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和主题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伊始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后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认识和对中国国情的错误判断而使这一探索充满了曲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历史起点,解放思想使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对已经变化了的时代特征的认识更加客观深入,从而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这也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主要经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主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蓝图为主题,而必须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确立后,毛泽东就提出,要根据中国实际,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也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指出了这一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所有制问题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不是平均主义或按需分配;在经济体制上既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也不是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既没有搞苏联的一党制,也没有照搬西方的多党制或三权分立,而是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下的文化多样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立足中国的客观实际,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党的最高纲领是奋斗的方向,但“党的最高纲领必须通过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来实现,必须由一个一个实际步骤来达到”[3]。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既不会因忘记远大理想只顾眼前而失去前进的方向,也不会因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而脱离实际。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
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立足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基本原则。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反对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斗争过程中,提出要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面临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而是主张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指出:“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同时,不照搬任何发展模式,而是始终强调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5]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企图、经济上的制裁、政治上的压力,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独立自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注释
[1]转引自吴冷西:《十年论战》,上,23~2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毛泽东文集》,第7卷,64页。
[5]《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