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汉中志
【题解】
依《巴志》体例,本卷内容亦当由三部分(“总叙”“分述”“撰曰”)组成。遗憾的是,今本卷二《汉中志》没有“总叙”。而“分述”部分汉中郡的序文,所述“大抵为山川、土产、民俗与古史之部”,其文字“竟与《巴志》总序字量相当”(任乃强语)。与此相对,“撰曰”的文字又非常简略,大概是常璩有其苦衷而难以措辞(任乃强推测)。
在本卷的主体部分的“分述”中,作者详细叙述了汉中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梓潼郡、武都郡、阴平郡等七郡及其属县的变迁过程、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山川、物产、风俗、民族、人口、大姓等,大致勾勒了汉中之地的框架与线条。本卷关于五斗米道的记载,是早期道教比较原始的资料,有其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在分述汉中郡时,常璩反复说明汉中地位的重要,“盖常(璩)撰《巴汉志》于李雄时,有讽李雄勿弃汉中之意”(任乃强语)。而在分述汉中、魏兴、上庸、新城、梓潼、武都、阴平七郡之属县时,文字颇为简略,而且内容多误。任乃强认为,这是因为李雄抛弃汉中,“失其版籍”,而常璩又未能踏勘其地,仅据传闻、旧说排比文字,故所述简略而多误。
由于文本散佚,《汉中志》所述七郡的有些属县,仅有县名而无沿革等内容。如汉中郡的蒲池县、西乡县,魏兴郡的锡县、安康县,上庸郡的北巫县、武陵县、安富县、微阳县,新城郡沶乡县、昌魏县、绥阳县,武都郡上禄县、故道县、平乐县、修城县、嘉陵县等。
汉中郡(1),本附庸国(2),属蜀(3)。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4)。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5),因名漾(6),《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7);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8),会白水(9),经葭萌入汉(10)。始源曰沔(11),故曰“汉沔”。在《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12)其应上照于天,又曰:“惟天有汉。”(13)其分野与巴、蜀同占(14)。其地东接南郡(15),南接广汉,西接陇西、阴平(16),北接秦川(17)。厥壤沃美(18),赋贡所出,略侔三蜀(19)。
【注释】
(1)汉中郡:郡名。战国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因在汉水中游得名。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东汉复还旧治。东汉末为张鲁所据,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复改汉中郡。
(2)附庸国:古代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按:任乃强以为“附”字为衍文,于理甚佳。庸国,殷、周古国名。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尚书·牧誓》:“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孔传:“庸在汉江之南。”前611年灭于楚,于此置上庸县。《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
(3)属蜀:“蜀”字原缺。汉中之地原属蜀,后秦灭蜀而属秦,故脱字当为“蜀”。
(4)“周赧王三年”几句: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即秦惠王更元十三年。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姓嬴,名驷。秦孝公子。《史记·秦本纪》:“(更元)十三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水,汉水。按:汉中郡因汉水而得名。
(5)武都: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东汉移治下辨县(今甘肃成县西三十里)。三国魏黄初中改置武都西部都尉,后入蜀。西晋复置武都郡,愍帝末没入杨氐。两汉属凉州,三国蜀汉属益州,西晋属秦州。氐道:西汉置,属陇西郡(后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
(6)漾:即今汉水上源。按:汉水,一称“汉江”,源出今陕西西南部宁强县北之嶓冢山,是长江最大支流。东汉水,初名漾水。
(7)《禹贡》“导漾东流为汉”:底本作“《禹贡》‘流漾为汉’”。《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据改。
(8)陇西:郡名。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治所在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南)。以在陇山之西而得名。三国魏移治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属雍州。西晋属秦州。西县:县名。战国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西南九十里。西汉属陇西郡,东汉属汉阴郡。西晋废。嶓(bō)冢山:一名“嶓山”。山名。在今甘肃天水南。
(9)白水:水名。在今陕西白水县南。《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八:“盖其境东南谷多白土,因曰白水。”
(10)葭萌:县名。古苴侯国。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命其邑曰葭萌。战国末,秦因于葭萌城置县,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西汉属广汉郡。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改为汉寿县。
(11)沔(miǎn):古水名。即今汉水。《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尚书·禹贡》:“(梁州)浮于潜,逾于沔。”
(12)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出自《诗经·小雅·四月》。毛传:“滔滔,大水貌。其神足以纲纪一方。”郑笺:“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雍滞。”
(13)惟天有汉:出自《诗经·小雅·大东》。按:今本《诗经》作“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
(14)其分野与巴、蜀同占:本句意谓汉中郡的分野与巴、蜀相同,故可以“同占”。
(15)南郡:郡名。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后徙治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
(16)阴平:郡名。三国魏置,治所在阴平县(今甘肃文县西五里)。后属蜀汉。西晋属秦州,永嘉后郡县皆废。
(17)秦川:古地区名。指今秦岭以北关中平原。以其地渭水流经,土壤肥沃,春秋战国时属于秦国,故名。
(18)沃美:肥美。
(19)略侔(móu):大致相等。三蜀:地区名。秦灭蜀国置蜀郡,汉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时又分置犍为郡,三郡合称“三蜀”。
【译文】
汉中郡,本来是附庸国,接受蜀国的保护。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设置汉中郡,汉中郡因汉水而得名。汉水有两个源头,东边的源头出自武都郡氐道的漾山,因而名叫漾水,这就是《禹贡》所说的“导漾东流为汉”;西边的源头出自陇西郡西县的嶓冢山,与白水河会合后,再经过葭萌,最后流入汉水。因为初始的源头叫沔水,故而叫“汉沔”。《诗经》说:“流水滔滔的江水与汉水,是南国水系的纲纪。”地上的河流与天上的天河是相对应的,所以《诗经》说:“天上有条叫汉水的天河。”汉中郡的分野,与巴、蜀相同,故可以同占。汉中郡的地盘,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西、阴平,北接秦川。汉中郡的土壤肥美,向国家上交的赋贡,大致与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三蜀”相当。
六国时(1),楚强盛,略有其地(2),后为秦,恒成争地(3)。汉高帝既克秦,获子婴(4),项羽封高帝为汉王(5),王巴、蜀三十一县(6)。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7):“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8),汤、武是也(9)。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帝从之,都南郑(10)。及项籍弑义帝(11),高帝东伐,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萧何镇关中,资其众,卒平天下。以田叔为汉中守(12)。属县十二(13),去洛一千九十一里。叔既馈以军饷,又致名材立宫室(14),帝嘉之。后为鲁相。然以帝业所兴,不封藩王。
【注释】
(1)六国: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2)略:夺取。
(3)争地:指战争双方必然争夺的险要之地。
(4)子婴(?—前206):姓嬴,名婴。秦始皇之孙,扶苏之子。赵高杀二世,立子婴为王,去帝号,称秦王。既即位,设计杀赵高。前206年,刘邦兵至霸上,子婴白马素车,奉天子符玺以降。月余,为项羽所杀。在位四十六日。
(5)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贵族。秦末,从叔父项梁在吴起义。秦亡,自立为西楚霸王,封诸侯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为汉军困于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兵少粮尽,四面楚歌,乃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乌江镇附近),自刎死。《史记》《汉书》有传。
(6)王(wàng):称王。《史记·高祖本纪》:“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7)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大臣。初为沛主吏掾。从刘邦入关,独收秦相府律令图书藏之,以是汉知天下关塞险要,郡县户口。刘邦王汉中,以何为丞相。又荐韩信为大将。楚汉相拒,留守关中,转输士卒粮饷,使军中给食不乏。刘邦称帝,论何功第一,封酂侯。后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陈豨、韩信、黥布等,封相国。高祖死后,事惠帝,病危时荐曹参继相。卒谥文终侯。有《九章律》,今佚。《史记》《汉书》有传。
(8)伸:伸直。与上文“屈”相对,引申为进退。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后世因称天子为“万乘”。
(9)汤、武:商汤与周武王。
(10)南郑:县名。战国秦置,为汉中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汉中东二里。据《水经·沔水注》:“《耆旧传》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
(11)义帝(?—前206):即楚怀王熊心,为楚怀王熊槐(?—前296)之孙。楚亡,在民间为人牧羊。秦二世元年(前209),项梁率军渡江西进,闻陈胜死讯,听从范增计,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建都盱台(今江苏盱眙东北)。项梁战死后,他乘机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夺取项羽、吕臣兵权,改用宋义为上将军。后项羽杀宋义,夺回兵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徙熊心往长沙,于途中杀之。事见《史记》《汉书》。
(12)田叔:赵陉城(今河北定州)人。为人廉直,任侠。汉高祖时为汉中郡守,汉景帝时为鲁相,有政绩。《史记》卷一百四、《汉书》卷三十七有传。
(13)属县十二:据《汉书·地理志上》记载,汉中郡的十二个属县是西城、旬阳、南郑、褒中、房陵、安阳、成固、沔阳、钖、武陵、上庸、长利。
(14)名材:名贵的木材。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南方火,而交趾有大海之川;西方金,而蜀陇有名材之林。”按:汉朝初年,在汉中郡砍伐树木,供修建长安之用。
【译文】
六国争霸时,楚国强大兴盛,便出兵夺取了汉中之地,后来又被秦国占领,汉中往往成为被争夺的险要之地。汉高祖攻克秦都咸阳,俘获秦王子婴,其后,项羽封汉高祖为汉王,让其统辖巴、蜀、汉中三十一县。汉高祖很不高兴。丞相萧何为他出谋道:“虽然做汉中之王是让人嫌恶的事情,但难道不是胜过被人灭亡吗?更何况,该地上应‘天汉’,这是很美的称谓。能够屈居于一人之下,却能晋身于万乘之上,其人就是商汤、周武王。希望大王管理好汉中之地,安抚好汉中之民,尽心招纳贤人,利用好巴蜀资源,再进而平定三秦之地,这样夺取天下是可以预期的。”汉高祖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定都于南郑。等到项羽弑杀义帝,汉高祖率兵东征,而萧何则坐镇汉中,为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和兵员。汉高祖平定三秦之后,萧何镇守关中,为众将士提供资助,最终夺取了天下。任命田叔为汉中太守。汉中郡有十二个属县,距离洛阳一千九十一里。田叔不仅为军队提供粮饷,而且征集名贵木材用于修建宫室,得到了汉高祖的嘉奖。后来,田叔转任鲁相。因为汉中郡是汉高祖的龙兴之地,所以这个地方没有分封藩王。
自叔之后,世修文教(1),有俶傥之士(2),异人并挺(3)。邓公抗言于孝景之朝(4),以明忠枉之情(5)。张骞特以蒙险远(6),为孝武帝开缘边之地(7),宾沙越之国(8),致大宛之马(9),入南海之象(10),而车渠、玛瑙、珊瑚、琳碧、罽宝、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蒟酱(11),殊方奇玩(12),盈于市朝(13),振扬威灵(14),被于幽裔(15)。遂登九列(16),杖节绣衣(17),剖符博望(18)。谷口子真秉箕颍之操(19),湛然岳立(20),不营不求(21),德声迈流(22)。杨王孙应至人之概(23)。
【注释】
(1)文教:文治教化。
(2)俶傥(tì tǎng):卓异不凡。
(3)挺:突出,杰出。
(4)邓公:《汉书》一作“邓先”。汉中郡成固(今陕西城固)人。为人多奇计。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反叛,以谒者仆射为校尉,击吴、楚。返,上书言诛晁错为冤案。帝善之,拜为城阳中尉。武帝时,起为九卿,一年后谢病免。事见《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抗言:高声直言。
(5)忠枉:忠贞与冤枉。
