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地处爱琴海畔,气候适宜,物产丰饶,海运便利,贸易发达。优越的地理位置给了古希腊人无与伦比的灵气和美感,因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古希腊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000~前1200年之间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古希腊的彩陶、金银器、雕塑都曾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独具辉煌,古希腊的建筑同样也是西方建筑的开拓者。它的一些建筑物的形制、石制梁柱构件和组合的艺术形式,以及建筑物和建筑群设计的艺术原则,深深地影响着西方几千年的建筑发展史。因之,古希腊建筑被称为“欧洲建筑的鼻祖”。
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是4~5米。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不用胶结材料。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式建筑风格,端庄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了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繁荣兴盛时期,创造了很多建筑珍品,主要建筑类型有卫城、神庙、露天剧场、柱廊、广场等。在一组建筑群中可同时存在两种柱式的建筑物,在同一单体建筑中也往往运用两种柱式。雅典卫城建筑群和该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古典时期的著名希腊建筑实例。
古典时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城,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柱式——科林斯柱式,其风格华美富丽,至罗马时代广为流行。
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公元前1世纪,是古希腊历史的后期,由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和北非,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建筑风格向东方扩展,同时受到当地原有建筑风格的影响,东西文化得以交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点。
古希腊人在游行之后的祭祀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神庙外的祭坛边举行。
在自由、民主、共和的召唤下,希腊人民用智慧创造了时代的辉煌。他们有组织地进行了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与公共建筑的设计活动。爱奥尼柱式、多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的建筑风格,为以后的建筑树立了和谐与坚固的楷模。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是世界多种建筑风格的基础,在人类建筑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遗址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中最大的岛,在克里特岛上,最让希腊人骄傲的是米诺斯王朝的故址——克诺索斯遗址。
这是克诺索斯王宫的复原想象图,其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迷宫”。
公元前18世纪~前15世纪,是克里特文明的黄金时代,当时统称为米诺斯王朝。米诺斯是统治者的头衔,米诺斯的所在地,叫克诺索斯。克诺索斯遗址,实际上就是克诺索斯宫殿的遗址。
这座规模巨大的王宫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000年,但在公元前1700年的一场可能发生的大地震或战火中被毁。克里特人从这场惨痛损失中恢复过来之后,又在遗址上重建了宫殿,就是后来由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挖掘出来的那一座“米诺斯迷宫”。
