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有道:晚清宣讲小说的伦理叙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友与恭:宣讲小说中的兄弟之道

家庭成员的三种主要关系中,还有次于夫妇、父子的兄弟关系。夫妇关系始于情爱,父子关系源于血缘,兄弟关系是因父母而建立起的平等的手足关系。兄弟是儒家五伦之一,也是“天伦”,即兄先弟后是天然的伦次。《尔雅·释亲》云:“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215)《释名·释亲属》云:“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弟,弟也,相次第而上也。”(216)故《谷梁传·隐公元年》云:“兄弟,天伦也。”范宁注:“兄先弟后,天之伦次。”(217)通常所言家庭中的兄弟关系,包括因同父、同母建立的兄弟、兄妹、姊妹关系以及由兄弟派生出的妯娌、姑嫂、叔嫂关系。

一、同气连枝、合爨共食:兄弟伦理建立的基础

兄弟是同辈之间最具有血缘关系之人,用古语来讲是“同气连枝”,即同禀父母精气而生,父母是共同的“根”。有研究者指出,探究同一父母或同父、同母所生之所以能成为友爱发生的依据,必须“透过父母本身生命精神的一贯性、统一性来给以说明”。因为父母本身的生命精神存在一贯性与统一性,“作为父母生命精神客观化的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具有自然的‘一心共命意识’,这种意识在每个独立存在的兄弟姐妹心中具有自然的一贯性与统一性”,正是“这种自然的‘一心共命的意识’,兄弟姐妹之间便存在相互间‘以他为自’的精神性自然友爱”(218)。事实上,大部分人面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时,“一心共命意识”就油然而生,自然反向探寻他们生命的来源之处,再为这种共命意识寻找理由。从宣讲者到故事人物,宣讲小说不断言说“同胞”与“同气连枝”之类的话语。《大愿船·欺兄遭谴》云:“同气连枝本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这首诗说弟兄同胞而生,共乳而养,譬如那一株树木,虽有许多枝叶,都从一本发出,气脉原是连贯的,务要大齐茂盛,方才好看。若有几枝枯朽,就连那好枝都丑了,人有弟兄,也是这样。”(219)同父同母同是父母精血,同父异母则是同父亲的精血,无论全同还是只同一方,皆可谓“同气”。宣讲小说中,对“同气连枝”“同胞共乳”的表述甚多:

格言云:“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年为弟兄。”语云:“兄须友爱其弟,弟必恭敬其兄,弟兄和气顺亲心,事事一堂余庆。”又云:“本此同枝同气,今生那有来生。如何财产太分明,枕上唆言莫听。”(220)(《自召录·公道娘子》)

弟兄同枝本自荣,须知和气莫参商。叔嫂亦宜相亲爱,若起疑猜祸便侵。这几句话说,世人弟弟兄兄,共母而生,比如树木,千枝万叶,同出一本,荣则同荣,枯则同枯。弟兄共乳生成,手足相关,劳逸与共,原要和和气气,笃子友爱,决不猜疑。嫌起衅积而至于阋墙翩反之交作,以贻门内之羞。(221)(《绘图福海无边·血书饼》)

本是同胞共母生,莫因财产便相争。果能孝弟无虚假,定许升闻荷显荣。这几句格言说人生在世,若要兄弟和顺,要预先将情理认得真,看得透。想兄弟虽有多寡不一,总是共母胞胎而生,即属异母兄弟,无非是父亲的血脉,比你外面结交的哥弟要亲切许多。(222)(《大愿船·让产立名》)