(6)张骞(?—前114):汉中郡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以郎应募出使月氏。经匈奴,被扣留前后达十一年。身历大宛、康居而抵月氏。元朔三年(前126)归汉,在外共十三年。拜大中大夫。元朔六年(前123),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拜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元狩四年(前119),又以中郎将出使乌孙,并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等通好,西域始通。官至大行。《史记》卷一百一十一、《汉书》卷六十一、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按:张骞墓在陕西城固县城以西2.3公里的博望镇饶家营村。1956年,张骞墓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张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缘边:沿边,指边境。
(8)沙越之国:指西域各国。因到西域要越过沙漠,故称“沙越”。
(9)大宛:国名。汉时为西域诸国,后为汉武帝所破,即今中亚细亚乌兹别克共和国的一邑。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出产良马—“汗血马”。
(10)南海:郡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秦、汉之际地入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灭南越国复置。
(11)车渠:一种海中生物。壳甚厚,略呈三角形,表面有渠垄如车轮之渠,故名。琳碧:玉石。罽(jì)宝: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玳瑁:动物名。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龟鳖目海龟科。背甲呈黄褐色,有黑斑,光润美丽,可长达一公尺,前宽后尖,可作装饰品,是贸易上的优良龟甲。虎魄:即琥珀。一种很硬的、由微黄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树脂化石,产于冲积土、褐煤层或某些海滨,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装饰品(如串珠及烟嘴)。火浣之布:用石棉织成的布,能耐火。蒲桃之酒:即葡萄酒。筇(qióng)竹:竹名。因高节实中,常用以为手杖,为杖中珍品。蒟(jǔ)酱:亦称“枸酱”。用蒌(lóu)叶果实做的酱,有辣味,供食用。按:蒟酱的原材料究竟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至今没有定论。本处所说蒌叶,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另有拐枣等说。
(12)殊方:远方,异域。奇玩:供玩赏的珍品。
(13)市朝:市场和朝廷。
(14)振扬:显扬,兴起。威灵:显耀的声威。
(15)幽裔:远僻之地。
(16)九列:九卿的职位。
(17)杖节: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绣衣:彩绣的丝绸衣服。古代贵者所服。
(18)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因以“剖符”“剖竹”为分封、授官之称。
(19)谷口子真:指郑子真。谷口,即褒谷,亦称“南谷”,在今陕西汉中西北。郑子真,名朴,字子真,汉中郡褒中(今陕西勉县)人。隐逸民间,修身自保,不屈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闻京师。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之,不应,家于谷口,世号“谷口郑子真”。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箕颍:箕山和颍水。相传尧时,贤者许由曾隐居箕山之下、颍水之阳。后因以“箕颍”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
(20)湛然:清澈貌。岳立:屹立。引申为特出,卓尔不群。
(21)不营不求:不钻营,不苛求。营、求,谋求,追求。
(22)德声:美好的声誉。迈流:流传很远。
(23)杨王孙:汉中郡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善于自奉养生,无所不至。及病将死,先令其子毋具棺椁,死则裸葬。即以布囊盛尸,然后脱囊,倾埋土中。死后,其子遵命裸葬。著有《裸葬书》,反对厚葬,指出人死不为鬼,其尸块然独处而无知,意在矫正厚葬靡财之世风。《汉书》卷六十七有传。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译文】
自从田叔治理汉中以后,该地历代都注重文治教化,因而涌现了不少风流倜傥的人士,出现了非同寻常的异人。汉景帝之时,邓公在朝廷高声直言,陈述晁错为臣的忠贞,申述其被杀的冤屈。张骞不避危险与偏远出使异域,为汉武帝开拓边远之地的疆域,让西域诸国前来朝贺,汉王朝因而获得了大宛的良马,南海的大象,以及车渠、玛瑙、珊瑚、琳碧、罽宝、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布、蒲桃酒、筇竹、蒟酱,远方的奇珍异宝,充斥于市场与朝廷,而国家的声威也随之显扬,传播到远僻之地。于是,张骞晋升至九卿之列,手持节杖,身着绣衣,腰佩符信,被封为博望侯。褒谷口的郑子真,秉持像贤者许由一样的节操,其人如颍水一般清澈,似山岳一般屹立,洁身自好,不钻营,不苟求,美好的名声流传远方。还有像杨王孙这样的高人,已达“至人”境界。
自建武以后(1),群儒修业(2)。开按图纬(3),汉之宰相当出坤乡(4)。于是司徒李公屡登七政(5),太尉子坚弈世论道(6)。其珪璋瑚琏之器(7),则陈伯台、李季子、陈申伯之徒(8),文秀晔(9)。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10),于西州为盛(11),盖济济焉(12)。
【注释】
(1)建武:汉光武帝年号(25—55)。
(2)修业:建立功业。
(3)图纬:图谶和纬书。
(4)坤乡:西南方。按:古人以八卦配八方(后天八卦),坤值西南。
(5)李公:即李郃,字孟节,汉中郡南郑(今陕西汉中)人。通五经,善占星术,能预知灾祸。汉和帝时为汉中户曹史,以谏郡守勿与大将军窦宪交通,知名当时。举孝廉,累迁尚书令、司空。永宁元年(120),以承大将军邓骘请托事,免官。安帝死,复起为司徒,以与谋立顺帝,封涉都侯,不受。《后汉书》有传。七政:古人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为七政。因宰相辅翼天子,一如五星与月亮之辅翼太阳,故此谓李郃“屡登七政”。
(6)子坚:李郃之子李固(94—147),字子坚,汉中郡南郑(今陕西汉中)人。历官议郎、荆州刺史、泰山太守、将作大匠、大司农等职。冲帝时迁太尉,参录尚书事。冲帝、质帝相继卒,两次议立清河王刘蒜为帝,遭权臣梁冀忌恨,被诬陷下狱死。《后汉书》有传。弈世:累世,世世代代。论道:《周礼·冬官·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郑玄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李固在汉冲帝、质帝、桓帝时为太尉,故可谓“弈世论道”。
(7)珪璋:玉制的礼器。古代用于朝聘、祭祀。比喻杰出的人材。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比喻人有杰出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8)陈伯台:陈雅,字伯台,汉中郡成固(今陕西城固)人。灵帝时,任谏大夫。时宦官专权,上疏谏。帝不省,出为巴郡太守。李季子:李历,字季子,汉中郡南郑(今陕西汉中)人。李郃从子,李固从弟。清白有节,博学,好方术,广交游,与郑玄、陈纪等相善。为新城长,无为以治。官至奉车都尉。《后汉书》有传。陈申伯:陈术,字申伯,汉中(治今陕西汉中)人。博学多闻。历官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太守。著有《释问》《益部耆旧传》等。按:以上三人,参看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
(9)文秀暐晔(wěi yè):博学多才、声名显赫。暐晔,显赫貌,显耀貌。
(10)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11)西州:指巴蜀地区。
(12)济济:形容人才众多。
【译文】
自从东汉建武以后,众多士人都致力于建功立业。按照图谶和纬书所说,汉代的宰相应当出于西南方。于是,司徒李郃多次执掌宰相之位,太尉李子坚位至三公。有才能、当大任的人,还有陈伯台、李季子、陈申伯等人,他们都是博学多才、声名显赫之人。州牧、郡守者,更是冠盖相望、络绎不绝,在巴蜀地区最为兴盛,这真是人才济济啊。
莽时,公孙述据蜀,跨有汉中(1),当秦、陇之径,每罹于其害(2)。
【注释】
(1)跨有:据有。
(2)罹(lí):遭受苦难或不幸。
【译文】
新莽时,公孙述占据蜀地,并据有汉中部分地区,这里处于通往秦、陇的要道,因此常常遭受战火之苦。
安帝永初二年(1),阴平、武都羌反,入汉中,煞太守董炳(2),没略吏民(3)。四年,羌复来。太守郑廑出屯褒中(4),欲与羌战。主簿段崇陈谏(5),以为但可坚守,来虏乘胜,其锋不可当。廑不从,战,败绩。崇与门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战捍廑(6),并命(7)。功曹程信素居守(8),驰来赴难(9),冒寇殡殓廑(10)。虏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陈禅为汉中太守(11)。虏素惮禅,更来盘结(12)。禅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矫诏赦之(13),大小咸服。既诛其乱首。天子善之,徙禅左冯翊太守。程信怨耻(14),乃结故吏冠盖子弟严孳、李容、姜济、陈巴、曹廉、勾矩、刘旌等二十五人,誓志报羌(15)。各募壮士,豫结同死以待寇。太守邓成命信为五官(16),孳等门下官属。元初二年(17),羌复来,巴郡板楯救之。信等将其士卒力奋讨,大破之。信被八创,二十五人战死。自是后,羌不敢南向。五年,天子下诏褒叹信、崇等,赐其家谷各千斛,宗、展、孳等家谷各五百斛,列画东观(18)。每新太守到,必先存问其家(19)。以羌畏服陈禅,拜禅子澄汉中太守。
【注释】
(1)安帝永初二年:115年。永初,南朝宋武帝刘裕年号(420—422)。
(2)董炳:东汉官吏。安帝初为汉中太守。永初二年(108),先零羌滇零叛,称天子于北地,寇三辅,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攻汉中,炳为所杀。
(3)没略:掠夺,掳掠。
(4)郑廑(qín):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官至汉中太守。凉州羌反,攻入汉中,虏廑而杀之。褒中:县名。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褒城镇东。东汉末,移治今汉中西北打钟寺。东晋义熙中改名苞中县。南朝宋废。北魏永平四年(511)复置褒中县,为褒中郡治。
(5)段崇(?—110):字礼高,汉中郡南郑(今陕西汉中)人。为汉中太守郑廑主簿,从屯褒中。安帝永初四年(110),羌攻褒中。谏廑坚守待之,廑不从,出战,大败。以身扞刃,与廑俱死。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
(6)门下史:官名。郡县佐官,助掾录门下众事。晋朝无门下掾,只置门下史,总门下职事。
(7)并命:拚命,舍命。意谓力战而死。
(8)功曹:官名。汉朝州郡置功曹史,省称功曹,掌管考查记录功劳等人事工作,并参与一郡政务。程信(?—115):字伯义,汉中郡南郑(今陕西汉中)人。汉中郡功曹。永初四年(110),羌攻褒中。时程信居守,驰来赴难,殡殓郑廑。结故吏冠盖子弟,誓共报羌,各募敢死士以待时。元初二年(115),羌复来。程信等率先奋讨,大破之,信被八创死。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居守:留置守护。
(9)赴难:往救危难。
(10)殡殓(bìn liàn):入殓和出殡。
(11)陈禅(?—127):字纪山,巴郡安汉(治今四川南充北)人。初为郡功曹,举善黜恶。后察孝廉,州辟为治中从事。又举茂才。升汉中太守,平蛮夷,迁左冯翊,入拜谏议大夫。以谏安帝纵乐,谪为玄菟候城障尉。会北匈奴入辽东,帝追拜禅为辽东太守,退之。后为车骑将军阎显长史。顺帝立,迁司隶校尉。卒于官。
(12)盘结:回绕连结。意谓羌人加强了内部的联结。
(13)矫诏:假托皇帝诏书。
(14)怨耻:怨恨与耻辱。
(15)誓志:发誓立志。
(16)邓成:籍贯不详。曾任汉中太守。五官:官名。即五官掾。汉朝郡国属吏,地位仅次于功曹,祭祀居诸吏之首,无固定职掌,凡功曹及诸曹员吏出缺即代理其职务。晋至南北朝沿置。
(17)元初二年:115年。元初,汉安帝年号(114—120)。
(18)东观:东汉时皇家藏书楼,在洛阳南宫,也是宫中著述和修史的地方。东观壁上有功臣、烈士、学者的画像,以为表彰和学习。《后汉书·文苑列传下》:“后迁外黄令,帝敕同僚临送,祖于上东门,诏东观画(高)彪像以劝学者。”
(19)存问:问候,慰问。
【译文】
汉安帝永初二年,阴平、武都一带的羌人造反,进入汉中地区,杀死太守董炳,抢劫官吏和百姓。永初四年,羌人再次进入汉中。汉中太守郑廑带领人马出城驻防于褒中一带,打算与羌人决一死战。主簿段崇进谏劝止,认为只可坚守汉中,因羌人乘胜而来,气势正盛,锐不可当。郑廑没有听从,坚持出战,结果大败。段崇与门下史王宗、原展及段崇的儿子段勃、侄子段伯生等奋战保护郑廑,结果都力战而死。功曹程信平素在家居守,这时也赶来增援,冒死从敌寇手中抢回郑廑遗体,加以入殓、埋葬。经此一战,羌人气焰大盛。于是,天子任命巴郡人陈禅为汉中太守。羌人向来害怕陈禅,于是加强了内部的联结。陈禅知道无论是攻还是守,都不可能马上平息羌人之乱,加上正逢荒年百姓饥困,于是陈禅假托皇帝诏书,赦免羌人造反之罪,结果大大小小的羌人部落都表示归顺臣服。不久,陈禅诛杀了造反的羌人首犯。天子认为他做得好,于是升迁陈禅为左冯翊太守。程信内心感到怨恨与耻辱,于是结交故吏与冠盖子弟严孳、李容、姜济、陈巴、曹廉、勾矩、刘旌等二十五人,立誓要报复羌人。他们分头招募壮士,预先盟誓同生同死,以待来寇。太守邓成任命程信为五官掾,任命严孳等人为门下官员的属吏。元初二年,羌人再次造反,巴郡的板楯蛮前来相救。程信等率领士卒奋力作战,大败羌人。程信身上八处负伤,其余二十五人全部战死。自此以后,羌人再也不敢南下侵犯。元初五年,天子下诏褒奖程信、段崇等人,赏赐他们的家人各一千斛粮谷,赏赐王宗、原展、严孳等人的家人各五百斛粮谷,并且把他们画在东观的墙壁上供人瞻仰。每逢新太守上任,都必定先去慰问他们的家人。因为羌人惧怕陈禅,朝廷任命陈禅之子陈澄为汉中太守。
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1),造作道书(2),自称“太清玄元”(3),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4)。衡死,子鲁传其业(5)。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6)。鲁母有少容(7),往来焉家。初平中(8),以鲁为督义司马(9),住汉中,断谷道(10)。鲁既至,行宽惠(11),以鬼道教。立义舍(12),置义米、义肉其中(13),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多,云鬼病之(14)。其市肆贾平亦然(15)。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16)。学道未信者谓之“鬼卒”(17),后乃为“祭酒”(18)。巴、汉夷民多便之(19)。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20)。
【注释】
