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有膝盖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什么是鸟?
What is a bird?

生理学

身体构造

什么是鸟?

鸟是一种温血的卵生脊椎动物。鸟的全身覆盖着羽毛,前肢进化成了翅膀。严格来说,所有鸟都是鸟纲的成员。

是什么让鸟与众不同?

一个词:羽毛。这是鸟类唯一的共同特征。因为,哺乳动物也是温血动物,此外,一些爬行动物和两种特殊的哺乳动物也是卵生的,而蝙蝠和一些昆虫也会飞翔。但是,其他动物都没有进化出羽毛,只有鸟类长着羽毛,甚至连一些不会飞翔的鸟类,比如鸵鸟和企鹅也长着羽毛。

所有的鸟,包括这只黑鸢都是有羽毛的

马克罗尼企鹅

鸟是温血动物吗?

是的,像哺乳动物一样,鸟也是“温血动物”或者说恒温动物。无论外界气温如何变化,它们能够(也必须)保持38℃~43℃的恒定体温。天气寒冷时,鸟会抖松羽毛,在它们温暖的皮肤外面形成一层隔热层,借此保留热量。

有些鸟类会在公共栖息地挤成一团,避免热量流失。一些雏鸟刚孵化出来时全身光秃秃的(称为“晚成雏”或“留巢雏”),亲鸟得用翅膀遮蔽它们,因为这些雏鸟在长出羽毛之前仍然是“冷血动物”(变温动物)。留守窝中的亲鸟会用腹部的柔软羽毛覆盖雏鸟的身体,用体温为雏鸟保暖。

鸟有骨架吗?

像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鸟身体内部也长着一副骨骼。然而,鸟体内的骨骼具有符合其独特需求的巧妙构造。许多鸟的骨骼是中空的,并且和支撑骨架相互交叉,既强韧又轻盈。这种构造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体重,让鸟能够腾空飞翔。此外,鸟类的骨架还有两大重要改进:后肢和骨盆发生了变化,使鸟类能用双腿走路或跳跃;前肢变成了翅膀,使大多数鸟都能飞翔。鸟类突出的龙骨状胸骨(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烤鸡)也是为了适应飞翔而发生的变化,因为胸骨支撑着鸟类扇动翅膀所需的强韧肌肉。

鸡的骨架

最大的鸟类

鸵鸟是现存于世的最大的鸟类,单只非洲鸵鸟的体重可达136千克(300磅),重量大约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见此处)的8.5万倍。据说有鸵鸟竟然重达150千克(330磅)。毫不奇怪的是,鸵鸟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高的鸟类,有的鸵鸟甚至能长到2.5米(8英尺多)高。

一只鸵鸟和它的一窝雏鸟

鸟怎样呼吸?

像哺乳动物一样,鸟也有肺,它们通过肺部提取空气中的氧气,然后排出二氧化碳。和哺乳动物不同的是,鸟类的身体甚至骨骼里面还有气囊,气囊是它们的第二呼吸系统。这一独特的构造让鸟类能更有效地循环氧气,让它们不至于在飞行时喘不上气。

鸟会出汗吗?

不会。鸟的皮肤上没有汗腺,因此它们会通过大口喘气或寻找阴凉处散热。

鸟的心跳有多快?

这取决于鸟的体形——还有它当时的行为。大型鸟类的心率相对较慢(鸵鸟的心率只有38次/分钟),大多数鸣禽的心率为200~500次/分钟,蜂鸟的心率甚至超过1000次/分钟。天气寒冷时或鸟紧张时,它们的心率会上升。我们人类的平均静息心率约为72次/分钟。

蜂鸟的心率比其他鸟都快

鸟有牙齿吗?

现代鸟类没有真正的牙齿——为了减轻体重、适应飞行,鸟类的牙齿在进化过程中退化了。但一些鸟的下喙上长着锋利的刃口。一些热带鸟,比如非洲的须鴷和萨摩亚群岛的齿嘴鸠的下喙长着齿状的凹口,但这并非用于咀嚼食物。即将孵化的雏鸟长着“破卵齿”,雏鸟会用破卵齿破壳而出,但这也并不是真正的牙齿,破卵齿会在雏鸟出壳后的几天中脱落。

“鸟喙”和“鸟嘴”有什么区别?

除了叫法不同,并无太大区别,可以互换使用(但是爱鸟的人和鸟类学家更钟情于“鸟喙”这个词)。这两个词指的都是鸟脑袋前部的角状突出物,由上喙和下喙组成,基本上相当于哺乳动物的上下颚。

沙锥的喙特别长,和身长不成比例

鹈鹕能用嘴巴下面的喉囊铲起食物

鸟喙是什么材质的?

鸟喙是覆盖着角质的骨骼。这一构造具有的材质特别柔韧,使鸟喙能形成各种形状,并拥有多种功用。

鸟喙有什么用处?

鸟并不像人类那样拥有双手,但鸟类可以使用喙捕捉、携带并吃下食物,采集巢材并筑巢、挖洞,还能进行自我防御,并梳理羽毛。由于鸟类的前肢已经进化成了翅膀,因此,人类用手和手指做的事,鸟类必须借助喙完成。一些鸟类,比如鹳和信天翁,会在求偶时拍击上下喙,发出声响吸引异性。

为什么鸟长着如此千奇百怪的鸟喙?

为了适应各种特殊的捕食需要,鸟喙进化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怪异至极。海鹦就是其中之一。海鹦嘴巴的基部伸缩自如,所以它们能在嘴巴中同时衔住好几条小鱼。琵鹭的铲形鸟喙拥有敏感的神经末梢,善于发现微小的猎物。剪嘴鸥的下喙比上喙长,方便它们在掠过水面时觅食。交喙鸟的上下喙相互交叉,方便它们撬出松果中的种子。但是,世界上最怪异的鸟喙,也许属于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涉禽。这种鸟叫作弯嘴鸻,是世界上唯一鸟喙向一侧弯曲的鸟类,这样的喙能帮助它找到隐藏在岩石和泥土下的昆虫。

海鹦有力的大嘴是为了衔住玉筋鱼而进化出来的

玫瑰琵鹭和它所属科的其他鸟类一样,长着个性鲜明的铲状嘴巴

鸟喙之最

澳大利亚鹈鹕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鸟喙,其喙有可能长达48厘米(19英寸)。世界上鸟喙最短的鸟类,是东南亚的金丝雀,只有4毫米(1/6英寸)长。按身体比例而言,喙最长的鸟类是安第斯山脉北部的刀嘴蜂鸟,它们的嘴巴有9~11厘米(3.5~4.3英寸)长,超过其身体全长的一半。这一特殊构造能让蜂鸟吸食到隐藏在花朵深处的花蜜,因为有些植物的花非常长,比如向上攀缘生长的西番莲花。刀嘴蜂鸟的喙非常沉重,因此当它们栖息在树枝上时,得先把嘴巴以一定的角度摆好,才不至于让自己失去平衡摔倒。

按身体比例而言,南美洲的刀嘴蜂鸟是世界上喙最长的鸟类

为什么有时鸟喙会变形?