上面这些议论,只是宣讲小说众多阐释兄弟关系内容的一小部分。“同气”“连枝”“同胞”都是说明兄弟皆是由一气而生,一根而成,具有共同的根,是血缘至亲之人。同根共本,犹如身体中的手与足,手、足虽然是身体的不同部分,各是独立存在,却因骨肉关联,疼痛相关。反之,兄弟虽然是血肉至亲,疼痛相关,却不是对方的构成部分,所以成为兄弟是一种缘分。《万选青钱·状元拜坟》中说:“弟兄前世修积来,今生才得共母胎。”“你们晓得弟兄是前世修积来的不?要前世修积得有缘,今生才成为弟兄,所以说当哥哥要爱弟弟,当弟弟要敬哥哥,得父母欢喜,才是道理。”(223)格言“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年为弟兄”出自唐代法昭禅师的《兄弟偈》,很多宣讲小说中都有这一“格言”。《赞襄王化·口德遇仙》《宣讲集要·宣讲美报》《大愿船·欺兄遭谴》《萃美集·审磨子》《惊人炮·三斤肉》《化世归善·善弟救兄》,以及《广化新编》《因果新编》《宣讲引证》中皆有之,但表述略有差异。“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年为弟兄”,凡为兄弟,皆是前世修造,今生有缘,有今生无来生,这是何等的珍贵,又是何等令人心酸!敦煌曲子词写得更为凄怆:“姊妹兄弟如手足。断却难相续。共汝同胞骨肉连。争得不心酸。长如今生身强健。兄弟勤相见。一朝身命染黄泉。难得再团圆。”(224)宣讲小说不断说着“一回相见一回老”,不断强调骨肉亲情,有今生无来世,“世间最难得者兄弟”(见《萃美集·桂花桥》《宣讲拾遗·虎含蛇咬》《辅世宝训·孝友全身》等),目的是希望世人好好爱护、珍惜兄弟姐妹之情。

兄弟骨肉相关,宣讲小说常将兄弟视为“手足”,《复元集·兄弟联科》中说,“手足原来并蒂生,一枝茂盛百枝荣”(225);《救正人心·水晶印》中说,“弟兄友爱重天伦,手足不分季与昆”(226);《千秋宝鉴·老长年》中说,“原是同胞共一体,犹如手足不相离。弟敬兄来兄友弟,一堂和睦有昌期”(227)。弟兄如手足,彼此依赖,少一手不能做事,少一足不能行路,弟兄不相顾,则如手脚互不相顾。宣讲小说为了突出兄弟情的重要性,常将兄弟与妻子对比,《脱苦海·家有余庆》中,绍祖劝胜贵与兄长和睦:“弟兄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裂犹可补,手足一断难再续。”(228)《宣讲大全·忤逆受报》中言:“盖闻妻子如衣服,弟兄若手足。衣服破犹可更改,手足损难以再续。则是弟兄之重于妻子也,明矣。”(229)《宣讲金针·欺兄逼寡》对此的阐释更具体:

古语有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犹可补,手足折,焉能续?”是说弟兄譬如人之身子一般,若无两手两足,焉能成其人形?又有古语云:“十指连心肝。”是言一处疼,处处皆疼,所以弟兄谓之为骨肉。(230)

手足重于衣服,兄弟重于妻子,自然不能因为妻子而坏兄弟情义:

娇妻本是外来人,怎比弟兄骨肉亲。花里莺声君莫听,恐伤和气灭天伦。

这几句格言说妻虽娇美,原是外面讨进来的,怎比得弟兄,共精血而成,同胞胎而生,乃是手足之情,骨肉之亲……刘先主当日有云:“弟兄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裂犹可补,手足断折难再续。”《朱子家训》又云:“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凡有急难事来,外人终是靠不着,得力还是在弟兄。(231)(《上天梯·重伦获金》)

古云:“兄弟犹如手足,妻子恰似衣衾。”衣衾既敝,犹可更换,手足若折,无可复得:是兄弟更切于妻子也。既为兄弟,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过失相劝化,同福寿,共患难,友恭宜笃,情义宜重矣。(232)(《宣讲选录·埋金全兄》)

