞,温与书切责。后从献帝都许,被曹操解职。《后汉书》、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恩信:恩德信义。降服:使投降顺服。
(2)九穗之禾:一根禾茎长出九穗。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出生当年,曾经出现这样的异象。后以“一禾九穗”比喻祥瑞的征兆。
(3)连理之木: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
(4)光和二年:179年。光和,汉灵帝年号(178—184)。
(5)三蜀:地区名。指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三郡。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置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分蜀郡地置广汉郡,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分广汉郡置犍为郡。蜀、广汉、犍为三郡,合称“三蜀”。辖地相当今四川中部、云南昆明东川区、宣威以北及贵州西北地区。晋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刘逵注:“三蜀,蜀郡、广汉、犍为也。”按:此事亦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灵帝光和二年,巴郡板楯复叛,寇掠三蜀及汉中诸郡。灵帝遣御史中丞萧瑗督益州兵讨之,连年不能克。”
(6)程苞:或作“程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字元道,汉中郡南郑(今陕西汉中)人。尝为益州计曹掾。后卒于道。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参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7)殄(tiǎn)尽:消灭。
(8)建和二年:148年。建和,汉桓帝年号(147—149)。
(9)遑遑(huáng):惊恐匆忙,心神不定。
(10)微:无,没有。
(11)左衽:衣襟向左,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指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后因以“左衽”指少数民族。《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2)车骑将军:官名。为重号将军。西汉置,掌领车骑士。东汉时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下,在卫将军上,位比公,秩万石。冯绲(?—168):字鸿卿,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初举孝廉,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征为御史中丞。顺帝、桓帝时历官辽东太守、京兆尹、司隶校尉、车骑将军等职,先后收降鲜卑,进击武陵蛮。后官至廷尉而卒。《后汉书》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有传。
(13)丹阳:西周、春秋初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秭归东南。
(14)朱龟:字伯灵,籍贯不详。初察孝廉,后除郎中、尚书侍郎,官至幽州刺史、御史中丞。光和六年(183)卒于官。《隶释》卷十有《幽州刺史朱龟碑》。劲卒:精壮的士兵。
(15)李颙(yóng):东汉官吏。巴郡(治今重庆北)人。灵帝时为太尉掾。熹平五年(176),益州郡蛮夷反叛,颙建策讨伐,乃拜颙益州太守。至郡,大破之。
(16)忠功:尽忠建功。
(17)恶心:坏念头。
(18)更赋:汉代以纳钱代更役的赋税。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按规定轮番戍边服兵役,称为更。不能行者,得出钱入官,雇役以代。
(19)棰楚:本指棍杖之类,引申为拷打。
(20)刭割:用刀割颈,意谓自杀。
(21)阙廷:朝廷,亦借指京城。
(22)叩心:捶胸,悲痛的样子。
(23)叛戾:背叛,叛离。
(24)僭(jiàn)号:冒用帝王的称号。
(25)明能:精明能干。
(26)资谷:钱财稻谷。
(27)利隟(xì):利害的间隙,意谓对板楯蛮分化处理。隟,同“隙”。
(28)安集:安定和睦。
(29)益部:指益州。元封五年(106),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附近七郡外,分境内为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与交趾、朔方十三部,各置刺史一人,巡察境内地方官吏与强宗豪右,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亦称“十三州”。益州刺史部,简称“益部”。
(30)权:衡量,比较。
(31)任:任凭。
(32)降赦:减罪和赦免。
(33)清戢(jí):清静,安辑,和睦。
【译文】
汉顺帝、汉桓帝之时,板楯蛮数次造反,太守、蜀郡人赵温施以恩德信义,使其投降顺服。于是,宕渠长出了九穗之禾,朐忍生出了连理之树。光和二年,板楯蛮再次造反,攻打蜀、广汉、犍为、汉中诸郡,州郡连年深受其害。天子打算派遣大军平叛。当时因征收赋税与徭役,老百姓已经疲乏不已,朝廷向益州计曹了解情况,研究平叛计略。益州计曹掾程苞对答:“板楯蛮七姓以射杀白虎为业,有功于大汉王朝,他们本来是义民,政府也免除了他们的徭役,每丁每年只缴纳人头税四十钱。他们为人勇敢,善于战斗。往年羌人数次攻入汉中,破坏郡县,不绝若线。后来得到板楯蛮的援助,才将前来进犯的羌人剿灭殆尽,板楯蛮因此号为‘神兵’。羌人畏惧板楯蛮,在部族中代代传言,不要向南行军。至建和二年,羌人再次攻入汉中,牧守惊慌失措,最终还是依靠板楯蛮才将进犯的羌人击败。如果没有板楯蛮,蜀汉之民早就成为衣襟向左的蛮夷了。以前,车骑将军冯绲率军南征,虽然麾下有丹阳精兵,但也需要倚靠板楯蛮才能取胜。近年来益州动乱,朱龟率领并州、凉州的精兵进行讨伐,但也没有成功。太守李颙依靠板楯蛮平息了叛乱。板楯蛮对国家如此尽忠建功,这表明他们本来就没有坏心。只是因为地方乡亭的官吏强加给他们的更赋过于沉重,对他们的役使比奴婢还过分,对他们的殴打比囚虏还过分,以致有不少人为了缴纳赋税而嫁妻卖子,甚至于因不堪重负而割颈自杀。板楯蛮到州郡陈述冤屈,但牧守置之不理;又因距离京城遥远,不能到京城自我申述。他们心含怨恨,向着苍天喊冤,对着山谷捶胸,他们因交不起赋役而发愁,因害怕酷刑而受困,于是相聚于地方,铤而走险,最终导致叛乱。他们并没有深沉的图谋不轨的用心,更没有险恶的改朝换代的野心。朝廷只要选派精明能干的牧守,多给他钱财、稻谷,让他能够在赏赐、招募等方面权宜处置,对板楯蛮进行分化、瓦解处理,叛乱自然平定,地方安睦,不用劳烦出动大军征伐。当年中郎将尹就讨伐羌人,骚扰整个益州,因此老百姓谚语说:‘贼虏来了尚可忍受,尹就来了就要杀我。’尹就被撤换、大军撤退后,羌人也自动撤退,叛乱自然也没有了。依下臣愚见,与其派遣大军讨伐,还不如选一位好的郡守,让地方见机行事。”天子听从了程苞的进谏,派遣太守曹谦宣读皇帝的诏书,招降赦免板楯蛮,巴郡很快就清静下来,巴地一片太平。
献帝兴平元年,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韪建议分巴为二郡(1)。韪欲得巴旧名,故白益州牧刘璋: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河南庞羲为太守(2),治安汉;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3)。巴遂分矣。建安六年(4),鱼复蹇胤白璋(5),争巴名。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徙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6)。于是涪陵谢本白璋(7),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为郡(8)。初以为巴东属国,后遂为涪陵郡(9)。分后,属县七(10),户二万,去洛三千七百八十五里。东接朐忍,西接符县(11),南接涪陵,北接安汉、德阳(12)。
【注释】
(1)“献帝兴平元年”二句:兴平元年,底本为“初平元年”。据《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后汉书·刘焉列传》,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刘璋代其父刘焉为益州牧,以赵韪为征东中郎将。可知此处当为兴平元年,而非初平元年(190)。兴平,汉献帝年号(194—195)。赵韪,一作“赵颖”。或以为改名,“汉魏间人,每因改变生活环境,改名易姓”(任乃强)。赵韪(?—200),巴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早年随刘焉入蜀。刘焉卒,拥立其子刘璋为益州刺史。任征东中郎将,屯兵巴郡以备刘表。在巴中深得民心,阴结州中大姓,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起兵击刘璋,为璋所杀。事见《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
(2)庞羲:司隶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初事刘焉,任议郎。后事刘璋,任巴西太守。刘备定成都,任为左将军府司马。其后事迹不详。
(3)固陵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分巴郡置,属益州。治所在鱼复县(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建安六年(201)改为巴东郡,建安二十一年(216)复为固陵郡,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复改为巴东郡。
(4)建安六年:201年。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
(5)蹇胤:鱼复(今重庆奉节)人。当地大姓。建安六年(201),赵韪因起兵反刘璋被杀,蹇胤于是建议刘璋改“三巴”(巴郡、巴西郡、巴东郡)名称。建议后被刘璋采纳。