新的克诺索斯王宫依山而建,它的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墙壁是一些大石块,有的足有一米厚。宫殿的房间依地势高低错落,或一至四层不等。迷宫有好几个入口,其中西面的入口可能是主要的入口,入口当中是一根圆柱。进入入口之后,先向南经过一条用壁画装饰起来的狭长的“仪仗通道”,再向东转,就会来到一个大门厅。从这里转向北,一座宏大的楼梯直通楼上的国事大厅。从国事大厅北出口向东,是另一个向下的大楼梯,楼梯直通中央大院。楼梯的边上有一座“御座厅”,四壁由石灰石砌成,正面墙壁前有一张石椅,也许就是国王的御座。
中央大院南北长约52米,东西宽约27米,是整个建筑群的构图组织中心,大大小小功能不同高低错落的建筑物环绕着它。四层高的建筑里内部遍设楼梯、台阶以及许多带柱廊的采光天井,千门百户曲折相通。
克诺索斯王宫不仅建筑技术精湛,而且内部装饰极为复杂,其壁画经久如初。
迷宫中的柱子上粗下细,柱头是肥厚的圆盘,上有一块方石板,这种造型对后代有很大影响。起居空间的南面有一间“王后的起居室”,甚至附有一间装了抽水马桶和自来水的浴室,墙上画着嬉戏的海豚。王宫里到处都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壁画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奔放的激情,生动而自然。
王宫的北门通向大海,高处是望台,在柱廊背后的墙上也有浮雕壁画。王宫中还设有剧院和众多仓库,连同周围房屋据估计可能住有八万人以上。
整座宫殿虽然房间很多,布局也好像有点乱,但实际上是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宜居之所。
王宫的厚厚的石头墙十分结实。王宫还铺设有至今看起来仍比较科学、完备的供水、汇雨和排水系统,有先进的冲水卫浴设备,此外还有暖气。
克里特建筑师还运用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紧密相连的各楼室间内建有一个个天井,让光线和空气通过靠着天井的窗户和通风口进入室内。由于底层光线较暗,在天井的一角还装有一块磨光的大理石,太阳光线可通过大理石的反射进入房间,使得位于底层的房间内照样光线充足。
整个迷宫的建筑设计严谨,玲珑多变,显示出克里特人超常的智慧与技术。
克里特的建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座高耸的丰碑,克里特的克诺索斯宫殿建筑标志着西方建筑历史的开端。而在克里特文明之后,还有一个迈锡尼文明的建筑,其中包括迈锡尼城、泰仑卫城等。像克里特建筑一样,迈锡尼的建筑对于希腊有着直接的影响。
迈锡尼期建筑
从公元前1400年左右开始,迈锡尼人在克里特岛建造了强大的防御性城堡,迈锡尼城是迈锡尼建筑的典型代表。
从高处俯瞰迈锡尼城,蜿蜒起伏的城墙环绕于山冈之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址。城墙周长为900米,总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城墙以巨石砌成,厚达五米。石块尺寸巨大,多有五六吨重,因此,迈锡尼的宫殿也被称为“巨人的宫殿”。当年,迈锡尼居民就是凭借这坚不可摧的城防雄踞一方,并逐渐成为希腊半岛的霸主。
城堡的正门位于西北方。城门建于公元前1350年左右,由巨大厚重的石灰石砌成,门两侧向外的墙形成一条狭长的过道,通向山下,形成易守难攻的险要环境。
四块巨大的山石组成了这道城门,其中框顶那块横立的巨石重达20吨。横梁之上耸立着三角形石板,上刻着两只狮子雄踞中央,两爪牢牢地踏在柱基上,时刻警惕地守护着城池,给卫城的入口造成了一种威武肃穆、坚不可摧的氛围。因此,自古希腊时代起,人们便把这座城门称为“狮子门”。
狮子门宽32米,骑兵与战车可以从容不迫地从它中间通过。登上北面的高大城墙,循墙东去,便会到达城堡的侧门。它与正门相似,也是用四块巨石垒成,只是规模要小于狮子门。
这座狮子门是出入迈锡尼卫城的关口。两只狮子造型对称,展示了迈锡尼人的英勇形象。
离侧门不远,有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暗门。一段长长的约有60级的阶梯直通地下。阶梯尽头是一座大的方形石坑,里边装满清水,原来它是城堡的秘密水源。水池约有20英尺深,迈锡尼人把附近山中的泉水通过长长的陶管引入池中。时至今日,它还在供应附近村民的用水。
城里的东部修筑了两条狭小的通道。据说,这两条通道是在城堡受到敌人围困之时作为退守和突围用的。可见,迈锡尼城堡的修建几乎完全是出于战事的需要。在那以矛箭为武器的时代,迈锡尼城堡真可谓固若金汤。这与不设防的克里特宫殿建筑明显不同。
