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游戏的起源
我对内在游戏的深刻理解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那段日子我会打比赛,也会当教练。回首往昔,我才明白为什么运动场是探索学习和变革的绝佳实验室。那是因为体育运动的表现是如此直观可见,而目标又是如此明确,以至于表现上的变化会更加明显。我最初的实验室是网球场、滑雪场和高尔夫球场,这些运动能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最佳和最差表现之间的显著差距。缺乏天赋绝不是造成这一巨大差异的唯一原因。它直指我们的学习或改变表现的方式。
在我做体育教练的那段岁月里,我发现了两个突出现象。一是,几乎每个到我这里来上课的人,都极力尝试纠正他们在所参与的运动中的某方面问题,但他们并不喜欢这项运动。他们期望我能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当他们不再那么努力,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时,他们反而能相对轻松地改变现状。在所有幼儿的早期发育过程中,被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观察学员和他的网球教练之间的日常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让我们了解要如何做出改变。通常情况下,球员会向教练发牢骚——不是谈某次击球,就是说他的成绩。他可能会说,“我发球的力量不够”,或者,“我需要调整一下反手击球的动作”。教练看着学员演示他目前的击球动作,然后,他将其所见与头脑中的“正确击球动作”模板进行比对。这个模板是依据教练所学的“正确方法”建立起来的。以这一模板为滤镜,教练找出了“现有动作”和“示范动作”之间的所有差异,并开始努力缩小两者的差距。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练可能会给出各式各样的指令,然而这些指令的潜台词只有一句。也许他会说:“接球的时候,你应该把重心放在前脚掌上。向后挥拍时,球拍不应该抬得太高。你的随挥跟进应该这么做。”潜台词就是,“我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面对这一系列的“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指令,我们很容易就能预测出学员的行为模式。学员充分相信教练的判断,他的任务就是按照教练说的做。因此,他尽力不做不应该做的,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教练说拉拍晚了,学员就强行让手臂更快速地回撤。对学员而言,这会让他感觉过度紧张和尴尬,但教练见到学员听从指令做出的动作后,就会说“好”。实际是在说:“很好,你在努力服从我。”学员逐渐把“好”与这种被迫的、不自然的纠正法关联在一起。教练提供“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学员付出“努力”,然后教练再给个“好”或“坏”的评价。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改变被看作由坏到好的过程,且这里的好坏不能由做出改变的人来判定。在这种需要被评判的模式下,通常会带来学员的抵触、怀疑以及对失败的恐惧。无论是学员还是教练,恐怕都未意识到这种改变法会削弱学员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责任感。也许,他们会因这种方法的内在矛盾而纠结挣扎,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