鸟喙的角蛋白会不断生长,以弥补日常使用过程中磨损的角蛋白。但如果鸟的上喙或下喙的尖端碎裂了,那么另一侧不会磨合,有时就会长得过长。如果鸟喙向侧面弯曲,那么上下鸟喙都会继续生长,但会交叉在一起。只要鸟喙变形不影响鸟的进食,那么鸟儿就能继续生存下去。

鸟有舌头吗?

是的,鸟都长着舌头,而且这一器官对某些鸟而言更加重要。大多数鸟的味觉并不灵敏(见此处),因此包括鹳和鹈鹕在内的许多鸟类的舌头都很短小。而鹦鹉却长着长长的、肉乎乎的舌头,能帮助它们处理食物;蜂鸟长着长而薄的舌头,能伸进花朵中吸食花蜜。火烈鸟的舌头超大,能帮助它们在过滤食物时排出水分。啄木鸟长着比例最长的舌头。啄木鸟的舌头位于它的颅骨后端,舌头前端黏黏的,长着尖刺,便于它们把昆虫从疏松的树干中揪出来。

鹰长着硕大的、肌肉发达的舌头

舌头最长的鸟

相对于体形来说,舌头最长的鸟是蚁䴕——啄木鸟科的一位成员。它的舌头有8厘米多长(3英寸多)——是它身长的一半左右。

鸟的脚有什么用?

除了显而易见的功能,比如行走、奔跑、跳跃和游水(见第5章)之外,鸟类的脚还有多种用处,包括:栖息(所有的雀形目鸟类和别的许多鸟类)、抓捕猎物(特别是猛禽类和鸮形目鸟类)、攀爬(啄木鸟、鹦鹉和鳾)和刨土(生活在地下的鸟类,比如穴小鸮)。一些鸟类,包括各种野生猎禽和家鸡,甚至会用它们的脚和别的雄性竞争对手打架,因此才有“斗鸡”这项娱乐活动。

雄性骨顶鸡经常用它们强有力的双脚互相打闹

鸟长着多少根脚趾?

大多数鸟每只脚上长着四根脚趾,有的只有三根,而鸵鸟只有两根。鸟类的脚趾有三种姿态:四根脚趾都伸向前,用以抓或攀附在垂直表面上(比如雨燕);三根脚趾向前伸,一根向后,这是栖息时的姿势(雀形目的鸟类和大多数其他鸟类);或者两根向前,两根向后,用以攀缘或抓住东西(啄木鸟、布谷和鹦鹉,还有一些猫头鹰)。一些鸟类,比如鱼鹰,甚至能根据需要调整脚趾的姿态:平时它采用的姿势是,三根脚趾向前,一根向后,但在捕鱼时,它会改成两根脚趾向前,两根向后,为的是牢牢抓住滑溜溜的猎物。

许多水禽(比如这只黑鹭)都长着瘦长的脚趾,三根向前伸,一根向后伸

蹼足有什么用?

许多彼此间并不存在亲缘关系、属于不同科的鸟,包括游禽(鸭、雁、天鹅)以及鸥(俗称“海鸥”)、鸬鹚、海燕,全都长着全蹼足,蹼足能帮助它们更快地游水。其他水禽,比如䴙䴘和骨顶鸡,则长着瓣蹼足(部分有蹼),也是为了能更快地游水。蹼足并不是鸟足的唯一适应性变化:一些经常在水生植被上走动的鸟类,比如秧鸡和水雉,长着细长的脚趾,这有助于将体重分摊在植被表面;而一些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鸟类,比如雷鸟,脚上覆盖着羽毛,就像雪鞋一样(并且还能保暖)。

所有鸭科鸟类,比如这只绿头鸭,都长着全蹼足

大长腿

非洲鸵鸟是鸟类中的长腿冠军,它们的腿从髋部到脚趾长达120厘米(4英尺)。按身体比例而言,腿最长的鸟是黑翅长脚鹬(还有它的近亲),它们的腿长占身体全长60%以上。

非洲鸵鸟和黑翅长脚鹬都拥有大长腿

羽毛

鸟为什么会长羽毛?

鸟的羽毛有两大功用:助鸟儿飞翔、为鸟儿保暖。化石提供的证据说明,鸟的羽毛极有可能是从爬行动物的鳞片进化而来的,目的是在寒冷的天气中为鸟类的祖先们保暖,而帮助飞行则是很久之后才进化出来的功能。

羽毛能给鸟带来什么优势?

羽毛几乎是万能的,它简直是个奇迹。羽毛轻盈而有力,能帮助鸟儿轻松地飞到空中,而无须耗费太多能量;而鸟类流线型的形体减小了空气阻力。羽毛还能在天气炎热时帮助散热,在天气寒冷时帮助蓄热,从而使鸟类保持恒定小的体温。此外,羽毛是鸟类进行求偶表演时不可或缺的。为了求偶或赶走竞争对手,鸟类(通常是雄鸟)会炫耀自己的美丽羽毛。

这只信天翁幼鸟全身覆盖着绒毛

大鸨展示羽毛,进行盛大的求偶表演

羽毛是由什么形成的?

羽毛是由角质素形成的,角质素是一种轻韧、有弹性的蛋白质。鸟喙和鸟爪中也含有角质素——其实,人类的头发和指甲中也有角质素。羽毛由几个部分组成:中间是中空的羽轴,连在鸟类的皮肤上;羽枝连在羽干上;还有小羽枝连在羽枝上,彼此啮合。这样的组合使鸟类的羽毛既坚韧又轻盈,十分独特。不同的羽毛有不同的功用:较大的翅羽帮助鸟儿飞翔;廓羽覆盖鸟儿的身体,并让鸟儿形成流线型的体态;绒羽负责替鸟儿保暖。

白头海雕有7000多根羽毛,比大多数鸟都多

一只鸟有多少根羽毛?

