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比较中找到自我
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比较彼此的身份、能力或财富等,是一些人找到自我和发展自我认知的最重要的行为方式之一。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年末,当他开始模仿其他孩子时,这种比较就已经开始了。到了青春期,大致在12~25岁,这种比较的倾向尤为显著。
年轻人在寻找自我时,他们的同龄人至关重要。阶层符号对此意义重大。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仿佛谁拥有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谁就能引领风潮。
根据社会环境和父母的收入,以及家庭所处的社区等条件的不同,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年轻人的榜样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一些人来说,他们的榜样是说唱歌手,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的榜样可能是环保活动家,或者亿万财富继承人。
今天,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日趋增长。例如,推特(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促使年轻人之间相互比较。2018年的一项英国调查显示,这种比较总是会带来负面影响。互联网上展示的“完美身材”越来越多地只是修图程序的成果,而不是锻炼和健康饮食的结果。但是这些图像对关注者的自我价值感依然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项调查中的年轻女性中,经常上网的比那些几乎或完全不上网的同龄人对自己的身材更为不满。随着社交媒体被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人们改变自己的面部、皮肤或头发的愿望也在增加。在18~24岁的深度用户中,有70%的人表示希望接受整形手术。当然,为各种产品宣传的潮流领袖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他们宣传的是什么产品——化妆品、衣服、手表,都是如此。
在选择职业时,年轻人往往跟随榜样人物,而这些榜样通常是他们在父母、亲戚或朋友圈子中找到的。而当前潮流也同样功不可没,因为年轻人本身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足够的生活经验。他们中的一些人想成为汽车机械师,因为他们希望,这样一来,不仅能很快拿到驾照,还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还有一些人的职业愿望是成为教师,因为他们每天都能在学校看到他们的榜样。还有的人决定自己读哪类大学专业,以及去哪座城市上大学,因为他们的朋友也这样选了。
对出身于底层阶级的年轻人来说,选择职业在他们看来往往是社会阶层上升的机会,但他们往往无法通观各种选择的全貌。有些人想做“自媒体”,另一些人想当医生。只有少量年轻人会选择自立门户,除非他们出身于创业家族。很多年轻人尽可能拖延职业抉择。例如,他们读这样的专业——以后既可能当教师,也可能做记者。于是,是否属于某个细分人群,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职业愿望。而对另一些年轻人来说,尽快赚钱逃离父母的家,这个理由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