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的“矿脉”挖掘及长期探索
法国生物学家、作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长篇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里讲了一个故事:1848年,由于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发现黄金矿脉,世界各地的冒险家追逐黄金的诱惑而来,沿着这一带的矿脉开发矿山,一座座城镇随之建设起来,进而有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带动了城市建设、文化艺术兴盛等。
文学艺术创作也要寻找自己的矿脉。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以古巴为背景寻找到了自己的创作矿脉,《老人与海》《岛在湾流中》都是以古巴为背景发生的故事。他还周游列国,寻找新的文学矿脉,如西班牙也是给了他创作灵感的地方。无独有偶,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幼年生活的越南给她带来无穷的创作灵感,成为她一生文学创作的矿脉,越南的经历和情感是她写作的动力和源泉。由于身体的原因,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十几年把自己囚禁在家里,开发自己内心世界的创作矿脉,创作出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西部歌王王洛宾在青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矿脉”和灵感,他让中国西部民歌风靡全国、走向世界。在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为人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等50余首民歌家喻户晓。
一、探寻纪实摄影的矿脉
纪实摄影家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矿脉”,中外摄影家无不如此。他们根据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对题材的兴趣、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寻找属于自己的摄影专题,这些与众不同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内容,就是属于自己的“矿脉”。著名作家马尔克斯说:“一分灵感,九分汗水。”这就说明只靠“矿脉”也是不够的,还要加倍地勤奋努力。
巴西著名摄影家萨尔加多以《劳动者》《移民》《创世纪》三部巨著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成功。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凭借着自己经济学家的背景,在全世界、特别是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题材。他几度前往非洲、南美洲、亚洲以及大洋洲,历尽千辛万苦。早在1984年和1985年,萨尔加多在受干旱折磨的非洲萨赫勒地区待了15个月,足迹遍布萨德、埃塞俄比亚、马里和苏丹。在那里有将近100万人死于极端的营养不良,这些景象及背后的原因我们在他的《移民》等专题里都可以读到。
藏区是著名摄影家杨延康的矿脉,从2003年开始,杨延康便深入藏区,融入到僧侣和信众的日常生活中,用细致入微的影像记录了那些生活在高原藏区艰苦条件下的人们。对于摄影人来说,西藏是一个矿脉丰富的宝藏。但很多人到了西藏或是为了猎奇,或者是仅拍摄这里的山川地貌。他们缺乏对藏族民众的深入了解,所以大部分作品只是表面的奢华、虚幻的华丽、肤浅的繁荣。每年去西藏“淘金挖矿”的摄影人很多,但能出好作品让人记住的却很少。拍摄西藏题材较为成功的还有一些优秀的摄影家比如车刚、钟国华、薛华克,他们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纪实摄影的矿藏来说,每个地区都有不一样的矿脉,就看你是否能把握住、挖掘出潜能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广大纪实摄影工作者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整理挖掘属于自己的矿脉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著名摄影家王福春早年为铁路职工,他利用自己熟悉铁路和乘车方便的条件,挖掘了铁路运输这个题材的富矿。在拍摄中,王福春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可以勾勒出一条铁路发展、时代变迁的历史脉络,他坚持拍摄了近40年。他的《火车上的中国人》专题也见证了中国铁路40年来的发展变化。
王福春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黑土地是他成长的沃土。几十年来,王福春对黑龙江那一片沃土不离不弃,从不舍近求远地奔赴名山大川、涉猎异域民族风情,他的视野始终盯住他挚爱的那一片黑土地,他的镜头一直对准东北的父老乡亲。他说:“那鸡冠形版图上的山山水水,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我重返黑土地,真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看到什么都亲切。黑土地的故事一次次感染我,令我感动、惊奇、难忘。”他出版了《黑土地》《东北人》《中国人的生活》等摄影集,真可谓是把矿脉开采到了极致。
广西著名的纪实摄影家蒋建雄,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用在记录《尧告村》这个专题上。蒋建雄有关尧告村的影像采集,援引了人类学、社会学、中国地方志等学术研究的方法,以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村落为观察和描述个案,经由十几年的田野勘察作业,从横向信息表达的层面,形成了结构清晰且内容极为丰富的影像资料。著名摄影评论家刘树勇说:“摄影家蒋建雄历时多年拍摄的几万张图片和数百万字文献资料,事关中国广西一个寻常的少数民族村落的整体描述。这样系统性的工作及最终形成的文本,在当代中国摄影师既往的影像实践中是罕见的。”除此之外,蒋建雄在他的一亩三分地“矿脉”上还创作了《白裤瑶》《百味生活》《摩托故事》和《铁路清道夫》等作品,像这样的纪实摄影家在中国还有很多,也都成绩斐然。
我曾在《人民摄影》报专栏访谈中说:“纪实摄影家应是本土视觉的代言人。”有朋友问我海南是不是一个摄影的富矿地区,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海南解放70多年来,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海岛,嬗变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国最有影响的特区自由贸易港,这里有太多的故事、太多人的影像,政治、经济、民生、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都值得我们去记录。大家一定还记得这些作品:蔡自强的《海南记忆》,本人的《海南故事》《海南先住民》《海南“慰安妇”》《红色娘子军》,杨威胜的《海南疍家人》、黄一冰的《琼崖纵队老战士》、李汉仁的《黎民百姓》、邱亚寰的《红色琼崖战士》、陈红波的《海南乡土》等,都是关注海南本土题材的长期记录,为海南留住了一段段历史。
二、立足矿脉长期挖掘
发现了矿脉,有了富矿,就要持之以恒,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出高质量的纪实摄影专题作品。我们知道,不同的摄影人有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世界那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摄影人,同一国家南北之间不同省份的摄影人,由于信仰、风俗习惯、知识背景的不同也都各有差异,所以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即使同样一个内容的纪实摄影专题,用不同的相机、不同的成像方式,也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美国著名女摄影家莎莉·曼恩在拍摄她的专题作品《南方以南》《痕迹》的时候,如果不是使用大底片的8×10座机,使用旧的铜质镜头,以及古典的银盐成像方式,就不会有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艺术效果极佳又具有个人创作风格的摄影作品。那些焦点模糊不清又充满暗角、带有划痕的画面瞬间打破了人们对摄影的评判标准。宛如19世纪老照片式的摄影所呈现出的,正是180多年来摄影技术上力求消除的一系列技术不到位的缺憾,这样一些看起来极不符合摄影标准的照片成了莎莉·曼恩的特色。
如何立足身边或熟悉的题材确立矿脉并进行长期性的挖掘和探索?首先,要有立足本土的思想。从全球视野来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次,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结构,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视角来审视一个地区的全貌,寻找自己熟悉的拍摄题材。通过各种实践,你会发现那些优质的矿脉就在你的身边。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容易从地域去寻找到可拍摄的题材,每一个地域的“人”都是纪实摄影中永恒的主题。包括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美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在内的摄影大师都拍摄过这类主题——《XX人》,这样看似简单的题材也都获得了成功。只是这类题材需要作者有耐心长期地去挖掘和拍摄积累。
这次全世界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是突如其来的事件,但也是纪实摄影要大力挖掘的“大矿脉”,有多少医务工作者的故事,有多少普通人疫情期间的生活,有多少非同一般的场景需要纪实摄影人进行努力记录,不然,我们将会有愧于历史,有愧于这个时代。
纪实摄影矿脉的挖掘,以及不同风格探索的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后将会继续和大家进行共同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