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体经济
(一)国内生产总值
2022年中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GDP同比增长3%,虽然与5.5%的年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但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总体来看,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端良好,第二季度中国经济达到2022年度底部,随着疫情逐渐好转和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越过谷底,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相对于第二季度实现大幅回升,第四季度受国内疫情高峰影响经济增速再度放缓。
具体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平稳开局,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同比增长4.8%。第二季度受国内疫情反复的影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严峻,经济受冲击较大,但随着疫情好转,叠加国内稳增长措施密集出台,稳增长政策作用持续显现,经济基本面逐渐得到修复,第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第三季度国内疫情对宏观经济的扰动再现,国内外需求偏弱,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各项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助力国内经济基本面持续修复。第四季度随着国内疫情政策完全放开,国内各地疫情陆续迎来一轮高峰,感染人数大幅增加,国内消费和生产受到较大影响,疫情对宏观经济的扰动加剧。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环比上涨1.3%;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2464亿元,同比增长0.4%,较第一季度下降4.4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07627亿元,同比增长3.9%,较第二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35508亿元,同比增长2.9%,较第三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见图1-1)。国家财政货币政策逐渐发力,推动2022年1—2月经济各方面指标稳中向好,为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奠定了有利基础。3月和4月,国内疫情散点式暴发,防疫形势相对严峻,防疫措施加强、升级,对国内供需两端均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地缘冲突持续,大宗商品市场波动频繁,全球经济衰退预期、海外需求不确定性加大,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5月和6月,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多地陆续解除全域静态管理,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同时稳经济政策继续加码,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逐渐修复,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逐步回暖的态势。第三季度经济受疫情散点多发、高温限电政策以及海外需求持续收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一揽子稳经济政策陆续出台,8月以来各项稳经济措施效果显现,经济增速稳步回暖。第四季度以来,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显现,海外需求总额持续收缩,11月、12月国务院防疫二十条新规和“新十条”规定陆续颁布以后,国内各地疫情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加剧。
图1-1 中国GDP当季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从三大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同比增速受疫情影响较大。如图1-2所示。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同比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同比增长2.3%。
图1-2 三大产业累计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如图1-3所示,从三大需求来看,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0.98%,资本形成总额拉动1.50%,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0.51%,全年经济增速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相比较而言,出口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作用较小。
图1-3 三大需求对GDP累计同比拉动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疫情对服务业影响显著,导致第三产业贡献度和拉动比例显著降低。按照官方统计数据,202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9%和52.8%。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22年三次产业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9.8%、49.4%和40.70%,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9个、1.48个和1.22个百分点。受国内疫情散点式暴发、疫情防控措施强化升级的影响,居家办公和公共场所限流导致人口流动明显减少,第三产业受影响较大,相比2021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下降3.23个百分点。如图1-4、图1-5所示。
图1-4 三大产业贡献率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图1-5 三大产业对GDP累计同比拉动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二)供给端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一季度累计同比增长6.5%,前二季度累计同比增长3.4%,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3.9%,全年累计同比增长3.6%,三年复合增长5.3%,工业产出持续增长。可以看出,在新冠疫情、美元加息和俄乌冲突三大利空因素共振影响下,叠加内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通过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加大财政支持,支撑企业生产稳步恢复,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在第一季度稳中有升,之后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179.6亿元,同比下降3.6%,企业效益有所下滑,但结构继续改善,部分中下游行业利润回升明显。
