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中国民间宗教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历史分期

中国民间宗教按其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五个历史时期。

1.肇兴始创期:从东汉末至元末

从东汉末到元末是中国民间宗教的肇兴始创期。在此期间,相继产生了六个颇具代表性的教派,这就是东汉末年问世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大乘教、弥勒教,宋代出现的明教和元末诞生的白莲教。这些教派虽然思想渊源各异,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大小有别,但是它们均发挥了一个共同的社会功能,即除了抚慰下层民众痛苦心灵之外,还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担当了农民暴动、农民起义的策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2.迅速发展期:明代

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无为教的诞生,是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开启了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的新纪元,由其创教经典《五部六册》所阐释的民间宗教思想,引领了明中叶以后中国民间宗教运动的发展方向。在无为教宗教思想的启迪下,黄天道、东大乘教、西大乘教、弘阳教等一批教派在明中末叶相继出现。这些新兴教派与传统的白莲教相互激荡,竞相发展,由此兴起了一场空前的民间宗教运动,于是中国民间宗教步入了迅速发展期。

3.极度繁盛期:清代

明清鼎革之际,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民间宗教进入了一个极度繁盛期。顺治年间,作为明末清初民间宗教运动的“理论回响”,大乘天真圆顿教创始人弓长与其弟子木人,以《龙华宝经》等经卷为载体,构建了一套民间宗教思想理论体系濮文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中国民间宗教理论探析》,《求索》2005年第2期。,并由此孕育了各种名目的教派,如清初的天地门教、八卦教、张保太大乘教、先天道,清中叶的清水教、混元教、收元教、三阳教、西天大乘教、天理教,清末的青莲教、末后一着教、真空道等,约有百余种。这些教派思想成熟、组织完备、人才济济,以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精神,将民间宗教思想流播下层民众之中,掀起了一场比明代规模更加宏大的民间宗教运动,而由民间宗教策动、组织、领导的农民暴动、农民起义,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也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

4.急剧分化期:晚清至民国

晚清政府颁布的废庙兴学令、民国政府不断出台划拨寺庙财产,以振兴教育的政策,致使佛教、道教大部分寺庙被拆除、占用,大批僧人道士流向社会;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一大批知识精英批评和检讨的目标主要是儒家思想和社会礼教,对于流传在乡村社会的民间宗教则冲击不大。于是在儒、释、道三教急遽衰退的形势下,民间宗教却乘机向前发展,产生了一批以近代社团形式命名的新教派,如红枪会、世界红卍字会、道德学社、万国道德会等数十种。其中,有的教派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有的教派仍然持守慈悲传统,继续在社会上兴办公益事业;有的教派则依附中外反动势力,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5.复兴重建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间宗教活动暂时进入沉寂阶段。自80年代始,在社会生态环境日益宽松的形势下,民间宗教以“道德复振”运动为旗帜,重新登上中国宗教信仰舞台,是为中国民间宗教的复兴重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