城堡的西南方,有一座有着巨大圆顶的陵墓。这座石砌的圆形建筑,因其突出的穹隆顶状如蜂房,因此也常被称为“蜂房墓”。陵墓主室是一个用于祭拜仪式的圆形大厅,直径14.5米,高约13米,其穹隆顶用集中堆砌的34块巨石砌成。圆厅右侧一条通道通向一间方形墓室,那里才是死者的安魂之所。陵墓入口用整齐的方石砌成长方形门洞,略微向上收缩,顶上覆盖一块重达120吨左右的巨石作为横梁。门前还有一条长36米、宽6米的通道,夹在厚石块砌成的墙壁之间,石壁不仅挡住了两边的坡土,而且使走向陵墓的人们处于一种更为肃穆的气氛中。
整个迈锡尼城堡的风格威严而粗犷,散发着一种古朴、凝重之感,处处凸现了迈锡尼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智慧。
古希腊圣地和庙宇的演进
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平民在由地域部落组成的希腊城邦国家中获得比较多的政治权利,建立了共和政体。这些共和制城邦是古希腊最先进的城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且包含着许多进步的因素,它们在全希腊占有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建筑历史的主要内容是圣地建筑群和庙宇形制的演进,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和柱式的诞生。
圣地建筑群的演进
在氏族制时代,部落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卫城。部落首领的宫殿正室中央设着祭祀祖先的火塘,它是维系全氏族的宗教的象征。爱琴文化时期的克里特和迈锡尼的宫殿就是这样的。
在共和制城邦里,守护神的祭坛代替了宫殿正室里的火塘。卫城转变成为守护神的圣地。守护神的老家,民间的自然神的圣地也发达起来,有一些圣地的重要性超过了旧的卫城。
在有些圣地里,人们定期举行节庆,因此,圣地周围陆续造起了竞技场、旅舍、会堂、摊贩敞廊等公共建筑物。而在圣地最突出的地方,建造起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守护神庙。
这些建筑群追求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它不求平整对称,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构成活泼多变的建筑景色,而由庙宇统率全局。
古希腊建筑群的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为主流,终于创造了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伟大的雅典卫城建筑群。
阿波罗圣地以阿波罗神庙为中心,神庙由高达10米、直径1.6米的多立克石柱支撑,气势雄伟。
庙宇形制的演进
最初建造的庙宇只有一间圣堂,形制脱胎于爱琴文化时期氏族贵族宫殿里的正室,如克里特和迈锡尼所见,被贵族的住宅包围着。
在民间自然神的圣地里,祭祀不再在贵族住宅内进行,庙宇作为公共纪念物,占据建筑群的高处,向四面八方展现,这就引起了它以后的各种变化。
早期庙宇用木构架和土坯建造,为了保护墙面,常在边沿搭一圈棚子遮雨,这就形成了柱廊。它使庙宇四个立面连续统一,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的墙面的沉闷之感,并使庙宇同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谐。它的形象适合于民间自然神的宗教观念,适合圣地上的世俗的节庆活动。公元前6世纪以后,重要的圣地庙宇普遍采用了围廊式的形制,用石头建造。它包括一个一般分为三条通道的大厅,用来安置被崇拜的雕像。大厅的前面有前厅,后面有后殿。当一座神庙由一圈立柱围绕时,被称为“立柱式”,当立柱排列成好几行时,被称为“多柱式”。
在民间自然神的圣地里,庙宇在海湾冈阜之上,山林水泽之滨,充分展示了围廊式建筑的完整和明朗。
古希腊柱式的演进
帕斯顿姆的波赛东神庙是古希腊多立克柱式建筑,建于公元前460年,布局严谨。
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形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长时期里,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后来被罗马人称为“柱式”。
古希腊时期,有两种柱式同时在演进。一种是流行于小亚细亚先进共和城邦里的爱奥尼式,一种是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寡头制城邦里的多立克式。爱奥尼式比较端庄秀美,开间宽阔,反映着平民们的艺术趣味;多立克柱式沉重、粗笨,反映着寡头贵族的艺术趣味。