综合而言,2022年全国工业生产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疫情扰动频繁,稳增长纾困措施持续发力,工业生产剧烈波动。第一季度,工业生产在前期稳增长政策发力下实现超预期增长。2022年1—2月尽管疫情多点散发以及存在高基数效应,但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叠加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和精准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工业增加值实现了超预期增长,同比增长7.5%。然而,3月突发疫情较快传播,受影响城市范围较广,防控政策也由“精准防控”转为“从严从紧”和“用最短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低于上年同期的两年6.2%的平均增速。第二季度,在疫情冲击影响下,工业生产经历了先入低谷后迅速回升的过程。4月疫情对短期供给造成超预期影响,受物流环节受阻、库存消耗和企业停工停产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2.9%,较3月下滑7.9个百分点。5月随着疫情好转、供应链修复和物流环节重新打通,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0.7%的正增长,好于市场预期。6月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好于2020年可比时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第三季度,政策支撑下工业生产恢复明显。7月,尽管存在上年洪水、疫情、限电限产等造成的低基数,但受地产行业超预期下行和保交楼风波的影响,工业同比增长3.8%,较上月有所放缓。8月,尽管受高温、限电等因素的扰动,但稳增长力度加大,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较上月上升。9月,受前期高温限电环节后赶工的提振,叠加上年同期限电限产造成的低基数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较上月继续改善。第四季度,疫情再起,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因此拖累工业生产。10月,尽管财政政策发力支撑工业生产,但受高基数、疫情再起和地产低迷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较上月回落较大。11月,受疫情扩散影响,叠加地产、出口继续下行,工业生产压力增大,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较上月继续回落。12月,疫情冲击叠加节前返乡前置造成劳动供给减少,生产活动因此受到影响,但整体可控,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其中制造业受到影响显著大于采矿业、公用事业、高技术制造业等相对资本密集的行业。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6.5%、3.4%和3.9%,如图1-6所示。
图1-6 工业增加值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第二,制造业增加值贡献持续回落,致使工业产出增长放缓。从工业产出的三大部门来看,处于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增加值在2022年年初贡献最大,其中高技术产业更是亮点,但随着疫情反复冲击叠加地产行业下行,其贡献逐渐回落,也致使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2021年,在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工业产出增速已基本恢复至高位,因此2022年在高基数效应、疫情反复、地产下行和高温限电限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业生产受到冲击。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拖累工业增加值同比表现(3.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拉动工业增加值同比表现,如图1-7所示。
图1-7 三大门类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第三,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和国有企业增长较快。202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0%,私营企业同比增长2.9%(见图1-8)。股份制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生产中依旧发挥了引领拉动作用。高基数效应下,受疫情冲击影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的同时也拖累了整体工业增加值表现。
图1-8 中国分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第四,产业结构继续调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稳健。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同比增长7.4%、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3.8个、2.0个百分点,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加大,新经济对整体经济的引领作用显著。
2021年我们预判2022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第一季度受春节效应和低基数效应影响将有较大跃升,处于高位,之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增速会自高点触顶回落,逐季下降,逐渐收敛至平稳增长状态,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3.3%。从趋势上看,与2022年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数值上略低于实际增速,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在估计时较为保守,对第一季度工业实现超预期增长估计不足,同时对于突发因素“俄乌冲突”的预判不足。
(三)需求端
1.消费
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0.2%,低于2021年12.7个百分点,增速在5月到达最低点后缓慢回升,10月又开始了第二轮下滑,整体呈现急降缓升趋于平稳的走势。其中,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上半年同比下降0.7%,前三个季度同比增长0.7%。从单月增速来看,3—5月同比增速处在负数区间,4月到达最低点后逐步回升,10月增速再次由正转负,整体呈现先降后升再小幅下降的走势。如图1-9所示。