(1)沛国: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相山区)。属豫州。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张陵(?—156):又名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后以儒学无益于年命,乃弃儒习道。顺帝时入蜀,住鹤鸣山。得道后,作道书,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五斗米道”。其徒尊称之为“天师”。后裔袭承道法,居江西龙虎山,世称“张天师”。事见《后汉书》《三国志》,《神仙传》有传。鹤鸣山:亦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西北三十里鹤鸣乡境。为道教发源地。道观现存三官庙、解元亭等胜迹。《后汉书·刘焉列传》: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
(2)造作:制造,制作。道书:道家典籍。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其作者或说即张道陵。
(3)太清:道家“三清”之一,为道德天尊所居,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玄元:道家所称为天地万物本源的道。在道教经典中,上章往往冠以“太清玄元”,如“太清玄元无极大道太上老君”(《云笈七签》卷四十一引《朝真仪》)、“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三天内解经》)、“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无上秘要》)。
(4)衡:即张衡,字灵真,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之子。第二代天师(称“嗣师”)。
(5)鲁:即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衡之子,张陵之孙。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为益州牧刘焉之督义司马。献帝初平二年(191)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民,自号“师君”。以教中“祭酒”掌地方政权,雄踞巴、汉垂三十年,汉以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地区较安定,附者甚众。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之,张鲁奔巴中,寻出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卒谥原侯。《后汉书》有传。
(6)鬼道:鬼神道术,邪门法术。刘焉(?—194):字君郎,江夏郡竟陵(今湖北潜江)人。汉宗室。初仕州郡,后举贤良方正,累迁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职。灵帝时,任益州牧,割据益州。后因爱子被献帝诛杀,州治绵竹遭火灾,哀痛发病卒。《后汉书》《三国志·蜀书》有传。
(7)鲁母:张鲁之母。少容:犹童颜,谓虽年老而貌似少年。《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
(8)初平:汉献帝年号(190—193)。
(9)督义司马:官名。东汉末年刘焉置,位低于将军,掌领兵征战。《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益州牧刘焉以(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
(10)谷道:即褒斜道、斜谷道,又作“斜谷”。褒斜道之斜谷段,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11)宽惠:宽厚慈惠。
(12)义舍:无偿供给行旅食宿的邸舍。
(13)义米、义肉:无偿提供的不收取费用的米、肉。
(14)鬼病之:鬼使之病。意谓若取用过度,鬼会惩罚他(使之病)。《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县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
(15)市肆:集市,市场。贾平:价格公平。贾,同“价”。
(16)原:原谅,赦免。
(17)鬼卒:五斗米道初级道徒的称谓。
(18)祭酒: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本处为五斗米道入流道徒的称谓,尤其是其中的头目。《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19)夷民:夷,指白虎夷,賨人或板楯蛮。民,指汉民。本书卷九《李特雄期寿势志》:“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晋书·李特载记》:“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20)米道:“五斗米道”的简称。由此可知,“五斗米道”得名于“其供道限出五斗米”。卿希泰认为,“五斗米道”的名称可能与崇拜五方星斗有关,“斗米”乃“斗姆”之音转。可备一说。
【译文】
东汉末年,沛国人张陵到蜀地的鹤鸣山修道,并创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用来迷惑老百姓。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继承了他的传道事业。张衡死后,他的儿子张鲁又继承了传道事业。张鲁字公祺,凭借鬼神道术,得到益州牧刘焉的信任。张鲁的母亲容貌年轻,经常在刘焉家中出入。初平年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驻守在汉中,截断斜谷道。张鲁到汉中之后,推行宽厚慈惠的政策,用鬼道教导百姓。张鲁在各处设立了义舍,在义舍内放置义米、义肉,路人都可取用,但要量腹而取,不能过量,过量者将会被鬼惩罚。市场物品的价格,亦复如此,都很公平。犯法者可以被原谅三次,三次以后继续犯法将被处罚。学道未入流者称之为“鬼卒”,学道程度高者可被任命为“祭酒”。巴地、汉中的大多数夷人与汉民都认为这样学道很方便。学道者要向义舍贡献五斗米,因而世人称之为“米道”。
扶风苏固为汉中太守(1),鲁遣其党张修攻固(2)。成固人陈调素游侠(3),学兵法,固以为门下掾。说固守捍御寇之术,固不能用。逾墙走,投南郑赵嵩(4),嵩将俱逃。贼盛,固遣嵩求隐避处。嵩未还,固又令铃下侦贼(5)。贼得铃下,遂得煞固。嵩痛愤,杖剑直入。调亦聚其宾客百余人攻修(6),战死。鲁遂有汉中,数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7)。
【注释】
(1)苏固(?—191):扶风(今陕西兴平)人。曾任汉中太守。死于黄巾军张修之手。
(2)张修(?—200):巴郡(一说“汉中”)人。五斗米道领袖之一。活动于巴郡、汉中一带,曾经率徒起义。后被益州牧刘焉招降,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后为张鲁所杀。裴松之认为“张修应是张衡”。
(3)陈调:字元化,汉中郡成固(今陕西城固)人。陈纲之孙。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为“游侠”。本处意为任侠。
(4)赵嵩:字伯高,汉中郡南郑(今陕西汉中)人。本书卷十《先贤士女总赞》有传。
(5)铃下:指侍卫、门卒或仆役。《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吕)布屯沛城西南,遣铃下请(纪)灵等。”胡三省注:“铃下,卒也,在铃阁之下,有警至则掣铃以呼之,因以为名。”
(6)宾客:古代豪门所养的食客。
(7)米贼:旧时对五斗米道的贬称。断道:截断道路,拦路抢劫。
【译文】
在扶风人苏固任汉中太守时,张鲁派遣他的教徒张修率众攻打苏固。成固人陈调一向以豪爽任侠著称,而且学过兵法,苏固任命他为门下掾。陈调向苏固陈述攻防御敌的战术,但苏固没有采纳。当张修的人马到达时,苏固翻墙逃跑了,前往投奔南郑的赵嵩,赵嵩又和苏固一起逃跑了。张修的攻势很猛,苏固让赵嵩去寻找隐蔽的地方。在赵嵩外出而未返回之时,苏固又派侍卫出去侦察敌情。张修的部下抓住了侍卫,于是抓住了苏固并将其杀死。赵嵩悲愤不已,手持宝剑,闯入张修营中,当场壮烈牺牲。陈调也聚集了一百多名宾客进攻张修,结果众人都奋战而死。于是,张鲁占据了汉中,并多次杀死汉王朝派遣的使节,刘焉上书朝廷,说“米贼截断道路,拦路抢劫”。
至刘焉子璋为牧时(1),鲁益骄恣。璋怒(2),建安五年,杀鲁母、弟。鲁说巴夷杜濩、朴胡、袁约等叛为雠敌(3)。鲁时使使汉朝,亦慢骄(4)。帝室以乱,不能征,就拜镇民中郎将(5),汉宁太守(6)。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璋数遣庞羲、李异等讨之(7),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为巴西太守;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8),请刘先主讨鲁。先主更袭取璋(9)。
【注释】
(1)刘璋(?—219):字季玉,江夏郡竟陵(今湖北潜江)人。刘焉之子。袭父为益州牧,继续割据益州地区。后从张松建议,迎刘备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围成都,遂开城出降,被迁于南郡公安。孙权取荆州,以为益州牧,驻秭归。寻卒。《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本书卷五《公孙述刘二牧志》有传。
(2)璋怒:底本无,据他本补。
(3)杜濩(hù)、朴胡、袁约:三人是板楯蛮的首领。其后,曹操任命三人为三巴太守。雠(chóu)敌:仇人,敌人。
(4)慢骄:傲慢,骄傲。
(5)镇民中郎将:官名。汉献帝建安年间置。《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
(6)汉宁:郡名。东汉末张鲁改汉中郡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建安二十年(215)复名汉中郡。
(7)李异:底本作“李思”,误。李异原为刘璋部下,后入吴国为将。《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8)杨怀、高沛:刘璋手下名将。二人镇守关头。刘备欲图益州,用庞统之计,诱二人至而杀之。关头:一名“白水关”,在今四川青川东北白水镇北。
(9)更:反而。
【译文】
到刘焉的儿子刘璋任益州牧时,张鲁更加傲慢任性。刘璋大怒,于建安五年杀掉张鲁的母亲、弟弟。张鲁游说巴地夷人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发动叛乱,与刘璋为敌。张鲁不时派遣使者到汉朝,这些使者也很傲慢骄傲。因朝廷内部混乱,又不能派军征伐,于是任命张鲁为镇民中郎将,兼领汉宁太守。张鲁在辖地内不设置长吏,而是倚靠祭酒来治理百姓。刘璋多次派遣庞羲、李异等人前往征讨,但都不能攻克。与此同时,巴地的夷人也不断叛乱,于是刘璋任命庞羲为巴西太守;又派遣杨怀、高沛镇守白水关,并邀请刘备出兵征讨张鲁。刘备入蜀后,反而对刘璋发起进攻,并取而代之。
二十年(1),魏武帝西征鲁(2),鲁走巴中(3)。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4):“赞以大事(5),宜附托(6);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7)。”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8)。武帝拜鲁镇南将军(9),封阆中侯(10),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注释】
(1)二十年:即建安二十年(215)。
(2)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为郎,后以镇压颍川黄巾迁为济南相。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又相继进封魏公、魏王。谥号武王,追尊武帝,庙号太祖。通兵法,善诗文。今存《曹操集》。《三国志·魏书》有传。
(3)巴中:指今四川盆地。
(4)阎圃:巴西安汉人。张鲁部将,为功曹。曾劝止张鲁称王汉中。又献计张鲁归降曹操,曹操封为平乐乡侯。
(5)赞:辅佐,佐助。
(6)附托:依附寄托。
(7)结:结好。
(8)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引申为臣服、归附。
(9)镇南将军:官名。杂号将军名,东汉献帝时置,掌帅兵镇守一方。三国沿置,并与镇东、镇西、镇北三将军合称四镇将军。其后,晋和南北朝皆沿置。
(10)阆中侯:底本作“襄平侯”,误。《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均作“阆中侯”。
【译文】
建安二十年,魏武帝曹操西征张鲁,张鲁逃往巴中。先主刘备打算迎接张鲁,但张鲁的功曹、巴西人阎圃劝说张鲁归降北方的魏武帝曹操,他说:“如果想干一番大事,应该依托于曹操;不然的话,就与西边的刘备结好并归附他。”张鲁勃然大怒道:“我宁愿做曹公的奴仆,也不愿意成刘备的座上宾!”于是,张鲁向魏武帝曹操送上礼物,表示愿意归降。魏武帝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又封张鲁的五个儿子为列侯。
时先主东下公安(1),巴、汉稽服(2)。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3);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及张郃、益州刺史赵颙等守汉中(4),迁其民于关陇(5)。
【注释】
(1)公安:底本为“江安”,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建安二十年“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公安,县名。三国蜀汉置,属南郡。治所在油口(今湖北公安)。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江安县。陈光大二年(568)复为公安县,为荆州治。
(2)稽服:拜服,敬服。
(3)三巴太守: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资治通鉴》卷六十七记载,杜濩为巴西太守、朴胡为巴东太守、袁约为巴郡太守。三巴,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4)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从曹操起兵,拜别部司马、骑都尉,迁陈留、颍川太守。张鲁降曹,奉命以征西将军镇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遭蜀军袭击,战亡。《三国志·魏书》有传。张郃(?—231):字儁乂,河间鄚(今河北任丘)人。初从韩馥起兵,后归袁绍。官渡之战后,归降曹操。受命镇守汉中,抗拒蜀军,尝破马谡于街亭(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北),平定陇西诸郡。诸葛亮复出祁山,张郃追至木门,中流矢卒。《三国志·魏书》有传。赵颙(yóng):三国时魏官吏。曹操任命为益州刺史,后在定军山之役为黄忠所杀。
(5)关陇:指陕西关中和甘肃东部一带地区。
【译文】
当时,先主刘备向东攻下公安,巴、汉地区表示归顺臣服。魏武帝曹操任命巴夷首领杜濩、朴胡、袁约为巴西、巴东、巴郡太守,并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及张郃、益州刺史赵颙等镇守汉中,又迁徙汉中的老百姓到关陇地区。
二十四年春,先主进军攻汉中,至定军(1)。渊、郃、颙来战,大为先主所破,将军黄忠斩渊、颙首(2)。魏武帝复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3)。”先主遂为汉中王。将还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中,众皆以必张飞(4),张飞心亦自许(5)。先主乃以牙门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6)。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汉中,卿居之若何?”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而来,请为大王吞之。”众壮其言(7)。