(6)三巴: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7)谢本:涪陵人。当地大姓。
(8)丹兴:县名。东汉建安六年(201)置,属巴东属国。治所在今重庆黔江区。三国蜀汉属涪陵郡。西晋初废。汉发:县名。东汉建安六年(201)刘璋置,属巴东属国。治所在今重庆彭水东北郁山镇。三国魏改为汉葭县。
(9)涪陵郡: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改巴东属国置,属益州。治所在涪陵县(今重庆彭水)。西晋移治汉复县(今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龚滩镇,一说今贵州务川东北洪渡)。永嘉后废。东晋永和中复置,移治枳县,后又废。南朝齐复置,属巴州。治所在汉平县(今重庆武隆西北大溪河注入乌江处)。
(10)属县七:即江州、枳、临江、平都、垫江、乐城、常安七县。
(11)符县:西汉元鼎二年(前115)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合江县。东汉时改符节县,西晋时复改符县。永嘉后废。
(12)德阳:县名。东汉分梓潼县置,属广汉郡。治今四川江油东北雁门坝一带。东汉末徙治今遂宁东南,旧县废为亭(德阳亭)。东晋属遂宁郡。南朝齐属东遂宁郡。北周废。
【译文】
汉献帝兴平元年,征东中郎将安汉人赵韪建议分巴郡为二郡。赵韪想让家乡得到巴郡这个旧名号,所以他向益州牧刘璋进言: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河南人庞羲为太守,治所在安汉;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郡便一分为二。建安六年,鱼复人蹇胤向刘璋说情,为家乡争取巴郡这个旧名号。于是,刘璋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郡,庞羲为巴西太守,这就是所谓的“三巴”。于是,涪陵人谢本向刘璋建言,请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作为一个郡。最初,该郡是作为巴东郡的一个属国,后来改为涪陵郡。巴郡被分割后,仅有属县七个,二万户,距离洛阳三千七百八十五里。巴郡东接朐忍,西接符县,南接涪陵,北接安汉、德阳。
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1),或治平都(2),后治阆中(3)。其先王陵墓多在枳(4)。其畜牧在沮,今东突峡下畜沮是也(5)。又立市于龟亭北岸(6),今新市里是也(7)。其郡东枳有明月峡、广德峡(8),故巴亦有三峡(9)。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10)。
【注释】
(1)垫江:战国时巴国国都,在今重庆合川区南五里。
(2)平都:春秋战国时巴国别都,在今重庆丰都。
(3)阆中:战国时巴国别都,即今四川阆中。周赧王元年(前314),秦置阆中县,属巴郡。
(4)枳:战国时巴国邑,在今重庆涪陵区东乌江东岸。按:本卷所说巴国“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三峡小田溪墓群位于重庆涪陵区白涛镇的乌江左岸山坡地上,墓群A区是具有显著巴文化特征的高规格墓葬。一般认为,这就是《华阳国志》所说“其先王陵墓多在枳”。
(5)“其畜牧在沮”二句:沮、畜沮,其地史志失载,或以为在今铜锣峡下游广阳坝一带(刘琳)。东突峡,即铜锣峡(任乃强),又名石洞峡(《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黄葛峡(《水经·江水注》)。在今重庆东。《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重庆府巴县:铜锣峡在“府东三十里。悬崖临江,下有圆石,如铜锣之状”。畜沮,“今广阳坝大洲(飞机场)是也。……巴子时或曾养畜、养鱼于此,故曰‘畜沮’”(任乃强)。
(6)龟亭:在巴县(今重庆巴南)铜罐驿、猫儿峡下游,土人呼为“小南海”(参看《巴县志》)。或谓其地当在今重庆奉节安坪乡(刘琳)。
(7)新市里:或谓其地当在今重庆奉节西三江乡境(刘琳)。
(8)明月峡:即今重庆东北长江明月沱。峡首西岸壁高百余米,其壁有圆孔,形若满月,故名。广德峡:在今重庆长寿区东南三十里。后世称之为“黄草峡”。杜甫《黄草》:“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
(9)三峡:此处指东突峡、明月峡、广德峡。此三峡又称“巴三峡”。
(10)扞关:即瞿塘关,又作江关,在今重庆奉节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续汉书·郡国志》:鱼复县,“扞水有扞关”。《后汉书·公孙述列传》:“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东据扞关。”按: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律》中,已有“扞关”之名。阳关:在今重庆东北石洞关。沔关:或以为即《水经·江水注》之“弱关”(刘琳),在今湖北秭归境内。
【译文】
古代巴国虽然以江州为都城,但有时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又治阆中。巴人先王的陵墓多在枳县。巴人在沮地畜牧,其地即今东突峡下游的畜沮。巴国又在龟亭北岸设立市场,其地即今新市里。巴郡往东到枳县之间有明月峡、广德峡,因此巴郡也有三峡。巴国与楚国曾经多次互相攻伐,因此巴国设置了扞关、阳关和沔关。
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1),有甘橘官(2),今北府城是也(3),后乃迁南城(4)。刘先主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5),领江州都督(6)。后都护李严更城大城(7),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8),使城为洲(9)。求以五郡置巴州(10),丞相诸葛亮不许。亮将北征,召严汉中,故穿山不逮(11);然造苍龙、白虎门(12),别郡县(13),仓皆有城。严子丰代为都督(14)。丰解后,梓潼李福为都督(15)。延熙中(16),车骑将军邓芝为都督(17),治阳关。十七年(18),省平都、乐城、常安(19)。咸熙元年(20),但四县(21),以镇西参军陇西怡思和为太守(22),二部守军(23)。
【注释】
(1)巴水:在今四川东北部。有东西两源:西源小通江,东源肖水河(大通江),均出陕西南郑、镇巴县境内米仓山,南流至四川通江县南汇流,称为通江,西南流至平昌县南与南江合流,称为巴河(南江),下游为渠江、嘉陵江。此处特指嘉陵江。
(2)甘橘官:即橘官。汉代所置官名,设于产橘地区,主贡御橘。《汉书·地理志上》:“朐忍,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橘官、盐官。……鱼复,江关,都尉治。有橘官。”
(3)北府城:在今重庆渝中区江北刘家台街一带,俗称江北嘴。
(4)南城:即今重庆渝中区,在嘉陵江南岸。
(5)费观:字宾伯,江夏(今河南罗山)人。刘璋妻以女。参李严军,拒刘备于绵竹,与李严俱降。刘备定益州,拜费观为裨将军,后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刘禅建兴初,封都亭侯,加振威将军。年三十七卒。《三国志·蜀书》有传。
(6)都督:地方军政长官。蜀汉在江州、永安、汉中等地设有都督。
(7)都护:官名。汉宣帝时置西域都护,都护南北道三十六国,为驻在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本为加官,后废。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复置。三国吴又别置左、右都护,蜀分置中、左、右,皆掌军事。李严(?—234):字正方,后改名平,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初依刘表,后入蜀依刘璋,任成都令。刘备入蜀,率军投降,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累官尚书令。刘备死,与诸葛亮同受遗诏辅政。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寻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转前将军。后诸葛亮出师祁山,主掌后勤,因失职免官,废为平民,徙梓潼郡。死于徙所。《三国志·蜀书》有传。
(8)汶江:一作“汶水”,即岷江。明代以前,世人以岷江为长江正源,故岷江即长江。而今人则以岷江与金沙江自宜宾汇合后始称长江,自与古人不同。巴江:又作“巴水”,指今重庆嘉陵江。
(9)洲:水中的陆地。
(10)五郡:即巴、巴东、巴西、宕渠、涪陵五郡。
(11)不逮:不及,意谓穿山工程没有继续下去。
(12)苍龙门:今重庆朝天门。白虎门:今重庆通远门。
(13)别郡县:意谓不同于一般郡县。
(14)严子丰:李严之子李丰,荆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曾任江州都督,后官至朱提太守。
(15)李福(?—约238):字孙德,梓潼郡涪(今四川绵阳)人。刘备定益州后,累迁成都令。刘禅建兴初,徙巴西太守,为江州督、扬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诸葛亮病笃于武功时,尝奉刘禅命谘亮以国家大计,并问亮后继之人。延熙初,蒋琬出征汉中,李福以前监军领司马。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
(16)延熙:蜀汉后主刘禅年号(238—257)。
(17)邓芝(?—251):字伯苗,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末入蜀,刘备时任邸阁督,迁广汉太守,有政声。入为尚书。刘禅建兴初,奉旨使吴,以吴蜀当唇齿相依说吴,修复关系。封阳武亭侯,官至车骑将军。延熙中涪陵人反,率军讨平之。为官清廉,善抚士卒。《三国志·蜀书》有传。
(18)十七年:此指延熙十七年(254)。
(19)乐城:县名。三国蜀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江津区油溪镇,一说在重庆东北洛碛镇。延熙十七年(254)废入江州县。常安:县名。三国蜀汉(一说东汉末)置,属巴郡。治所不详。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故城在今“重庆市东北洛碛附近,或即今长寿县治”。延熙十七年(254),废入江州县。
(20)咸熙元年:264年。
