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阅读法:如何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你好,我是小墨,谢谢你打开这本书。

这本书写的是一套系统的阅读方法论,12年来,我一直专注于一个问题:如何读书,才能最大程度从阅读这件事中受益?我一直持续不断地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探索的深入,我慢慢从一个阅读“小白”成长为一个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实现变现百万元的全职读书人。

今年是我从事自由职业的第7年,至今我都觉得自己身处于一个不真实的梦境中,一个酷爱读书的人,竟然真的以最热爱的事为事业,可以自由地、花大把的时间读一切爱读的书,而且获得了丰厚的金钱回报。我用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争取到了极大的人生自由度,最大程度地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当然,变现只是阅读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结果,我从阅读中得到过太多恩惠,我的阅读史就是我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展史,而金钱只是其中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因为阅读真的需要方法,我经历过太多次因阅读方法调整而带来的阅读质量跃升,每次都似点石成金,所以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渴望,把帮助过我的东西总结出来帮助其他人。这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如何读书,才能最大程度从阅读这件事中受益”这个问题,我用了12年才得到相对满意的答案,形成实用、完整、可复制的成熟方法论,最终把这本书送到大家手里。从阅读“小白”到变现百万元的全职读书人,我至少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散漫读书阶段

我从小喜欢读书,“爱读书”似乎很早就成为我的一个标签。最开始,我以为自己会读书,但真实的阅读状态是:想起来就读一点,没时间就不读了,阅读量少得可怜;谈起书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见解,多年没有长进;没有非读不可的迫切感,一直是可读可不读的散漫状态,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缓解焦虑、逃避现实而读书。对于读书有什么意义,读书有什么用,读书和我的人生有什么相关性这些问题,我心里极度迷茫。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状态真是糟糕,自己却浑然不觉,长期以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自居。这个阶段的教训就是:第一,阅读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我们一定要把阅读和生命中重要的目标结合起来,打通阅读与能力养成、目标推进、愿景实现之间的关系;第二,一定要养成稳定的读书习惯,特别是一定要追踪自己的阅读进度,因为人的自我感觉太具有欺骗性了。

第二阶段:大量乱读阶段

促使我从散漫状态里走出来的是一个优秀的前辈,我在大学听了一场讲座,分享人叫高峰,是一位很厉害的反劫持谈判专家,他的演讲主题是“如何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那时我第一次知道“知识体系”这个词。他的分享非常松弛有趣,他既能铺陈悬念,又能旁征博引,他所讲的东西,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和方式,让我大开眼界,我第一次见识到一个真正阅读量大的人是什么样子。

那一天,我就像照镜子一样,看见了真正的自己:阅读量少得可怜,孤陋寡闻,却自以为是。我感到羞愧并开始反省。很多年后,我才真正明白,知道得越多,对自己“无知”的认知越充分,越不会产生虚妄的优越感。我感到庆幸,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大学二年级,“知识体系”这个词让我产生了阅读野心,我开始大量、密集地阅读。

最巅峰的时候,我一天能看一本书,七天能看七本书。在大学图书馆,我撞到什么看什么,我看思想深邃、主题严肃的书,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也看比较简单的畅销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小狗钱钱》,我还看与自己的专业(新闻学专业)相关的书,如《风云人物采访录》《美国新闻史》,我也看其他专业的书,如心理学专业之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社会学专业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当然,我不可避免地读到很多不值得花时间读的书。

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那时我的知识体系很混乱,但是每个读书的人都需要经过这样一个广泛涉猎的阶段,连鲁迅先生都说:无论谁,在那生涯中,总有一个将书籍拼命乱读的时期。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在认知上开疆拓土、野蛮生长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有两个体会。第一,我们要广泛涉猎不同的书。读不同书的体会、乐趣和收获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书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给我们不同的滋养。偏执地只读某一类书是自我限制,广泛涉猎才能得到一个更开阔的世界,并对这个世界有更完整、更深刻的洞察。第二,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同样重要。我以前一直错误地认为阅读质量是唯一重要的标准,后来发现两者同样重要。阅读速度快、阅读量大、积累多,我们理解新东西越来越容易,这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

