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东方宗族礼法一体的皇权文明,西方与神权对立共存的皇权文明,是人类各族群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冲突融合、交流争鸣、探索磨合后做出的一种历史选择。
在中国王权文明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多数帝王也会像爱惜家一样地爱惜自己的国家,为了江山永固,励精图治,招揽天下英才服务自己的国家。中国王权文明期是很风光的,例如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500年前为50%以上,特别是公元401年到公元1000年为71%。这也就是说,在公元1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史中,中国不是相对领先而是绝对领先于世界各国,不仅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自信、自豪,也使现在的中国人感到光荣、振奋。
古老东方的氏族文明、父权文明、王权文明时期,架构了自成体系的礼法文明:礼法文明的传承足以证明华夏文明在中国的深厚历史根基,在历史的无数次冲击和碰撞中只实现了有限的交融,自始保持着传统氏族文明的社会组织模式,延续着氏族—宗族—家族的传承。这种漫长的农耕氏族文明形成的熟人社会和自治模式,构建了完整的宗法社会组织模式,无论政治社会、经济社会还是宗法社会,都像是宗法家庭的扩大或变异,都不自觉地比附宗法家庭模式,这成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结成生活群体的主要形式或基本形成,同样形成了充满宗法特性的规则构架。
礼法文明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早年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公元1500年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随后又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而中国背负着厚重的封建积垢,由发展走向衰落。两次鸦片战争的结局,使国人和部分统治者从自我陶醉的梦幻中惊醒。
《人类命运》的第一至第四章阐述的是人类命运的前天,第五章则写的是人类命运的昨天,揭示了资本的野心和冷酷,控诉了帝国主义的瓜分世界之争和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人类千辛万苦、生生死死走过了百万年,却仿佛轮回到一个极其缺乏安全感的今天,人类到了必须自律的悬崖尽头。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出于时代的需要,人们总会不断地从历史中寻求启示,并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第六章则阐述的是从昨天到今天和明天,对现实背后的隐患进行揭示,以唤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作者以一种超前的、有预见的眼光和心态,以“理想秩序追梦”为题,叙述了人类谋求美好的明天的种种探索,歌颂了东方醒狮的创举,向站在新十字路口的人类提出警醒和忠告,当前摆在人类面前有着贫困危机、自然环境容量危机、人类文明自毁危机和人类综合焦虑危机等四大“拦路虎”。作者认为:“人类的明天是不是美好,人类的命运何去何从,取决于人类自己能不能彻底冲破局限性,更加多维地思考和认知,更加完整地评估和反思,更加谨慎地求证和行动,放慢脚步才可能真实有意义地踩稳每一步”。作者独到的思考和简明的阐述,以及精妙睿智、辩证平实的语言,更加给人哲学深度的启迪。《人类命运》,不仅是东方人写的“人类简史”,也是一部新颖而简明的“百科全书”。虽然,人类的命运没有标准答案,作者也不可能给出什么明确结论,更多的只是开阔人们的视野和启发思考,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努力是非常可贵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每一个成员应具有自尊、自信、自豪并为之献身的精神风貌,当信仰、生存、地位受到威胁而产生危机感或不安全感时,就应对现实背后的隐患进行揭示,以唤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采取对策措施,防患于未然。《人类命运》是丹溪草先生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以一种超前的有预见的心态、发自内心的呐喊,以唤起国人甚至地球人的觉醒。
人类是智慧的,会在灾难中成长。“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余又记起屈原在《离骚》中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作者、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