直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两种柱式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爱奥尼柱式的各部分的做法还没有定型,例如有些不做檐壁;柱式的涡卷过于肥大松坠;盾剑花饰刻得太深。两种柱式的山墙面的柱廊,都有中央开间比较大、柱子比较粗,且向两侧递减的做法,削弱了立面的统一。
科林斯柱式柱头轻巧,表现了少女的柔美,由爱奥尼柱式发展而来。
至古典时期,多立克和爱奥尼柱式走向了成熟。两种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分别表现着刚劲雄健和柔和秀美两种鲜明的性格。多立克柱子比例粗壮,开间比较小,爱奥尼柱子比例修长,开间比较宽;多立克式的檐部比较重,爱奥尼式的比较轻;多立克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圆锥台,外廊上举,爱奥尼式的是精巧柔和的涡卷,外廊下垂;多立克式的台基是三层相互的台阶,而且中央高,四角低,微有隆起,爱奥尼式的台基侧面壁立,上下都有线脚,没有隆起;它们的装饰雕刻也不一样,多立克式的是高浮雕,甚至圆雕,强调体积,爱奥尼式的是薄浮雕,强调线条。
这两种柱式,分别典型地概括了男性和女性的体态与性格,一个端庄秀雅,一个刚劲雄健。
古典时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城,还产生了第三种柱式,科林斯柱式。它的柱头宛如一棵旺盛的忍冬草。忍冬草是希腊、意大利等地的特产,在严冬生长得特别茁壮,浓绿而茂盛。作为顽强的生命力的象征,忍冬草受到希腊人和罗马人特殊的喜爱,转而成为建筑的重要装饰题材。
古希腊的柱式后来被罗马人继承,随罗马建筑而影响全世界的建筑。
雅典卫城
在希腊古代遗址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雅典卫城。它是古希腊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也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代表,是古希腊的军事、政治中心和宗教圣地。雅典卫城,希腊语称之为“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丘上的城邦”。它雄踞于市中心偏南一座高150多米、四面陡峭的山丘顶部的台地上。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古希腊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促进了艺术的全面发展,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建筑和雕塑留下了许多不朽名作。雅典卫城就是这一时期的建筑精华,它以精美的建筑,精心的布局,恢宏、和谐、优美、自然的风格,成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的成功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雅典卫城从公元前448年开始建造,直到公元前406年才竣工,建设时间长达42年。卫城的建筑设计师和雕刻家是当时希腊最优秀的设计师伊克蒂努斯和雕刻家菲狄亚斯。是这两位艺术大师的通力协作和无数艺术工匠们的奋发努力,才共同创造了雅典卫城这一举世罕见的艺术极品。
雅典卫城东西长28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地势险峻,仅在西面有一上下出入的通道,战争中又是坚固的要塞。
雅典卫城由著名的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胜利女神庙和卫城山门等古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几乎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建成,高洁、雅致、沉凝、庄重。它们相互之间既不平行也不对称,总体布局自由,顺着地势安排,各建筑物贴边而立,柱廊朝外,把最好的角度朝向人们。无论在山上山下,或在前在后,都能够观赏到不断变化的绚丽的建筑景象,而这个景象系统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有主有次、错落有致、建筑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的画面。
卫城山门
卫城山门是雅典卫城的入口,建于公元前437~前431年,由穆尼西克利斯设计,是一座五开间的多立克式的建筑,以简洁洗练的体形屹立于卫城西侧。山门的柱式融合了两种风格。它的立面前后均用六根多立克柱,雄健、挺拔而不沉重。为了通过车辆与牺牲组成的献祭队伍,山门为五开间,中央开间特别大,中线距是5.43米,高3.85米。