因鸟而异,差异悬殊:一些蜂鸟的羽毛还不到1000根,而北美小天鹅拥有2.5万多根羽毛(绝大多数位于头部和颈部)。一般情况下,鸟的体形越大,羽毛越多。因此,大多数雀形目的鸟类拥有3000~5000根羽毛,而一只白头海雕却拥有7000多根羽毛。水禽通常比陆禽拥有更多羽毛,这些羽毛能帮助它们保暖并保持干燥。

什么是“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

这三种都是鸟类翅膀上的飞羽。初级飞羽(也称主翼羽)位于翼尖,是三种羽毛中最长的;次级飞羽位于翅膀的内侧,相对较短;而三级飞羽最贴近鸟的身体。除此之外,鸟类翅膀上的羽毛还包括肩羽和翼覆羽。

什么是鸟类形态学?

这个术语指的是:我们界定、命名鸟类羽毛(包括鸟类体外“裸露的部分”,比如鸟喙和鸟腿)的各种外部特征的科学。尽管各种鸟类的体形和外貌差异悬殊,但各种鸟类的鸟羽排列方式却基本相同。掌握鸟类形态学,能帮助你从鸟类的外部形态着手了解鸟类,并对了解鸟类换羽的重要性(见此处)。它也有助于观鸟者通过观察鸟羽的细微差异,区分外表相似的不同鸟类。

鸟如何打理自己的羽毛?

对于任何有自尊心的鸟类来说,打理羽毛乃是头等大事。打理方法包括梳理羽毛(用鸟喙清洁羽毛)、抓挠羽毛(用脚)、沐浴羽毛(用水或沙)。大多数鸟的尾部都长着尾脂腺。尾脂腺能分泌一种脂肪性物质,鸟儿会用鸟喙将这种尾脂涂抹在全身的羽毛上,不仅能防水,还能驱赶寄生虫。

如果鸟羽受损会有什么后果?

鸟类的生活非常艰辛,鸟羽会不断受到各种损伤而折断或脱落,有时还会粘上焦油等有害物质。一般来说,新生羽毛会替代脱落或折断的羽毛。因此,只要一只鸟儿还能进食和飞翔,它就大有生存机会;尽管失去羽毛的鸟儿,很可能无法顺利迁徙或逃避天敌。但是,如果一只鸟儿的羽毛上沾满了污染物,它很可能会失去飞翔或游水的能力,并且无法保持适宜的体温。因此,除非这只鸟儿能快速清理掉这些污染物质,否则它可能难逃一死。

就连水禽(比如这只加拿大雁)也需要洗浴

鸟如何洗浴?

通常鸟类和我们一样用水洗浴。大多数鸟最喜欢的洗浴方式是:让部分身体浸没于水中(在池塘边、水潭中或供鸟戏水的水盆中),用水花拍打翅膀和身体,同时使劲地扭动身体,让所有羽毛都能沾上水。许多水禽,比如鸥和鸭,喜欢浮在水面上沐浴;而一些海鸟,比如燕鸥和军舰鸟,则不太愿意这样做,因为它们担心身体浸满水后会飞不起来。它们会从空中俯冲到水面上,快速打湿羽毛。有几种鸟类,比如鹦鹉和啄木鸟,会故意让自己淋雨;而别的一些鸟类,比如犀鸟,会在潮湿的热带植物上摩擦身体。

“沙浴”是怎么回事?

沙浴指的是鸟类在尘土或沙子中扭动身体,将细小的尘土或沙子颗粒甩到身体和翅膀中,并用它们摩擦、清洁羽毛,然后再将这些颗粒抖掉的一种特殊行为。沙浴能帮助鸟类除去羽毛上多余的尾脂,避免羽毛过于油腻。沙浴还有助于鸟类赶走寄生在羽毛和皮肤上的有害寄生虫,比如虱子和螨虫。许多鸟类都会利用沙浴,让羽毛保持最佳状态。这些鸟类包括:非洲鸵鸟、美洲鸵鸟、鸨鸟、沙鸡、戴胜、佛法僧,以及猎禽。相对来说,雀形目鸟类喜欢沙浴的较少,但百灵、鹪鹩和麻雀都会沙浴。

一只树麻雀正在沙浴

出人意料的长尾巴

世界上羽毛最长的鸟是雄性的东南亚冠眼斑雉,其尾部翼覆羽可达173厘米(68英寸)长——几乎是身体全长的3/4。它的尾羽会每年加长,因此年龄最大的鸟,通常也拥有最长的尾巴。据记载,尾羽最长的鸟,是一只在日本饲养的观赏鸡,其尾羽长度达到了10.5米(超过34英尺),令人叹为观止。按身体比例而言,尾巴最长的鸟当数雄性的绶带长尾风鸟,这是一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岛的极乐鸟,尾巴有90厘米(35英寸)长——占身长的3/4。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家燕的尾巴可达12.5厘米(约5英寸)长,占身体全长的2/3。

相对于身长而言,家燕长着非常长的尾巴

水禽的羽毛防水吗?

对很多种水禽来说,情况确实如此。水不仅能从鸭子的背上淌下,也会从䴙䴘、骨顶鸡、海雀、大雁和天鹅的背上淌下。这些鸟类通常会将尾脂腺中分泌的油脂,涂抹在全身的羽毛上,让自己能在水面上待更长时间。但是,长时间栖息在海上或经常在水中游动的鸟类中,有好几个科的鸟类是例外的,它们的羽毛并不能完全防水,包括军舰鸟和鸬鹚——军舰鸟离巢后,会一直待在空中,而鸬鹚在下水之后,不得不摊开翅膀,将翅膀晾干。

凤头䴙䴘和其他水禽一样,拥有不透水的羽毛

一身健康完整的羽毛还有什么优势?

一只鸟儿的总体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羽毛的质量,因为羽毛对于许多基本生理机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飞翔和热量调节。羽毛最鲜艳、最光亮的那些雄鸟,也能吸引最多的雌鸟。而且,健康的羽毛标志着鸟儿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能拥有许多健康的后代。

鸟会携带寄生虫吗?

许多鸟类身上爬满了讨厌的不速之客,比如螨虫、蜱、羽虱和恼人的蝇虫——这些寄生虫以宿主的血液、羽毛或脱落的皮屑为食。这些寄生虫一般会在鸟尚未长大、无法离巢时就盯上它们,然后骚扰它们一辈子。通常情况下它们对鸟的危害不大,除非宿主是一只病鸟,病鸟身上的寄生虫可能会多到让病鸟难以招架的地步。健康的鸟会通过定期梳理羽毛、水浴或沙浴控制身上的寄生虫数量。一些鸟类,比如松鸡,也会通过“蚁浴”驱赶寄生虫,其方法是:叼起蚂蚁,然后用它们摩擦自己的羽毛,或让蚂蚁爬满全身。蚂蚁分泌的蚁酸能杀死许多寄生虫。

雄性安第斯动冠伞鸟在炫耀它那色彩鲜艳的羽毛

史上最大的鸟

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鸟,很可能是马达加斯加的隆鸟(或称为象鸟)。据估计,隆鸟重达450千克(990磅)左右——是非洲鸵鸟的三倍多。这种鸟很可能一直生存到17世纪。新西兰的伟恐鸟更加高大,有的个体超过3.5米(11英尺多)长,但其体重只有240千克(530磅),这种鸟也在同一时期灭绝了。

隆鸟(象鸟)

羽色

鸟亮丽的羽毛是怎么来的?