图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综合而言,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受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局部规模性反弹的影响,全年消费增速表现出急降缓升的走势特征。2022年年初由于疫情好转,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相对宽松推动了餐饮等服务类消费回暖,同时居民出行受限减少提升了购车需求,使得消费恢复有所加快,形成了年内最高点。从3月开始,新一轮疫情持续蔓延,直至6月才有所好转,其间波及了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最严重的时候整个4月上海都处于封禁状态。这一方面导致餐饮、旅游等服务类消费继续承压,且严格防疫政策下对交通、物流的管制也抑制了线上消费;另一方面,疫情扩散导致失业率上升,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月达到近两年内峰值6.1%(见图1-10),同时疫情反复降低了消费者对就业、收入及消费意愿的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从4月开始急剧下降后至今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见图1-11),居民收入下滑以及消费预期转弱致使消费需求减少,从而拉低了消费增速;另外叠加2021年同期高基数效应使得2022年3—5月消费增速大幅下滑。从6月开始,疫情总体有所好转但局部地区反弹接连发生,伴随密集促消费政策的出台,消费增速虽有所回升但恢复速度较为缓慢,11月开始,由于疫情防控政策的转向,疫情在年底迎来一次集中暴发,对消费产生短期扰动,从而导致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图1-10 城镇调查失业率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图1-11 消费者信心指数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第二,消费呈现明显分化。从整体来看,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消费呈现明显分化。如图1-12所示,截至2022年10月,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个百分点,这一差值自3月疫情再次扩散以来有明显扩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对灵活就业的、聚集在中低技能服务业的中低收入群体冲击更大,使其收入大幅下降,从而导致消费领域出现明显分化。从细分品类来看,不同商品的消费也存在明显的分化。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等必选消费品受疫情冲击较小,增速较为平稳,但服装鞋帽、化妆品类等可选消费品增速随疫情波动明显(见图1-13)。疫情的长期存在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必选消费品由于缺乏弹性,整体消费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但是可选消费品受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较大。另外,受地产行业低迷、商品房销售持续下降拖累,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关联产业消费同比一直下滑(见图1-14),至年底也未出现好转迹象。
图1-12 社会消费品及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图1-13 代表性必选消费品和可选消费品零售额当月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图1-14 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当月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第三,汽车消费成为影响消费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汽车消费增速在2022年2月短暂回暖之后,又呈现大幅下滑趋势。严峻的疫情形势导致部分车企停工停产,汽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叠加物流阻碍使得供给端承压,同时油价、车价上涨和许多企业裁员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需求端不振,汽车类零售额大幅下滑,进一步压低了消费。6月以后,在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密集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出台后,汽车消费大幅上升,带动消费超预期回升,但随着前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持续的促进汽车消费措施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在边际减弱,表现在数据上就是随着汽车消费增速的放缓,消费恢复也进一步放缓(见图1-15)。
图1-15 汽车类零售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在《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2)》中,我们预测2022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上半年同比增长8.0%,前三季度同比增长8.2%,全年同比增长7.8%。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预测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普遍偏高,主要原因在于低估了疫情反复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我们预想到疫情持续可能对服务类消费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没有预料到疫情会再一次大规模扩散,低估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消费信心转弱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总的来说,2021年对2022年各个季度消费增速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
2.投资
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高于2021年0.2个百分点,增速整体呈现逐步下滑最后企稳的趋势,如图1-16所示。分产业来看(见图1-17),2022年全年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1%,较2021年下降4.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9.4%,较2021年上升9.0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下降10.0%,较2021年下降14.4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第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为104872亿元,累计同比上涨9.3%;上半年为271430亿元,累计同比上涨6.1%;前三季度为421412亿元,累计同比上涨5.8%。
图1-16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图1-17 固定资产投资分行业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受2021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的影响,投资增速呈现逐步下滑企稳的趋势。2021年第一季度在新冠疫情基本稳定以及2020年同期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处于高位,对2022年第一季度形成了高基数效应。随着高基数效应消退,从4月开始,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增速围绕6%上下波动。
第二,投资结构出现分化。基建投资持续改善和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走弱一定程度上压低了投资增速。
一方面,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为此政府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关于科技创新的税前扣除力度,央行为制造业企业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同时监管部门鼓励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这些都支撑了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维持高增长。
