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心底爱上学习的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束缚孩子的家长的价值观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本章的正题。

上文所说的孩子们的状态及其背后的原因,不知道大家是否可以接受。

为了不被怒骂而学习。

为了将来进入好大学、好公司,过上好日子,而想得到好成绩。

这些究竟是哪些人的价值观?

这并不是孩子们想出来的,而是家长想出来的。这是家长们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家长们相信“如果成绩不好,就上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公司,得不到好工作,就过不上好日子”。

然后家长们把这种观念,通过每天不断强化来灌输给孩子,让他们讨厌起学习来。那么家长们为何抱有这种价值观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我当了十六年的补习班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对人进行过一些观察和思考。

或者说,为了教孩子们学习,首先不得不要观察一下人类这种生物。

结果,我明白了一些事情。

第一件就是,人类的言行举止是通过三种“本源”而发生的。在我看来,“本源”是形成人类言行及思维的基础。

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为止,所有的言行的基础。

首先是“欲望的本源”。任何人都“想得到爱”“想得到心灵的治愈”“想被认为是重要的存在”“想要被人佩服”。

接下来是“恐惧的本源”。“不想被伤害”“不想被疏远”“不想被讨厌”“不想遭受痛苦”,这些也都是人人都有的想法。

“欲望的本源”和“恐惧的本源”是内外一致的。因为“不想被伤害”其实就等于“想得到心灵的治愈”,“不想被疏远”就代表“想被认为是重要的存在”。

至于两者究竟谁强谁弱,会最终影响到人的言行,所以把二者分开来看。

此外还有一个“对自己及他人的爱的本源”。也可以说是“慈爱的本源”。

出于纯粹的慈爱而产生的言行实际是非常稀少的,几乎都会有“欲望”和“恐惧”从中作祟。砝码放的位置不同,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为了要救孩子,家长会冲出去而不顾自己会被车撞死。这就是纯粹的慈爱。只是想保护孩子的生命,根本没有欲望和恐惧的时间。但在跟其他人一起的情况下,就不会有这种纯粹的慈爱言行发生了。

再举一个例子吧。

我的拙作中提到过志愿者的事情。他们究竟是为了“纯粹对他人的爱”而参加志愿活动的呢,还是因为出于“想被大家认为很重要”的欲望而做的呢?

多数场合都不单是因为某一方面,而是二者的混合。问题在于“哪一方的比重更大”。

欲望较多的情况下,志愿帮助的对方拒绝自己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我好不容易去帮你了”的反应。

这个反应里隐含着“别人不觉得自己重要”的“恐惧”。因为不被重视,所以会觉得受伤。

但是伤害令人感到恐惧。所以才会产生接下来的反应:“我都在帮你了,你这是什么态度啊!”随后就开始进行攻击。这是人的防卫反应。

另一方面,以对自己及他人的慈爱为主题的志愿者,会认为“接受或者不接受,都是对方的自由”“有人拒绝的话那也没办法啦”。这只是一个志愿者的例子,但其他言行跟这种心理也有相同之处。

那么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家长们,究竟是出于哪种本源的心理才会有这样的举动呢?如果是出于慈爱的本源,那么对方即使不接受自己的想法,也不至于生气才对。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父母看到孩子不学习,是会发怒的。

有人会害怕“没有把孩子教好”。这完全就是在想自己的事情而已吧。

也有人会害怕“孩子长大之后会为生活所困”,为生活所困的是孩子,不是你自己。但看到自己的孩子烦恼,自己也会痛苦。

这是自己逃避痛苦、不想受苦的缘故。

这也是在为自己考虑。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

这里面隐藏着心理阴影的问题。

心理阴影这个词原本是医学和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在本书里取了它广义的意思,是指因某种经历而受到“心灵的伤害”或者“偏见”的影响。

我认为心理阴影分“黑色”和“白色”两种。

刚才提到,所有言行都是通过三种本源产生的,这里先把“对自己及他人的爱(慈爱)的本源”稍微放下,在欲望和恐惧两种本源中产生的言行,都是基于心理阴影出现的。

“恐惧的本源”中隐藏着“黑色阴影”。这属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心理阴影。比如受虐待、欺凌等精神遭受很大创伤的经历。