一些色彩是羽毛中的色素产生的;一些色彩,比如蜂鸟散发的蓝色、绿色和紫色光芒源自蜂鸟羽毛对阳光的折射。人眼所感知到的鸟羽的颜色也会受到光线性质的影响:在日出和日落时分,鸟羽会显得更偏暖色调并且更加亮丽;而热带的烈日则会让鸟的羽毛因为过曝而显得暗淡。

为什么不同的鸟类拥有不同的羽色?

如果所有鸟看起来都一样,世界就太单调了!其实,不同羽色有不同功用。许多鸟的羽毛呈暗淡的棕褐色,这是为了自我保护、躲避天敌;有的鸟长着鲜艳夺目的羽毛,这是为了吸引配偶。有时,同一种鸟类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羽色:雄性绿头鸭的鲜亮羽毛和其配偶的浅褐色羽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浅褐色的羽毛,能让雌鸭在抱窝时不被天敌发现。

蓝喉歌鸲

雌绿头鸭

黄蓝金刚鹦鹉

大红鹳

雷鸟在春季(上)、夏季(中)和冬季(下)的羽色

鸟如何利用羽色为自己掩护?

有的鸟拥有一种“保护色”斑纹,使它们能和环境融为一体,比如:在树枝上栖息的夜鹰或者停在芦苇间的麻鳽。但许多体色鲜艳的热带鸟,比如唐纳雀和长尾鹦鹉,也能惊人地藏匿于浅绿色树丛中而不被发现。那是因为,鲜明的色彩和斑纹能够“混淆”身体的轮廓,让它们不被发现。一些会在冰天雪地中度日的鸟则会在冬天换上一身纯白的羽毛:雷鸟有三种季节性羽毛,每一种都能让它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极好地掩护自己。

为什么很多鸟长着深色的翼尖?

那是因为,黑色素让鸟羽颜色变深的同时,也让鸟羽变得更强韧。翼尖的羽毛更容易磨损,如果这个部位能拥有更加坚韧的羽毛,对鸟来说绝对是一种优势。

这只普通鹫翅膀上的深黑色翼尖,能保护它的羽毛不受损伤

为什么一些鸟长着鲜艳的羽毛?

许多鸟类,特别是小型的雀形目鸟,比如雀和鵖的翅膀上、尾巴上或尾部都长着鲜明的白色或黄色斑纹,这样的羽色能迷惑天敌:在鸟类起飞时,能帮助分散天敌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警告周围的伙伴们,危险来临了。在鸟类栖息不动时,这些斑纹通常会被遮住,使鸟类不被天敌发现,直到它们起飞。鸟类在进行求偶炫耀时,也需要鲜明的羽色。

欧金翅得名于它翅膀上的少许亮黄色羽毛

什么是“白化”“黑化”和“白变”羽毛?

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羽毛,是鸟羽中某种色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白化”是由于鸟类体内缺乏各种色素,导致鸟羽变得雪白,且眼睛和其他裸露部位呈现粉红色。“黑化”是由于黑色素太多,导致鸟羽的颜色比正常情况下更深。“白变”是由于各种色素减少,导致鸟羽发白、斑驳或褪色。“黄化现象”指的是不正常的黄色羽毛,这种情况在鹦鹉等笼养鸟中比较常见。当笼养鸟的饮食中缺乏某些矿物质时,就会出现黄化现象。有的鸟类更容易长出不正常的羽毛。此外,种群较小、基因相似的鸟也容易出现这些情况。

什么是“色型”?

“色型”指的是:在同一个野生鸟类种群中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羽色的现象,并且这些羽色不同的鸟类之间能够互相交配。比如:淡色型和深色型的短尾贼鸥,红色系和灰色系的角鸮,以及海鸦的“birdled”型也是如此。这些现象被认为是由某种遗传差异引起的,就像人类拥有不同颜色的眼睛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个体就属于不同的亚种,甚至不同的物种。具有两种不同羽色的鸟类种群被称为“双色型”种群。而那些像流苏鹬一样,具有多种不同羽色的鸟类,被称为“多色型”种群。这种现象在两大鸟类中出现得最多:在鸮形目和夜鹰目中,具有不同的色型的个体几乎占了整个种群的1/3。

白孔雀

什么是两性异形?

“两性异形”指的是同一物种雌雄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包括体形、羽色和羽毛三个方面的差异,或者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组合性差异的现象。

角鸮——灰色型

角鸮——红色型

换羽

鸟为什么要换羽?

如若不然,鸟羽就会磨损、变脏,以至于给鸟类在觅食、抵抗恶劣天气、繁衍后代方面带来麻烦——并最终威胁它们的生存。尤其是如果羽毛支离破碎,就会严重影响鸟类的飞行。鸟儿换羽也是为了拥有更鲜亮的羽毛,为求偶和繁殖做好准备。有时,新生羽毛只比原来光鲜了一些而已;但是,包括涉禽类,以及䴙䴘、潜鸟和海雀在内的许多鸟儿,都会在求偶繁殖季换上一身截然不同的羽毛。非洲的织雀和维达雀是其中两个极端的例子:雄鸟会在繁殖季换上一身别致的羽毛,并长出不可思议的长尾羽。而在其他时候,它们就是一种长有斑点的短尾褐色鸟,普通极了。

鸟怎样换羽?

新的羽毛会从鸟类皮肤的毛囊中长出,逐渐替换旧的羽毛。鸟羽通常是分批次逐渐更换的。因此,雀形目鸟,比如鸫科和莺科的鸟换飞羽时,通常会先换最里面(也是最短)的初级飞羽,由内而外依次更迭,最后换下翅膀外侧最长的羽毛。猛禽的换羽模式更加复杂,它们会先换下位于翅膀中间的一根初级飞羽,然后同时在两个方向按顺序更换羽毛。许多水禽,比如鸭、雁和天鹅会同时褪下所有飞羽。因此,在新生羽毛长出来之前,它们往往连续几周无法飞翔。

非繁殖季的长尾巧织雀

繁殖季换好羽毛的长尾巧织雀

鸟多久换一次羽毛?