图中便是蔚为壮观的卫城山门。
山门以西内坡道两侧,各有三根直径一米左右、柔和雅致的爱奥尼立柱,在它们顶托着的爱奥尼式梁枋上,彩绘着鲜艳的盾剑画。这两排装饰华丽的列柱作为山门的借景,衬着湛蓝的天空,烘托出没有装饰的山门的刚劲、庄重和动人。
帕提农神庙
图中便是雅典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
进入卫城圣地,最醒目的建筑是帕提农神庙。帕提农神庙是卫城最重要的神庙,位于卫城的最高处,是供奉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庙。它位置最高,体积最大,形制最庄严,雕刻最丰富,色彩最华丽,风格最雄伟。
神庙建筑和神像铸造凝结着希腊人的艺术才能和智慧,因此有些西方学者称古典希腊文化为神庙文化。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希腊的神庙建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帕提农神庙原意为“处女宫”,始建于公元前447年,至前438年基本完成,前431年完成雕刻。主要是由伊克蒂努斯设计的,卡利克拉特也参加了设计,雕刻则由菲狄亚斯及其弟子们完成。帕提农神庙是希腊最大的多立克柱式庙宇,宽30.89米,长69.54米,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四面是雄伟挺拔的多立克式立柱组成的围廊。柱高10.4米,底径为1.9米,柱身表面刻有20道竖向凹槽。神庙设前殿、正殿和后殿。它是卫城唯一的围廊式庙宇,形制最为隆重。神庙造型优美,肃穆端庄,高贵大方。帕提农神庙全用优质的白色大理石砌成,铜门镀金,山墙尖上饰有金箔。陇间板、山花和外檐壁上布满精美的雕刻,并涂以红、蓝、金等浓重的色彩,庄严崇高而又欢快热烈。
帕提农神庙的东部为一长方形大殿。它分为三块大小不等的甬道,在正中央供奉着用黄金和象牙制成的雅典娜雕像。像高12米,由菲狄亚斯创作。西部为存放国家财物和档案的方形后殿。
帕提农神庙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柱子比例匀称,刚劲雄健,又隐含着妩媚与秀丽。雅典人以惊人的精细和敏锐对待这座神庙,审美眼光十分敏锐:柱子直径由1.9米向上递减至1.3米,中部微微鼓出,柔韧有力而绝无僵滞之感。几何的直线常因错觉而感觉不平或不直,用适当的弯度矫正后,望上去才会感觉平直、稳定,所有列柱并不是绝对垂直,都向建筑平面中心微微倾斜,使建筑感觉更加稳定。
神庙的檐部较薄,柱间净空较宽,柱头简洁有力,洗练明快。围廊内上部一圈刻着祭祀庆典行列,屋顶是两坡顶,顶的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面有精美的浮雕。这种格式成为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庙墙上端的石柱之间的大理石浮雕板全长152米,宽0.9米。上面的连环浮雕,表现的是雅典娜的诞生以及她与海神争夺雅典城保护神地位的竞争。环绕神殿周围的浮雕板,刻画了半人半马的萨提儿与拉匹斯人的战争。神庙的立面顶端檐壁浮雕,记载了每四年一度的为女神雅典娜奉献新衣的盛大的宗教庆典中的游行队伍,包括400多个人物和200多头动物。每一个形象都是精雕细刻,比例协调,有着解剖学般的准确,姿态丰富生动,气氛欢快热烈。
神殿的内部供奉着的雅典娜女神身穿战服,姿态优美,象牙雕刻的脸部柔和细致,手脚、臂膀细腻逼真,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雅典娜戴着黄金制造的头盔,盔上正中央是狮身人面的司芬克斯,两边是狮身鹫嘴有翅的格里芬。雅典娜胸前的护心镜上装饰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雅典娜长矛倚肩,刻着希腊人与亚马逊人战争场面的盾牌放在一边,右手托着一个黄金和象牙雕制的胜利女神像,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整个庙宇最突出的是整体上的和谐统一以及细节上的完美精致。神庙的建筑建立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上,尺度合宜,比例匀称,反映了古希腊文化中数学和理性的审美观,以及对和谐的形式美的崇尚。简洁明确与蓬勃生机、庄严肃穆与丰富想象,在这座神庙上达到了完美平衡,理性和诗情成功地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永垂史册的丰碑。