(21)但:只有。
(22)怡思和:此处有脱文,即“怡”字前脱姓。据嘉庆《四川通志》,此人即辛怡。辛怡,字思和,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
(23)守军:执行守备任务的军队,即常备军。
【译文】
汉朝之时,巴郡的治所在江州巴水北岸,其地设有甘橘官,即今北府城,后来治所才迁回南城。至蜀汉先主刘备之初,以江夏人费观为巴郡太守,兼领江州都督。后来,都护李严重新修筑了大城,大城周长十六里。李严打算凿穿城中的后山,引导汶江水流入巴江,使江州城变为四面环水的“洲”。李严请求以巴、巴东、巴西、宕渠、涪陵五郡为巴州,但丞相诸葛亮不同意。诸葛亮行将北伐之时,召集李严到汉中,所以凿山之事未能持续开展;然而,李严建造了苍龙门、白虎门,并使江州与其他郡县有所区别,在粮仓外又建城墙加以保护。其后,李严之子李丰接替李严为江州都督。李丰解职后,梓潼人李福为江州都督。延熙年间,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所在阳关。延熙十七年,在江州治下裁撤了平都、乐城、常安三县。咸熙元年,巴郡只有四县,以镇西参军陇西人辛怡(字思和)为太守,驻有两支常备军。
江州县(1)郡治。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2)。北水有铭书(3),词云:“汉初,犍为张君为太守(4),忽得仙道(5),从此升度(6)。”今民曰“张府君祠”(7)。县下有清水穴(8),巴人以此水为粉(9),则膏晖鲜芳(10),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江州堕休粉也(11)。有荔芰园(12),至熟,二千石常设厨膳(13),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县北有稻田,出御米(14)。陂池出蒲蒻、蔺席(15)。其冠族有波、、毋、谢、然、、杨、白、上官、程、常(16),世有大官也。
【注释】
(1)江州县:县名。周慎王五年(前316)秦灭巴国后置,为巴郡治。治所在今重庆嘉陵江北岸,三国蜀汉迁治南岸。南齐永明五年(487)改为垫江县。
(2)涂山:俗称真武山,在今重庆东南南山风景区内。禹王祠:明代之时,真武山即建有禹庙(又称真武宫),庙内有禹王殿,殿内有大禹、涂山氏塑像。涂后祠:即禹所娶涂山氏女女娇。
(3)北水:即涂山北面临水之处。铭书:在金石等器物上铸造或镌刻文字。
(4)张君:三国时蜀官吏。曾为严道县长,官至太守。
(5)仙道:谓成仙之道。
(6)升度:升天超度,意谓成仙而去。
(7)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
(8)清水穴:即今重庆南岸区之清水溪。《水经·江水注》:“(江州)县下又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皓曜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之为江州堕林粉。粉水亦谓之为粒水也。”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七重庆府巴县:粉水,“今(涂)山下有清水溪,即其处”。
(9)粉:化妆用的水粉。
(10)鲜芳:鲜艳芳香。
(11)堕休粉:或作“堕林粉”(《蜀中名胜记》卷十七),或作“随沐粉”(《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九、《大元一统志》卷七百三十)。古代巴郡江州县所产粉名,是一种优质化妆品。以优质稻米为原材料(江州县“出御米”),加上清水穴之甘泉,调和制作而成。
(12)荔芰:即荔枝、荔支。果树名。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直至今日,四川泸州的合江县等地仍然盛产荔枝。
(13)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14)御米:供宫廷食用的优质稻米。
(15)陂池:池沼,池塘。蒲蒻(ruò):用蒲草编的草席。蔺席:用灯心草编的草席。《急就篇》卷三:“蒲蒻蔺席帐帷幢。”
(16)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或谓“已服冠冕而弃椎髻的氏族”(任乃强),此说可疑。下文云,枳县“有章、常、连、黎、牟、阳,郡冠首也”,“冠首”与此“冠族”义近。鈆:音qiān。:音ài。
【译文】
江州县 巴郡治所所在地。江州境内的涂山,其上建有禹王祠和涂后祠。涂山之北临水之处有碑刻铭文,铭文说:“汉朝初年,犍为人张君为巴郡太守,忽然得道成仙,从此处升天。”现在,老百姓称之为“张府君祠”。县城内有一眼泉水,名叫清水穴,巴人用这眼泉水制作的粉细腻、鲜亮、芳香,这是巴人进贡京师的贡品,故美其名曰“粉水”。因此,世人将江州所产粉称为“堕休粉”。江州有荔芰园,等到荔芰成熟之时,太守往往在那里设置厨膳,邀请州郡的士大夫会聚树下,共同品尝荔芰。县城北边有稻田,出产上贡的御米。江州的池沼出产蒲草、灯心草,可以用来制作草席。江州的世家大族有波、、毋、谢、然、、杨、白、上官、程、常等,这些家族世代都有人出任大官。
枳县(1)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2)。土地确瘠(3)。时多人士(4),有章、常、连、黎、牟、阳,郡冠首也(5)。
【注释】
(1)枳县:县名。战国秦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涪陵区东北。三国蜀移治今涪陵区,东晋复移故治。北周废入巴县。
(2)涪陵水:即涪水。今重庆、贵州两省市境之乌江。乌江在今重庆涪陵区汇入长江。会:河流会合处。
(3)确瘠:石多土薄。枳县“县境当大背斜层之石灰岩地带,故土瘠薄,乏农产”(任乃强)。
(4)人士:有名望的人。
(5)冠首:首位。
【译文】
枳县 在巴郡东四百里,治所在乌江与长江的会合处。枳县的土地贫瘠,石多土薄。枳县有名望的人很多,章、常、连、黎、牟、阳等,都是巴郡一流的家族。
临江县 枳东四百里,接朐忍。有盐官(1),在监、涂二溪(2),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3)。又严、甘、文、杨、杜为大姓(4)。晋初,文立实作常伯(5),纳言左右(6);杨宗有称武陵(7);甘宁亦县人(8),在吴为孙氏虎臣也(9)。
【注释】
(1)盐官:官名。主管盐政的官署。亦可指主管盐务的官员。
(2)监、涂二溪:监溪,今井干河。涂溪,今汝溪河,又名涂井河。按:1997—2002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展开系统考古发掘,最终证实这是一处远古巴人制盐产业的遗存。
(3)盐井:产盐的井。为汲取含盐质的地下水用以制盐而挖的井。我国四川、云南诸省甚多。
(4)大姓:世家,大族。指有势力的人家。
(5)文立(?—279):字广休,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少游太学,专攻《毛诗》《三礼》。师事谯周,诸生比为颜回。蜀汉时,官至尚书。入晋,拜济阴太守,入为太子中庶子,迁散骑常侍,官终卫尉。上表请叙用诸葛亮、蒋琬、黄祎等子孙,以慰蜀人之心。有章奏十篇,诗、赋、论、颂数十篇。本书卷十一、《晋书》卷九十一有传。常伯:周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因从诸伯中选拔,故名。后成为皇帝近臣的泛称,如侍中、散骑常侍等。
(6)纳言左右:指在帝王左右进谏议论。
(7)杨宗: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曾任武陵太守。有称:有好名声。武陵:郡名。汉高帝改黔中郡置,治所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南)。东汉移治临沅县(今湖南常德)。
(8)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东汉末起兵,相继投奔刘表、黄祖。后归孙权,建议出击黄祖,被采纳,大获全胜。为将勇猛好杀,有谋略,多战功,为权所重。历拜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三国志·吴书》有传。
(9)虎臣:勇武之臣。
【译文】
临江县 在枳县东四百里,与朐忍接壤。临江县设有盐官,管理在监溪、涂溪的盐场,巴郡百姓的吃盐问题,都倚靠这里的盐场;巴郡的豪门之家,也拥有盐井。又,严、甘、文、杨、杜等,也是临江县的世家大族。晋朝初年,文立曾经做过常伯,在帝王左右负责进谏议论;杨宗官至武陵太守,在武陵有好名声;甘宁也是临江县人,是三国时期孙吴的虎臣与名将。
平都县(1)蜀延熙时省(2)。大姓殷、吕、蔡氏。
【注释】
(1)平都县:县名。东汉永元二年(90)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丰都。取界内平都山为名。三国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废入临江县。
(2)延熙:蜀汉后主刘禅年号(238—257)。
【译文】
平都县 蜀汉延熙年间被撤销。平都县的大姓有殷、吕、蔡等。
垫江县(1)郡西北中水四百里。有桑蚕牛马。汉时龚荣以俊才为荆州刺史(2),后有龚扬、赵敏(3),以令德为巴郡太守(4)。淳于长宁雅有美貌(5)。黎、夏、杜皆大姓也。
【注释】
(1)垫江县:县名。战国秦置,属巴郡。治所即今重庆合川区。东汉建安六年(201)属巴西郡。三国蜀汉建兴十五年(237)复属巴郡。南朝宋改为宕渠县。
(2)龚荣:巴郡垫江(今重庆合川)人。官至荆州刺史。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有名录。俊才:卓越的才能。
(3)龚扬:巴郡垫江(今重庆合川)人。官至巴郡太守。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有名录。赵敏:巴郡垫江(今重庆合川)人。官至巴郡太守。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有名录。
(4)令德:美德。
(5)淳于长宁:复姓淳于,名长宁。一说淳于县长“某宁”(姓氏脱漏)。任乃强认为,淳于长宁“盖蜀汉时人,费祎之师友”。美貌:美丽的容貌,本处当兼指美好的风度。
【译文】
垫江县 在巴郡西北方向的涪江边,距离巴郡治所四百里。垫江县出产桑、蚕、牛、马等。汉朝之时,龚荣以卓越的才能而任荆州刺史,后来又有龚扬、赵敏,以美德而任巴郡太守。淳于长宁容貌美丽,而且风度很好。黎、夏、杜是垫江县的大姓。
乐城县(1)在江州西三百里。延熙十七年省。
【注释】
(1)乐城县:县名。三国蜀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江津区西油溪镇,一说在今重庆东北洛碛镇。延熙十七年(254)废入江州县。
