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角下低碳经济理论与测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2.2 低碳经济实现途径研究综述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研究,即研究如何发展低碳经济问题。毋庸置疑,各国基本国情不同,其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也存在差异。总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

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指出:英国将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与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把英国变为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奥巴马出任总统后,提出新能源政策,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设立国家建筑物节能目标,预计到2030年,所有新建房屋都实现“碳中和”或“零碳排放”。

相比较而言,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研究起步较晚,付允和马永欢(2008)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并从节能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设立碳基金等方面提出中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姬振海(2008)通过对河北省碳减排潜力的量化分析,发现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低碳经济和清洁发展实现的两种基本途径。冯之浚和牛文元(2009)发现:政策、技术和资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三大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政策,他们总结提出以“五个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观点,这“五个创新”分别是指观念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消费方式创新和管理创新。

杨淑霞和汤明润(2010)在界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分类研究,并提出在选择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应综合考虑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能源结构、资源特点、产业状况、发展方式、地理位置等因素。陈柳钦(2010)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体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等。解振华(2010)强调尽管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但是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实现路径也不尽相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紧密结合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周艳和王子龙(2011)在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缺陷的基础上,设计出中国低碳经济的三种发展模式,即“政府—企业—市场”“能源—环保—经济”“社会—经济—生态”三位一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应加大鼓励性制度建设、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设立碳产品税制、发展碳金融市场等制度安排。

陈浩和付皓(2013)认为对低碳经济的准确定义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过多的首要义务,需从低碳经济的本质层面着手研究。郑洁和翟胜宝(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首先应从相关低碳政策和税收政策的角度进行开展,通过税收的优势来促进社会民众实施低碳行为。罗小芳(2016)研究现有的制度体系,认为以目前的制度体系很难在推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取得成效,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因此急需推动制度创新,研究和完善机制,进而形成体系。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法宝。夏太寿和李淑涵(2018)认为低碳经济不仅要在制度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要高度重视科技的推广使用,能够让各产业领域把低碳技术快速普及。作者按照区域划分,对各地区的低碳情况作出总结,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关建议。贾林娟(2014)提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靠全方面的统筹协调,其中,民众的环保意识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2)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主要集中在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研究,国外学者探索了城市主要碳排放的来源、城市生活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Bryn Sadownik(2002)、HoChin Siong(2007)立足本国现实条件,从城市碳排放量的构成角度,分析出制约城市低碳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建筑、交通、产业、消费的碳排放趋势,并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的可能模式。Edward(2008)系统地研究了城市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及其应用分析,从碳排放的经济学角度对美国10个典型大城市中心与郊区单位家庭采暖、交通、空调及生活能耗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比较而言,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在理论体系、规划建设时间等方面目前处于探索前行的阶段。辛章平和张银太(2008)从社区层面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低碳社区的建设模式等途径。仇保兴(2009)从城市发展历史和当前的资源环境形势角度,提出以低碳生态城市作为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目标具有必然性,并且中国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众多的城市发展形态等方面具备优势。刘文玲和王灿(2009)结合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总结出四种发展模式,即综合性“低碳社会”目标型、低碳产业拉动型、“低碳支撑产业”型、示范性“以点带面”型,并指出低碳产业、低碳示范区、低碳理念的重要性。佟新华和孙猛(2010)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上升。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促进低碳行业的不断发展将是中国低碳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庄贵阳和周枕戈(2016)根据城市市情,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通过规划技术与解决方案,对城市发展转型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即对低碳战略目标、发展规划、重点部门(行业)行动方案进行全景式描述。

林莉杉(2011)认为低碳城市是既要有政府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目标,又要依靠城市居民充分落实低碳生活的行为特征,两者同时运作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其中,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活包括了城市的产业结构、交通工具、城市建筑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等方面。梁雪和赵默(2013)认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低碳城市应该包括具体的特征,即城市的碳排放比例逐渐降低,充分的碳生产力,无污染的能源结构,绿色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各产业链拥有完善的碳排放监测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城市居民拥有较高的低碳意识。付允等(2008)提出发展低碳城市的四个关键是在基底低碳,产业结构低碳,行为方式低碳和制度支撑低碳。刘志林等(2009)认为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手段,最终达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的目标。

在对低碳城市的研究方法上,大多数学者采用定量分析法,少数学者使用定性分析。王志强等(2014)通过以实地调研的数据为基础,结合使用优劣势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宋涛(2007)通过对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量进行定量的长期协整分析,得出了两者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关系。于文静(2012)基于不同的视角,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角度对济南市低碳城市路径做出分析,发现济南市微观层面由两大类组成,即家庭低碳生活和企业低碳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注重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构建公交导向的低碳交通体系等是今后济南建设低碳城市的重点。永琴(2014)认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四大关键在于碳约束的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城市布局由粗放非均衡向集约均衡转变,城市建设由线性规划向循环模式转变。针对这四点,笔者给出了完善城市绿色发展的制度设计、鼓励和扶持绿色科技创新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