【注释】
(1)定军:山名。在今陕西勉县南。后诸葛亮葬定军山,因山为坟。
(2)黄忠(?—220):字汉升,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初从刘表,为中郎将,守长沙。后归刘备,随入蜀,攻刘璋,勇冠三军。益州既定,拜讨虏将军。汉献帝建安末,于定军山击杀夏侯渊,迁征西将军。官至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卒后谥刚侯。《三国志·蜀书》有传。
(3)汉川:指汉中地。
(4)张飞(?—221):字益德(俗作“翼德”),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从刘备起兵,多有战功。历官宜都太守、巴西太守、征虏将军、右将军、车骑将军等,封西乡侯。雄壮威猛,与关羽同称“万人敌”,然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章武元年(221),从刘备攻吴,临发,为部将所杀。谥桓侯。《三国志·蜀书》有传。
(5)自许:自我期许,含有自负、自信之意。
(6)牙门:“牙门将”的省称。将军名号,也称牙门将军,三国时魏、蜀、吴皆置,冠服与将军同。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人。刘备旧部。善抚士卒,勇猛过人,以军功历迁牙门将军、汉中太守、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等,封南郑侯。诸葛亮死,与杨仪争权,兵败被杀,夷三族。《三国志·蜀书》有传。
(7)壮:豪壮,豪迈。本处是使动用法,意谓以其言为壮。
【译文】
建安二十四年春,先主刘备率军进攻汉中,行军至定军山。夏侯渊、张郃、赵颙前来迎战,结果被刘备大败,将军黄忠斩了夏侯渊、赵颙首级。魏武帝曹操又亲自带兵西征先主刘备。先主刘备说:“即使曹孟德亲自带兵而来,也不能有所作为,我一定要占领汉中之地。”果然,先主刘备占领了汉中,成为汉中王。刘备即将还师成都之时,认为应当委派一员重要将领镇守汉中,众人都以为必定是张飞,张飞内心也认定必属自己。先主刘备却任命牙门将军、义阳人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先主刘备召集群臣议事,当众问魏延道:“我现今委任阁下统辖汉中,阁下有何打算呢?”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率领全魏国的军队前来进攻,我将会为大王拼力抵御他们;如果是偏将军带领十万兵马而来,我将为大王吞灭他们。”大家都认为魏延的回答很豪壮。
初,魏武之留渊、郃也,以鸡肋示外(1),外人莫察,惟主簿杨修知之(2),故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也(3)。”
【注释】
(1)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甚价值,丢了却又觉得可惜的事物。杨修据此推测曹操将从汉中撤军。
(2)主簿:官名。战国始置,掌文书簿籍。自汉代起,中央和地方各官署多置此官,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等事。其后,历代多相沿。丞相或三公府亦置主簿,录省众事,职权较重。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身大族。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初举孝廉,除郎中,后任曹操丞相主簿。与曹植相善,曾助其谋立太子,不成。遭曹操猜忌,被借故杀掉。《后汉书》有传。
(3)以比汉中也:此事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译文】
当初,魏武帝留夏侯渊、张郃在汉中,以“鸡肋”名号向外传达信息,外人对此没有察觉,只有主簿杨修知道曹操的心事,于是说:“所谓鸡肋,抛弃它觉得可惜,啃食它又没有肉,这比喻的是汉中啊。”
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1)。
【注释】
(1)镇:镇守。按:先后镇守汉中的蜀汉统帅,有诸葛亮、魏延、吴懿、王平、蒋琬、胡济、费祎等人。
【译文】
自此以后,因汉中处于蜀、魏的边界,双方都加固工事,重兵把守,蜀汉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等都先后镇守汉中。
蜀平,梁州治沔阳(1)。太康中,晋武帝孙汉王迪受封(2),更曰汉国(3)。郡但六县(4)。
【注释】
(1)梁州:州名。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分益州置,治所在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西晋太康三年(282)移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其后治所屡有迁徙,先后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汉水北岸)、苞中县(今陕西汉中西北大钟寺)、城固县(今陕西城固东八里)等。沔(miǎn)阳:县名。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以在沔水之阳(北)而得名。三国魏末和西晋初为梁州治所。北魏属华阳郡。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此自称汉中王。
(2)晋武帝孙汉王迪受封:《晋书·武帝纪》:“(太康十年十一月)立濮阳王子迪为汉王。”濮阳王,即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司马允。
(3)汉国:郡名。置有太守。
(4)郡但六县:汉中郡原有南郑、沔阳、褒中、成固、蒲池、西乡、南乡等七县。晋省南乡,故仅有六县。但,只有。
【译文】
蜀汉被平定后,分益州置梁州,梁州的治所在沔阳。太康年间,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汉王司马迪受封为汉王,汉中郡因此被改为汉国。汉中郡只有六县。
南郑县(1)郡治(2)。周贞王十八年(3),秦厉公城之(4)。有池水(5),从旱山来入沔(6)。大姓李、程、赵氏。
【注释】
(1)南郑县:县名。战国秦置,为汉中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汉中东二里。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名光义县。隋开皇三年(583)复名南郑县,为梁州治。
(2)郡治:汉中郡治,战国、秦朝时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东汉复还旧治。
(3)周贞王十八年:当秦厉公二十六年,即前451年。《史记·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长城南郑。”《史记·秦本纪》:“(秦厉共公)二十五年,智开与邑人来奔。”集解引徐广曰:“一本二十六年城南郑也。”周贞王,即周贞定王(?—前441),名介。战国周国君。周元王之子。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晋国魏、韩、赵三卿灭智氏,三分其地。自此,逐渐形成三家分晋之势。卒后诸子争立,王室益衰微。
(4)秦厉公:即秦厉共公(?—前443)。秦悼公子。即位后曾数次对西戎用兵。灭大荔,败义渠。筑城于南郑(今陕西汉中)。
(5)池水:即今陕西南郑县之冷水河。源出旱山。
(6)旱山:即米仓山之北峰(任乃强),在今陕西南郑县南。《汉书·地理志上》汉中郡南郑县:“旱山,池水所出,东北入海。”《水经·沔水注》:“汉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
【译文】
南郑县 是汉中郡的郡治。周贞王十八年,秦厉公在此地修筑城池。境内有池水,发源于旱山,流入沔水。南郑县的大姓有李、程、赵氏。
沔阳县(1)州治(2)。有铁官。又有度水(3),水有二源,一曰清检,二曰浊检。有鱼穴,清水出(4),浊水出鲋(5),常以二月、八月取。蜀丞相诸葛亮葬定军山。
【注释】
(1)沔阳县:县名。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以在沔水之阳(北)得名。北魏属华阳郡。
(2)州治:旧时一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官署,亦指它的所在地。本处指后者。
(3)度水:又名“铎水”,即今陕西勉县东旧州河。《水经·沔水注》:“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鳠;一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
(4)(ào):同“䲡”,泥鳅。刘琳认为,“”当为“鱮”之误。
(5)鲋(fù):鲫鱼。
【译文】
沔阳县 是州府所在地。设有铁官。境内有度水,度水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清检,一个是浊检。度水有鱼穴,清检水出产鱼,浊检水出产鲋鱼,经常在二月、八月捕捞。蜀汉丞相诸葛亮埋葬在定军山。
褒中县(1)孝昭帝元凤六年置(2),本都尉治也(3)。山名扶木(4)。有唐公房祠也(5)。
成固县(6)蜀时以沔阳为汉城(7),成固为乐城(8)。
蒲池县(9)
西乡县(10)
【注释】
(1)褒中县:县名。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褒城镇东。东汉末移治今陕西汉中西北打钟寺。东晋义熙中改名苞中县。南朝宋废。北魏永平四年(511)复置褒中县,为褒中郡治。
(2)孝昭帝元凤六年:前75年。孝昭帝,汉武帝刘彻子。前87—前74年在位。在位期间移民屯田实边,并多次派兵击退匈奴、乌桓的侵扰。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被誉为中兴之主。元凤,汉昭帝年号(前80—前75)。
(3)都尉:郡军事长官。秦、西汉初设郡尉,景帝中二年(前148)改名都尉,秩比二千石。协助太守典掌军事,维护治安,统率、训练本郡军队,职权颇重。自置府,有丞、主簿、诸曹掾史等属吏。
(4)扶木:扶桑,神话中的树名。参看《山海经·大荒东经》和《淮南子·墬形训》。按:此处当指一种高大的树木。任乃强认为,此处的扶木即扶老木,质地坚硬,适合做杖。
(5)唐公房:名或作“公昉”,西汉末汉中郡成固(今陕西城固)人。王莽居摄二年(7),为郡吏。相传,真人授以药服之,拔宅仙去。或云李八百居寒泉山时,公房曾师事之。
(6)成固县:县名。战国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城固东汉江北岸。三国蜀汉改名乐城县。西晋复名成固县。南朝宋改名城固县。按: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已有“成固”县名。
(7)汉城:县名。在今陕西勉县东。西汉为沔阳县治。
(8)乐城:县名。三国蜀汉改成固县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城固东八里。西晋复名成固县。
(9)蒲池县:县名。两汉无此县,晋置蒲池县。当是蜀汉立,西晋因之,东晋后期或刘宋初年省。所在地不详。依本处叙述顺序(自西而东)推测,疑在今陕西洋县附近(刘琳),或谓在今陕西宁强县(任乃强)。
(10)西乡县:县名。西晋太康二年(281)改南乡县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南十五里。北魏正始间废。
【译文】
褒中县 汉昭帝元凤六年设立,本来是都尉的治所。境内有因产扶木而著名的山。山上有唐公房的祭祠。
成固县 蜀汉时在沔阳修筑汉城,在成固修筑乐城。
蒲池县
西乡县
魏兴郡(1),本汉中西城县。哀、平之世(2),县民锡光(3),字长冲,为交州刺史(4),徙交趾太守(5)。王莽篡位,据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内,未以为意。寻值所在兵起(6),遂自守(7)。更始即位(8),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节(9),征拜为大将军、朝侯祭酒(10),封盐水侯。后汉中数寇乱,县土独存。汉季世别为郡。
【注释】
(1)魏兴郡:郡名。三国魏改西城郡置,属荆州。治所在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四里汉水北岸)。西晋太康二年(281)移治锡县(今陕西白河县东),次年移治平阳县(今陕西郧西县西),元康中复移治锡县,改属梁州。永嘉后还治西城县。东晋曾为梁州治。
(2)哀、平之世:指汉哀帝、汉平帝在位期间(前5—5)。
(3)锡光:字长冲,汉中郡西城(今陕西安康)人。西汉末为交趾太守,以礼义教化各族民人。王莽时,据郡拒守不附。光武帝建武五年(29),遣使贡献,帝嘉其忠义,封盐水侯。事见《后汉书·循吏列传》等。
(4)交州:州名。东汉建安八年(203)改交州刺史部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建安十五年(210)移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
(5)交趾:又作“交阯”。郡名。秦亡后南越赵佗置。元鼎六年(前111)归汉。西汉时治所在羸县(今越南河内西北)。三国吴属交州。
(6)寻:不久。值:正逢。
(7)自守:自保,自为守卫。
(8)更始:即更始帝刘玄(?—25),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光武帝刘秀族兄。地皇四年(23)号更始将军,不久称帝(更始帝)。建元更始,入都宛城。后派军攻克洛阳、长安,推翻新莽政权,遂迁都长安。更始三年(25),赤眉军攻入长安,玄降,后被缢杀。《后汉书》有传。
(9)世祖:即汉光武帝刘秀(前5—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九世孙,东汉皇帝。25—57年在位,庙号世祖。《后汉书》有传。忠节:忠贞而有节操。
(10)征拜:征召授官。朝侯:爵名。汉朝官制,列侯对国家有功的赐有朝位,参国春秋祭祀。朝侯的朝位在九卿下,平冕文衣。
【译文】
魏兴郡,本来是汉中的西城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有位县民锡光,字长冲,担任过交州刺史,后来转任交趾太守。王莽篡位之时,锡光据守本郡,拒不归附王莽。当时,王莽正忙于应付海内大事,没将此事放在心上。不久,所任职的交趾出现兵乱,锡光于是组织人马守护本地。更始帝刘玄即位后,恢复了锡光原来的官职。其后,汉世祖刘秀嘉奖他的忠节,升迁他为大将军、朝侯祭酒,封盐水侯。后来,汉中地区多次发生动乱,唯独西城县保存完好。汉朝末年,该地升格为郡。
建安二十四年,刘先主命宜都太守孟达从姊归北伐房陵、上庸(1),自汉中又遣副军中郎将刘封乘沔水会达上庸(2)。以申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3)。达、耽降魏。黄初二年(4),文帝转仪为魏兴太守(5),封郧乡侯(6)。蜀平,遂治西城(7)。属县六(8),户万,去洛一千七百里。土地险隘(9),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中郡同(10)。
【注释】
(1)宜都:郡名。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刘备改临江郡置,属荆州。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北岸)。孟达(?—228):本字子敬,后改字子度,司隶扶风(今陕西兴平)人。少入蜀依刘璋,后归附刘备。刘备入蜀,以为宜都太守。后以不救关羽,惧罪,率部奔魏。为魏主曹丕器重,拜散骑常侍,封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曹丕卒,不自安。诸葛亮欲引为外援,数招诱之。魏人疑之。后被申仪告发,惊惧而反,寻为司马懿攻杀。事见《三国志·蜀书》的《刘封传》《法正传》《李严传》等。姊归:即秭归,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即今湖北秭归西北归州镇。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姊归”县名。上庸: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析汉中郡置,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其后三国魏屡次省入新城郡,复分新城郡置。晋惠帝时改属梁州。南朝梁废。