第三阶段:强制输出阶段

读书多了,一些新的困惑摆在我的面前:我不太确定自己记住、掌握和内化了多少,也不太确定需要知识的时候能否调用,更不知道我的思想是否成长,能力是否发展。总的来说,我感到心虚、没把握,感觉自己在做无用功。为了告别这些负面心理,我给自己定了一条阅读规则,强制自己输出,每看完一本书必须写一篇读书文章,如果没写这篇文章,就不允许自己看下一本书。这篇文章不是复述和转述书中的内容,而是回答一个问题:读这本书,和没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

我的知识边界拓展了吗?我的认知更新了吗?我的观念改变了吗?我是否学到了做事的方法?我是否有了新的人生愿景、人生目标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我的某种心结解开了吗?我对他人和世界是否有更深的理解?

我坚持执行这条阅读规则,每读完一本书就追问自己的变化和收获,把阅读收获用文字固化下来。刚开始我的思考和总结很粗浅,但量变引起了质变,它实际上让我对自己的阅读提出了一个相对高的要求——除了输入,还要求内化后输出,不只停留于阅读,还要求学以致用。而为了回答好“读这本书,和没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我必须首先对书籍内容有一个全面、完整和彻底的掌握,我的读书笔记开始快速迭代和发展,我的阅读思考能力开始发展和进化,我的阅读效果得到了质的提升,那种心虚、没把握、做无用功的感觉一扫而空,我开发出一套把“凡有所学皆有所用”进行到极致的阅读方法。在这个阶段,我拿到一本书时,终于感觉自己能够像庖丁解牛一样,把它拆解消化,最大程度吸收它的精华。

第四阶段:建立知识体系阶段

通过强制输出来完成每本书的深度消化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摄入的信息庞杂,导致脑子混乱。有知识体系的人,可以自如地驱使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行动,去帮自己解决问题和接近目标,学得越多,头脑越清晰。没有知识体系的人,知识就像乌合之众,内部可能还在打架,学得越多,越晕头转向。

那怎么建立知识体系呢?对我来说有一本很重要的书——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在这本书里学到了“主题阅读”这种方法,原来读书不必非得以一本书为阅读单位来进行,我们可以只抽取对自己有用的局部来读,可以把很多书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我不再追求表面上的阅读量,而是开始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我不再零碎地读书,而是让每本书把我带到它所在的体系中去,我也不再撞到什么读什么,而是开始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围绕那些对我来说重要的主题,做深入的主题阅读,然后让这个知识体系为我的人生服务。

以前我会因为读书数量的增加而产生成就感,但到了这个阶段,我更在乎一本书对知识体系搭建的贡献,“读了多少本书”这件事带给我的成就感越来越小了。大家可以把“知识体系”理解成仙侠小说中人物的内丹,而一本好书的功效就像一株千年灵芝,它对内丹的助益比100棵普通仙草强得多。

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培养选书的眼光,跳出单本书的局限,站在更高的维度做整体的阅读规划,开始慢慢学习如何构建最大程度服务于人生的知识体系。当然了,这个过程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从我摸到门道到形成清晰的方法论,又过去了好几年。

第五阶段:公众号写作和变现阶段

我原本是通过写日记来强制输出的,但在2016年,我有了自己的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当时我发现很多读书公众号并不纯粹,什么文章的热度高,就发什么文章,我想做一个纯粹的读书公众号,每读完一本书就发一篇深度解读的文章。公众号写作对我的阅读输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对书籍的理解要更深入,思考要有更高的质量,表达要更完整和准确,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锤炼。

随着持续、高质量的阅读输出,我慢慢被更多的人认识,正式走上读书自媒体之路,开始解锁不同的读书变现方式。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变现?答案是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东西。我到达这个阶段,离不开前几个阶段的积累,很多人跳过前面几个阶段,觉得读书变现很简单,想直接变现,这是一种非常不踏实的想法。