如果说手足之情是基于血亲而产生的依赖感及不可分割感,那么长时间同居合爨共食、行止相依,兄弟还是同学、朋友、室友,其亲密感与亲切感是他人无法相比的。“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行,不能不相爱也。”(233)宣讲小说多以笔墨描绘兄弟幼时相处的亲密无间。《善恶镜·子振箕裘》言兄弟幼时的友爱情况:“幼年相待出诚意,吹埙吹篪笑嘻嘻。糖食果饼不顾己,一匹竹马打伙骑。”(234)《赞襄王化·口德遇仙》指出,因为同母所养,同胞所生,“同想幼小时,仲吹篪,伯吹埙,饮食相让,竹马共乘,若遇外人稍欺压,不顾生死来相争。真可谓如手如足也,不计孰拙孰能。”(235)惺集》“灶君第二戒男子不和兄弟”条中这样描绘兄弟幼时如何相亲相爱:“你看走路,则哥在前弟在后,如雁行一般,食则同席坐,夜则同床睡。父母若打哥哥,老弟便来护,旁人若欺老弟,哥哥便去争。哥哥若哭泣,老弟亦泪流满面。老弟若发笑,哥哥亦欢容笑脸,悲喜相应,痛痒相关。真是生来的一点天性哩。”(236)因兄弟之亲密,古人有兄弟雁行之说。《礼记·王制》云:“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237)《惊人炮·三斤肉》言:“手足相联似雁行……世之弟兄,本是手足之情,气血相联,痛痒相关”,“好比那天边鸿雁,飞则同飞,止则同止,莫得分离一个的”(238)。兄弟若有一人离去,就是“雁行折翼”,存者自然哀痛难忍。

二、兄友弟恭:兄弟伦理的基本准则

兄长弟幼本是一种自然秩序,古人却由这种自然之序扩展至伦理秩序,悌成为仅次于孝的第二大伦理,是仁之本质体现。《孔子家语·弟子行》云:“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王肃注曰:“悌以敬长,是德之次序也。”(239)诚如“孝”对于“慈”,“悌”也对于“友”,父慈在前,子孝于后。同样,兄友于前,弟悌于后。《说文解字》释“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240)释“悌”曰:“悌,善兄弟也。从心,弟声。”(241)《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242)引申为亲爱、友好之意。《荀子·君道》曰:“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243)《释名·释言语》曰:“友,有也,相保有也。”(244)兄弟之间彼此相依、相保、相有。“友”中也含有敬、爱。《新书·道术》曰:“兄敬爱弟谓之友,反友为虐;弟敬爱兄为之悌,反悌为敖。”(245)弟对于兄,则恭、敬。《说文》曰:“恭,肃也。从心,共声。”“敬,肃也。”(246)《礼记·曲礼上》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何胤注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247)“友”多对于兄言,“悌”多对于弟言,“友悌”合言就是“善兄弟”,都含有“敬”之意。可以说,兄友弟恭、兄友弟悌有互文之意,即兄弟友恭、兄弟友悌。

仔细审视兄友、弟恭,还可以发现,它们相较于兄爱、弟爱情感意味更深,兄弟之间首先是有血缘亲情存在,《同登道岸·友爱无双》云:“手足原来一气连,比儿犹父情相牵。”长兄当父,兄弟却不同于父子,兄爱弟,似父,但待弟似朋友;弟恭兄,发自内心,兄弟之间,彼此善待对方。友、恭既包含朋友之道,又包含兄弟之亲,还有“相保”之助。兄友弟恭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兄弟之道。《尚书·康诰》中的一段文辞值得注意:

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248)

由此可见,在《尚书》时代,兄友弟恭的观念就已经确定,并将兄不友于弟、弟不恭于兄视为大恶。兄友于弟,弟恭于兄,是因为“念鞠子哀”与“念天显”,此二者一是因孝,一是因超自然之力。兄生于弟未生之时,这是弟无法改变的,或曰是天的意志,天定次序;弟生于后,兄长已见过父母养育幼弟之艰辛,不悌不友,即是不敬天、不敬父,最终导致“民彝大泯乱”,自然罪不可赦。