另一方面,在财政前置、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进度明显加快,以及在新增60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基础上依法用好2019年以来结存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等多重政策作用下,基建投资增速不断加快。
然而,尽管2022年房地产市场持续释放了一些宽松的信号,比如因城施策、合理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贷款利率,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但受“停贷潮”事件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承压,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房屋新开工面积及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同比持续下降,导致房地产市场长期走弱,压低了投资增速。
第三,民间投资增速整体较低。如图1-18所示,2022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且增速差距呈现持续扩大态势,这一情况与2021年截然相反。由于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维持在55%以上,民间投资缺乏活力较大程度上压低了整体投资增速。而影响民间投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民间投资者的信心,疫情反复导致经济修复放缓、需求不振都是造成投资信心不足的重要因素。
图1-18 固定资产投资及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在《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2)》中,我们预测2022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2%,上半年同比增长5.6%,前三季度同比增长4.3%,全年同比增长5.1%。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对2022年前三个季度投资增速的预测都偏低,分别低3.1个、0.5个、1.6个百分点,考虑到新冠疫情反复会压低投资增速,但低估了基建投资持续发力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对2022年全年投资增速的预测较为准确,与实际值一致。总的来说,对2022年前三个季度投资增速的预测略低于实际情况,但对全年的预测比较准确。
3.进出口
如图1-19和图1-20所示,202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63096亿美元,同比增长4.4%,低于2021年25.4个百分点,增速整体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其中,出口总额35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0%;进口总额27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贸易顺差8776亿美元,扩大30.90%。总体来看,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总值保持韧性,对中国经济形成一定支撑,并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图1-19 进出口额增速: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图1-20 中国贸易差额:当月值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1)出口方面
第一,出口增速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增长速度逐季降低。分季度看,2022年四个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分别为15.8%、12.9%和9.99%和-6.81%。整体来看,2022年度中国对外贸易平稳开局,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但国内疫情扰动频发,疫情成为影响上半年出口的重要因素,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进出口稳步回升。3月和4月受国内新一轮疫情的影响,各地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升级,对国内供应链和进出口运输产生了较大影响。5月国内疫情对供需两端的扰动减轻,社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逐步实现生产生活正常化,供应链稳定性得到恢复,物流畅通性逐步提升,叠加国内稳增长、稳外贸政策继续加码,助力出口增速稳步回升。随后,全球经济衰退压力增大,海外需求逐渐收紧,尤其是8月以来海外需求总额收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逐渐显现,叠加高基数效应的影响,出口压力逐渐增大。11月和12月海外消费和生产需求进一步收缩,国内疫情对出口生产和运输扰动增加,叠加上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的压制作用,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第二,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保持增长,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2022年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5672.87亿美元、5619.70亿美元、5817.83亿美元和1729.2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7.7%、8.6%、1.2%和4.4%。总体而言,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速仍旧保持相对高位。其中,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占出口总值的16.19%;东盟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占出口总值的15.78%,RCEP成员国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欧盟为中国第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占出口总值的15.63%,因通货膨胀高位运行、能源价格位于高位,欧洲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削弱。如图1-21所示。
图1-21 中国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第三,机电产品在中国出口中起主导作用。2022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20527.66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7.1%,在中国出口中起主导作用,同比增长3.6%。其中,集成电路和汽车包括底盘表现较好,出口额分别为1539.18亿美元和601.56亿美元,同比增长0.3%和7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9513.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劳动密集品中,箱包及类似容器和鞋靴表现较好,出口金额分别为355.71亿美元和575.77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和20.4%。如图1-22所示。