第六阶段:形成系统方法论阶段

积累了一些粉丝后,询问我如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当我尝试为大家答疑解惑时,我发现无法用几句话或几篇文章讲清楚这些问题,它们必须被系统地回答。以阅读思考能力为例,我只讲思考是不够的,思考不是一拍脑袋就出来的,就像贫瘠的土地种不出花一样,思考是需要养分的,好的思考是需要多元的、高质量的信息摄入养出来的。我的阅读思考能力是靠广泛涉猎不同的书籍培养起来的,那我就必须先教大家如何阅读不同的书籍。同样,如果我们想要思考得更深入、系统和结构化,广泛涉猎还不够,还需要知识体系作为支撑,我又需要教大家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当时正是知识付费最如火如荼的时候,有粉丝开始提议:“小墨,只要你开发系统的读书课程,我第一个报名。”

但当时的我其实没有信心,因为公开讲课和公开招生对我来说都是舒适区之外的事。不过有一件事坚定了我的决心,2020年春节期间,行动派邀请我做一次读书方法的线上公益分享,我分享了“如何用三种层次的读书笔记,最大程度榨干一本书的精华”,当时有一两万人听分享,反馈非常热烈,很多听众激动地说,我的分享让他们豁然开朗,解开了他们多年来关于读书的许多困惑,而且我这套方法的可复制性非常强,特别容易上手,他们第一次非常清晰地知道应该如何照着做。

我向大家征集“关于阅读,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收集了两三百个问题,它们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十个痛点。

痛点一:读得慢。有的人一两个小时只能读十几页书,一个月都读不完一本书。

痛点二:忘得快。有的人读完就忘,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过段时间更是没什么印象,感觉都白读了。

痛点三:输出吃力。有的人读完书明明很有感悟,但一让他讲收获,总是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想写读书收获,枯坐在电脑前一两个小时也写不出几句话。

痛点四:笔记低效。有的人抄了很多笔记,依然没记住多少内容,而且需要调用时总是找不到对应的内容。有的人只会抄好词、好句、好段,笔记是碎片化的,无法整体吸收和把握。

痛点五:不会独立思考。有的人读完书只会复述,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痛点六:读不进去。有的人无法专注阅读,一坐下来就无意识地玩手机,静不下心读书,或者读两章就失去兴趣,随手把书丢开。

痛点七:没有知识体系。有的人只有一堆零散的知识,在分析问题、发表见解时思路混乱,不知道如何系统化学习,以及如何从零开始建立知识体系。

痛点八:无法学以致用。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始终感觉不到变化和成长,“读书无用”成了长期无力改变的结果。

痛点九:不知道如何变现。有的人热爱阅读,坚持阅读,却是读书变现的“门外汉”,想学习读书变现的渠道和路径,却不知道如何开始。

痛点十:难以养成读书习惯。有的人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养成读书习惯,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针对这些问题,我花了三年时间,开发了系统的读书课程。因为太想强调真正的阅读成果不是“读了多少本书”,而是阅读吸收率有多少,受益程度有多深,我给课程起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吸血鬼读书法训练营”,希望我的学员都可以最大程度吸收书的精华,最大程度从阅读中受益。这次正式出版的书名定为《海绵阅读法》也是在传达同一个理念。两年以来,这门课受到上万个学员的欢迎,学员们经常用的词是“颠覆”,这套课程颠覆了他们原先的阅读观念,他们的阅读方法在这里被推倒和重建,他们开始真正享受阅读,阅读也真正开始为他们的人生服务。

这本书脱胎于我的读书课程,但我升级了很多内容。两年期间,我都和学员们待在一起——上课、答疑、点评作业。经过十期课程,我点评了一万多份作业,在交流中得到了很多反馈,更深刻地理解了大家的阅读痛点。这次我对这套方法论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写成了这本书,希望借出版的力量,让这些深深帮助过我、帮助过学员们的内容,帮助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