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哲学家的师生情

哲学思想犹如薪火相传,大哲学家和学生往往如同亲人。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传说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对他们都很喜欢,其中最喜欢的是颜回。

颜回这个人,给人的印象很神秘,吃得住苦,不大吭声,但很聪明,闻一以知十,连素来自负思维敏捷的子贡也自认不如颜回。

颜回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老天爷,真是要我的命呀!真是要我的命呀!”

孔子的其他学生爱护老师的身体,劝他节哀。

孔子说:“这个人死了再不哀痛,我还哀痛谁呢?”可见,孔子与颜回之间感情之深。

《论语》的第一章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中的“朋”,有人认为是指学生。孔子晚年,学问大成,前来请教学习的人很多。孔子把这些人都称为朋友。

孔子的学生很多。过去人们常常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和这些学生讲学之余,弦歌诗颂,其乐融融,后人把孔子教学的地点称为“杏坛”,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在一起服丧三年,然后才分散开去。子贡在孔子坟墓附近搭建了草庐,一共住了六年才离开,这展现了弟子对孔子的深厚感情。

我们现在读《论语》,还常常为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所感动,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温和、宽容、坦率。

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学生很多,他的《传习录》一书就是他的学生辑录他说的话而成。王阳明谪居西南时,从全国各地赶来向他学习的人有几百人。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有名的三大哲学家,他们有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他本人没有留下一部著作,我们现在能够了解他的思想,主要靠他的弟子柏拉图。

柏拉图二十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此时,苏格拉底已是年逾六十的人了。柏拉图被老师的哲学所吸引,放弃了文学创作,把旧诗稿付之一炬,专心致志地学习哲学。他追随老师,不离其左右,在苏格拉底身边整整度过了八年。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柏拉图不无自豪地说:“我感谢神,使我生活在苏格拉底时代,使我做了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苏格拉底说成“人类中最有智慧的人”。

师生之间感情的互敬互爱,并不妨碍学生对真理的追求。亚里士多德从17岁时来到柏拉图学园,整整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了二十年。柏拉图很欣赏亚里士多德的才学,把他誉为“学园之魂”。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的好多思想与柏拉图并不一致。他认为尊敬老师和爱戴老师,就应该把老师的思想发扬光大,发现老师有违背真理的地方,就应该将其纠正,站在真理一边。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无论是正面或反面,无论学生有没有接受老师的主张,都会推动哲学的发展。因为哲学的发展要么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要么是对前人思想的纠正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