【译文】
乐城县 在江州西三百里。延熙十七年被撤销。
常安县(1)亦省。
【注释】
(1)常安县:县名。三国蜀汉(一说东汉末)置,属巴郡。治所不详。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故城在今洛碛附近,或即是今长寿县治。”延熙十七年(254)废入江州县。
【译文】
常安县 也在延熙十七年被撤销。
巴东郡,先主入益州,改为江关都尉(1)。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鱼复、汉丰、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县为固陵郡(2),武陵廖立为太守(3)。章武元年(4),朐忍徐虑、鱼复蹇机以失巴名(5),上表自讼(6),先主听复为巴东,南郡辅匡为太守(7)。先主征吴,于夷道还(8),薨斯郡(9)。以尚书令李严为都督,造设围戍(10)。严还江州,征西将军汝南陈到为都督(11)。到卒官,以征北大将军南阳宗预为都督(12)。预还内,领军襄阳罗宪为代(13)。
【注释】
(1)江关:即扞关。在今重庆奉节东赤甲山。都尉:官名。统兵武官。战国赵、魏、秦等国已置,地位略低于将军。秦、两汉亦为高级武官,稍低于校尉。魏、晋名号极繁,地位渐低,亦不常置。按:本处所说的“江关都尉”,实为行政区划名,一如巴东郡。
(2)汉丰:县名。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置,“以汉土丰盛为名”(《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属固陵郡。治所在今重庆开州区南二里。三国蜀汉属巴东郡。西晋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北周改名永宁县。羊渠:县名。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置,属固陵郡。治所在今重庆万州区长滩镇。蜀汉建兴八年(230)改南浦县。宜都:郡名。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刘备改临江郡置,属荆州。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北岸)。巫:县名。战国秦置,属南郡。因巫山得名。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县旧县城北。三国蜀汉属巴东郡。西晋为建平郡治。隋开皇初改为巫山县。北井:县名。东汉末置,属巴东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县北大昌镇东南二十五里。西晋、南朝属建平郡。北周天和中废入大昌县。固陵郡:郡名。东汉兴平元年(194)分巴郡置,属益州。治所在鱼复县(今重庆奉节东之白帝城)。建安六年(201)改为巴东郡,二十一年(216)复为固陵郡。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复改为巴东郡。
(3)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今湖南常德)人。刘备为荆州牧,擢为长沙太守。吴国吕蒙袭荆南三郡,廖立弃郡走归刘备,为巴郡太守。刘备称王,为侍中。刘禅时,徙长水校尉,不满。坐怨望,废为民,徙汶山郡,躬耕自守,终于徙所。《三国志·蜀书》有传。
(4)章武元年:221年。章武,蜀汉昭烈帝刘备年号(221—223)。
(5)徐虑:一作“徐惠”。巴东郡朐忍(今重庆云阳)人。蹇机:巴东郡鱼复(今重庆奉节)人。二人事迹不详。
(6)自讼:替自己申诉。
(7)辅匡:字元弼,襄阳郡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随刘备入蜀,为巴郡太守。后随备征吴。刘禅建兴中,徙镇南,为右将军,封中乡侯。
(8)夷道:县名。西汉武帝置。治所在今湖北宜都西,属南郡。因用兵西南夷,路由此出,故名。东汉建安十五年(210)为宜都郡治。
(9)薨(hōng):诸侯之死曰薨。
(10)造设:制作,修建。围戍:用于防守的军事设施。
(11)征西将军:官名。杂号将军名。东汉置,三国沿置,两晋南北朝亦置。掌征伐。陈到:字叔至,汝南(治今河南平舆)人。自豫州追随刘备,名亚赵云,以忠勇称。刘禅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12)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今河南镇平)人。东汉末,随张飞入蜀。诸葛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奉使东吴,应对称旨,孙权嘉其抗直。刘禅延熙十年(247),为屯骑校尉。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景耀元年(258),以疾征还。后任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蜀亡,徙洛阳,道病卒。《三国志·蜀书》有传。
(13)领军:官名。东汉末曹操为丞相时所设,为相府属官,后更名中领军。魏晋时改称领军将军,均统率禁军。罗宪(?—270):底本作“罗献”,误。罗宪,字令则,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蜀广汉太守罗蒙子。仕蜀为太子舍人。以不附黄皓,左迁巴东太守。景元四年(263)魏攻蜀,罗宪西还守永安城。降魏,坚守拒吴军之攻,加凌江将军,封万年亭侯等。入晋,武帝称其忠烈果毅。卒谥烈。《三国志·蜀书·霍峻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晋书》卷五十七有传。
【译文】
巴东郡,先主刘备进入益州时,改名为江关都尉。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鱼复、汉丰、羊渠以及宜都的巫、北井六县为固陵郡,任命武陵人廖立为太守。章武元年,朐忍人徐虑、鱼复人蹇机以固陵郡失去了“巴”的名称,向先主上表申诉,先主刘备听从了他的意见,恢复其旧名“巴东”,任命南郡人辅匡为巴东郡太守。先主征讨东吴,自夷道还师,死于巴东郡。刘备留下遗命,以尚书令李严为都督,在巴东郡修建用于防守的军事设施。李严调任江州后,以征西将军、汝南人陈到为都督。陈到死于任上,以征北大将军、南阳人宗预为都督。宗预调任成都后,以领军、襄阳人罗宪代为都督。
蜀平,宪仍其任,拜凌江将军(1),领武陵太守。泰始二年(2),吴大将步阐、唐咨攻宪(3),宪保城。咨西侵至朐忍。故蜀尚书郎巴郡杨宗告急于洛。未还,宪出击阐,大破之,阐、咨退。宪迁监军、假节、安南将军(4),封西鄂侯;入朝,加锡御盖、朝服(5)。吴武陵太守孙恢寇南浦(6),安蛮护军杨宗讨之,退走。因表以宗为武陵太守,住南浦。诱恤武陵蛮夷(7),得三县初附民(8)。宪卒,以犍为太守天水杨欣为监军(9)。欣迁凉州刺史,朝议以唐彬及宗为代(10)。晋武帝问散骑常侍文立曰(11):“彬、宗孰可用?”立对曰:“彬、宗俱立事绩在西,不可失者。然宗才诚佳,有酒嗜;彬亦其人,性在财欲。惟陛下裁之。”帝曰:“财欲可足,酒嗜难改。”遂用彬为监军,加广武将军(12)。
【注释】
(1)凌江将军:杂号将军名,三国蜀汉、魏皆置,掌帅军征伐或驻守。
(2)泰始二年:266年。泰始,晋武帝年号(265—274)。
(3)步阐(?—272):三国吴临淮郡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人。步骘之子。代父任西陵督,加号昭武将军。后降晋。不久被吴将陆抗击杀。唐咨:三国魏东海利城(今江苏赣榆)人。魏文帝时,利城郡反,众推为主。魏文帝遣将击破之,遂奔吴。后兵败降魏,拜安远将军。
(4)监军:地方军政长官。东汉末监军或兼掌军务,魏、晋、南北朝诸州或阙都督,则置监诸军事,简称监军,为该地区军政长官,位在都督诸军事下、督诸军事上,职掌略同。或有监数州诸军事者。其权任因所加“使持节”“持节”“假节”之号而有所不同。假节:假以节杖,授予符节。安南将军:官名。东汉建安三年(198)置。三国魏、蜀汉、吴沿置。多为出镇南方地区的军事长官,或作为刺史等地方官员兼理军务的加官。魏晋以后,与安东、安西、安北将军合称“四安将军”。魏、晋、南朝宋皆定为三品。
(5)锡:赐予。御盖:黄罗伞盖。帝王仪仗之一。朝服:臣子上朝觐见君主时所穿的礼服。
(6)孙恢:吴宗室,见《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南浦:县名。蜀汉建兴八年(230),省羊渠县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治所在今重庆万州区南岸。东晋时移治今重庆万州区东、长江之南。西魏时改鱼泉县,属安乡郡。北周时又改安乡县,属万川郡。后又改万川县。
(7)诱恤:诱导体恤。
(8)三县:此指靠近巴东郡的迁陵(今湖南保靖)、酉阳(今湖南永顺)、黔阳(今湖南黔阳)三县。
(9)杨欣:天水(治今陕西通渭西北)人。历任犍为太守、凉州刺史。杨欣,底本作“杨攸”,核《三国志·蜀书·邓艾传》、《资治通鉴》卷七九,皆作“杨欣”,据改。
(10)唐彬(235—294):字儒宗,鲁国邹(今山东邹城南)人。泰山太守唐台之子。初仕魏为郡门下掾,转主簿。入晋,监巴东诸军事。随王濬伐吴,多所擒获,以功升右将军,封上庸县侯。转镇幽州,威抚鲜卑各族。督促农桑,为当地百姓所追慕。累至前将军、雍州刺史。卒谥襄。《晋书》有传。
(11)晋武帝(236—290):即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昭长子。晋朝皇帝。初仕魏,封北平亭侯。历给事中。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嗣昭为相国、晋王。不久代魏,即帝位,建晋王朝。咸宁六年(280)灭吴,统一全国。大封宗室,加强士族门阀制度,颁新修律令,制户调式,规定按官品等级占田数额等。晚年耽于佚乐,立痴呆之子司马衷为太子,酿成身后大乱。在位二十六年(265—290),庙号世祖。《晋书》有传。散骑常侍: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年置散骑,合于中常侍,谓之散骑常侍。西晋沿置,员四人,位比侍中,三品,秩比二千石,为门下重职,散骑省长官。职掌侍从皇帝左右,谏诤得失,顾问应对,与侍中等共平尚书奏事,有异议得驳奏。
(12)广武将军:官名。三国魏、西晋皆置,为名号将军中地位较高者。三国魏、晋、南朝宋四品。
【译文】