成鸟每年至少都会换一次羽毛,包括某些涉禽(滨鸟),以及鸥(俗称“海鸥”)和燕鸥在内的许多鸟类一年会换两次羽毛,它们会在繁殖季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在鸟儿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它们会更频繁地换羽,有时高达一年三次(从雏绒羽换成稚羽,从稚羽换成“第一冬羽”,最后在来年春天换上成鸟的繁殖羽)。

换羽需要多长时间?

大多数鸟需要1~2个月的时间完成换羽,然而一些雀形目鸟(比如鹡鸰)却需要长达75天的时间。长途迁徙的候鸟,比如莺科和鹟科的鸟,换羽的速度通常比留鸟快,因为它们需要及时长出新的飞羽,在繁殖结束后它们得飞向南方越冬。

所有的鸟都在同一时间换羽吗?

不完全是这样,但大多数鸟会在繁殖季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中换羽。在换羽过程中,鸟儿更容易遭受掠食性鸟类的袭击,飞行能力也相对更弱(有的鸟儿换羽时根本无法飞行)。因此,大多数鸟会选择在食物最充足、可供藏身的树叶最繁茂的时候换羽。此外,它们也不会在求偶或迁徙时换羽,徒然浪费宝贵的精力。大多数候鸟会在出发之前换羽,让新长出的飞羽在旅途中派上用场。然而,一些鸟类(比如燕子和一些猛禽)会在抵达目的地后再换羽。

什么是“蚀羽”?

“蚀羽”指的是少数几科鸟类的临时羽毛。比如鸭子,公鸭会在求偶和交配后,换下所有的鲜艳羽毛,在之后的几个月中换上一身蚀羽,仿效毛色相对晦暗的雌鸭。

换上“蚀羽”的雄性凤头潜鸭

什么是“旧羽”和“新羽”?

这两个术语用于描述鸟儿换羽周期不同阶段的羽毛。在繁殖季结束时,成鸟的羽毛通常是“旧羽”。在这一阶段,为饥肠辘辘的雏鸟找寻食物的重任,让鸟羽显得非常杂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换羽之后,成鸟将拥有一身“新羽”,就像刚刚褪去雏绒羽的雏鸟一样焕然一新。

什么是“繁殖羽”和“非繁殖羽”?

这两个术语用来描述一些鸟类在繁殖季和非繁殖季所拥有的迥然不同的羽毛。然而,由于鸟儿换羽的时间各不相同,一只鸟儿可能会在求偶开始之前,早早换上“繁殖羽”;或者,它也可能在育雏时留着一身“非繁殖羽”。更让人迷惑的是,许多原本声誉不错的“观鸟指南”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坚持使用“夏羽”和“冬羽”这两个不准确的术语:在欧洲,红嘴鸥会在12月早早换上一身“夏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鸟类学家提出了新的术语,他们建议用“基本羽”(basic)代替“非繁殖羽”或“冬羽”,用“更新羽”(alternate)代替“繁殖羽”或“夏羽”。不幸的是,英国还未采纳这两个术语,大家仍在沿用那几个会引人误解的旧式术语。

“未成年羽”和“幼羽”有什么区别?

“幼羽”专指雏鸟羽翼未丰时换上的第一身“真正的”羽毛,也就是鸟儿褪去最初的雏绒羽后换上的羽毛。“未成年羽”的界限相对模糊,大致指的是一只鸟儿从幼年到成年期间换上的羽毛。对鹰和鸥这样一些大型鸟类来说,“未成年羽”也许包含五六种不同的羽毛,其时间跨度可长达数年。

天空之王

世间最大的飞鸟包括安第斯神鹫、大鸨和非洲的灰颈鸨。安第斯神鹫的体重可达15千克(33磅);雄性大鸨的平均体重为17千克(37磅);非洲的灰颈鸨的体重偶尔可达18~19千克(约40磅)。

安第斯神鹫——世间最重的飞鸟之一

感觉能力

哪种感觉对鸟类来说最重要?

除了少数例外情况,鸟类最重要的感觉是视觉。鸟儿往往有相对更大的眼睛,它们的视觉比其他脊椎动物更加敏锐。大多数鸟儿依赖视觉觅食或躲避天敌。听觉同样也很重要,特别是对鸣禽和一些夜行性鸟类(比如猫头鹰和夜鹰)而言。一些鸟类,特别是海鸟和食腐鸟,也拥有强大的嗅觉。

哪种感觉对鸟类最不重要?

味觉最不重要。大多数鸟儿只有30~70个味蕾,而人类则有9000个左右。但也有一些例外:家养的鸡有250~350个味蕾,而鹦鹉那大大的、肉乎乎的舌头上的味蕾,可达400个之多。鸟儿无法尝出甜味和苦味,却能感知咸味,因为盐分是许多鸟类的营养补充剂。鸟儿的味觉不太灵光很可能是因为大多数鸟会飞快地吞咽食物,而不是像人类一样细细咀嚼。

长耳鸮脑袋上的长“耳朵”,实际上是一簇簇羽毛

鸟的视力有多好?

和别的脊椎动物一样,鸟儿的眼睛属于构造复杂的器官:鸟眼能够加工视觉信息,随后向大脑输送信号,让鸟儿能够看到周围的世界。如果没有绝佳的视力,那么鸟儿在空中快速飞行时难免会撞上别的东西,更不用说找到食物或躲避天敌了。人们通常认为鸟儿的视力比人类更佳,事实的确如此。一些昼行性猛禽的视力的确比人类厉害得多。“厉害”指的是,它们能看清更远处的东西,视物距离是人眼的2~5倍。

游隼捕猎时需要借助其敏锐的视觉

鸟有双目视觉吗?

大多数鸟没有双目视觉。几乎所有鸟类的双眼都长在它们脑袋的两侧,这赋予了鸟比人类更宽广的视域。但正因如此,它们无法同时聚焦两只眼睛的视线(拥有“双目视觉”),而正是双目视觉让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全景并判断事物的远近。拥有更宽广的视域,有助于鸟儿找到食物、躲避天敌——一些鸟类甚至长着突出在眼窝之外的眼睛,让它们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周围的情形,比如丘鹬和沙鸡就是这样。鸟类中只有一些猛禽,比如鹰、雕和猫头鹰能拥有真正的双目视觉。双目一致向前,对它们捕猎极其有利,但无疑也大大影响了它们的视域。

白头海雕的双眼一致面向前方,它们拥有双目视觉

所有鸟都能转头360度吗?