图1-22 中国主要商品出口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在《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2)》中,我们预测2022年第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5.4%,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5%,第三季度同比增长5.6%,第四季度同比增长3.1%,全年同比增长5.3%。从公布的数据来看,除第四季度预测值比实际值高9.91个百分点以外,对2022年第一、第二和第三季度出口增速的预测均较实际值偏低,分别低10.4个、5.4个和4.39个百分点,在对2022年预测时低估了前三季度海外需求基本面和中国产业链、物流链优势对中国出口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除第四季度外,对2022年各个季度出口增速的预测低于实际情况。
(2)进口方面
第一,进口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增长速度逐季降低,尤其是6月以来进口增速持续位于低位。分季度看,2022年四个季度进口增速分别是9.6%、1.73%、0.59%和-6.73%。国内疫情对进口产生的影响较大,随着国内疫情好转,国内复产复工推进,港口物流恢复,进口稳步回升。3月国内新一轮疫情暴发,多个地区疫情严重,深圳、上海等地区防控措施加强、升级,对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影响较大,其中3月进口受疫情的影响幅度更大,同比增速由正转负为-0.1%;4月国内疫情仍在持续,多个地区疫情严重,进一步削弱国内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制造业景气延续回落趋势,进口增速保持低位。5月国内疫情的扰动逐步减弱,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制造业景气呈现回升趋势,助力国内需求恢复,支撑进口增速缓慢回暖。6月开始,国内需求修复进程缓慢,发达经济体持续收紧流动性,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回落,削弱价格因素对进口的支撑作用,叠加高基数效应的影响,进口增速维持低位,尤其在11月和12月,国内疫情迎来高峰,对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的扰动加剧,进口增速大幅回落。
第二,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进口增速主要靠RCEP成员国支撑。2022年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进口总额分别为4080.54亿美元、2853.55亿美元、1776.4亿美元和1844.9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3%、-7.9%、-1.1%和-10.2%。其中,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占进口总值的15.02%;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贸易伙伴,占进口总值的10.50%。同时,对东盟的进口增速优于对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速,RCEP协议显著促进成员国间贸易,东盟国家对中国进口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如图1-23所示。
图1-23 中国从主要经济体进口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第三,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对进口增速形成拖累,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支撑作用逐渐减弱。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发达国家流动性持续收紧,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回落,进一步削弱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拉动。2022年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煤及褐煤、天然气、钢材的进口量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2.1%、-1.4%、-10.1%、-9.7%和-25.6%;农产品方面,粮食进口同比增速为-10.70%,肉类进口同比增速为-21.0%。如图1-24所示。
图1-24 中国主要商品进口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在《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2)》中,我们预测2022年第一季度进口同比增长8.8%,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0.7%,第三季同比增长10.9%,第四季度同比增长9.8%,全年同比增长10.4%。从公布的数据来看,除第一季度预测值比实际值低0.8个百分点以外,对第二、第三和第四季度进口增速的预测均较实际值偏高,分别高8.97个、10.31个和16.53个百分点,在预测时低估了新冠疫情反复对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削弱作用,忽略了由疫情导致的进口通关报关延迟的影响,同时没考虑到全球流动性加速紧缩削弱了价格因素对进口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除第一季度外,对2022年各个季度进口增速的预测高于实际情况。
(四)价格
2022年中国价格形势整体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在猪周期反转、疫情散点式反复和低基数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CPI同比增速中枢表现出明显上移,呈现低开高走、逐月抬升的走势特征;而受全球大宗商品高位回落、疫情带来的供给冲击、市场预期转弱和消费需求相对收缩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PPI同比增速中枢表现出明显下移,呈现高开低走、持续下行的走势特征。总体来看,两者呈现完全相反态势,从上半年的“剪刀差(PPI-CPI>0)”使得中下游企业利润整体承压,到下半年逐渐反转形成“逆剪刀差(PPI-CPI<0)”使得中下游企业利润有所修复。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2022年CPI同比增长2.0%,高于2021年增速1.1个百分点。受疫情导致环节费用增加以及猪周期反转影响,CPI增速呈现低开高走、逐月抬升的走势特征,在2021年低基数的影响下,2022年CPI同比增速中枢表现出明显上移(见图1-25)。
图1-25 CPI累计同比和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分季度来看,第一季度CPI累计同比上涨1.1%,高于2021年同期增速1.1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同比上涨1.7%,高于2021年同期增速1.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同比上涨2.0%,高于2021年同期增速1.4个百分点。
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数据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