某个补习班的老师跟我讲过他的亲身经历。

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戴着帽子去上学,然后被老师嘲笑了。从那之后,他就不再戴帽子了。他被老师的嘲讽深深地伤害,不想再遭受第二次了,于是在成年之后也拒绝戴帽子。这正是“黑色心理阴影”。

还有人上课的时候第一次被老师点名“从书上第几行开始读一下”,但是他没有读好,就被朋友和老师嘲笑。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法在人前说话了。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么点小事不至于吧”,但挑战新事物的时候,特别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如果被嘲笑的话,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有时假装成若无其事,可能还会跟着一起笑,这其实也是为了不被别人看穿自己受伤而做出的防卫反应。但是伤痕会残留在心中,对人言行的影响会贯穿人生。

受虐待和欺凌等表明自己被否定过的经历,也会让人留下心理阴影。

这些人的言行都是基于“为了不被否定,要怎么做呢”的想法而做出的。也就是“不想被伤害”“不想被疏远”“不想被讨厌”“不想遭受痛苦”。

有的人因此迎合对方,接受那些无理要求,顺着他人的感情而行动。也有的人会做出过度的攻击性反应。

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批评时,也有人会一下把自己关在壳中。防卫反应和攻击反应导致的行为在内部隐藏着的是“黑色心理阴影”。

另一方面,“白色心理阴影”是因为被爱而产生的言行。

任何人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都会产生白色阴影。

例如,跟朋友相处得很好的孩子,从大人的眼里看来是“好孩子”。但是在孩子内心,隐藏着“不想被讨厌”“想变成好人”的想法,这也是心理阴影导致的其中一种行为。

面对初次见面的人,也会在潜意识下抱有“如何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呢”的想法来进行交往。这并不属于对自己及他人的慈爱,而是属于欲望。因为这样想,就会产生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例如,有这么一位政治家。

他跟很多人进行交谈,表示对所有人的想法都有同感,观点一致。关系到国家大事的决定,也会当场就轻易同意对方的做法。

对国民的任何请求都马上说“那就这么办吧”。谈话对象和国民在一瞬间会大喜过望,但现实中实施起来,会碰到种种阻碍,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完成的事情。在多次受挫后,这位政治家又简单地换了一个方向继续实施。大家在大喜之后又经历严重的失望,失去了对政治家的信赖。

但这种人并没有恶意,也不认为自己是辜负了他人的信赖。只不过是明白了眼前人喜欢听的话,然后把它说出口而已。跟这种人一起工作的话,问题会如井喷而至,结果会非常不堪。

一般工作顺利的时候倒是没有关系,如果工作上出现问题,有相当大的概率都是因为“白色心理阴影”导致的。

以上是对心理阴影的解释,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没有心理阴影的人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NO”。

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心理阴影。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阴影。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很多伤害,只要稍微思考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跟朋友吵架的时候,会把心里想的“矬子”“丑八怪”等话都当面说出来。感冒的时候,忍着去上学,但在教室呕吐了,同学们说:“你脏死了!”认真唱歌却被笑话“五音不全”。家长说:“你姐姐是双眼皮,你是单眼皮,看着跟要睡着了似的。”

这些都是平时常见的事。说话人很快就会忘掉这些,但听话的人却忘不掉,简直就像咒语一般束缚着自己的言行。

像那位拒绝再戴帽子的补习班老师一样,人们总会在意自己长得矮,就绝对不在人前唱歌,或者为了变成双眼皮而在化妆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背负着心理阴影以及阴影导致自身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去克服它们,这一系列的行动过程就叫作“人生”。

请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你都有哪些心理阴影?别人说你什么会让你生气、受伤?你绝对不做“×××事”的理由是什么?

开头所说的“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的价值观,是为了追求什么而形成的?

家长首先要注意到自己的心理阴影。因为这个阴影可能就是导致你想让孩子们“好好学习”的想法根源。然后在潜移默化间,这个阴影也会植入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