蜀汉被平定后,罗宪仍然留任原职,官拜凌江将军,兼领武陵太守。晋武帝泰始二年,吴国大将步阐、唐咨进攻罗宪,罗宪固守城池。唐咨向西进兵,侵犯朐忍。罗宪派遣前蜀汉尚书郎、巴郡人杨宗突围,向洛阳汇报紧急军情。还没有等到朝廷的答复,罗宪就出城反击步阐,大破吴军,步阐、唐咨相继退兵。罗宪因军功升迁为监军、假节、安南将军,封西鄂侯;到洛阳后,又被加赐御盖、朝服。吴国武陵太守孙恢侵犯南浦,安蛮护军杨宗予以讨伐,孙恢退走。因此,罗宪上表请以杨宗为武陵太守,驻扎在南浦。杨宗对武陵蛮夷进行诱导和抚恤,结果得到迁陵、酉阳、黔阳三县百姓的归附。罗宪死后,朝廷任命犍为太守、天水人杨欣为监军。杨欣升迁为凉州刺史后,朝议以唐彬或杨宗为接替人选。晋武帝问散骑常侍文立道:“唐彬和杨宗,究竟用谁呢?”文立回答说:“唐彬、杨宗都是在西线立有功绩的人,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然而,杨宗才干确实很好,但他嗜酒;唐彬也是有才干的人,但他贪财。就由陛下裁夺吧。”晋武帝说:“钱财之欲可以满足,而嗜酒爱好却难改。”于是,朝廷任命唐彬为监军,外加广武将军头衔。
迄吴平,巴东后省羊渠,置南浦。晋太康初(1),将巫、北井还建平(2),但四县。去洛二千五百里。东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巴郡,北接房陵(3)。奴、獽、夷、蜑之蛮民。
【注释】
(1)太康:晋武帝年号(280—289)。
(2)将巫、北井还建平:巫、北井本属蜀汉巴东郡,后为东吴所夺。永安三年(260),分宜都立建平郡,属荆州。魏灭蜀后,置建平郡都尉于巫县(今重庆巫山)。西晋咸宁元年(275),改为建平郡。太康元年(280),魏灭吴,将两建平郡合并,治所在巫县。
(3)房陵:县名。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末为房陵郡治。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新城郡治。北周武帝改名光迁县。
【译文】
等到吴国被平定后,巴东郡撤销羊渠县,设置南浦县。西晋太康初年,将巫县、北井县归还建平郡,巴东郡于是仅有四县。巴东郡距离洛阳二千五百里。巴东郡东接建平郡,南接武陵郡,西接巴郡,北接房陵县。巴东郡境内有奴、獽、夷、蜑等少数民族。
鱼复县 郡治。公孙述更名白帝(1),章武二年改曰永安(2),咸熙初复(3)。有橘官(4)。又有泽水神,天旱鸣鼓于傍即雨也。
【注释】
(1)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县城东四公里处,扼瞿塘峡西口长江北岸。相传为公孙述所建,城垣遗址今尚依稀可见。山顶上有白帝庙(唐以前为公孙述祠,明称正义祠,清始改名白帝庙)。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此城,改鱼复县为永安县,别置永安宫。次年,死于城西永安宫。
(2)章武二年:222年。章武,蜀汉昭烈帝刘备年号(221—223)。
(3)咸熙:魏元帝曹奂年号(264—265)。
(4)橘官:即前文所言“甘橘官”。
【译文】
鱼复县 是巴东郡的治所。公孙述更名为白帝城,章武二年改名为永安,咸熙初年又恢复旧名鱼复。鱼复县设有橘官。相传,鱼复县有泽水神,天旱时在水畔击鼓就会下雨。
朐忍县(1)郡西二百九十里。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2),山有大小石城势(3)。灵寿木、橘圃、盐井、灵龟(4)。咸熙元年,献灵龟于相府(5)。大姓扶、先、徐氏。汉时有扶徐(6),荆州著名。《楚记》有“弜头白虎复夷”者也(7)。
【注释】
(1)朐忍县:县名。秦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云阳县东三坝乡。三国蜀属巴东郡。西晋改为朐䏰县。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所出竹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朐忍”县名。2004年,在重庆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发现“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碑”(今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刊刻时间是东汉熹平二年(173)。由此可知,古朐忍县确实就在今重庆云阳。
(2)东阳:滩名。在今重庆云阳县城东三十里,汤溪河口下游。下瞿:滩名。又名瞿巫滩,在今重庆云阳县云阳镇东五里,以瞿村为名。
(3)大小石城:在今重庆云阳县云阳镇东二里,在长江北岸。
(4)灵龟:用以占卜的大龟。《尔雅·释鱼》:“一曰神龟,二曰灵龟。”郭璞注:“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玳瑁,俗呼为灵龟,即今觜蠵龟。”
(5)咸熙元年,献灵龟于相府:据《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献灵龟于相府之事在咸熙二年(265),“(咸熙)二年春二月甲辰,朐䏰县获灵龟以献,归之于相国府”。译文从之。
(6)扶徐:事迹不详。按:扶徐“荆州著名”,史书当有记载。疑姓名有误。
(7)《楚记》:当为楚的一种地方志。或为《荆州记》之别称(任乃强)。弜(jiàng)头白虎复夷:参看前文“弜头虎子”注。
【译文】
朐忍县 在巴东郡治所以西二百九十里。其水道有东阳滩、下瞿滩等,山上有形势险要的大小石城。物产有灵寿木、橘圃、盐井、灵龟。咸熙二年,朐忍县进献灵龟于相府。朐忍县的大姓有扶、先、徐氏。汉代之时的扶徐,在荆州一带很有名。根据楚地方志《楚记》记载,此地曾经发生过“弜头白虎复夷”的事件。
汉丰县(1)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2)。
南浦县(3)郡南三百里。晋初置,主夷(4)。
郡与楚接,人多劲勇(5),少文学(6),有将帅材(7)。
【注释】
(1)汉丰县:县名。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置,属固陵郡。治所在今重庆开州区南二里。《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开州开江县:蜀先主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三国蜀汉属巴东郡。西晋废,后复置。北周武帝时改为永宁县。
(2)彭溪:即彭溪水,今重庆开州区、云阳县境之小江河(开江),为长江支流。《水经·江水注》:“水出巴渠郡僚中,东南流径汉丰县东,清水注之。……(清水)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彭溪水又南,径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于江,谓之彭溪口。”
(3)南浦县:县名。三国蜀汉建兴八年(230)改羊渠县置,属巴东郡。治所即今重庆万州区。东晋时移治今重庆万州区东、长江之南。《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九万州南浦县:“以浦为名。”
(4)夷:即前文所言“武陵蛮夷”。
(5)劲勇:顽强勇敢,意谓民风彪悍。
(6)文学:文才。
(7)将帅材:有军事统帅才能的人。相对于“文学”才能而言。
【译文】
汉丰县 建安二十一年设置。在巴东郡西北彭溪的源头。
南浦县 在巴东郡南三百里。西晋初年设置,主管武陵蛮夷事务。
巴东郡与楚地相接,百姓顽强勇敢,缺少文学之才,但有将帅之才。
涪陵郡,巴之南鄙(1)。从枳南入,溯舟涪水(2)。本与楚商於之地接,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也。汉后恒有都尉守之。旧属县五(3),去洛五千一百七十里。东接巴东,南接武陵,西接牂柯(4),北接巴郡。土地山险水滩,人戆勇(5),多獽、蜑之民。县邑阿党(6),斗讼必死(7)。无蚕桑,少文学(8),惟出茶、丹、漆、蜜、蜡。汉时,赤甲军常取其民(9)。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10),遂移家汉中。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反(11),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见玄猿缘其山,芝性好弩,手自射猿,中之(12)。猿子拔其箭,卷木叶塞其创(13)。芝叹曰:“嘻!吾伤物之性,其将死矣。”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14)。分羸弱配督将韩、蒋(15),名为助郡军(16),遂世掌部曲(17),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18)。其人性质直(19),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山有大龟(20),其甲可卜(21),其缘可作叉(22),世号“灵叉”(23)。
【注释】
(1)鄙:边远地区。
(2)溯舟:底本作“析丹”,据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六改。溯,逆水而上。涪水:又作“涪陵江”,即今重庆、贵州境内之乌江。
(3)旧属县五:即下文所说涪陵、丹兴、汉平、万宁、汉发五县。
(4)牂柯(zāng kē):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故且兰县(今贵州黄平西南,一说在今贵州贵阳附近)。西晋时治所在万寿县(今贵州瓮安东北)。南齐改为南牂牁郡。
(5)戆(gàng)勇:憨厚勇敢。
(6)阿党:结党徇私。此处有抱团自护之意。
(7)斗讼:争讼。
(8)无蚕桑,少文学:此处文字恐系错简所致。原文当作“少文学,无蚕桑”,其下接“惟出茶、丹、漆、蜜、蜡”,如此则文气完足。以下译文,从此顺序。
(9)赤甲军:身穿红色铠甲的军队。按:重庆奉节东有赤甲山,即因赤甲军常驻其上而得名。
(10)连弩士:装备有连弩的军队。连弩,装有机括,可以同发数矢或连发数矢之弓。按:士兵装备的连弩,当即世所谓“诸葛亮连弩”(简称“诸葛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诸葛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11)徐巨:其人不详。据上文“朐忍县,……大姓扶、先、徐氏”,徐巨疑为朐忍人。
(12)“见玄猿缘其山”几句:邓芝射玄猿之事,亦见《三国志·蜀书·邓芝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而文字小异。又,裴松之注载录另一版本,“一曰:(邓)芝见猿抱子在树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为拔箭,以木叶塞创。芝乃叹息,投弩水中,自知当死”。玄猿,黑色的猿。