不完全是。猫头鹰的脑袋能转动270度,因为它们颈部的骨骼具有特殊构造。对猫头鹰来说这是必需的,因为它们和别的鸟不同,眼睛无法在眼窝中左右转动。然而借助双眼位置的优势,再左右转动脑袋的话,许多鸟儿都能拥有320度的视域。此外,蚁䴕(英文为wryneck,意为“歪脖”)正如它的名称所暗示的那样,脖子和脑袋几乎都能转动360度。

猫头鹰的脑袋能转动270度

仓鸮利用夜间视力和敏锐听觉捕猎

鸟能分辨色彩吗?

可以。事实上,大多数鸟儿很可能比人类更善于分辨色彩。它们能分辨更多色调,并能识别我们无法识别的光波,比如紫外线。出众的辨色能力能帮助它们分辨食物,也解释了它们为何拥有艳丽的羽色并善于进行求偶炫耀。然而,许多夜行性鸟儿的颜色视觉很弱,但这有利于提高它们对低亮度的敏感度。企鹅的色视觉也比不上其他鸟——很可能是它们生存环境的色彩过于单调所导致的!

鸟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吗?

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在一片漆黑中,是没有鸟儿能看得见的,但仍然有许多鸟类的夜间视力比人类好得多,能在亮度极低的环境中看清物体。比如猫头鹰和夜鹰在内的好几种鸟类主要在夜间活动。其他一些包括游禽和涉禽在内的根据潮水涨落觅食的鸟类,也常常在天黑后活动。大多数候鸟也更喜欢在夜间飞行。

猫头鹰如何觅食?

这类鸟儿拥有绝佳的夜间视力,能听见小生物发出的细微声响并拥有卓越的预见能力,就像驾驶员能在天黑后凭着熟悉路况顺利开车一样。一些猫头鹰,比如仓鸮,会在障碍物较少的开阔地带觅食。其他一些猫头鹰,比如灰林鸮,常年拥有自己的一小块固定领地,对自己的领地了如指掌。因此,即便它们有时无法完全看清周围的情况,也能顺利捕猎。

游隼的视力至少比人类敏锐8倍

哪种鸟的视力最佳?

人们常说,游隼等一些猛禽的视力比人类敏锐8~10倍。这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毫无疑问,猛禽的视力比人类敏锐得多。也许从某些方面来说,其视力堪称世间各种生物中的王者。

鸟有耳朵吗?

是的,鸟儿像我们一样,长着发达的内耳,尽管它们没有人类或其他动物那样肉鼓鼓的外耳郭,只在脑袋两侧的羽毛中长有两个小小的耳洞。顺便一提,猫头鹰的“耳簇”根本不是什么耳朵,也许那不过是进化出来的伪装。

鸟的听觉灵敏吗?

总的来说,非常灵敏。鸟儿的视觉是感官中最灵敏的,但大多数鸟儿也拥有灵敏的听觉。对鸣禽来说,听觉显然更至关重要,因为灵敏的听觉能帮助它们找到配偶。与人类相比,鸣禽能辨别更复杂的声音,它们能将音符序列“减速”,依次解读信息。猫头鹰也拥有让人难以置信的听觉:它们的一只耳朵的位置比另一只略低一些,因此它们拥有“双耳听觉”,能让它们在完全的黑暗中准确定位猎物的位置。

苍头燕雀能听到人耳无法企及的高音

鸟能听到的音频范围有多大?

总的来说,鸟类能听到35赫兹至略低于3万赫兹的声音(赫兹为音频单位,数字越高则音高越高)。人耳能听到的音频范围是20~20000赫兹,略低于鸟类。然而,一些鸟类的听力范围要小得多,大多数鸟儿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100~200赫兹至3000~18000赫兹。但是,一些鸣禽(比如苍头燕雀)却能听到高达29000赫兹的声音。

庞大的双翼

据记载,世间翼展最长的鸟是漂泊信天翁,最长达3.6米(近12英尺),然而其实漂泊信天翁和皇信天翁中的有些鸟翅膀还可能更长。若论翅膀总面积,冠军则属于翼展3米(近10英尺)长的安第斯神鹫。然而,当今世界的巨无霸和一种泰乐通鸟属(Teratornis,意为“怪鸟”)的史前普通鵟一比,立刻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种史前普通鵟也曾是最大飞鸟中的一种。这种生活于更新世(100多万年前)的巨鸟翼展超过7米(23英尺),体重约为80千克(175磅)。其化石只在美国洛杉矶的拉布雷亚沥青坑中出土过。

漂泊信天翁拥有鸟类中最宽的翼展

鸟的嗅觉灵敏吗?

有些鸟的嗅觉极为灵敏。海燕之类的海鸟,能嗅出远在25千米(16英里)之外的食物的气味。出海观鸟的人们会利用这点,把臭烘烘的鱼类内脏混合物作为鱼饵撒在水面上,吸引这些鸟。一些食腐鸟类,比如红头美洲鹫,也会利用嗅觉找到藏在密林深处的腐肉——然而旧大陆的秃鹰并没有如此发达的嗅觉,它们主要依赖一双锐眼,在广袤的热带稀树大草原上觅食。其他一些嗅觉最灵敏的鸟类包括新西兰的几维鸟在内的夜行性鸟类,它们利用长在喙尖上的鼻孔寻觅躲藏在地面下的猎物。

红头美洲鹫拥有高度灵敏的嗅觉

鸟的触觉怎么样?

有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还有许多事实有待发现。但我们已知的是,一些鸟类会利用嘴尖上敏感的神经末梢或舌头觅食,比如鹬等涉禽会把鸟喙戳入泥水中觅食;还有啄木鸟,它们会从树干中挖出虫子。

彩鹬将长长的喙戳入泥水中觅食

鸟怎样保温?

鸟儿会用各种方式保温。大多数鸟儿会抖松羽毛,形成一层中空的隔热层。有的鸟则会在鸟窝中挤成一堆,利用彼此的体温取暖。食物同样至关重要:一只饥寒交迫、瘦弱不堪的鸟比一只肥壮、健康的鸟更容易被冻死。

为何水禽不会被冻坏?

