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与反思:黄一鸣纪实摄影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用纪实摄影收藏特区人文影像
——兼评《深圳围·深圳村》摄影集

中国经济特区的人文影像是非常值得纪实摄影人全身心投入记录的题材,是改革开放最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实影像,富有永恒的生命力。但怎么拍摄,拍摄什么?不是个小问题。不少摄影人往往把特区影像狭隘地理解为记录城市发展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进而浮光掠影地拍摄城市的概貌。给人一种特区就是光怪陆离,色彩斑斓,蒸蒸日上的宣传化、模式化印象。从秦军校的这本《深圳围·深圳村》摄影集里,我体会到,只有深挖特区的人文历史,才会获得永恒的影像,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一、特区建设几十年来纪实摄影创作成绩斐然,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深圳围·深圳村》纪实摄影集为我们打开了特区影像的另一个独特视野。这本摄影集的作者是深圳人文纪实摄影家秦军校,他用16年的时间创作完成这部摄影集。秦军校说:“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深圳围·深圳村》中拍摄过的影像场景有些已经不复存在,有些已是面目全非,但,这些记录下来的影像资料会成为最珍贵的历史遗迹,也是为深圳这个城市留下的不可替代的文献与视觉文本。”我赞成他的观点,并深刻地体会到,用纪实摄影收藏特区人文影像这一重要文献的不可替代性。

另一本余海波的《模糊的边界》也诠释了纪实摄影收藏特区影像的价值。有评论说,如果要用一本书来回顾深圳这座奇迹之城的崛起,那就是这本摄影集。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余海波20世纪80年代末到深圳寻梦,用心记录这座城市各方面的转型和瞬息变化。余海波用近300张纪实照片呈现自己作为摄影师和深圳移民视角里的深圳40年。两位作者的作品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他俩以外,深圳还有一大批这样富有理想和追求的纪实摄影家。比如,老摄影家马树华向深圳市档案馆捐赠自己拍摄的一万三千余张记录深圳发展的照片;老摄影家陈宗浩作为深圳无数拓荒者中的一员,用40年走遍鹏城山水,通过他积累的上万张深圳老照片再现深圳特区的变迁发展。这样的作者还有很多,比如何煌友、江式高、周顺斌、孙成毅、王琛、王文舵、赵青、陈富、张新民、刘伟雄、贾玉川等,他们都是非常令人敬佩的纪实摄影家,创作了一大批珍贵的特区影像。

当然,除了深圳特区,还有汕头特区、厦门特区、珠海特区和海南经济特区,也都活跃着许多有作为的纪实摄影家,在此就不赘述。

二、特区影像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高楼大厦,应该包括人文、历史、百姓市井生活,也就是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特区档案文本的重要文献,有不可替代性

在秦军校这本摄影集里,基本上没有看到光鲜的高楼大厦,更没有时髦靓丽的女郎和商业中心,但却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说白了,就是秦军校抓住了深圳特区少有的灵魂。不难理解,那些如今光鲜的大楼,琳琅满目的商业中心,快速发展的工业企业,数字化人工智能的高新科技聚集区等,都是在这些“深圳围”“深圳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些“围”和“村”里,你可以感知到特区人顽强拼搏的精神源头,感知到百年奋斗的艰辛。通过那些“围”的图片,全面展示了深圳客家古村落的前世今生,也揭示出特区建设之前百年沧桑的历史。

有“围”也必有“村”,有城中村,才有特区城市高速发展的过去。城中村聚合成为一个城市从上到下各个阶层的生活形态,它们在这里互相交集影响。作为纪实摄影人,留存这些即将消失的影像责无旁贷。我非常佩服秦军校的表现手法,在“深圳围”这个单元里,246张照片几乎没有出现一个人物,甚至是连人的影子都没有,但从这些难得寻觅发现的细节里,你却深深感受到烟火气,闻到了饭菜的清香,客家人祖祖辈辈一点一滴的生活历史在这里呈现。秦军校使用拍文物的手法,精到细致的构图,错落有致的构成,精雕细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有优质艺术要素的图片,蕴含深邃的人文历史,让人深读之后回味无穷。收藏特区影像,就是要有这种艰苦寻觅钻研的精神。

秦军校2010年出版的摄影集《地坑窑院——中国人最后的“穴居”式民居》里也使用了这样的拍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的摄影风格是经过几十年的磨炼形成的,来不得半点马虎。面对历史遗迹和杂乱无章的选择,要记录好这些场景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做后盾。

三、人是特区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纪实摄影的重要表现对象,摄影师与被摄对象必须情感交融

在秦军校的《深圳围·深圳村》摄影集里,“深圳村”的单元把人物活动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纪实摄影的方式表现人物也是秦军校的特长,早年他就出版过《婚俗与丧俗》《终结小脚一一中国妇女缠足考》《为小脚女人留影》等多本纪实摄影专辑,其中,“小脚女人”是他非常成功的环境肖像纪实摄影专题。有远见的纪实摄影师从来不会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里浮光掠影,不会被城市繁华的高楼森林所迷惑,并深知挖掘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军校是这样,张新民、赵青是这样,余海波的《模糊的边界》记录改革开放后,深圳人的工作和生活也是这样。秦军校的影像有着走街串巷的潇洒,更有与民同生的接地气。每一幅影像都以小见大,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洒脱与精到,从摄影集中,可以看出纪实摄影家的亲民情怀。秦军校说:“深圳城中村一定是深圳这座城市中最能代表市井文化的核心!”我赞同他的见解。

《深圳围·深圳村》中的每一幅作品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无论是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在“围”中和“村”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都是根植于寻常生活的特区情。

四、时间是打磨纪实影像艺术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感受过特区经济建设的人都知道,深圳建设之初,有一句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因此,摄影人也要懂得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特区的发展变化,用时间锤炼和打磨特区影像。只要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改变视角,创新观念,定会创作出高质量的纪实摄影作品。

特区建设与生活的影像是经过时间考验显现出它无穷价值的。没有早期土老破旧的对比,就很难深刻感受到今天特区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辉煌成就。希望纪实摄影人脚踏实地发现特区建设中的灵魂和精神,用形式多样的摄影创作手法,创作出不愧于时代,不愧于人民的纪实摄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