(13)创:伤口。
(14)猎射官:本义为打猎。这里当指连弩士。
(15)羸弱:瘦弱。督将:带兵戍守要地的军官。
(16)助郡军:协助常备军守护本地的军队。
(17)部曲:本指军队。此处指豪门大族的私人武装。
(18)冯(píng)翊:汉代以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其长官分别为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此处指的是冯翊郡。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治所在临晋县(今陕西大荔)。莲勺:县名。西汉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来化镇村。三国魏属冯翊郡。隋大业初废入下邽县。
(19)质直:纯朴正直。
(20)大龟:即前文所说“灵龟”。
(21)甲:指大龟的背甲、腹甲。
(22)缘:指大龟背甲、腹甲的边缘。叉:同“钗”,妇女的一种首饰,形似叉。
(23)灵叉:《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谯周《异物志》:“涪陵多大龟。其甲可以卜,其缘中叉,似玳瑁,俗名曰灵叉。”
【译文】
涪陵郡,在巴郡的南边。从枳县南面进入,乘船沿涪水(乌江)逆流而上,即可到达。涪陵郡本与楚国的商於之地接壤,秦将司马错率军经由涪陵东进,夺取了楚国的商於之地,并在此设立了黔中郡。汉代以后,历代均有都尉镇守此地。涪陵郡原有涪陵、丹兴、汉平、万宁、汉发五个属县,距离洛阳五千一百七十里。涪陵郡东接巴东,南接武陵,西接牂柯,北接巴郡。涪陵郡的土地多险山与水滩,人民憨厚勇敢,境内居住的獽、蜑等少数民族较多。境内城乡的宗族与民众都很团结,如果发生争斗与诉讼,族党必定以死相助。涪陵郡少文学之士,没有蚕桑等产业,只出产茶、丹砂、漆、蜜、蜡。汉代之时,常常征发涪陵民众充实到赤甲军中。蜀汉丞相诸葛亮也曾经征发涪陵三千壮士,将他们组织为连弩士,并把他们迁徙到汉中。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谋反,车骑将军邓芝率军平定了叛乱。邓芝喜好射箭,看见黑色的猿猴沿着山路攀援,于是引弓射箭,射中了猿猴。猿猴之子拔出箭杆,卷树叶塞住创口。邓芝叹息道:“唉!我伤害了生灵,恐将不久于人世。”于是,邓芝将参与反叛的豪族徐、蔺、谢、范五千家迁徙到蜀地,将他们组建为“猎射官”。而将年老体弱者分配给督将韩、蒋等,称之为“助郡军”,于是韩、蒋等世世代代掌管部曲,因此成为大姓。晋朝初年,又迁徙连弩士到冯翊的莲勺。这些人性格质朴直率,虽然迁徙到其他地方,依然保持风俗不变,故而至今在蜀、汉、关中、涪陵以及在南方留戍者,仍然保存着原先的风俗。涪陵郡的山中产有大龟,龟甲可用于占卜,龟甲边缘可用来制作叉,世人称之为“灵叉”。
涪陵县(1)郡治。
丹兴县(2)蜀时省。山出名丹。
汉平县(3)延熙十三年置。
万宁县(4)孝灵帝时置,本名永宁。
汉发县(5)有盐井。
诸县北有獽、蜑,又有蟾夷也(6)。
【注释】
(1)涪陵县:县名。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即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汉建安六年(201)为巴东属国都尉治。三国蜀汉为涪陵郡治。西晋永嘉后废。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涪陵”县名。
(2)丹兴县:县名。东汉建安六年(201)置,属巴东属国都尉。治所在今重庆黔江区。丹兴县以“山出名丹”而得名。三国蜀汉后废。
(3)汉平县:县名。三国延熙十三年(250)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重庆武隆西北大溪河注入乌江处,一说今武隆西北白马场或鸭江场。南朝宋废。南齐复置,为涪陵郡治。
(4)万宁县:县名。汉灵帝时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5)汉发县:县名。东汉建安六年(201)刘璋置,属巴东属国。治所在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郁山镇。三国魏改为汉葭县。西晋废。
(6)蟾夷:“蟾”同“丹”,指以炼丹砂为业的冉氏族人。任乃强“疑即《贵州通志》所谓‘冉家蛮’”。
【译文】
涪陵县 是涪陵郡的治所。
丹兴县 蜀汉时撤销建制。以山中出产丹砂而得名。
汉平县 延熙十三年设置。
万宁县 汉灵帝时设置,本来名叫永宁。
汉发县 境内有盐井。
以上诸县的北部有獽人、蜑人,还有蟾夷人。
巴西郡(1),属县七(2),去洛二千八百一十五里。东接巴郡,南接广汉,西接梓潼(3),北接汉中、西城(4)。土地山原多平(5),有牛、马、桑、蚕。其人自先汉以来,傀伟俶傥(6),冠冕三巴(7)。及郡分后,叔布、荣始、周群父子、程公弘等(8),或学兼三才(9),或精秀奇逸;其次马盛衡、承伯才藻清妙(10),龚德绪兄弟英气晔然(11),黄公衡应权通变(12),马德信、王子均、勾孝兴、张伯岐建功立事(13)。刘二主之世,称美荆楚(14)。乃先汉以来,冯车骑、范镇南皆植斯乡(15),故曰“巴有将,蜀有相”也。及晋,谯侯修文于前(16),陈君焕炳于后(17),并迁双固(18),倬群颖世(19),甄在传记(20)。缙绅之徒不胜次载焉(21)。
【注释】
(1)巴西郡:郡名。东汉建安六年(201)刘璋改巴郡置,属益州。治所在阆中县(今四川阆中)。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改为巴郡,不久复为巴西郡。西晋属梁州。东晋末改为北巴西郡。
(2)属县七:巴西郡的七个属县是阆中、安汉、西充国、南充国、宕渠、汉昌、宣汉。
(3)梓潼:县名。西汉元鼎元年(前116)置,为广汉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梓潼。《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梓潼县:“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梓潼”县名。东汉属广汉郡。建安二十二年(217)为梓潼郡治。西晋永嘉后徙郡治涪县,以梓潼为属县,孝武时仍移郡来治。南朝宋属梓潼郡。西魏于此置潼川郡,移梓潼县于郡南三十里,改为安寿县。
(4)西城:县名。战国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安康西北四里汉水之北。东汉为西城郡治。三国魏黄初二年(221)为魏兴郡治。晋属魏兴郡。北魏移治汉水之南,即今陕西安康。
(5)山原:山陵与原野。
(6)傀(guī)伟:指身材魁伟。俶傥(tì tǎng):豪爽洒脱,风流倜傥。
(7)冠冕:居于首位。
(8)叔布:周舒,字叔布,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周群之父。少从杨厚学,善占验之术,有盛名。朝廷屡征不就。参看《三国志·蜀书·周群传》。荣始:谯,字荣始,巴西西充国(治今四川阆中)人。谯周之父。治《尚书》,兼通诸经及图、纬。州郡辟请,皆不应。参看《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周群父子:指周群及其子周巨。周群,字仲直,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周舒之子。精于气候之业,于家中作小楼,令家奴更值观天象。刘璋辟为师友从事。刘备定蜀,举茂才,署儒林校尉。时刘备欲争汉中,进言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后举茂才。子周巨颇传其术。《三国志·蜀书》有传,参看《后汉书》的《天文志下》《五行志五》。程公弘:程祁,字公弘,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程畿之子。少与杨戏、杨汰、张表并知名。杨戏每推程祁为冠首。年二十卒。参看《三国志·蜀书·杨戏传》。
(9)学兼三才:即兼通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指天、地、人。
(10)马盛衡:马勋,字盛衡,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初仕刘璋为州书佐。刘备定蜀,辟为左将军属,后转州别驾从事。以才干显。《三国志·蜀书》有传。承伯:马齐,字承伯,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初为太守张飞功曹,飞荐之于刘备,为尚书郎。刘禅建兴中,从事丞相掾。复为张飞参军。累迁广汉太守。诸葛亮卒后,马齐为尚书。以才干显。《三国志·蜀书》有传。才藻:才思文采。清妙:清新美妙。
(11)龚德绪兄弟:指龚禄与龚皦(jiǎo)。龚禄(195—225),字德绪,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刘备定益州,为郡从事牙门将。刘禅建兴三年(225),为官至越嶲太守。从诸葛亮南征,为蛮夷所害。《三国志·蜀书》有传。龚皦,字德光,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龚禄之弟。官至镇军将军。见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三国志·蜀书》有传。晔(yè)然:光芒四射貌。
(12)黄公衡(?—240):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初为郡吏,刘璋时任主簿,曾反对张松迎刘备入蜀之议。刘备克蜀,任护军,建议夺取汉中,被采纳。随备东征孙吴。夷陵之战后,因退路已断,率部降魏,魏文帝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为司马懿所器重,官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卒后,谥景侯。《三国志·蜀书》有传。应权通变:指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