第一,CPI增速在前三季度受到食品项的压制,而食品项主要受猪肉价格的压制,但压制力度逐月放松,第四季度则与之前相反。如图1-26所示,食品项价格全年累计同比增长2.8%,其中第一季度累计同比增长-3.1%,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0.4%,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2.0%。从猪价看,上半年中国生猪存栏量惯性增长,市场供应宽松充裕,但猪周期在第二季度开始向上反转,受前期压栏惜售和疫情趋稳消费需求回温等影响,猪肉价格反弹较大,中央猪肉收放储政策保障了猪肉市场的平稳运行。从粮油看,受俄乌冲突导致国际粮食危机和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国际小麦和玉米价格有所上行,边际支撑国内粮价,使得粮价始终是CPI拉升项,粮价小幅抬升但总体平稳,全年累计同比增长2.8%,高于上年同期1.7个百分点;食用油在高基数下价格增长有所下行,但整体仍偏高,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5.8%,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1个百分点。从鲜菜、鲜果看,受运输条件恶化和极端高温天气带来成本上升影响,前三季度鲜菜累计同比增长8.7%,鲜果累计同比增长13.5%,均大幅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但随着第四季度供应改善,鲜菜鲜果价格全年累计同比增速回落,分别为2.8%、12.9%。从水产品、蛋、奶看,受疫情及物流条件先恶化后又转好的影响,水产品和蛋类价格全年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9%、7.2%,奶类价格平稳增长,累计同比增速为0.8%,三者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图1-26 CPI:食品累计同比和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第二,CPI增速在上半年主要受到非食品项的拉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带动工业消费品价格,而疫情压制整体服务业需求。如图1-27所示,非食品项价格全年累计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季度累计同比增长2.1%,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2.2%,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2.0%。2022年上半年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形势严峻,线下服务业难以快速恢复,核心通胀表现低迷,但随着常态化疫情管控持续,学习效应凸显,出行需求边际回暖,带动服务业相关价格上行,衣着、居住、医疗、生活用品、其他用品等五项价格全年增长平稳,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0.5%、0.7%、0.6%、1.2%、1.6%,压低非食品项价格;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特别是燃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交通和通信项价格上半年快速上扬到第二季度后有所回落,全年累计同比增长5.2%,拉升了非食品项价格;与此同时,教育文化和娱乐项价格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累计同比增长1.8%。
图1-27 CPI:非食品累计同比和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在《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2)》中,我们预测的CPI累计同比增速与2022年的第一、第二季度表现基本符合,这主要是因为2021年较低的基数效应影响以及未预期冲击较少,但之后在疫情反复、美元加息和俄乌冲突三大利空因素共振影响下,叠加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极大地压制了消费需求,同时低估了中央收放储等政策对平抑猪周期波动的影响力度,造成预测值高于实际值,这是导致预测误差存在的主要原因。
(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2022年PPI同比增长4.1%,低于2021年增速4.0个百分点。受全球大宗商品高位震荡回落的影响,PPI同比增速呈现高开低走、持续下行的走势特征(见图1-28)。
图1-28 PPI:全部工业品累计同比和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分季度来看,第一季度PPI累计同比上涨8.7%,高于2021年同期增速6.6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同比上涨7.7%,高于2021年同期增速2.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5.9%,低于2021年同期增速0.8个百分点。疫情虽有反弹但整体可控,学习效应凸显,工业需求恢复尚可,但整体仍以去库存为主要倾向。
2022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数据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
第一,PPI增速受生产资料增速持续回落的影响而持续下行。如图1-29所示,受俄乌冲突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影响,2022年第一季度生产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1.3%,但之后随着疫情反复影响终端需求加之高基数,生产资料价格增速持续回落,上半年累计同比上涨9.9%,前三季度累计同比上涨7.4%,全年累计同比上涨4.9%。2022年以来外部俄乌冲突引起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内部疫情冲击造成供应链瓶颈,两大因素引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速的高位运行,下行慢于预期。具体来看,全年采掘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6.5%,原材料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0.3%,加工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5%。
图1-29 PPI:生产资料累计同比和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第二,PPI增速主要受到生活资料项的拖累,疫情冲击下终端需求受限,生活资料价格整体增长平稳。受国内保供稳价等政策和下游需求偏温和影响,工业生产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持续恢复,保持内生动能,生活资料价格增长平稳,第一季度生活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上涨0.9%,上半年累计同比上涨1.1%,前三季度累计同比上涨1.3%,全年累计同比上涨1.5%,如图1-30所示。生活资料价格增速有所抬头,主要归因于从能源传导而来的中下游工业成本上升和下游需求逐步恢复,进而导致下游生活资料价格的同比增速上行,全年食品类生活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上涨2.7%,而衣着类生活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8%,一般日用品类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6%,耐用消费品类价格累计同比上涨0.1%(受地产下行影响)。
图1-30 PPI:生活资料累计同比和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在《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2)》中,我们预测的PPI累计同比增速低于实际结果,主要是未能预期到俄乌冲突等超预期事件对全球大宗商品产生了显著影响,这是预测误差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