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工业园区里的社区建设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北仑工业社区诞生的背景

北仑区是省、市的对外开放门户和制造业强区,是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先行地。全区境内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众多,有省级小微企业园12家,区级小微企业园27家,集聚了中小民营企业约6万家,产业工人约30万人。作为一种既独特又普遍的经济社会空间格局,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往往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龙头。但与此同时,园区普遍存在“经济功能强、社会功能弱”的问题,这对社会治理与基层党建提出了新挑战。

一、利益诉求多元化呼唤服务新模式

园区经济的现代化、高强度属性决定了从业人员的年轻化,他们教育背景不一,思想状态各异。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园区务工人员以外来人口为主,由于文化、生活差异,他们对工作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加之企业用工方式多样、员工流动率高,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居、村并存的集聚格局在北仑区非常普遍,辖区人员多元、需求多样、利益纠缠、矛盾多变,企业员工子女入托、就学困难,安全生产、流动人口管理乏力等问题相继显现。

二、传统管理模式弊端呼唤治理新模式

园区作为企业聚集地,缺少类似居委会、村委会等服务市民、村民的组织。传统模式下,面对大体量企业,小规模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存在一定盲区。“娶进了媳妇,愁坏了公婆”,形象地描绘了基层政府招商后面临的管理难题。

1.“谁招商,谁管理”模式

“谁招商,谁管理”是全国工业园区最普遍的管理模式之一,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运转包含多项业务,涉及多个部门,这种条线管理模式更适合于工业园区前期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阶段,在后开发区时代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企业由招商局引进,但企业投入生产后碰到的很多问题、很多事务往往涉及其他多个部门。对于招商局而言,不论是协调平级单位还是自身条线,精力上都有限,较难实现主动、精细地服务企业。

2.管委会模式

管委会的模式本质上就是在工业园区内再成立一个小型政府,这也是全国广泛采纳的一种模式。然而,这种模式更适用于高层级开发区。究其原因,一是行政成本高,一个园区管委会通常需要设置财政、人社多个行政部门;二是由于管委会的行政背景,其行政手段和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往往是被动地回应企业需求,而很难主动、灵活、高效地去推进服务。

3.划归所属区域的街道或乡镇管理

划归所属区域的街道或乡镇管理也是一种常见的园区管理模式。尽管表面上没有增加行政成本,但受限于街道或乡镇政府的行政规模等因素,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很多工作往往沦为失管状态。

4.第三方市场化运营

第三方运营是政府公共部门通过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而建立的投资运营机制,是政府委托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专业公司或专业团队,对其服务对象进行统一协调运营管理的新型模式。具体而言,有三种模式:一是双方合作设立管委会,同时合资设立开发公司,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两套班子的政企分离型市场化运作模式,比如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二是成立有多方主体的园区运作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比如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三是完全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如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在浙江海宁的公司型运营模式,由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海宁经济开发区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作为园区唯一的开发、经营主体,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尽管第三方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工具,但在既有约束条件下,第三方市场化运营模式存在着制度困境、契约困境、执行困境、信任困境等治理风险和困局。

三、园区基层组织涣散呼唤党建新模式

全国园区尤其是中小型园区的主体主要是民企、外企等非公有制企业。它们与党组织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组织属性和价值取向,往往对党建工作心存疑虑,或多或少有抵触情绪。企业党组织没有存在感,企业党员没有归属感,“隐形党员”“口袋党员”现象多发,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容易出现盲区和空白。以大港工业社区为例,随着开发建设及招商引资基本结束,大港开发公司逐步撤出工业园区,企业管理、员工社会保障与服务“真空”日益显现,原来的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2007年下半年,北仑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经济发展局和新碶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展的一次调查发现,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基层党组织空缺、园区服务体系不健全、区域协调机制缺位的问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难以开展,工会、团组织、妇联组织难以跟进,基层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