(13)马德信(?—234):马忠,字德信,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初为郡吏,建安末举孝廉,除汉昌县长。蜀汉后期历任牂牁太守、丞相参军、镇南大将军等,进封彭乡侯。居官处事果断,恩威并立,曾屡平叛夷。《三国志·蜀书》有传。王子均(?—248):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本养外家何氏,故又名“何平”,后复姓王。从曹操征汉中,因降刘备,拜牙门将。诸葛亮征陇西,平属马谡。马谡背诸葛亮节度,大败,惟王平所部独全,受到诸葛亮器重。累功迁汉中太守,封安汉侯,拜镇北大将军。《三国志·蜀书》有传。勾孝兴:勾扶,字孝兴,巴西汉昌(今四川巴中)人。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张伯岐(?—254):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初为县功曹。蜀后主时,历官牙门将、越嶲太守、荡寇将军,封关内侯。在越嶲十余年,对夷族恩威并用,政绩显著,境内安宁。延熙十七年(254),从姜维攻魏,战死。越嶲民夷闻之,无不悲泣,为其立庙祭祀。《三国志·蜀书》有传。建功立事:建立功勋,成就大业。
(14)称美:被称赞,被赞美。荆楚:荆为楚之旧号,略当古荆州地区,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15)冯车骑:冯绲(?—168),字鸿卿,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冯焕之子。官至车骑将军。参看本书卷一《巴志》注。范镇南:或为“马镇南”之误。马镇南,即马忠,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官至镇南大将军。植:生长。
(16)谯侯:谯周(201—270),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阆中)人。博通经史,尤善书札。蜀汉时,历任劝学从事、中散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景耀末魏军攻蜀,力劝刘禅降魏。入魏,拜骑都尉、散骑常侍,封阳城亭侯。著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仇国论》等,皆佚。《三国志·蜀书》有传。今四川南充市西山风景区谯公祠后面有谯周墓。修文: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
(17)陈君: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汉为观阁令史,以不附宦官黄皓被黜。入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累迁御史治书。著有《三国志》,时人谓有“良史”之才。另著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等,编有《诸葛亮集》。本书卷十一《后贤志》、《晋书》有传。焕炳:明亮,昭彰。
(18)并迁双固:可与司马迁、班固相媲美。并,并称。迁,司马迁(约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史学家。早年游历,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随武帝巡游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前108),继父任为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秘书。太初元年(前104),参与历法改革,与唐都、落下闳等制订《太初历》。又继父遗志,开始撰史。天汉二年(前99),李陵降匈奴,迁为之辩解,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写成《太史公书》(即《史记》)。《汉书》有传。双,成双。此处意谓与某某比肩、媲美。固,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子。博学能文,续父所著《史记后传》未竟之业,被诬私修国史,下狱。弟班超上书力辩,乃获释。明帝重其学,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续成其父书。潜心二十余年,至章帝建初中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89),随窦宪征匈奴,为中护军。宪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幽通赋》《典引》等。后人辑有《班兰台集》。《后汉书》有传。
(19)倬(zhuō)群颖世:意谓卓尔不群,即特立突出,超越众人。
(20)甄:昭显,表彰。传记: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
(21)缙绅:古时官吏插笏于绅带间,故称仕宦为“缙绅”。不胜:不能。次载:依次记载。
【译文】
巴西郡,有七个属县,距离洛阳二千八百一十五里。东接巴郡,南接广汉,西接梓潼,北接汉中、西城。土地多山陵与原野,地势平坦,有牛、马、桑、蚕。自汉朝以来,巴西郡的人高大魁伟,风流倜傥,在三巴中最为出色。分郡以后,叔布、荣始、周群父子、程公弘等人,有的兼通天、地、人三才之道,有的俊秀奇逸;其次,有马盛衡、马承伯兄弟文采清新高妙,龚德绪兄弟英气勃勃,黄公衡随机应变,马德信、王子均、勾孝兴、张伯岐等建功立业。蜀汉之时,他们名扬荆楚。自汉朝以来,名将冯车骑、范镇南等都出生于此地,故而有“巴有将,蜀有相”的说法。到晋朝之时,又有谯周修文于前,陈寿闪亮于后,可与司马迁、班固相媲美,他们卓越不群,名扬天下,在史书中都有传记。至于其他仕宦之辈,则难以一一记载。
阆中县(1)郡治。有彭池大泽(2),名山灵台(3),见文纬书谶(4)。大姓有三狐、五马、蒲、赵、任、黄、严也(5)。
【注释】
(1)阆中县:县名。战国秦惠文王于巴国别都阆中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阆中。东汉建安六年(201)为巴西郡治。东晋末为北巴西郡治。
(2)彭池大泽:依后文“名山灵台”例,此当作“大泽彭池”,故译文作“境内有大泽彭池”。指四川阆中市境内的彭道将池、彭道鱼池。彭道将池,一名南池,在今四川阆中东南十五里七里镇。彭道鱼池,一名郭池,在今四川阆中西南十里。自汉以来,建堰引水溉田,唐末以后逐渐成平陆。《汉书·地理志上》阆中县:“彭道将池在南,彭道鱼池在西南。”
(3)灵台:山名。亦名“云台山”“天柱山”,在今四川阆中东北、苍溪县东南。《太平御览》卷四十四引《十道记》:“灵台山在县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张道陵升真之所。”
(4)文纬书谶(chèn):即谶纬。“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后汉书·郡国志五》“阆中”引《巴汉志》曰:“有彭池、大泽、名山、灵台,见《孔子内谶》。”
(5)三狐:或谓狐姓有三支(任乃强)。狐,即令狐。本书卷四《南中志》载有巴西令狐衷。五马:谓马姓有五支(任乃强)。
【译文】
阆中县 是巴西郡府所在地。境内有大泽彭池,有名山灵台,见于谶纬文献的记载。大姓有令狐三支、马姓五支以及蒲、赵、任、黄、严等。
南充国县(1)和帝时置。有盐井(2)。大姓侯、谯氏。
安汉县(3)号出人士(4)。大姓陈、范、阎、赵。
平州县(5)
其三县为郡(6)。
【注释】
(1)南充国县:县名。原为阆中县地。西汉置充国县,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阆中西南六十里。东汉初,废入阆中县。汉和帝永元二年(90),分阆中县复置。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分充国县置南充国县,属巴郡。三国蜀,属巴西郡。南充国县被分后,因充国在西,故后来称西充国县。蜀汉至晋,既有南充国县,也有西充国县。李氏据蜀时期,西充国并入南充国,故《华阳国志》只有南充国,而无西充国。
(2)有盐井:南部县、阆中市历来是川北产盐区。《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巴西充国县有盐井数十。”《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七引《益州记》:“南充县西有大昆井,即古之盐井也。”
(3)安汉县:县名。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北清泉坝。两汉因之。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安汉”县名。王莽改为安新县。东汉复为安汉县,初平元年(190)为巴郡治。建安六年(201)改为巴西郡治,寻迁郡治阆中县。南朝宋属北巴西郡,并于此侨置南宕渠郡(亦作“宕渠郡”)。西魏废帝二年(553)移治石狗坝(今南充东北搬罾镇)。
(4)人士:有身份、名望或地位的人。
(5)平州县: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巴西郡。治所即今四川平昌。《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九巴州曾口县:平州县“因县界平州水为名”。南朝宋改为平周县。梁普通六年(525)复改为平州县。北周改为同昌县。
(6)三县为郡:意谓另有三县(宕渠、汉昌、宣汉)别立为宕渠郡(刘琳)。
【译文】
南充国县 汉和帝时设置。境内有盐井。大姓有侯、谯。
安汉县 以出人才著称。大姓有陈、范、阎、赵。
平州县
其中,宕渠、汉昌、宣汉三县后来别立为宕渠郡。
宕渠郡(1),延熙中置,以广汉王士为太守(2)。郡建九年省。永兴元年(3),李雄复置(4),今遂为郡。长老言(5),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6)。秦始皇时,有长人二十五丈见宕渠。秦史胡母敬曰(7):“是后五百年外必有异人为大人者(8)。”及雄之王祖世(9),出自宕渠,有识者皆以为应之。先汉以来,士女贤贞(10)。县民车骑将军冯绲、大司农玄贺、大鸿胪庞雄、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11),有补于世。绲、温各葬所在(12)。常以三月,二子之灵还乡里,水暴涨,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13)。其列女节义在《先贤志》。
【注释】
(1)宕渠郡: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分巴西郡置,治所在宕渠县(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镇渠江南岸城坝古城)。九年后废。三国蜀汉延熙中又置,旋又废。西晋永兴元年(304)李雄复置。东晋末废。
(2)王士:字义强,广汉郡郪(今四川三台)人。王甫从兄。从刘备入蜀,举孝廉,为符节长,迁牙门将,出为宕渠太守,徙犍为太守。诸葛亮南征,转益州太守,将南行,为西南部族所害。