(2)刘封(?—220):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后被刘备收为养子,改姓刘。有武艺,气力过人,能攻善战。赤壁之战后,从诸葛亮溯江西上攻刘璋,以军功任副军中郎将。建安二十一年(219),迁副军中郎将,驻上庸。关羽战樊城、襄阳,令刘封与孟达增兵救援,二人拒不发兵。刘备责封不救关羽,又恨其与孟达愤争不和,遂赐封死,使自裁。《三国志·蜀书》有传。沔水:古水名。即今汉水。据《水经·沔水注》,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陕西宁强北曰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又沔水入长江后,今湖北武汉以下长江,古代亦通称为沔水。
(3)申耽:字义举。东汉末,与弟申仪于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与张鲁通,任上庸太守。后降蜀,官拜征北将军,封郧乡侯,仍主上庸。复降魏,官拜怀集将军,徙居南阳。弟仪:申耽之弟申仪。先归蜀,后降魏。拜魏兴太守,封员乡侯。
(4)黄初二年:221年。黄初,魏文帝年号(220—226)。
(5)文帝: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魏国建立者,在位七年。卒谥文帝,庙号高祖。性好文学,著有《魏文帝集》。《三国志·魏书》有传。
(6)郧乡侯:《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作“员乡侯”。
(7)遂治西城:申仪为魏兴郡太守时,郡治洵口(今陕西旬阳附近)。魏灭蜀后,移治西城。
(8)属县六:魏兴郡的属县前后有变动。晋惠帝时,魏兴郡有兴晋、安康、西城、锡、长利、洵阳六个属县。
(9)险隘:狭窄险峻。
(10)沔中:不是郡名,而是地区名,泛指以今湖北襄阳为中心的沔水(汉水)中游一带。
【译文】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令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北上攻打房陵、上庸,又安排副军中郎将刘封沿沔水行军,在上庸与孟达会合。又任命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后来,孟达、申耽都投降了魏国。黄初二年,魏文帝调任申仪为魏兴太守,封为郧乡侯。蜀汉被平定后,魏兴郡治所迁至西城。魏兴郡有六个属县,有一万户,距离洛阳一千七百里。魏兴郡的土地狭窄险峻,居民有一半是楚人,风俗习惯大致与荆州、沔中相同。
西城县(1)郡治。元康元年(2),封越骑校尉蜀郡何攀为公国也(3)。
锡县(4)
安康县(5)
兴晋县(6)晋置。
郧乡县(7)本名长利县(8),县有郧乡(9)。
洵阳县(10)洵水所出(11)。
【注释】
(1)西城县:县名。战国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安康西北四里汉水之北。东汉为西城郡治。三国魏黄初二年(221)为魏兴郡治。晋属魏兴郡。北魏移治汉水之南,即今安康市。北周天和四年(569)废。
(2)元康元年:291年。元康,晋惠帝年号(291—299)。
(3)越骑校尉:官名。两汉皆置,为八校尉之一,掌越骑。三国沿置。魏、晋以来,隶中领军(领军将军)。迄至东晋,犹领营兵。何攀(244—301):字惠兴,蜀郡郫(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初仕为州主簿,历官别驾、荥阳令、扬州刺史,封西城侯。官至大司农,死于任上。在官整肃爱才,为梁、益二州中正,荐拔遗滞。本书卷十一《后贤志》、《晋书》有传。公国:政区名。三国魏在县与侯国之外,另增县王国与公国两种相当于县的政区。此种县王国和公国因其受封者的地位及身份低于与郡平行的王国的王,故其封国仅相当于县一级政区,受统于郡。
(4)锡县:县名。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白河县东南。三国魏为锡郡治,后属魏兴郡。南齐属齐兴郡。西魏废。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锡”县名。产锡。《后汉书·郡国志五》:“锡有锡,春秋时曰锡穴。”
(5)安康县: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池河入汉水口之北。南朝宋为安康郡治。
(6)兴晋县: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平阳县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太康三年(282)为魏兴郡治。西魏废。
(7)郧乡县:县名。西晋太康五年(284)改锡县置,属魏兴郡。治所即今湖北十堰郧阳区。
(8)长利县:县名。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283)复置,属魏兴郡。次年废。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长利”县名。
(9)郧乡:亦作“员乡”,即今湖北十堰郧阳区。
(10)洵阳县:县名。西晋太康四年(283)改旬阳县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南朝宋复改旬阳县。西魏又改洵阳县,为洵阳郡治。按: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旬阳”县名。
(11)洵水:水名。即今陕西旬阳西北旬河,汉江支流。源出宁陕县东北,东南流经镇安县,至旬阳县东注汉水。
【译文】
西城县 是魏兴郡的郡治。元康元年,封此地为越骑校尉、蜀郡人何攀的公国。
锡县
安康县
兴晋县 晋设立。
郧乡县 本名长利县,境内有郧乡。
洵阳县 是洵水的发源地。
上庸郡(1),故庸国(2),楚与巴、秦所共灭者也(3)。秦时属蜀,后属汉中。汉末为上庸郡。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刘封征上庸,上庸太守申耽稽服,遣子弟及宗族诣成都。先主拜耽征北将军,封郧乡侯,仍郡如故。黄初中降魏,文帝拜耽怀集将军,徙居南阳(4)。省上庸,并新城。孟达诛后复为郡。属县六(5),户七千(6),去洛一千七百里。
【注释】
(1)上庸郡: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析汉中郡置,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并入新城郡,太和二年(228)复置,南朝梁废。
(2)庸国:古国名,在今湖北。尝参与武王伐纣,见《尚书·牧誓》。
(3)楚与巴、秦所共灭者:楚、巴、秦之灭庸,事在鲁文公十六年(前611)。《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左传·文公十六年》:“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本书卷一《巴志》:“鲁文公十六年,巴与秦、楚共灭庸。”
(4)“黄初中降魏”几句:《三国志·蜀书·刘封传》:“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徙居南阳。”
(5)属县六:底本作“属县五”,误。上庸郡的六个属县,即下文所说上庸、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六县。
(6)户七千:《晋书·地理志下》:“上庸郡,魏置。统县六,户一万一千四百四十八。”
【译文】
上庸郡,是古代的庸国,即春秋时被楚、巴、秦共同灭亡的古国。秦朝时属于蜀郡,后来属于汉中郡。汉朝末年改为上庸郡。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刘封征伐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投降,申耽将子弟及宗族送到成都。先主刘备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封为郧乡侯,仍然统管上庸郡。黄初年间,申耽投降魏国,魏文帝曹丕任命申耽为怀集将军,将他迁徙到南阳居住。上庸郡后被取消,并入新城郡。孟达被杀后,又恢复了上庸郡的建制。上庸郡有六个属县,有人口七千户,距离洛阳一千七百里。
上庸县(1)郡治。
北巫县(2)
安乐县(3)咸熙元年为公国(4),封刘后主也(5)。
武陵县(6)
安富县(7)
微阳县(8)
【注释】
(1)上庸县:县名。本为庸国故地,后为巴、秦、楚所灭,置为县,属汉中郡。治所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上庸”县名。东汉建安中为上庸郡治,西魏、北周又为罗州治。
(2)北巫县:县名。三国魏置,属新城郡。治所在今湖北竹溪县境。太和二年(228)属上庸郡。后废。西晋复置。南朝梁废。
(3)安乐县:县名。其地不详,或当在魏兴、上庸之间,即今陕西平利一带(刘琳)。
(4)咸熙元年:264年。咸熙,魏元帝曹奂年号(264—265)。
(5)刘后主:即蜀汉后主刘禅(207—271)。小名阿斗,字公嗣。刘备之子。刘备称汉王,被立为王太子;备称帝,又立为皇太子。年十七继位,年号建兴。初由诸葛亮辅政。事无巨细,均决于亮。亮卒,蒋琬、董允相继谢世,宠信宦官黄皓,朝政日非。炎兴元年(263),魏攻蜀,兵临成都,刘禅奉表出降。蜀亡,入洛阳,封安乐县公。《三国志·蜀书》有传。
(6)武陵县:县名。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北。东汉初废。三国魏复置,属上庸郡。南朝梁废。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武陵”县名。
(7)安富县:县名。三国魏置,属锡郡。治所在今湖北十堰郧阳区东南。景初元年(237)属上庸郡。南齐属齐兴郡。梁为安富郡治。
(8)微阳县:县名。西晋武帝改建始县置,属上庸郡。治所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北。南朝梁废。
【译文】
上庸县 是上庸郡的郡治。
北巫县
安乐县 咸熙元年,封此地为后主刘禅的公国。
武陵县
安富县
微阳县
新城郡(1),本汉中房陵县也。秦始皇徙吕不韦舍人万家于房陵(2),以其隘地也。汉时宗族大臣有罪(3),亦多徙此县。汉末以为房陵郡(4)。
【注释】
(1)新城郡:郡名。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合房陵、上庸等郡置,治房陵县(今湖北房县),属荆州。南朝宋属梁州。南朝齐改为南新城郡。南朝梁复为新城郡,属岐州。西魏改为光迁国。北周改为光迁郡。
(2)秦始皇:即嬴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子。前246—前210年在位。即位后,委国事于相国吕不韦。前238年亲政,平息嫪毐叛乱,放逐吕不韦。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称始皇帝。数出巡视,第五次巡行途中病死沙丘。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大商人,后任秦国丞相、相国,封文信侯,号称“仲父”。秦王政亲政后,被免职徙蜀,忧惧自杀。门下有宾客三千人,家僮万人。曾令宾客编书,名曰《吕氏春秋》。《史记》有传。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按:本处说“秦始皇徙吕不韦舍人万家于房陵”,有误,当为徙嫪毐舍人于房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是巴蜀之境。《地理志》云房陵县属汉中郡,在益州部,接东南一千三百一十里也。”
(3)宗族:同宗同族之人。此处即汉王朝刘姓宗族。按:汉王朝宗族之徙房陵县者,有常山王刘勃、清河王刘年、广川王刘海阳、河间王刘元、济川王刘明等。
(4)房陵郡:郡名。东汉建安末年置,治所在房陵县(今湖北房县)。三国魏改为新城郡。
【译文】
新城郡,本来是汉中郡的房陵县。秦始皇迁徙吕不韦的门客及其家人一万家到房陵,因为这里地段偏远而且狭隘。汉朝之时,宗族和大臣有犯罪者,也大多流放到房陵县。汉朝末年,将房陵县升格为房陵郡。
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征房陵,煞太守蒯祺(1),进平三郡。与刘封不和,封夺达鼓吹(2)。关羽围樊城(3),求助于封、达,封、达以新据山郡、未可扰动为辞。羽为吴所破杀(4)。达既忿封,又惧先主见责(5),遂拜书先主(6),告叛降魏。魏文帝善达姿才容观(7),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8)。袭刘封,封败走,达据房陵。文帝合三郡为新城,以达为太守。后蜀丞相诸葛亮将北伐,招达为外援,故贻书曰(9):“嗟乎孟子度!迩者刘封侵凌足下(10),以伤先帝待士之望,慨然永叹(11)。每存足下平素之志(12),岂虚托名载策者哉(13)!”都护李严亦与书曰:“吾与孔明并受遗诏(14),思得良伴(15)。”吴主孙权亦招之(16)。达遂背魏通吴、蜀,表请马、弩于文帝(17)。抚军司马宣王以为不可许(18)。帝曰:“吾为天下主,义不先负人(19),当使吴、蜀知吾心。”乃多与之,过其所求(20)。
【注释】
(1)蒯祺(?—219):南郡中卢(今湖北襄阳西南)人。刘表入襄阳,诏拜蒯越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后转任房陵太守,为孟达兵所杀。
(2)鼓吹:演奏乐曲的乐队。汉制,鼓吹列于殿庭,宴群臣及君上餐食时所用;大驾出游,有黄门前后部鼓吹,用于仪仗之间。又,鼓吹亦用于赏赐有功之臣,属于臣下受特赐之例。
(3)关羽(?—219):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人。汉末,亡命奔涿郡,从刘备起兵。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东征,备奔袁绍,羽为操俘获,拜偏将军,礼遇优渥,为操斩袁绍部将颜良,封汉寿亭侯。后辞操,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214),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大破于禁七军,威震一时。后遭孙权袭击,兵败被杀。谥壮缪侯。《三国志·蜀书》有传。樊城:即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与襄阳城隔汉水相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大败于禁七军于此。西魏置县。
(4)羽为吴所破杀:根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关羽退守之后,孙权遣吕蒙乘机袭取江陵,关羽败死。
(5)见责:被责备。
(6)拜书:写信给别人的敬辞。
(7)姿才:资质,禀赋。容观:容貌,仪表。
(8)建武将军:官名。东汉献帝兴平年间(194—195)曹操置。其后,三国魏、吴,晋,十六国前燕、前秦、后凉、后秦,南朝宋、齐,北魏及高昌沿置。
(9)贻(yí)书:赠给书信,意即致信。
(10)迩(ěr):近来。侵凌:侵犯欺凌。
(11)慨然:感叹的样子。
(12)存:关心,想念。按:此书信又见《三国志·蜀书·费诗传》:“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13)虚托名载策:在史书中留下虚名。策,古代用以记事的竹、木片,编在一起的叫“策”。
(14)遗诏:皇帝临终时颁发的诏书。此处指刘备在白帝城颁发的诏书。
(15)良伴:志同道合的伙伴。
