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银行贷款监管成本高
国有银行大规模收缩贷款,贷款权限上收,农村信用社自身困难重重。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即银行规模越大,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越低。一方面,银行认为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平均风险高;另一方面,大银行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大银行往往更喜欢选择贷款给大企业。
农村信用社本来是支持县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信用社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这极大削弱了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产权结构不合理。作为一种不规范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差距大,经营管理很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缺乏自律。二是不良资产率高。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不良资产高达250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远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是经营规模扩大困难。作为地方性、区域性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面对企业提出的更大规模资金要求,显得力不从心。四是经营目标混乱。农村信用社是官方安排的金融组织,实质上是中央和地方利益制衡的结果,是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银行,专门服务于地方集体制所有制企业,政府的干预明显,随着地方集体制所有制企业数量规模的锐减,信用社贷款规模也在萎缩。
2.贷款原则不匹配
银行在审批和发放贷款时有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原则,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由于其资本结构及经营特点,往往存在“急、频、少、繁、险、高”等特点,所以银行往往不愿冒高风险将资金投放给中小企业,而更愿意将资金贷给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等资金需求大且稳定的企业,个别银行还内部规定对于注册资金达不到一定标准的中小企业不予贷款;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往往时效性要求较高,而国有商业银行放贷权限需根据贷款额度层层审批,手续复杂,条件苛刻,效率低下,这也往往使得中小企业经营者无法耐心等待银行耗时数周乃至数月的审批流程,从而放弃选择银行信贷方式来解决融资问题。据统计,我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及建设银行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达到9600亿元,但在9600亿元的新增贷款中,非国有经济贷款仅新增120亿元,中长期贷款几乎为零;201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7.47万亿元,其中非国有经济中长期贷款几乎为零。
3.逆向选择和市场失灵
一般情况下,银行要获得中小企业贷款的预期利润,取决于贷款回报多少和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分布。正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的预期利润,将决定和影响金融机构的预期利润。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量是由贷款供给的利息高低决定和影响的。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如果其对融资企业信息完全对称,就可以根据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确定不同贷款利率或担保费用。
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银行只能判断所有中小企业贷款共性上的一般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作为经济主体,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及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办理征信,加之担保能力弱、抵押资产品质不高、单笔借款数额较小、借款笔数多和手续复杂等,因而金融机构认为对中小企业融资是风险大、成本高、赢利少。一般金融机构更愿意与那些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发生融资业务,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因此,中小企业难以从一般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
征信系统不完善引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羊群行为。中小企业知名度不高,即使发行股票、债券也难以上市,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也有较大障碍。这样,在金融体制中,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都存在壁垒。这样,如果金融机构采用增加利息或担保企业增加担保费用的方法,融资市场就将面临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直接结果是扭曲融资市场的供求均衡,形成和扩大“麦克米伦缺口”,此时的市场不再是最优的资源配置,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市场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