鸭、雁等水禽面临着特殊的挑战:浮在冰水上如何保暖。它们会通过减少双腿和双脚的血液供给最大化地减少热量流失。它们脚上的神经末梢也相对更少,因此并不会感觉到寒意。

小即是美

世间最小的鸟是古巴的吸蜜蜂鸟,它们的体重介于1.6~2克(1/15~1/12盎司),身长只有5.7厘米(2.25英寸)左右,而喙和尾各占了身长的一半。世间最小的雀形目鸟类有两种:黑冠侏霸鹟和短尾侏霸鹟,它们的身长都只有6.5厘米(2.5英寸)。世间最小的海鸟是小海燕,它们在加利福尼亚湾一带繁衍,身长只有13~15厘米(5~6英寸),体重不足28克(1盎司)。

世间最小的猛禽是东南亚的小隼,包括红腿小隼、黑腿小隼、白额小隼和菲律宾小隼,它们的身长介于14~18厘米(5.5~7英寸),体重只有30克(1.05盎司)左右。

世界上最小的不会飞的鸟类是荒岛秧鸡,它们分布于同名的南亚岛屿上。这种鸟只有13厘米(5英寸)长,体重仅有34克(刚过1盎司)。

吸蜜蜂鸟——世间最小的鸟类

红腿小隼是世间最小的猛禽之一

睡眠

鸟怎样睡觉?

像我们人一样,鸟儿也会睡着,有时打个瞌睡,有时大睡一觉。但鸟儿为何喜欢把脑袋埋在翅膀中睡觉,这至今仍是个谜。事实上,大多数鸟儿睡觉时不是转过脑袋,把脑袋埋在肩膀的羽毛中,就是缩起脑袋,把脑袋垂在肩上。

鸟在哪里睡觉?

鸟儿需要找到安全的地方睡觉。因此,雀形目的鸟儿常常在隐蔽的树枝或小枝条上睡觉(啄木鸟会紧紧攀附在树干上睡觉);水禽不是在水面上歇息,就是在附近的岸边(特别是小岛上)睡觉;猎禽藏身于茂密的植被中睡觉以躲避天敌。鸟类中在空中时间最长的雨燕会在高空休息,在飞行中睡觉。还有许多鸟儿喜欢群聚而眠,这样能安全地躲避天敌,在寒冬还能互相取暖。正因如此,鹡鸰这种相对离群索居的鸟类,会在寒冷的夜晚群聚而眠,数量可达上百只之多。

鸟是站着睡觉的吗?

是的,或者站在地上,或栖息在大大小小的树枝上。许多鸣禽、涉禽,特别是火烈鸟这样的鸟类,会轮番用一条腿站着睡觉,它们这样做很可能是为了在寒冷的天气中保存身体热量。

火烈鸟把脑袋埋在羽毛中睡觉

鸟在什么时候睡觉?

像人一样,大多数昼行性鸟类会利用天黑的几个小时睡觉,因为它们很难或根本无法在夜间找到食物。大多数夜行性鸟类(比如猫头鹰和夜鹰)则恰恰相反,它们选择在白天睡觉。但许多鸟类,特别是鸭子和鸻鹬类的水鸟,会在无法觅食的涨潮时段睡觉。

北美小夜鹰是少数几种能降低体温并进入冬眠状态的鸟类之一

鸟睡觉时为什么不会从树枝上掉下来?

人们通常以为这是因为树栖鸟类会抓紧树枝、自动收缩肌腱以免从树枝上掉下来,即便在熟睡时也是如此。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这也许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平衡能力非常好。

鸟会冬眠吗?

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许多鸟类都会冬眠,而燕子等夏留鸟会在池塘底部的淤泥中越冬。但19世纪和20世纪的诸多观察研究充分证明,这一推测并不准确。随后在20世纪40年代,又有了一项惊人发现:人们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处岩石裂缝中发现了一只正在休眠的北美小夜鹰——一种美洲的夜鹰。一些研究表明,这只鸟儿正在冬眠,它的体温从正常的40℃降至10℃。现在我们得知,北美小夜鹰能在长达100天里连续保持这种状态。其他鸟类,比如某些蜂鸟和雨燕,也能暂停绝大部分身体机能,进入冬眠状态,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死亡

鸟能活多久?

短则几个小时,长则与人类寿命不相上下,具体取决于一只鸟儿的属种,还有它可能面临的危险。许多鸟儿会不幸早夭,有的是饿死的,有的是遭到了天敌袭击。如果一只鸟儿安然度过了生命中的第一年,那么其寿命一般取决于它的属种:大多数鸣禽能活2~10年,涉禽能活5~10年,猛禽能活5~20年甚至30年。鹦鹉和海鸟是鸟中寿星,大多数能活20年以上,其中有的寿命甚至能超过半个世纪。人工饲养的鸟儿相对而言更加长寿,因为它们没有天敌也不愁没有吃的,一些鸟儿甚至能活上百年。但能“颐养天年”的野生鸟儿可谓少而又少。

许多庭院鸟类,比如这只知更鸟,就惨遭家猫的猎捕

每年死亡的鸟占多大比重?

通常占总数的1/3~2/3,但死亡率因物种而异,并受到环境条件(比如冬季的气候)或食物多寡的影响。海鸟的年度死亡率很低(5%~10%),而小型雀形目鸟儿的年死亡率有可能高达75%。

鸟是怎样死亡的?

各式各样:有的鸟儿是自然死亡的,有的是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影响而死亡的。疾病、食物匮乏和遭到捕食,是三大天然杀手。而非自然死亡有可能是以下因素导致的:遭到人类捕猎、毒杀或误服中毒、被建筑物及机动车辆撞死等。而惨遭家猫毒手,是庭院鸟类的最大死因。据预测,英国每年被家猫咬死的鸟儿,有2800万~7500万只;而在美国则高达1亿1800万只。

鸟会生像人类一样的疾病吗?

会。许多鸟儿患有人类常见疾病,包括:流感、肺结核、肉毒杆菌中毒和沙门氏菌中毒。有时,疾病会在不同鸟类间传染,比如鹦鹉热(一种细菌性疾病),还有最近暴发的西尼罗河病毒和禽流感,这些鸟类疾病都有可能引起人类死亡。

为何我们很少看到死去的鸟?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鸟死亡,但我们看到的鸟的尸体却寥寥可数,简直让人诧异。这是因为:许多鸟的死亡地点远在人类视线之外;有些鸟遭到天敌捕食,而那些家伙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罪证。此外,鸟的尸体很快就会腐烂、分解,特别是天气暖和的时候。

智力

鸟有多聪明?

用“长着鸟脑子”这个措辞来形容一个人愚笨,对鸟儿来说是不公正的冒犯,因为它们多半非常聪明。鸟类的聪明才智体现在觅得食物或长途飞行而不会迷失方向上面,尽管这些智慧无法和人类的智慧相提并论,因为这些行为大多数是“程序化的”。然而,经过训练的鸟儿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有的甚至会使用工具(见此处)。

鸟是如何学会做一些事情的?