(3)永兴元年:304年。永兴,西晋惠帝年号(304—306)。
(4)李雄(274—334):字仲俊,巴西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徙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李特第三子。叔父李流(267—303)死后,被部众拥立为主,率军攻克成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称成都王。建兴三年(306),于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晋成帝咸和九年(334)死,谥武帝,庙号太宗。在位的31年,是成汉政权的黄金时代。《晋书》《魏书》有传。
(5)长老:年长者的通称。
(6)賨城: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土溪镇南城坝古城。《水经·潜水注》:“县以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盖古賨国也,今有賨城。”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二十九:“又云故賨国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古賨国都也。”卢城:未详。或以为卢城是賨人中名“卢”或“罗”的氏族所筑之城。
(7)胡母敬:一作“胡毋敬”。秦人。曾任栎阳狱吏,后任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秦统一后,奉命与李斯、赵高等省改大篆,作《博学篇》。
(8)异人:不寻常的人,有异才的人。大人:巨人。《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巴郡出大人,长二十五丈六尺。”
(9)王祖:曾祖。
(10)贤贞:志节坚贞而有贤德。
(11)玄贺:字文和,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魏明帝时为乡佐,后为九江、沛郡守,以清谨著闻,所在化行。累迁大司农,为当时明卿。参看《后汉书·第五伦列传》、《北堂书钞》卷七十三引《益部耆旧传》、《舆地纪胜》卷一百六十二引《华阳国志》。庞雄:字宣孟,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有勇略,称名将。安帝永初(107—113)初任中郎将,与梁慬等大破南单于,位至大鸿胪。事见《后汉书·梁慬列传》等。李温: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曾任桂阳太守。本书卷十二《序志并士女目录》有名录。
(12)所在:指故土所在地,意即家乡。《水经·潜水注》:“(宕渠)县有车骑将军冯绲、桂阳太守李温冢。”
(13)“常以三月”几句:又见《水经·潜水注》:“二子之灵,常以三月还乡,汉水暴长,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今所谓冯、李也。”
【译文】
宕渠郡,蜀汉延熙年间设置,以广汉人王士为太守。宕渠建郡九年后被撤销。永兴元年,李雄恢复宕渠郡,于是至今仍然为郡。当地的老人说,宕渠大概是古代的賨国,今天还有賨城、卢城古迹。秦始皇之时,有个身长二十五丈的巨人出现在宕渠郡。秦朝太史令胡母敬说:“此地五百年后必定有异人出现,成为统治一方的大人物。”等到李雄称王,他的曾祖父就出生在宕渠郡,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应验了胡母敬的预言。自西汉以来,这里的士人与妇女都志节坚贞有贤德。县民如车骑将军冯绲、大司农玄贺、大鸿胪庞雄、桂阳太守李温等,都曾经建功立业,对社会有所贡献。冯绲、李温各自埋葬在其家乡。往往在每年的三月,冯绲、李温的灵魂都要返回故乡,那时江水便会暴涨,郡县的官员与百姓都到水上祭奠他们。其他列女节义的事迹,记载在《先贤志》中。
宕渠县(1)郡治。有铁官(2)。石蜜(3),山图所采也(4)。
汉昌县(5)和帝时置(6)。大姓勾氏。
宣汉县(7)今省。
右巴国凡分为五郡二十三县。
【注释】
(1)宕渠县:县名。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镇渠江南岸城坝古城。应劭曰:“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故县以是名。”(《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引)东汉末曾为宕渠郡治。三国、西晋属巴西郡。十六国成汉又为宕渠郡治。南朝宋废。按: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已有“宕渠”县名。
(2)铁官:官名。春秋时齐国置。战国时秦亦置,汉因之。汉武帝于三辅及四十郡国置铁官四十八处,主鼓铸,随事广狭,分别置令、长及丞,职如县道。又在不产铁处置小铁官,铸旧铁。西汉郡国铁官属大司农,东汉改隶郡县。
(3)石蜜:野蜂在岩石间所酿的蜜。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蜂蜜》集解引陶弘景曰:“石蜜即崖蜜也,在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味小酸,食之心烦。”
(4)山图:西汉陇西(治今甘肃临洮)人。少好乘马,为马所蹋,折脚。相传遇道人,教令服药后,病愈身轻,遂随道人遍游名山采药。逾六十年,归家,正值母死,葬毕即离去,莫知所之。见《列仙传》卷下。
(5)汉昌县:县名。东汉永元中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巴中。三国蜀汉属巴西郡。南朝宋初废。
(6)和帝(79—105):名肇,章帝子,88—105年在位。即位后窦太后临朝,外戚窦氏父子兄弟把持朝政。宦官郑众被封为鄛乡侯,为宦官封侯之始。谥和,庙号穆宗。
(7)宣汉县:县名。东汉和帝时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达州。建安六年(201)属巴西郡。三国蜀汉属宕渠郡,寻属巴西郡。西晋初废。惠帝时复置,属宕渠郡。南朝宋为巴渠郡治。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为石城县。
【译文】
宕渠县 是宕渠郡府所在地。设置有铁官。出产石蜜,这就是传说的仙人山图所采摘的蜂蜜。
汉昌县 汉和帝时设置。大姓有勾。宣汉县 今天已经撤销建制。
以上所列巴国之地,共计五郡二十三县。
撰曰(1):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2),在周则宗姬之戚亲(3),故于《春秋》班侔秦、楚(4),示甸、卫也(5)。若蔓子之忠烈(6),范目之果毅(7)。风淳俗厚,世挺名将(8),斯乃江、汉之含灵(9),山岳之精爽乎(10)!观其俗足以知其敦壹矣(11)。昔沙麓崩(12),卜偃言其后当有圣女兴(13),元城建公谓王翁孺属当其时(14),故有政君(15)。李雄,宕渠之厮伍、略阳之黔首耳(16),起自流隶(17),获君士民(18)。其长人之魄,良有以也(19)。
【注释】
(1)撰曰:撰述者说。类似于《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是常璩对各志的总结与评论。
(2)支封:支系。
(3)戚亲:姻亲。按:所谓“在周则宗姬之戚亲”,即本卷前文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4)班侔(móu):相等,同列。
(5)甸、卫:即“九服”的甸服、卫服。九服,古代王畿以外的地域,每五百里划为一区,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九等,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及藩服,称为“九服”。见《周礼·夏官·职方氏》。
(6)忠烈:忠诚刚正。
(7)果毅:果敢坚毅。
(8)挺:生出,生长。
(9)含灵:内蕴灵性。
(10)精爽:精神,魂魄。
(11)敦壹:厚道专一。
(12)沙麓:亦作“沙鹿”。古山名,故址在今河北大名东。《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杜预注:“沙鹿,山名。平阳元城县东有沙鹿土山。”《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据《后汉书·元后传》载,春秋晋国有史官以为沙麓崩陷乃“阴为阳雄,土火相乘”之象,断言六百四十五年后宜有圣女兴。因以“沙鹿”作为颂扬皇太后、皇后之词。
(13)卜偃:春秋时晋国人。姓郭,名偃。掌卜大夫。
(14)元城:今河北大名。王翁孺:名贺,出生于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汉元帝王皇后之祖父。
(15)政君:王政君(前71—13),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人。王翁孺之孙女,汉元帝皇后。宣帝时入太子宫,生男(即成帝),立为妃。元帝即位,为皇后。成帝立,尊为皇太后。其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同母弟崇与庶母兄弟谭、商、立、根、逢时均封侯,王氏子弟官满朝廷。哀帝即位,外戚丁、傅执政,王氏暂抑。哀帝死,以太皇太后称制,其侄莽复执政,挟立平帝、孺子婴,终于代汉称帝。新莽五年病死。参看《汉书》。
(16)厮伍:服役士兵。黔首:指平民百姓。
(17)流隶:旧谓流亡他乡的微贱之民。
(18)君:统治。士民: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
(19)良有以也:指某种事情的产生是很有些原因的。良,很,甚。以,所以,原因。
【译文】
撰述者说:巴国的远祖是黄帝、炎帝的支系,在周与王室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春秋》的记载中,巴国与秦、楚同列,属于九服的甸、卫之服。巴国有像巴蔓子这样的忠烈之臣,有像范目这样的果毅之臣。巴地风俗淳厚,世代都有卓越的名将,这是江汉之水的灵气、山岳的精神所孕育的!观察这里的风俗,就可以知道此地民风的敦厚。从前沙麓山崩塌之时,卜偃曾经预言,“以后当有圣女出现”,元城人建公认为王翁孺正当其时,所以他的孙女王政君做了汉元帝的皇后。李雄,本来是宕渠郡的服役士兵,略阳县的平民百姓,但他从流民起家,最终成为君临巴蜀、统治人民的霸主。关于“长人”魂魄的传说,确实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