不过,兄友弟恭伦理秩序的建立并不完全排除因为自幼相处以及由爱而建立的情感基础。友、悌都是发自于内心,兄友弟恭的行为体现的是个体情感的自然外化,由此而建立的伦理秩序是天经地义的。当然,以此来约定兄弟之间的关系及相处模式时,似乎有将规则强加于平等的兄弟关系之嫌。但若兄弟情感深厚,这些外在的形式就不是条条框框,就不是约束,若兄弟之间有隔阂,乃至有冲突,有这些条框约束,不至于让兄弟产生冲突,甚至成为仇人。

长幼有序是一种天伦,由天伦进入人伦,是对自然或宇宙规则的认同。儒家伦理讲究嫡庶有别,在财产继承上,讲究嫡长子负责制。不过,宣讲小说以普通大众为宣讲对象,虽然不反对一夫多妻,但更主张男性在无子的情况下纳妾,正妻无子,自然也就无所谓嫡庶之分。也正因如此,宣讲小说中的兄弟冲突,多是同父母兄弟或同父异母兄弟间的冲突,极少数属于嫡庶冲突。宣讲者赞成长幼有序,更赞美兄弟之间的互助互爱。

《宣讲集要》卷六“弟”字下共有13个案证故事,从正反角度阐释何为“兄友弟恭”。

一是兄长对于弟妹有抚育责任。就兄而言,因其年长,具有在年龄及阅历上的优势,部分程度上承担着父母的责任,如照顾、教育弟妹,因此古有“长兄如父”之说。《白虎通·三纲六纪》在解释兄弟姊妹关系时说:“谓之兄弟何?兄者,况也。况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顺行笃也。”“谓之姊妹何?姊者,咨也。妹者,末也。”(249)兄之于弟,犹如父之于子。实际上,长兄长姐自小带着弟妹,自然而然会涌出如父、如母般的责任感与类似于父爱、母爱的情感。当父母双亡时,长兄长嫂、长姐就承担了父母的职责,抚养弟妹,在此,“长兄当父,长嫂当母”之“当”,就是承担、担当之意。《宣讲集要·高二逐弟》言:“凡父母早故,丢下兄弟妹子,没有挨靠,全仗自家哥嫂,殷勤抚养。”(250)廖宗臣夫妇在父母死后,将才满数月的妹妹闰娘与自己的女儿同乳哺养,后奶水不足,又将女托付给邻妇养而自乳其妹。闰娘与女俱长成后,他们夫妇待闰娘独厚,出嫁时,妆奁亦多于女。《宣讲集要·士俊归家》中,黄士俊之兄年长他十岁,黄士俊自幼跟着兄长读书,其兄教书之后,教弟“十不可”:“一不可负爹娘养育深恩,须当要学大舜尝慕终身。二不可薄兄弟手足至亲,须当要学夷齐推让不争。三不可夫妻间忤逆不顺,须当要学郤缺相敬如宾。四不可朋友间寡恩失信,须当要学晏婴久敬心诚。五不可贪女色前程削尽,须当要学狄公拒止淫奔。六不可好赌博坏了品行,须当要如吴士日新又新。七不可逞气性好勇斗狠,须当要学张公百忍不争。八不可唆争讼起人隙衅,须当要如李元排难解纷。九不可在人前谈闺道阃,须当要学李定作文劝人。十不可秽字迹得罪神圣,须当要如王公惜字如金。”(251)“十不可”包含孝悌、守信、谦让、行善等,士俊之兄以此教弟为人,谆谆训诫中所包含的对兄弟的关爱,不下于父亲对于子女之爱。士俊进京会试途中听闻兄长病重,不顾自己功名,急忙归家侍奉兄长汤药,此举亦充分阐释了“弟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兄友”的回报。《宣讲集要·胡耀欺兄》在讲述兄弟“欺兄”时却也叙述了兄长对于兄弟的付出与爱护。胡耀十一岁时父母亡故,全仗兄长养活并送到学堂读书。胡耀好赌,胡荣又多方劝诫,并为之娶妻。分家后,胡耀将家产荡完,胡荣又将其接到家中同过日子。其他宣讲小说中,兄长抚养弟妹的故事亦多,如《惊人炮·奇男子》中刘么回答员外道:“长兄当父,长嫂当母,我爹妈早死,蒙兄抚养成人。”(252)《万缘回生集·双头祝寿》中,李木匠之父死时,其继母所生之弟才七岁,“李木匠竭力挣钱,侍奉老母,盘养幼弟,毫无怨心”(253)。兄长对兄弟的抚养责任,在兄弟死后,延续到侄子身上。《宣讲集要·全家福》叙杨伯道在兄弟夫妇死后,即便自己已有九个儿子,亦将侄子廷芳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凡饮食衣服,教训择师,胜如亲生。又择取名媛,以定姻亲”(254)。年迈时,担心亲子欺压侄子,他又将家产分作两股,己子一股,廷芳一股。《宣讲集要·稽山赏贫》中,春荣弟早亡,弟媳生下光前半年后亡。弟媳死后,春荣夫妇以侄儿光前为重。贼人入侵,只能救下一子,其妻杨氏放下亲子光后而带侄子光前逃走。