(16)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吴皇帝。黄龙元年(229)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卒谥大皇帝。《三国志·吴书》有传。招:招抚,招降。
(17)马、弩:战马、弓弩,本处指兵器和粮草。
(18)抚军:官名。将军称号。三国魏文帝封司马懿为抚军将军。其后,晋、南北朝皆有此称,省称抚军。司马宣王:即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出身士族。东汉末曹操为丞相,辟为文学掾,迁黄门侍郎,转主簿。从讨张鲁、孙权。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曹丕为太子时,任太子中庶子,得信重。曹丕即帝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魏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任大将军,镇宛,平孟达之叛,三次率军与蜀诸葛亮对抗。齐王曹芳即位,与曹爽同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249),乘爽从帝谒高平陵之际,杀之,为丞相,专擅朝政。死后,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为宣帝。《三国志·魏书》有传。
(19)义:信义,讲信义。
(20)过:超过。
【译文】
建安二十四年,孟达攻打房陵,杀死房陵太守蒯祺,攻占了房陵等三郡。孟达与刘封素来不和,而刘封曾经夺取过孟达的鼓吹乐队。关羽被围于樊城时,曾经求助于刘封、孟达,但刘封、孟达以刚刚占据山郡、不可轻举扰动为借口,婉拒项羽的请求。结果,项羽被吴国战败杀死。孟达既恨刘封,又害怕被先主刘备责罚,于是致信刘备,随后便对外宣布投降魏国。魏文帝曹丕很喜欢孟达的资质与仪表,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孟达袭击刘封,刘封兵败逃走,孟达占据了房陵。于是,魏文帝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郡太守。后来,蜀汉丞相诸葛亮打算北伐,想招纳孟达作为外援,所以写信给孟达:“哎呀,孟子度!近来刘封侵犯欺凌阁下,以致挫伤了先帝厚待有识之士的初衷,这真是令人感慨长叹啊!我常常想念足下平生所抱的志向,这难道是徒有虚名吗?”都护李严也致函孟达:“我与诸葛孔明共同接受先帝的遗诏,一直希望与你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共襄兴复汉室的大业。”吴主孙权也向孟达传递了愿意招纳的信息。于是,孟达背着魏国,暗地里沟通吴国和蜀国,他向魏文帝上书,请求拨给马匹和兵器。抚军、宣王司马懿认为不可答应孟达的请求。魏文帝说:“我是天下的共主,应该讲究信义,不应该首先对不起别人,答应他的请求,是要让吴国和蜀国知道我们的立场。”于是魏文帝给了孟达很多马匹和兵器,超过了孟达所要求的数量。
明帝太和初(1),达叛魏归蜀。时宣王屯宛(2),知其情,乃以书喻之曰(3):“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4)。委将军以疆埸之任(5),任将军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6)。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7),亮岂轻之而令宣露(8),此殆易知耳(9)。”达乃以书与亮曰:“宛去洛八百,去此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10),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辨(11)。则吾所在深险(12),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起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亮以其数反覆,亦不救,遂为宣王所诛灭。宣王分为三郡(13)。新城属县四(14),户二万,去洛一千六百里。
【注释】
(1)明帝:即魏明帝曹叡(205—239),字元仲,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丕子。227—239年在位。即位后,用曹真、司马懿等,多次与蜀诸葛亮交战。孙权攻合肥,亲征救之,败吴军。又遣司马懿攻辽东杀公孙渊。好治宫室,夺百姓农时。能诗文,后人辑有散文及乐府诗。卒谥明帝,庙号烈祖。《三国志·魏书》有传。太和:魏明帝年号(227—232)。
(2)宛:县名。秦昭襄王置,治今河南南阳。西晋为南阳国治。南朝宋为南阳郡治。北周与上陌县合并改为上宛县。
(3)喻:晓喻,开导。
(4)托身:栖身,寄身。国家:此处指魏国。
(5)疆埸(yì):国界,边境。
(6)心贯白日:谓心地与太阳一般光明。极喻坦诚、磊落。
(7)模:郭模,蜀国官吏。
(8)宣露:泄露,透露。按:蜀相诸葛亮恶孟达反复,又虑其为患。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诸葛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申仪处,因漏泄其谋。
(9)殆(dài):大概,几乎。
(10)反覆:来往,往还。特指书信往返。
(11)辨:同“办”,指完成准备工作。
(12)深险:偏僻险要。
(13)三郡:即新城、上庸、锡三郡。
(14)新城属县四:《晋书·地理志下》:“新城郡魏置。统县四,户一万五千二百。”四个属县,即房陵、绥阳、昌魏、沶乡。
【译文】
魏明帝太和初年,孟达背叛魏国,归附蜀汉。当时,宣王司马懿屯兵于宛,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写了一封信给孟达晓之以理道:“将军以前背弃了刘备,转而寄身魏国。魏国委托将军管理边界,安排将军负责谋取蜀国之事,这可以说是推诚布公、光明磊落的事情。蜀国的人,不管是愚者还是智者,没有不咬牙切齿痛恨将军的。诸葛亮一直试图破坏将军和魏国的关系,只是苦于没有门路。郭模所说并非小事,诸葛亮难道会轻易泄露此事吗?这大概是明眼人都容易看出来的啊!”孟达于是致书诸葛亮道:“宛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本地一千二百里。他们听说我举兵起事,定当上表天子,而双方书信往返,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那时,我的城池已经修建牢固,我的军队也已经完成备战。我所处之地偏僻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统兵而来;而其他将领率兵而来,我是不用担心的。”等到魏国大军压境,孟达又告诉诸葛亮说:“我才起兵八天,而魏军就兵临城下,怎么如此神速啊!”诸葛亮因为孟达多次反复,所以并不派兵前往救援,结果孟达及其部属被宣王司马懿诛灭。司马懿将新城分为三个郡。新城郡有四个属县,有人口二万户,距离洛阳一千六百里。
房陵县(1)郡治。有维山(2),维水所出(3),东入沔(4)。
沶乡县(5)
昌魏县(6)
绥阳县(7)
【注释】
(1)房陵县:县名。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末为房陵郡治。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新城郡治。北周保定三年(563)改为光迁县。
(2)维山:亦作“淮山”,在今湖北南漳东北。
(3)维水:亦作“淮水”,即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西南之维水。
(4)沔:底本作“泸”,据《汉书·地理志上》房陵县“淮山,淮水所出,东至中庐入沔”,改。
(5)沶(yí)乡县:县名。一作“祁乡县”,三国魏置,属新城郡。治所在今湖北南漳西南。南朝梁废。
(6)昌魏县:县名。三国魏置,属新城郡。治所在今湖北房县西南。西魏废。
(7)绥阳县:县名。三国魏置,属新城郡。治所在今湖北神农架林区东南。后改秭归县。西晋太康二年(281)复为绥阳县。西魏为绥州治。
【译文】
房陵县 是新城郡的郡治。境内有维山,是维水的发源地,维水东流汇入沔水。
沶乡县
昌魏县
绥阳县
右三郡(1),汉中所分也。在汉中之东,故蜀汉谓之“东三郡”(2)。蜀时为魏,属荆州,晋元康六年始还梁州(3)。山水艰阻,有黄金、子午、马聪、建鼓之阻(4)。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5)。而其记及《汉中记》不载(6),又不为李雄所据,璩识其大梗概,未能详其小委曲也(7)。
【注释】
(1)右三郡:指上文所说魏兴、上庸、新城三郡。
(2)东三郡:因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在蜀汉极东,深达荆州,故特称“东三郡”(任乃强)。
(3)元康六年:296年。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291—299)。
(4)黄金:谷名。即今陕西洋县东的金水河河谷。子午:谷名。在今陕西秦岭山中,为川陕交通要道。据《长安志》载,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马聪:又名“马鬣”,山名。在今湖北房县南。建鼓:山名。在今湖北房县东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房陵县:建鼓山“在县南一百十三里,与马鬃山连接,二山并高峻,冬夏积雪”。《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房陵县:建鼓山“袁山松记云:登句将山见马鬃、建鼓,嶷然半天”。
(5)作道:在今陕西平利境内。抟(tuán)土作人:捏土造人。一般认为,这是指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或以为,天、地、人三界各三君,共为九君,而女娲属其一,以部分代全体。许多史籍记载(如《新唐书·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卷一、《路史》卷十一等),平利县境内有女娲山。
(6)《汉中记》:地方志。《水经·沔水注》及《漾水注》尝引此书三条。
(7)委曲:细微,详细。
【译文】
以上三郡,是从汉中郡分割出来的。因三郡在汉中郡的东面,所以蜀中、汉中的人都称之为“东三郡”。蜀汉时期,该地曾经是魏国的地盘,归属荆州管辖,晋惠帝元康六年才再次还归梁州管辖。这一带的山水艰险,有黄金谷、子午谷这样的天险,有马聪山、建鼓山这样的屏障。又有作道—相传是九君捏土造人的地方。但当地的乡土志和《汉中记》都没有记载,而这一带又没有被李雄占据过,因此我只知道大概情况,不了解其中的细微之处。
梓潼郡(1),本广汉属县也。建安十八年,刘先主自葭萌南攻州牧刘璋,留中郎将南郡霍峻守葭萌城(2)。张鲁遣将杨帛诱峻(3),求共城守(4)。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也!”帛退。刘璋将向存、扶禁由巴阆水攻峻(5),岁余不能克。峻众才八百人,存众万计,更为峻所破败(6),退走。成都既定,先主嘉峻功。二十二年,分广汉置梓潼郡,以峻为太守。属县五,户万,去洛二千八百三十八里。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土地出金、银、丹、漆、药、蜜也。世有隽彦(7),人侔于巴、蜀(8)。
【注释】
(1)梓潼郡: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析广汉郡置,治梓潼县(今四川梓潼)。西晋永嘉后与巴西郡同城而治,治涪县(今四川绵阳东),合称巴西、梓潼郡。
(2)霍峻(约181—约220):字仲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初依刘表,后归刘备,为中郎将。备攻刘璋,峻留守葭萌。张鲁使人诱之,坚拒不从。后璋遣将围之,久攻不下,峻伺隙击破璋军。备既定蜀,拜为梓潼太守,裨将军。《三国志·蜀书》有传。
(3)杨帛:东汉末张鲁部将。曾劝霍峻降于张鲁,峻不从,投奔刘备。
(4)共城守:共同守卫城池。
(5)向存(?—约214):刘璋部将。时刘璋迎刘备入蜀,欲使取汉中,刘备袭刘璋,以中郎将霍峻守葭萌。向存从刘璋围攻葭萌一年,不下,遭霍峻袭击而身亡。扶禁:刘璋部将。刘备入蜀后,与刘璋冲突,自葭萌南还袭刘璋,以中郎将霍峻留守。扶禁与向存等率众万余攻葭萌近一年,不能下,后反为霍峻伺隙击破。阆水:又称“阆江”“阆中水”,今四川嘉陵江流至阆中一段的名称。
(6)更:反而。
(7)隽彦:才德特出之士。
(8)侔(móu):相等,齐等。
【译文】
梓潼郡,本来是广汉郡的属县。建安十八年,先主刘备从葭萌关出发,向南进攻益州州牧刘璋,留中郎将、南郡人霍峻驻守葭萌城。张鲁派遣部将杨帛引诱霍峻,请求与霍峻共同守卫城池。霍峻说:“小人的头可以获得,但城池不能获得!”杨帛只好退回。刘璋的部将向存、扶禁由巴地的阆水出发攻打霍峻,但攻打一年多都不能攻克。霍峻统帅的人马仅有八百人,而向存统帅的部众有一万余人,但向存反被霍峻击败,不得不退兵。成都平定以后,先主刘备嘉奖霍峻的功劳。建安二十二年,自广汉郡分置梓潼郡,任命霍峻为太守。梓潼郡有五个属县,有人口一万户,距离洛阳二千八百三十八里。梓潼郡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梓潼郡境内出产黄金、白银、丹砂、生漆、药材、蜂蜜等。梓潼郡历代都有才德特出人士涌现,所出人才与巴、蜀郡相等。
梓潼县(1)郡治。有五妇山(2),故蜀五丁士所拽蛇崩山处也(3)。有善板祠(4),一曰恶子。民岁上雷杼十枚(5),岁尽不复见,云雷取去。四姓:文、景、雍、邓者也。
【注释】
(1)梓潼县:县名。西汉元鼎元年(前116)置,为广汉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梓潼。《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梓潼县:“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东汉属广汉郡。建安二十二年(217)为梓潼郡治。西晋永嘉后徙郡治涪县,以梓潼为属县,孝武时仍移郡来治。南朝宋属梓潼郡。
(2)五妇山:在今四川梓潼东北。《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梓潼县:五妇山“在县北一十二里。高四百二十丈”。
(3)五丁山:在今陕西宁强北四十里。其峡曰五丁峡,亦曰金牛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宁羌州:五丁山“相传即秦作五石牛绐蜀,蜀令开道引之处也”。
(4)善板祠:一名“恶(亚)子祠”,即今四川梓潼东北二十里七曲山大庙。为祭祀晋人张恶子(张育)之庙宇。唐、宋统治者为宣扬天命论,遂封亚子为济顺王、英显王、文昌帝君,改建灵应庙。
(5)雷杼:传说中雷神用以发霹雳的工具。其形如梭,故名。
【译文】
梓潼县 是梓潼郡的郡治。境内有五妇山,是当年古蜀国五丁力士拽蛇而致山崩的地方。又有善板祠,一名恶子祠。老百姓每年都给雷神进献十枚雷杼,到年终时这些雷杼都不见了,据说是给雷神取走了。梓潼有四个大姓:文、景、雍、邓。
涪县(1)去成都三百五十里,水通于巴(2)。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镇之(3)。有山原田(4),本稻田。孱水出孱山(5),其源出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阳泉出石丹(6)。大司马蒋琬葬此(7)。大姓杨、杜、李,人士多见《耆旧传》也(8)。
【注释】
(1)涪县:县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绵阳东。两汉属广汉郡。三国蜀属梓潼郡。西晋改为涪城县。南朝宋复改为涪县,为梓潼郡治。梁为巴西、梓潼郡治。西魏改为巴西县。
(2)水:涪水,又作“涪陵江”,即今重庆、贵州境内之乌江。《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黔州:“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柯北历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