可惜的是,这座优美绝伦的神庙命运多舛。公元5世纪时,基督教进入雅典,帕提农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神庙所供奉的雅典娜雕像被东罗马皇帝搬走后失踪,现仅存台座。15世纪,雅典又沦为土耳其帝国的领地。1456年,帕提农神庙又被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1678年在土耳其与威尼斯的战争中神庙被毁,只剩下30多根石柱和断壁残垣。但直到今天,依然可以看出其恢宏的规模和整饬精严的风格。因之,无数现代建筑师都奉帕提农神庙为最高建筑典范。
伊瑞克提翁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坐落在帕提农神庙的北面,这里有雅典娜当年为人类栽下的第一棵橄榄树。伊瑞克提翁是传说中的雅典人的始祖。他的这座庙是爱奥尼式的,神庙是继帕提农神庙之后建筑的,时间为公元前421~前406年。特殊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神庙的北面柱廊上。在石柱的位置上有六根人像柱,是穿着古典服装、头上顶着雕有圆形花饰的浅蓝的少女像,给神庙增添了动感和活力。
这座神庙从东至西高差有三米,它的主门是朝东面开的,柱廊是由六根爱奥尼圆柱撑起的,这里曾供奉过一尊雅典娜的木制雕像。由于神圣橄榄树的存在,这一部分没有筑上屋顶。由北面的柱廊可进入波塞冬占据的那部分,柱廊也是由六根爱奥尼圆柱构成的。这里的圆柱是四根在前、两根在侧,显得更为壮观。除了精致的柱头外,还有交织盘缠的柱脚、圆柱线脚装饰。这也使得神庙有别于其他地方,人像柱廊中少女们的身姿挺拔婀娜,体态轻松自如,将圆柱应有的坚固稳定同雕像的动感完美地融为一体。
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各个立面变化很大,体形复杂,但构图匀称,协调统一。
伊瑞克提翁神庙同帕提农神庙对比鲜明,一为爱奥尼柱式,一为多立克柱式;一为不对称的、复杂的形体,一为对称的长方体;一个活泼轻巧,一个端庄凝重……这些强烈的对比,使整个卫城建筑群更为丰富生动,充分体现出了雅典艺术家出色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
胜利女神庙
胜利女神庙位于雅典卫城山门右侧,神庙廊柱上的雕饰极其精美。
公元前427~前424年左右,雅典人在南翼向前凸出的一块迈锡尼时代城堡的旧址上建造了一座爱奥尼式神庙——胜利女神庙,以祈祷胜利女神尼克保佑雅典在与斯巴达人进行的生死之战中获胜。胜利女神庙的设计者是卡利克拉特。神庙的前后各有四根爱奥尼式大柱子,上面凹槽很深,随着阳光的移动,柱子上也呈现各种变化。胜利女神庙的建造,使原本山门的对称构图被打破,但从总体上看,卫城西侧的构图仍保持了恰当的均衡,特别是山门后高大的雅典娜青铜雕像略微向轴线另一侧倾斜,充分表现出希腊人杰出的构图能力和灵活的设计思想。
雅典的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的形制方面,这时期最大的成就是城邦、露天剧场、室内会堂和圣地。
城邦
雅典古城在公元前5世纪发展为古希腊最大城市和文化中心。整个古城,南北长约5000米,东西长约7500米。城区建有神殿、市政厅、议政厅或元老院议事厅、露天剧场或广场等建筑。
米利都是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西部的古代希腊城市,在今土耳其的瑟凯市以南,它的城市规划让城市规划专家很感兴趣。这座名城进行了严谨而高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采取了后来较流行的方格网布局。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广场四周建有神庙、议事堂、剧场、商店、竞技场等。奴隶主和商人住在中心区,而贫民则住在边缘区。一般的街区面积大约为30米×36米,每个街区包括4~6所住宅,一些上层居民的豪宅可能占据半个甚至整个街区。现代考古发掘证明,米利都是当时希腊世界最标准的城市规划样本之一。
露天剧场
露天剧场是雅典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古希腊剧场,往往建在神庙附近,其最早是一个圆形场地,在悲剧形成之前,可能用于歌舞表演,观众在山坡上围着圆场看戏。古典时期的剧场,观众席为半圆形,依山而建,逐级升高,以放射形的纵过道为主,顺圆弧的横过道为辅,视野开阔无障碍,交通方便。
这时期最著名的半圆剧场是埃比道鲁斯的医药神艾斯克里比奥斯圣地里的一座。大约建造于公元前350年,经过扩建,共有55排石凳,能容纳12000人。圆形表演区直径20.3米,22米长、3.17米宽的舞台,架在约3米高的矮墙上。它的音质极佳,据说在观众席最后一排都能听到表演者衣服拖地的摩擦声。