兄长不仅要抚养弟妹,还须要教育弟妹,且要得法。《万选青钱·至诚感弟》言:“为哥子的,亦要体父亲爱儿子的心肠,拿来爱兄弟,才是道理。又怎样爱法嘞?兄弟间有愚蠢的,要漫漫教他,有不成材的,要好好劝他,切莫说我是个哥子,兄弟有不听说的,我打也打得,骂也骂得。若是动辄就打骂他,不惟不听你约束,反转结成仇恨,还要伤父母的心,这也不是爱兄弟的道理。总之要以恩德去感化他,不怕你兄弟铁石心肠,那天良一发现出来,断未有不回心的。”(255)以父亲爱儿子的心肠爱兄弟,近于仁。“仁”者爱弟,在教育时,不能用暴力手段,而应用爱,用更温和手段。《孟子·万章上》云:“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256)《万选青钱·至诚感弟》中,陈家兄弟三人,老三不务正业,老大陈世恩认为当大哥的“骂也骂得,打也打得”,否则家产荡尽,后在老二的劝说下,转换了教育方式,从此他对老三的关心细致入微。老三不领情,认为兄长假仁假义,世恩不在意,始终如一,终于感动三弟,“以恩德感化兄弟者,更比打骂估住兄弟之为高也”(257)。《宣讲集要·让产立名》中,许武十五岁时父母双亡,时许晏九岁,许普七岁,“多亏许武日率童仆耕田,夜教兄弟读书,如此数年,兄弟俱已成立,家业亦渐兴盛。弟兄三人俱未婚配,食必同器,宿必共榻”(258)。许武以身教弟,弟兄三人彼此谦让,亦都有所成就。

二是兄弟相爱,彼此扶持。《法戒录·大团圆》改自《聊斋志异·张诚》,讲的是张诚孝友成性,见母亲欺辱张纳,便替兄打柴,又劝母亲善待兄长。猛虎将张诚衔走,张纳舍命追赶,自杀殉弟,被救醒来后又四处寻弟。《宣讲集要·云霄埋金》中,云彦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其母大怒,将云彦灌醉准备沉塘。云彦弟云霄跪求母亲,甚至以自缢威胁,求母放兄长一条生路,“弟兄情原是那排行同伴,若是我兄长死我也孤单”(259)。云彦被放仍不悔改,云霄将所积之金银埋于后园。云彦家产荡尽至于卖妻,后沦为乞丐,不禁悲从中来,悔恨不已,云霄见云彦有悔改心,将其接回,又令兄开垦后园,使之得所埋之金,复置家产,接回嫂子。