(3)大将军:指蒋琬。《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由是(蒋)琬遂还住涪。”
(4)山原田:底本作“岩田”。据《华阳国志新校注》改。指丘陵间平缓的田地。类似于梯田。
(5)孱水:水名。今凯江。孱山:亦作“潺山”,山名。在今四川安县西南,为古孱水(今凯江)发源处。
(6)阳泉:山名。在今四川德阳西北。石丹:指丹砂矿石。
(7)蒋琬(?—246):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市)人。初随刘备入蜀,任广都长。受到诸葛亮器重,历为丞相府东曹掾、参军、长史。亮出征,常主持留守事务,供给粮饷。亮卒,代为执政,累官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初屯军汉中,开府,加大司马。不久病卒,谥曰恭侯。《三国志·蜀书》有传。蒋琬墓,位于四川绵阳西山之巅。《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蒋琬墓,在(巴西)县西八里。”万历《四川通志》卷五:“蒋琬墓,在绵州西八里。”据《绵阳县志》记载,蒋琬墓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墓前竖有“汉大司马蒋恭侯墓”石碑一通。1981年6月25日,蒋琬墓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耆旧传》:陈术、陈寿等均撰有《益部耆旧传》。
【译文】
涪县 距离成都三百五十里,有涪水流往巴地。涪县是蜀地东北的要冲,蜀汉时由大将军蒋琬镇守。涪县的丘陵间有平缓的田地,原本是稻田。境内有条名叫孱水的河流,发源于孱山,孱水的源头出产金矿和银矿,淘洗矿砂,再用火提炼,就可以得到金和银。境内有个名叫阳泉的地方,出产丹砂。大司马蒋琬埋葬在涪县。涪县的大姓有杨、杜、李,有名望的人士大多记载在《益部耆旧传》中。
晋寿县(1)本葭萌城(2),刘氏更曰汉寿(3)。水通于巴西(4),又入汉川(5)。有金银矿,民今岁岁洗取之。蜀亦大将军镇之(6)。漆、药、蜜所出也。大将军费祎葬此山(7),大姓葬此者多。
【注释】
(1)晋寿县: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汉寿县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四十五里昭化镇(旧昭化县)。东晋太元十五年(390)为晋寿郡治。北魏为西晋寿郡治。北周废。
(2)葭萌城:战国末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命其食邑为葭萌,即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秦灭蜀后置葭萌县。
(3)汉寿:县名。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改葭萌县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四十五里昭化镇。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晋寿县。
(4)水:指西汉水,即嘉陵江。
(5)汉川:即汉中平原。
(6)大将军:指费祎(?—253),字文伟,江夏(今河南信阳)人。初依刘璋,后从刘备。历任太子舍人、黄门侍郎,代为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成乡侯。延熙十六年(253)岁首大会,为魏降人郭循所杀。谥敬侯。《三国志·蜀书》有传。
(7)大将军费祎葬此山:费祎墓在今四川广元昭化区昭化镇昭化古城东门外城管村四组。万历《四川通志》卷二十九上:“费祎墓,在昭化县西二里,有碑记。”
【译文】
晋寿县 原本是葭萌城,蜀汉时改名为汉寿。西汉水流经巴西,又流入汉中平原。境内有金矿与银矿,老百姓至今仍然年年在此淘金、淘银。蜀汉也委派大将军镇守此地。出产漆、药、蜜。大将军费祎埋葬在县内的山上,县中的大姓埋葬在此山的很多。
白水县(1)有关尉(2),故州牧刘璋将杨怀、高沛守也。
汉德县(3)有剑阁道三十里(4),至险。有阁尉(5),桑下兵民也(6)。
【注释】
(1)白水县:县名。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青川东北沙州镇。三国蜀属梓潼郡。东晋属晋寿郡。
(2)关尉:武官名。掌守关隘。此处特指掌守白水关的武官。
(3)汉德县:县名。三国蜀汉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汉阳镇。南朝梁废。
(4)剑阁道:道路名。一称“栈道”。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为石牛道中一段。三国蜀汉诸葛亮重凿剑山,沿山隘凿孔,架木为梁,建为阁道。为川陕间重要通道,为蜀地北面门户,自古为戍守重地。唐于此设立剑门关。
(5)阁尉:武官名。掌守剑阁道的武官。
(6)桑下兵民:指在剑阁亦军亦农的士兵和民众。
【译文】
白水县 县内设有关尉,原益州牧刘璋将领杨怀、高沛曾经镇守此地。
汉德县 县内有剑阁栈道三十里,非常险要。县内设有阁尉,管理此地的军民。
武都郡(1),本广汉西部都尉治也,元鼎六年别为郡(2)。属县九(3),户万(4),去洛一千八百七十八里。东接汉中,南接梓潼,北接天水,西接阴平(5)。土地险阻(6),有麻田(7),氐傁(8),多羌戎之民(9)。其人半秦,多勇戆(10)。出名马、牛、羊、漆、蜜。有瞿堆百顷险势(11),氐傁常依之为叛。汉世数征讨之,分徙其羌,远至酒泉、敦煌(12)。其攻战垒戍处所亦多(13)。
【注释】
(1)武都郡: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东汉移治下辨县(今成县西三十里)。三国魏黄初中改置武都西部都尉,后入蜀。西晋复置武都郡,愍帝末没入杨氐。
(2)元鼎六年别为郡:《史记·西南夷列传》:“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汉书·地理志下》:“武都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时,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元鼎六年,前111年。元鼎,汉武帝年号(前116—前111)。
(3)属县九:即下文所说下辨、武都、上禄、故道、河池、沮、平乐、修城、嘉陵九县。
(4)户万:《汉书·地理志下》:“武都郡,……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
(5)“东接汉中”几句:底本多有脱讹,今据《华阳国志新校注》补正。天水,郡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所在平襄县(今甘肃通渭)。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为汉阳郡,并移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南)。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移治上邽县(今天水)。泰始五年(269)置秦州治此。阴平,郡名。三国魏置,治所在阴平县(今甘肃文县西五里)。后属蜀汉。西晋属秦州,永嘉后郡县皆废。
(6)险阻:地势艰险阻塞,崎岖难行。
(7)麻田:种麻的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武都)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8)氐傁(sǒu):氐人。傁,亦作“叟”,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一些部族的自称,其意为“人”。本书卷四《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按:在汉至六朝之时,“叟”一度成为今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等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也就是说,“叟”不是统一的单一民族,应该予以具体分析。今人认为,“氐傁”与“叟”不但分布区域不同,而且族系类别亦截然有异;“氐傁”属于“氐”,而“傁”则属于“夷”或“夷种”,二者属于不同的人群。
(9)羌戎:羌与戎均是古代分布于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泛指边疆蛮夷之邦。
(10)勇戆(gàng):勇猛而愚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氐人勇戆抵冒,贪货死利。”
(11)瞿堆:一名“仇池山”“百顷山”,在今甘肃西和西南。
(12)酒泉:郡名。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置,治所在禄福县(西晋改曰“福禄”,今甘肃酒泉)。因郡治城下有泉,泉味如酒得名。一说初建郡于元鼎二、三年间(前115—前114)或六年(前111),辖有今河西走廊全境。其后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敦煌: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郡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西)。东汉属凉州。
(13)垒戍:戍堡,边防驻军的营垒。
【译文】
武都郡,原本是广汉西部都尉的治所,元鼎六年单列为郡。武都郡有九个属县,有人口一万户,距离洛阳一千八百七十八里。武都郡东接汉中,南接梓潼,北接天水,西接阴平。武都郡的土地险要崎岖,有麻田,有氐人,聚居着很多羌戎之民。武都郡的居民有一半是秦人,他们大多勇敢而愚昧。武都郡出产名马、牛、羊、漆、蜜。武都郡有瞿堆,广达百顷,地势险峻,氐人常常据之发动叛乱。汉朝之时,政府多次征讨氐人,并将其迁徙至羌人之地,甚至远至酒泉、敦煌。武都郡境内有很多用于攻防的工事、驻军营垒。
建安二十四年(1),先主遣将军雷同、吴兰平之(2),为魏将曹洪所破杀(3)。魏益州刺史天水杨阜治此郡(4)。阜以滨蜀境(5),移其氐傁于汧、雍及天水略阳(6)。建兴七年(7),丞相诸葛亮遣护军陈戒伐之(8),遂平武都、阴平二郡,还属益州。魏将夏侯渊、张郃、徐晃征伐常由此郡(9);而蜀丞相亮及魏延、姜维等多从此出秦川(10),遂荒无留民。其氐傁杨濮属魏,魏遥置其郡(11)。蜀平,属雍州(12)。元康六年还梁州(13)。
【注释】
(1)建安二十四年:依《魏志·武帝纪》及《蜀志·先主传》,当在建安二十三年。译文从之。
(2)雷同、吴兰:刘璋旧部,后被曹洪击杀。
(3)曹洪(?—232):字子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弟。从征吕布、刘表有功,历官鹰扬校尉、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都护将军等,先后封国明亭侯、都阳侯、乐城侯。卒后谥恭侯。《三国志·魏书》有传。
(4)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人。初为州吏,后察孝廉,又任州参军。历任武都太守、将作大匠、少府等职,封关内侯。《三国志·魏书》有传。
(5)滨:临近,靠近。
(6)汧(qiān):县名。秦置,治今陕西陇县东南。即秦襄公故都。北魏改为汧阴县。雍:县名。战国秦以旧都雍邑置,治所在今陕西凤翔西南七里南古城。秦属内史,汉属右扶风,三国魏属扶风郡。略阳:县名。东汉时改略阳道置,属天水郡。治所即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西晋属略阳郡,东晋时废。西魏时改陇城县复置,为略阳郡治。
(7)建兴七年:229年。建兴,蜀汉后主刘禅年号(223—237)。
(8)陈戒:当作“陈式”。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间,攻克魏国武都、阴平二郡。
(9)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人。初为郡吏,后归曹操。历官裨将军、平寇将军、右将军等,进封杨侯,徙封阳平侯。《三国志·魏书》有传。
(10)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人。初仕曹魏,任州郡吏。后降蜀,为诸葛亮所重。历任奉义将军、中监军、征西将军,官至大将军。屡伐魏,均无功。炎兴元年(263),刘禅出降,被迫降锺会。会谋叛魏,维伪与联结,以图复蜀。魏将士杀锺会,姜维亦遇害。《三国志·蜀书》有传。
(11)遥置其郡:类似“侨州郡县”,历史上以流亡人民原籍的州郡县旧名设置在所寄居之地的州郡县。汉、魏已有侨州郡县的记载,但大规模设置,却在东晋、南朝。西晋亡后,中原战乱,人民流徙,西起凉州,东至辽东,均有设置,尤以秦岭、江淮以南,东晋、南朝境内为最多。
(12)雍州:州名。东汉兴平元年(194)分凉州河西四郡置,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辖境相当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建安十八年(213)复《禹贡》九州,遂并三辅之地及凉州入雍州,治长安县(今陕西西安西北)。
(13)元康六年:296年。底本作“太康六年”,依《华阳国志新校注》改。
【译文】
建安二十三年,先主刘备派遣将军雷同、吴兰率兵平定武都郡,但被魏国将军曹洪打败而击杀。曹魏时期,益州刺史、天水人杨阜治理该郡。杨阜以该地临近蜀汉国境为借口,迁移氐人到汧县、雍县以及天水郡的略阳等地。建兴七年,丞相诸葛亮派遣护军陈式讨伐,结果攻取了武都郡、阴平郡,二郡又归属益州管辖。魏国将领夏侯渊、张郃、徐晃征伐蜀汉时,常常取道武都郡;而蜀汉丞相诸葛亮及将领魏延、姜维等北伐魏国时,也大多从此进入关中平原,因此该地土地荒芜、居民很少。武都郡的氐人杨濮率众归附魏国,魏国在此设置一郡,加以遥控管辖。蜀汉被平定后,该地归属雍州。元康六年,该地重归梁州。
八年(1),氐傁齐万年反(2),郡罹其寇(3),晋民流徙入蜀及梁州(4)。永嘉初(5),天水氐傁杨茂搜率种人为寇(6),保据其郡,贡献长安(7)。愍帝以胡寇方盛,欲怀来戎翟(8),拜骠骑将军、左贤王(9)。刘曜破长安(10),丞相平昌公上陇据天水(11)。茂搜数馈平昌公(12),拜茂搜长子难敌征南将军,少子坚头龙骧将军。种众强盛,东破梁州(13),南连李雄,威服羌戎。时平昌公为刘曜所破,陈安作贼(14),于时并氐傁如一国。茂搜死,敌、坚代为主。数岁,刘曜自攻武都,敌、坚南奔雄。至晋寿,遣子为质;又厚赂雄兄子晋寿守将稚(15)。曜不获敌、坚,引还,敌、坚还武都。恃险骄慢(16),攻走雄阴平太守罗演(17)。演,稚舅也。稚忿恚(18),白兄含与雄(19),求征之。雄使含、稚将数千人攻之。时敌妻死,葬于阴平。含、稚径至下辨(20),入武街城(21),以深入无继,尽为氐傁所破煞。敌、坚死,子盘、毅复代为王。咸康四年(22),敌从弟初杀盘、毅兄弟,代为主,迄今(23)。自茂搜父子之结据也(24),通晋家及李雄、刘曜、石勒、石虎、张骏(25),皆称臣奉贡,受其官号(26),所向用其官及其年号。
【注释】
(1)八年:此为元康八年(298)。
(2)齐万年(?—约299):西晋时人。氐族首领。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匈奴人郝度元起兵抗晋,关中氐、羌族之民纷纷响应。齐万年被推为帝,拥众数十万。元康七年(297),杀建威将军周处。此后,又屡破晋军。元康九年(299),被孟观击败遭俘。
(3)罹(lí):遭受。
(4)流徙:流离失所,辗转迁徙。梁州:本处指梁州刺史所在的汉中。
(5)永嘉:晋怀帝年号(307—313)。
(6)杨茂搜(?—317):西晋时略阳清水氐王,本姓令狐。杨飞龙甥,收为养子。晋惠帝元康六年(296),避齐万年乱,率部落还保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群氐推以为主。关中人士避乱者多依之。愍帝以为骠骑将军、左贤王。种人:同种族的人。
(7)贡献:进奉,意谓归顺。长安:指西晋王朝。
(8)怀来:亦作“怀徕”,招抚,怀柔归附者。戎翟:即戎狄。翟,通“狄”。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9)骠骑将军:官名。将军名号。西汉武帝置为重号将军,仅次于大将军,秩万石。东汉位比三公,地位尊崇。魏晋南北朝沿置,居诸名号将军之首,仅作为军府名号,加授大臣、重要州郡长官,无具体职掌。左贤王:匈奴王号名,为单于储副(常以太子担任此职),地位仅次国君单于。
