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指纹简介
几乎每个人都曾看过自己的指纹,但多习以为常。小小的指纹形态各异,如果把印记进行描绘,展示给我们的将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山”(见图1.1),有“鸟”(见图1.2),有“花”(见图1.3),有“水”(见图1.4),等等。
图1.1 山纹
图1.2 鸟纹
图1.3 花纹
图1.4 瀑布纹
指纹是覆盖于指端掌部球状表面的立体皮纹。皮纹表面,多数情况下能找到最高点,但它不一定就在指纹的中心部位。
占据最高点的纹线多为核心纹或其分支,它们被形态相同的纹线包围,共同处于指纹的中心区域。中心区上面的纹线沿甲缘分布,中心区下面的纹线相对平直,三个区域的交汇处是一个三角状的缓冲区域。
目前公认的指纹有“弓、箕、斗”三类,实际上还有与这三类相关,可被称为异常结构纹的第四种指纹类型,简称“异构纹”。例如,图1.2的“鸟纹”,属于下箕上绕异构纹;图1.3的“花纹”属于箕斗异构纹;图1.4的“瀑布纹”属于双箕同向异构纹。
前人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异常结构纹的概念,但已认识到在一枚指纹中,可同时包容“箕、斗或弓”的现象。威廉·利奥(William Leo)在2004年的《纹型解说》(Fingerprint Pattern Interpretation)一书中,将“箕斗异构纹”表述为“central pocket loop whorl pattern”,可直译为“中心袋状箕斗纹”。这是一类斗形纹被箕状纹线包围的特殊指纹,因其在箕变过程中斗纹开裂不全或产生畸变,如图1.5所示。
图1.5 箕斗异构纹
爱德华·D·坎贝尔(Edward D. Campbell)1998年在《指掌皮纹学》(Fingerprints and Palmar Dermatoglyphics)一书中,将“弧弓箕异构纹”,即结构内部含有一条箕状纹线的弓形纹命名为“arch with loop”,这是箕形纹在弓变过程中箕头开裂不全所致,如图1.6所示。
图1.6 弧弓箕异构纹
“异构纹”的结构奇特,拥有者本人及其亲属,特别是一、二级亲属的指纹中,可有相应的变化,这种遗传现象,使其具有重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总之,那些体畸、怪病、奇才者的指纹上,大多存在某种结构上的异常。例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十指中,右中指和双小指为正常的箕纹,其余7枚都是“异构纹”,除相对多见的小圆斗纹、逆箕纹、弧弓纹和帐弓纹外,还有少见的箕斗异构纹和非常罕见的下箕上绕异构纹及倒箕斗异构纹(详见第9章),其母亲62岁时死于癌症。指纹与其他组织一样,随着年龄、健康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虽然人出生时的指纹从形态上能辨别其具体的种类属性,但纹脊很浅,白线较多,印记面积在5mm2左右。随着指骨的发育和成长,指纹面积会成倍地扩展,纹线长度和细节特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以至纹脊饱满、汗腺口清晰,但指纹种类的属性不变并延续终身。至此,指纹的发育宣告结束,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
长期病患或进入老年期后,纹脊出现萎缩,汗腺口部分闭塞,部分可由线状逐渐变成点状。脊纹形态上的改变,导致其结构模糊、识别困难。以上的退行性改变属正常的生理变化,如同老年人的额面皱纹增多和指甲变厚一样,为非特异性改变,没有特定的标志病变属性价值。当然,这并不是说对这些表现不用重视,相反,应该将它们理解为“证(中医证候)”的一部分,将其作为客观指标去对待,因为它们是衰老的一种客观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