另一座著名的剧场在雅典卫城南麓的东端,叫酒神剧场,从卫城山麓凿山而成。于公元前342~前326年,酒神剧场改建为全部石质的,希腊著名的悲剧家和喜剧家的作品,大都在这座剧场里首演。
这时期的剧场规模很大,为了开全体公民大会,有的剧场甚至能容纳几万人。如公元前350年麦迦洛波里斯的剧场,直径竟达140米。因为剧场是开公民大会的场所,所以常常和卫城在一起,作为城市的中心。
埃比道鲁斯剧场建于公元前350年,半圆形的看台沿山而建,气势恢弘。
据意大利的维特鲁威记载,观众席里每隔一定距离安一个铜瓮,起共鸣作用,以改善音质,说明当时对建筑声学也已有所研究。
室内会堂
在麦迦洛波里斯剧场舞台后化妆室小屋的后面,有一个大会堂,平面是矩形的,长宽分别为66米、52米,大约能容纳一万人。座位沿三面排列,逐排升起,室内的柱子都按以讲台为中心的放射线排列,不会遮挡讲台的视线,设计巧妙。
圣地
古希腊著名的圣地有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圣地和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
在希腊伊利亚地区南部的阿尔菲奥斯河北岸,有一个名为克洛诺斯的小山丘,著名的奥林匹亚遗址就坐落在克洛诺斯山麓。
奥林匹亚是古希腊的圣地,这里因为举办祭祀宙斯主神的体育盛典而闻名于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
最早的建筑物中,以建于公元前460年的宙斯神庙最著名。它长约66米,宽30米,东西两端各有六柱,南北两面各有十三柱,为多立克柱式。神庙东西两山墙上的群像,表现了希腊英雄珀罗普斯在奥林匹亚赛车和希腊人与半人半马怪兽斗争的神话故事。约制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的宙斯巨像,用黄金、象牙镶嵌,传为古典雕刻大师菲狄亚斯的作品,是古希腊极盛时期雕塑的代表,极为宏伟精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史料记载,他庄严地坐在由青铜、黄金、象牙和宝石制作的宝座上,右手托着胜利女神,左手握着象征上帝威权的王杖,王杖之端栖着一只雄鹰。神像的躯体用贵重木料雕刻,皮肤和衣饰、须发以及草鞋分别用象牙和黄金镶嵌,而王冠则是白银的橄榄叶花圈,富丽堂皇,气势非凡。
奥林匹亚现存遗址中,最古老的是赫拉神殿,建于公元前600年左右,供奉着女神赫拉像,是希腊最早的神庙之一。现代奥林匹克大会的圣火点燃仪式,就在这座神殿的祭坛旁边举行。其东面的赫拉圣坛,迄今仍为奥运圣火之源。
体育场四周有大片的坡形看台,西侧设有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入场口,场内跑道的长度为210米,宽32米。它与附近的演武场、司祭人宿舍、宾馆、会议大厅、圣火坛等,构成了竞技会的庞大建筑群。
德尔斐遗址位于帕纳瑟斯山的悬崖峭壁下,被一条通往雅典的道路分成两个区域。地势较低的区域内,有雅典娜女神的旧神庙,这座圆形建筑物是古希腊建筑中最优美的建筑之一。现存有三根完整的饰有图案的圆柱和另一根圆柱的下半部分。
山坡上是德尔斐的圣地,圣地内有圣道、宝库、纪念碑等建筑。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朝拜者从各地来到这里。
德尔斐圣地的中心建筑是阿波罗神殿。阿波罗神殿上面的不远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剧场,剧场建于公元前2世纪,可容纳5000名观众,有良好的声音效果。
剧场附近还有一处大竞技场遗址。大竞技场长达200米,北边有12排座位,南边有6排。今天依然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起跑线和终点线,以及石灰线界定的跑道和为运动员起跑而设计的脚位。
在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德尔斐是名副其实的宗教中心和朝拜圣地,公元前3世纪成为全希腊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尚存的雅典娜神庙、阿波罗神殿、大剧场、大竞技场等历史遗迹显示着其昔日的辉煌。
古希腊的神庙、剧场等建筑富丽堂皇、自由奔放、雍容大气,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充分显示了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光辉。
古希腊以围廊为主的平面建筑形式,以石质梁柱结构为主的构造方法和以雅典卫城为主形成的群体艺术原则,对此后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历史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