幼鸟通过观察并模仿亲鸟,学会了觅食之类的基本生存技能,当然本能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即便将一只雄鸟与族群隔离,它依然会鸣叫,如果能听到其他雄鸟的鸣叫声,它的歌声会更加动听。鸟儿也会不断尝试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如果鸟儿吃下了某种昆虫或植物后感到不舒服,它们以后就不会再吃这种东西了。同样,鸟儿也会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学习。比如,银鸥学会了把软体动物砸向坚硬的表面,目的是砸碎它们的外壳,吃里面的肉。还有,蓝山雀会啄开牛奶瓶上的铝箔纸,喝里面的牛奶。

小天鹅从亲鸟那儿学会了如何觅食

鹦鹉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鸟类之一

鸟会数数吗?

鸟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会数数。人们常常以为狗、马、聪明的鸟儿(比如鹦鹉)等宠物都会数数。然而实验表明,动物数数表演要么是宠物主人设下的巧妙骗局,要么就是对主人布置的任务的无意识反应,比如,如果动物恰巧命中了“正确”的数字就能休息一会儿。

乌鸦(比如这只日本的乌鸦)会开动脑筋、找到食物

鸟会解决复杂的问题吗?

通常人们认为鸟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不上老鼠、松鼠等动物。然而这大多基于某些来自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它们的实验对象往往是鸽子,但鸽子也许并不是最聪明的鸟儿。一些更深入的研究表明,某些鸟类,特别是乌鸦和鹦鹉,为了获得某种奖励,常常能解决复杂问题并完成多重任务,比如走出迷宫或沿着特定的路线前进等。但关于野生鸟类智商最令人诧异的发现,也许来自日本。人们观测到,在日本的一些城市中,乌鸦会趁红灯亮起时故意把胡桃放在马路中间,然后坐等汽车或卡车碾碎胡桃。等到红灯再次亮起时,它们会再次俯冲到马路中间,衔起桃仁并一口吞下。

鸟会使用工具吗?

不少鸟儿都会使用工具,通常是为了觅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拟䴕树雀,它们常常用小树枝或仙人掌的棘刺,把昆虫从缝隙中引出来,或直接把它们撬出来。新喀鸦则更加厉害,它们会把小树枝制成适合的工具,把幼虫从树干中撬出来。同样,一些以捕鱼为生的鸟儿,学会了使用诱饵来提高成功率。比如,美洲绿鹭会故意把昆虫或小块面包扔在水面上吸引鱼儿,然后它们会用匕首一般锋利的嘴巴捉住上钩的鱼。一些鸟类会利用坚硬的物体作为工具以获取食物,比如:用石子砸开蛋壳(白兀鹫就是这样砸开非洲鸵鸟蛋的);或者把食物砸向坚硬的表面(鸥会将贝类砸向混凝土地面,胡秃鹫会从高空甩下骨头)。鸟类的这一行为已经演化成了传奇故事:据说曾有一只老鹰突然从高空扔下一只乌龟,刚好砸在了埃斯库罗斯光秃秃的脑门上,这位著名的希腊剧作家就这样丢了性命。这只“老鹰”更有可能是一只胡秃鹫(尽管这个故事中并没有提到这只鸟儿和剧作家有什么仇怨)。

为了吃里面的肉,鸥经常将贝类砸向坚硬的岩石

蓝山雀是怎样学会开牛奶瓶盖的?

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英国的各家送奶公司开始在牛奶瓶上使用铝箔盖,使牛奶能在送到各家各户后继续保鲜。没过多久,蓝山雀这种敢作敢为的鸟儿,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只需在铝箔纸上啄出一个口子,就能喝到瓶内新鲜美味的牛奶。人们最初发现并记录这种现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时,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英国蓝山雀都学会了偷喝牛奶。这种行为的普及速度非常快,因此,一些科学家宣称,这就是“拉马克遗传”(Lamarckian Inheritance)的一个范例。根据拉马克遗传理论,父母学会的小诀窍能通过基因传给后代。然而,真相也许更加震撼:蓝山雀是一种群居鸟类。小蓝山雀目睹了亲鸟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和反复尝试,它们也掌握了啄铝箔纸的诀窍。有趣的是,尽管个别知更鸟也学会了这一诀窍,但它们的行为却没有在所有知更鸟中扩散,因此这种行为很快就消失了。这是因为,知更鸟不太喜欢群居,所以没有机会把这一诀窍代代相传。遭到客户投诉后,牛奶公司首先尝试的是加固这些铝箔瓶盖,但鸟儿啄得更狠了!最后,由于包装设计和购物习惯的改变,送奶入户的服务越来越少,蓝山雀吃免费美餐的好日子也就这样到头了。

蓝山雀会啄开牛奶瓶,偷喝营养丰富的牛奶

鸟有感情吗?

当你看到鸟儿在空中上下翻飞鸣禽高歌,或者鸟妈妈形单影只地守在死去的雏鸟身旁久久不肯离去时,你一定会觉得鸟儿也有类似人类的感情。但把“快乐”“悲伤”这样的词语用在人类之外的其他动物身上,会引发许多问题。很多生物也有“玩耍”“求偶”或“侵犯”等行为,但我们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在它们表现出这些行为时,就一定像人类一样会喜怒哀乐——我们甚至无法确定,它们究竟有没有感情。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派认为,动物行为纯粹是机械的(比如,小动物们一起厮闹玩耍只是学习捕猎的一种方式);另一派认为,鸟儿和其他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感觉,尽管它们的感情和人类并不完全相同,但具有相同的生物必然性。亚历山大·斯凯奇(Alexander Skutch)的《鸟类的大脑》(The Minds of Birds)一书,强烈支持第二种观点。他总结道,“长久以来,我们大大低估了鸟儿的智能……鸟儿的智慧,堪称自然界中最伟大的奇迹之一”。许多人都赞同他的观点。

情侣鹦鹉鸟如其名,感情非常丰富

老寿星

世界上最长寿的野生鸟是一只雌性的黑背信天翁,在1956年被人们套上脚环时它已经成年,当时它至少有5岁。在本书写作时,它至少有64岁。科普兰岛上的一只大西洋鹱,1953年被人们套上脚环时已成年,而2003年人们再次看到了它的踪影,也就是说它至少有55岁了。20世纪50年代在苏格兰奥克尼被套上脚环的暴风鹱,44年后又被人们发现了,它也已经活了50年左右。世界上最长寿的笼养鸟是一只葵花凤头鹦鹉,名叫“小凤”。1982年,它在伦敦动物园去世时至少已有80岁高龄。

葵花凤头鹦鹉是世间最长寿的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