(10)刘曜(?—328):字永明,匈奴族。刘渊族子,十六国时前赵国君。后与石勒交战,兵败被杀。《晋书》《魏书》有传。
(11)平昌公:晋南阳王司马保(?—320)。上陇:上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
(12)馈:赠送。此指贿赂。
(13)东破梁州:建兴元年(223),杨茂搜遣子难敌攻破梁州。
(14)陈安(?—323):十六国时陇城(今甘肃秦安)人。初为南阳王司马模帐下都尉,后归模世子司马保。晋愍帝蒙尘,安自称秦州刺史,降刘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复叛,西州氐羌悉从之,在上邽自称凉王。晋明帝太宁元年(323),为曜所攻,突围走,被杀。作贼:作内应。
(15)稚:李稚,巴西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李雄兄李荡之子。
(16)恃险:倚仗险要,负险。
(17)罗演:李稚之舅。曾任阴平郡太守。
(18)忿恚(huì):怨恨发怒。
(19)白:禀告,报告。
(20)下辨:县名。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三十里。西汉改置下辨道,东汉复为下辨县,移武都郡治此。北周称下阪县,寻废。
(21)武街:亦作“武阶”。县名。西晋惠帝时置,属狄道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东。北魏废。
(22)咸康四年:338年。咸康,晋成帝年号(335—342)。
(23)迄今:至今,直至现在。由此可知,《华阳国志》写作于咸康年间。
(24)结据:盘踞。
(25)晋家:即晋朝,一如汉朝之称“汉家”、公孙述之称“成家”。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谥明皇帝,庙号高祖。《晋书》有传。石虎(295—349):字季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石勒养子。十六国时后赵国君。性残忍,好驰猎,游逸无度。善骑射,勇力冠当时。勒称帝,为太尉,封中山王。后废杀太子石弘,自立为大赵天王,迁都于邺。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大营宫室;刑苛政暴,酷虐荒淫,民人无以为生,戍卒梁犊等聚众起事于雍城,参加者数十万。死后诸子争权,互相残杀,后赵亡。《晋书》有传。张骏(307—346):字公庭,安定乌氏(今宁夏固原)人。十六国时前凉国君。谥忠成公。《晋书》《魏书》有传。
(26)官号:官职的名称。
【译文】
元康八年,氐人齐万年起兵反叛,武都郡深受战乱之害,晋朝百姓辗转迁徙至蜀地和梁州。永嘉初年,天水郡氐人杨茂搜率领本民族的居民落草为寇,占据并且自保天水郡,表示归顺建都长安的西晋王朝。晋愍帝因胡人作乱,气焰正盛,决定招抚这些前来归顺的少数民族,于是任命杨茂搜为骠骑将军,封为左贤王。刘曜攻破长安,丞相、平昌公司马保率兵到达上陇山,并占据天水郡。杨茂搜多次行贿平昌公,于是平昌公任命杨茂搜的长子杨难敌为征南将军,杨茂搜的少子杨坚头为龙骧将军。刘曜统帅的部族人数众多,兵势强盛,向东攻破了梁州,向南与李雄相呼应,其威力慑服了西北地区的羌戎等族。后来,平昌公被刘曜打败,而陈安就是刘曜的内应,此时,刘曜将广大氐人合并为一个政权。杨茂搜死后,其子杨难敌、杨坚头相继为王。几年后,刘曜亲自率兵攻打武都郡,杨难敌、杨坚头不敌,南逃投奔了李雄。到达晋寿时,派遣他们的儿子作为人质;又用厚礼贿赂李雄哥哥的儿子、晋寿守将李稚。刘曜没有抓获杨难敌、杨坚头,只好班师,杨难敌、杨坚头也回到了武都郡。杨难敌、杨坚头凭借险要的地势,态度骄横傲慢,攻打走李雄王朝的阴平太守罗演。罗演,就是李稚的舅舅。李稚对此愤恨不已,将此事报告给了哥哥李含与李雄,请求出兵征讨杨难敌与杨坚头。李雄派遣李含、李稚率领数千人前往攻打杨家兄弟。当时,杨难敌的妻子已死,就埋葬在阴平郡。李含、李稚直接进军下辨县,攻入武街城,但因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全军被氐人击败诛杀。杨难敌、杨坚头死后,其子杨盘、杨毅又继续称王。咸康四年,杨难敌的堂弟杨初杀死杨盘、杨毅兄弟,取代他们而为统治者,直至现在。自从杨茂搜父子盘踞武都郡,到后来通好晋朝,再到后来的李雄、刘曜、石勒、石虎、张骏等人,都向朝廷归顺称臣,并朝贡进奉,接受朝廷任命的官号,并且对外使用朝廷的官号与年号。
下辨县 郡治。一曰武街。
武都县(1)东汉水所出(2)。有天池泽(3)。
上禄县(4)
故道县(5)
【注释】
(1)武都县:县名。战国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西和南仇池山东麓。西汉为武都郡治。东汉改为武都道。三国时复为武都县。西晋后废。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武都”和“武都道”之名。
(2)东汉水:即今汉水。
(3)天池泽:在今甘肃文县城西北二百里天魏山上。
(4)上禄县:县名。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南。后废。西晋太康三年(282)复置。东晋孝武帝后又废。
(5)故道县:县名。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东南。汉属武都郡。晋永嘉后废。
【译文】
下辨县 是武都郡的郡治所在地。一名武街。
武都县 是东汉水的发源地。境内有天池泽。
上禄县
故道县
河池县(1)泉街水入沮合汉也(2)。
沮县(3)沮水所出东狼谷也(4)。
平乐县(5)
修城县(6)
嘉陵县(7)
【注释】
(1)河池县:县名。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即今甘肃徽县西北银杏树乡。西晋后废。北魏改置广化县。
(2)合汉:汇入汉水。
(3)沮县:县名。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东黑河东侧。县以沮水为名。西晋永嘉后废。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中,已有“菹”县名。
(4)沮水:在今陕西勉县西,即汉水别源。《汉书·地理志下》:“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县以沮水为名。东狼谷:指今陕西凤县东南和留坝县西北紫柏山南坡、偏东的一条山前集水谷地,是为沮水上游黑河发源地的横向谷。
(5)平乐县:一说为汉“平舆县”之误。《宋书·州郡志》豫州汝南郡:“平乐令,汉旧县。”清赵翼《廿二史考异》:“疑是平舆之误。”平舆县,县名。战国楚置,后入秦,属陈郡。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北四十里。西汉为汝南郡治。三国魏属汝南郡。北魏皇兴中徙治今平舆西南。北齐废。一说即西汉平乐道。平乐道,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即今甘肃康县西北平洛镇。东汉永和五年(140)前废。相较而言,后说更可信。
(6)修城县:县名。即西汉修城道(亦作“循城道”)。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东南。东汉废。
(7)嘉陵县:县名。即西汉嘉陵道。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北境嘉陵江畔。东汉废。
【译文】
河池县 境内的泉街水流入沮县,汇入汉江。
沮县 境内的沮水流经东狼谷。
平乐县
修城县
嘉陵县
阴平郡(1),本广汉北部都尉。永平后(2),羌虏数反,遂置为郡。属县四(3),户万,去洛二千三百四十四里。东接汉中,南接梓潼,西接陇西,北接酒泉。土地山险,人民刚勇(4)。多氐傁,有黑、白水羌、紫羌(5)。胡虏风俗(6),所出与武都略同。
【注释】
(1)阴平郡:郡名。东汉建安末曹操改广汉属国置,蜀汉建兴七年(229)地入蜀汉,治阴平县(今甘肃文县西五里)。西晋属秦州,永嘉后郡县皆废。西魏复置,治曲水县(今甘肃文县西南),属文州。
(2)永平:汉明帝年号(58—75)。
(3)属县四:即下文所说阴平、甸氐、平武、刚氐四县。
(4)刚勇:刚强勇猛。
(5)黑、白水羌:即居住在黑水、白水的羌人。黑水,即今四川九寨沟县的黑河。白水,即今流经四川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的白水江。紫羌:大概是喜欢穿紫色衣服的羌人(刘琳)。
(6)胡虏: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世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
【译文】
阴平郡,原本是广汉北部都尉府所在地。永平以后,因羌人多次造反,于是将其设置为郡。阴平郡有四个属县,人口一万户,距离洛阳二千三百四十四里。阴平郡东接汉中,南接梓潼,西接陇西,北接酒泉。阴平郡多山地,山势险峻,居民刚强勇猛。阴平郡有很多氐人,有黑水羌、白水羌、紫羌。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武都郡大致相同,而物产也和武都郡差不多。
汉安帝永初二年,羌反,烧郡城(1),郡人退住白水。会汉阳诸羌反(2),溢入汉(3),煞太守。汉阳杜琦自称将军(4),叛乱广汉郡,屯葭萌(5)。汉使侍御史唐喜讨琦(6),进讨羌。经年不下(7),诏赐死。更遣中郎将尹就讨羌,亦无功(8)。诸郡太守皆屯涪(9)。元初五年,巴郡板楯军救汉中,汉中大破羌,羌乃退(10)。郡复治,置助郡都尉(11)。
【注释】
(1)郡城:汉安帝时并未置郡,此指广汉属国督尉城,即阴平县城。
(2)汉阳:郡名。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置,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属凉州。三国魏初复名天水郡。
(3)溢入汉:此处“汉”指汉中。
(4)杜琦(?—111):汉阳(治今甘肃甘谷)人。杜季贡之兄。安帝永初五年(111),与弟杜季贡、王信联合羌人据上邽起兵,称安汉将军。旋为汉阳太守赵博遣刺客杜习刺杀。
(5)叛乱广汉郡,屯葭萌:杜琦事与广汉郡无涉,本处“广汉”或为“汉阳”之误。
(6)侍御史:官名。秦置,汉因之,在御史大夫之下,掌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出讨奸猾,治大狱等。魏晋承汉制。其后,各朝多沿置。唐喜:官至侍御史。曾经讨伐汉阳贼首王信,并攻破斩杀王信。
(7)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8)更遣中郎将尹就讨羌,亦无功:元初四年(117)夏,尹就因平叛不力,被朝廷征召罢免,其部众移交益州刺史张乔。
(9)涪:指涪县,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绵阳涪江东岸。
(10)羌乃退:板楯蛮援救汉中之事,可参看本书卷一《巴志》。
(11)助郡都尉:协助郡都尉的武官。
【译文】
汉安帝永初二年,羌人造反,在郡城烧杀掳掠,郡民退至白水居住。其时,适逢汉阳诸羌造反,漫延到汉中一带,造反者杀死了太守。汉阳人杜琦自称将军,也在广汉郡发动叛乱,并屯兵于葭萌。汉王朝派遣侍御史唐喜讨伐杜琦,并进而讨伐羌人。但是,唐喜经年累月都攻克不下,皇帝下诏让其自尽。此后,朝廷改派中郎将尹就征讨羌人,但也没有成功。当时,各郡太守都屯兵于涪城。元初五年,巴郡的板楯蛮出兵救援汉中,并在汉中大破羌人,羌人于是退回其原居住地。阴平郡重新归朝廷管辖,并在其地设置了助郡都尉。
刘先主之入汉中也,争二郡不得(1)。建兴七年(2),诸葛亮始命陈式平之。魏亦遥置其郡,属雍州。元康六年(3),还属梁州。
【注释】
(1)二郡:指武都郡与阴平郡。
(2)建兴七年:229年。
(3)元康六年:296年。
【译文】
先主刘备当初进入汉中时,想夺取武都、阴平二郡,但没有成功。建兴七年,诸葛亮才派遣陈式平定了此地。远在中原的曹魏也在此地设置了郡,其郡归属雍州管辖,算是遥控指挥。元康六年,阴平郡重新划归梁州管辖。
永嘉末,太守王鉴粗暴,郡民毛深、左腾等逐出之,相率降李雄(1)。晋民尽出蜀,氐、羌为杨茂搜所占有。
【注释】
(1)“永嘉末”几句:此事见《晋书·怀帝纪》:“(永嘉六年八月)辛亥,阴平都尉董冲逐太守王鉴,以郡叛降于李雄。”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
【译文】
永嘉末年,阴平郡太守王鉴为政粗暴,郡民毛深、左腾等联手驱逐了太守,相继归降李雄。归顺晋朝的百姓纷纷逃离蜀地,故氐、羌之地全部被杨茂搜所占领。
阴平县(1)郡治,汉曰阴平道也。
甸氐县(2)有白水,出徼外(3),入汉。
平武县(4)有关尉。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儋出涪(5),邓艾伐蜀道也(6)。刘主时,置义守(7),号关尉。
刚氐县(8)涪水所出,有金银矿。
右梁州。
【注释】
(1)阴平县:县名。东汉改阴平道置,属广汉属国。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北岸。后为阴平郡治。东晋末废。
(2)甸氐县:县名。两汉称甸氐道,西汉置,属广汉郡。治今四川九寨沟县境。东汉永初二年(108)属广汉属国都尉。建安二十年(215)属阴平郡。三国蜀废。
(3)徼(jiào)外:域外,边外。
(4)平武县:县名。三国蜀汉置广武县,治所在今四川平武东北,属阴平郡。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广武县为平武县,属阴平郡,治今四川平武东古城镇。取阴平郡与广武县各一字为名。南朝宋属北阴平郡。梁废。西魏复置,属江油郡。
(5)景谷:在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水镇西之青川河(古名西谷水)河谷。沿此河谷道路,称为景谷道。步道:只可步行不能通车的小路。左儋:儋,同“担”。所谓“左儋道”,因崖壁在右,道路极窄,只能左肩挑担,故名。本处特指自今甘肃文县东南至四川平武县东的一段道路。邓艾伐蜀之时,即取此道。
(6)邓艾(197—264):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南阳)人。初为郡吏。后被司马懿辟为掾,迁尚书郎。曾建议在陈、蔡之间,淮南一带大兴屯田,大获成功。历官南安、城阳、汝南太守、兖州刺史,所至开荒垦田,农业发展。有谋略,善于用兵,镇守陇右多年,多次击退蜀将姜维进攻。景元四年(263),率军出阴平道伐蜀,迫使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功授太尉。后因独断专行,又遭锺会诬告,被杀。《三国志·魏书》有传。
(7)义守:协助守卫的地方武装。
(8)刚氐县:县名。三国蜀汉改刚氐道置,属阴平郡。治所在今四川平武东南三十里古城镇。西晋废。
【译文】
阴平县 是阴平郡的郡治所在地,汉朝叫阴平道。
甸氐县 境内有白水,白水流出境外,汇入汉水。
平武县 设有关尉。自景谷起,有一条步行小道,途经江油的左儋,可以到达涪地,这就是邓艾伐蜀所取之道。刘备主蜀时,设置有义守,号称关尉。
刚氐县 是涪水的发源地,有金矿与银矿。
右梁州。
撰曰(1):汉沔彪炳(2),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3),于地画为梁州。而皇刘应之(4),洪祚悠长(5)。萧公之云(6),不亦宜乎!
【注释】
(1)撰曰:与卷一《巴志》、卷三《蜀志》、卷四《南中志》的“撰曰”相比,卷二《汉中志》的“撰曰”实在是太简单、太简略了。任乃强推测个中原因,“盖以其为李氏与晋所争地。蜀臣降晋,难于措词也”。
(2)彪炳:文采焕发的样子。
(3)云汉:银河,天河。
(4)皇刘:指汉朝皇家刘氏。应:应验。
(5)洪祚(zuò):隆盛的国运。祚,福运。
(6)萧公之云:萧公,指萧何。萧何所云,见本卷前文,“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译文】
撰述者说:汉水与沔水,文采相焕发,灵光上冲霄汉,照耀大地。灵光在天,是为天河;灵光在地,是为梁州。皇家刘氏,顺天应地;吉人天相,福祚悠长。萧何所说,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