兄弟和睦,不仅仅局限于骨肉兄弟,还有兄嫂、姑嫂、妯娌的和睦。夫妻一体,敬兄必敬嫂。“长兄当父,长嫂当母”之“当”,还有“当作”之意,即将兄嫂当作父母一样尊敬。宣讲小说驳斥兄死嫂不亲的观念,如《采善集·哥死嫂不亲》认为,兄与嫂敌体,兄当亲,嫂亦当亲,兄死了,嫂即是兄,侍奉嫂子当如侍奉兄长一样,“况且古话说:‘长兄当父,长嫂当母。’这样想来,哥之分与父并,嫂之分与母并,母该亲,嫂亦该亲”(260)。长兄在抚养弟妹的过程中,嫂子功不可没。宣讲小说中多有“嫂娘”之称,如《萃美集·献西瓜》中云:“尊嫂娘你请坐妹有话论,听为妹有几句话对嫂明。”(261)《万选青钱·兰芳节孝》云:“涂氏与弟弟完配,兰生夫妇俱喊涂氏是嫂娘,事奉如母亲一样。”(262)《宣讲汇编·知恩报恩》云:“想奴一尺五寸,不见一双爹娘。如今身强力又壮,是谁将我抚成行。乳哺恩亏嫂娘,耐烦抚育不敢怠荒。与奴勤包缠,与奴常洗浆……”(263)前文中,廖宗臣之妻、杨伯道之妻,以及众多“存孤”叙事中(如《触目警心·爱弟存孤》《石点头·稽山赏贫》)抚养侄儿的女性,都为兄弟做出了巨大牺牲。当弟兄出现嫌隙,他们的妻子的规劝则可避免这种嫌隙走向恶化,乃至于使兄弟和好。《圣谕六训醒世编·劝夫友弟》中,赵连璧结交狐朋狗友而薄待其弟,甚至将弟弟连芳逐出,连芳家计窘迫,连璧亦丝毫不照顾。连璧妻桑氏暗中相帮,甚至杀狗冒以人命劝夫,让连璧明白只有兄弟才会生死相替。在桑氏的劝导下,兄弟和好。

三是兄弟妯娌和睦不分家。和妯娌,亦是兄弟相和的重要内容。宣讲小说不仅写妯娌和睦之家的熙熙景象,亦且劝导人们,妯娌因兄弟而成,兄弟为骨肉,妯娌自然就如姐妹一般,成为妯娌不容易,不要因小事起嫌隙,且妯娌和睦,这亦是为后代树立榜样。《脱苦海·贤女化逆》云:

妯娌原来几世修,莫因些小便成仇。若思娶媳能和睦,趁此先将好样留。

这四句格言说人家三妯四娌,并聚一堂,原非偶然遭逢,都由前世修积,故得今生聚会。虽是异姓,却在一家,不啻姊妹之亲,岂等邻里之妇?原要甘苦与共,彼此莫分,方免公婆气。若为些小事故,便你吵我闹,岂还成个人家吗?须要想今日一班妯娌,异日都要做婆婆,设若我的媳妇也照样学样,看你心上又怎得安然。到不如趁此留个好榜样,儿媳依样化葫芦,你想好也不好?(264)

《宣讲拾遗·教子成名》直录《何仙姑和妯娌文》,将妯娌和睦之因阐释得更为具体:

妯娌犹兄弟也。为妇女者,虽未字之先,有父母,有姊妹,有兄嫂弟媳,而相聚日短,要不若妯娌之一世百年,共居处,共言笑,家务共商议,井臼共经营;死则共入宗祠,祭则共享时食之相亲相近,永无闲也。本异姓也,而居然同宗;本异母也,而宛若同气。得为妯娌,诚人生一大幸事欤。维彼兄弟,情何以异?夫齐家者,莫不欲睦兄弟。而吾谓兄弟之睦,必自妯娌始。何也?妯娌能睦,虽兄弟有嫌隙,而劝解之,则嫌隙消;妯娌不睦,虽兄弟相友恭,而谮诉之,则友恭失。然则睦妯娌之所系,亦重矣哉。(265)

这一观点,在《东厨维风录·教训妇女章第八》中亦有之:

尔莫说亲姊妹就算希罕,这妯娌比姊妹亲热非常。在生时做一家同锅共爨,到死后定都是埋笼一山。尔妇女手扪心细想一想,妯娌间有什么争短论长。你让我我敬你和和气气,同约着孝公婆尊敬夫郎。(266)

妯娌因兄弟而成,亦因兄弟而亲,且百年后会同归于祖茔,论情论理,都应彼此友爱。《闺阁录·和妯娌歌》中说:“妇女最要重伦常,妯娌和睦莫参商。妯娌本是弟兄样,原来不可分弱强。嫂嫂须要爱弟媳,弟媳须要敬嫂娘。就是弟媳不敬我,我的爱心也莫忘。就是嫂娘不爱我,我的敬心只如常。”(267)妯娌只要彼此尊敬、关爱,自然家庭熙和。宣讲小说中不乏妯娌和睦而家庭亦雍睦一堂者。《救劫保生丹》之《雍睦一堂》中,柯氏长媳待弟兄不啻姊妹同胞,待两个年幼的童养弟媳如亲妹妹一般,两个弟媳长大,待长嫂如母;《争死救嫂》中,高氏替嫂入狱;《二难题门》中,郑氏徐氏两妯娌犹如姊妹,徐氏富豪,但从不藏私,时刻想到郑氏,而郑氏凡事都抢先来做,代徐氏劳苦。凡是公婆表扬,郑氏、徐氏都推对方,公婆斥责,都争认罪。徐氏病,郑氏焚香祷告,愿以身替。所生之子,不分你我,两个孩子,三四岁时亦分不出哪个是亲母伯母婶母,一总都喊妈妈。《觉世新编·张氏和妯娌美报》中,张大娶妻李氏,张二娶妻周氏。两妯娌你敬我爱,做事不分彼此,说话不争长短,有张郑氏、张徐氏之风。妯娌是“外姓人”,血脉关系不如兄弟那样具有天然的亲昵性。妯娌和睦,可谓是家庭和睦的润滑剂,有了和睦的妯娌,家庭总体倾向于敦睦。也正因为如此,宣讲小说对于那些能和睦妯娌的女性,无一例外都给予赞美讴歌。

兄弟妯娌相和,相亲相爱,不分彼此,自然也就不会分家别居。不分家是兄弟和睦的外在体现。《宣讲集要·荆树三田》中,田真、田广、田庆三兄弟友爱、妯娌和睦。田庆稍长,田真教他道理,让他认真读书。田庆妻闹着要分家,并设计让紫荆树上的鹤飞走。田真兄弟准备分家时,紫荆树枯死,三兄弟大哭,誓言不分,“复将荆树扶起,荆树如应声而荣,鹤亦复集”(268)。《宣讲集要·和睦美报》叙嫂嫂李氏与弟媳周氏十分和睦,李氏生子,周氏服侍十分殷勤。周氏无子,过继兄嫂之子,后李氏又生一子。《指路碑·无心掌》中,周于德、周于利两兄弟“虽受窄逼,心亦不怨,且素敦友爱,食则同器,居则同席,若当饮食之时,兄若不至,弟必候之,弟如不至,兄不先尝,兄饭食完,弟必接碗以添,双手相捧,若有言语,必欢容笑脸,轻言细语,从未高声大气,真可谓埙篪并奏,棣萼联辉”(269),两妯娌之间亦不分彼此。

上述三种“兄友弟恭”的相处模式,在众多宣讲故事中所呈现的风貌丰富多样。《脱苦海·家有余庆》中,孔定国次子绍祖在父兄殁后,见几个侄儿大的不识时务,小的未懂事情,遂殷殷教训,合家后,“凡日用服食皆薄于己子而厚于侄儿,至于亲戚馈送,于侄等之亲则从其丰,于儿辈之亲则从其俭,宁肯自己吃亏,不令他人抱歉”(270)。《宣讲汇编》中,亦有多个故事讴歌兄弟友爱。其中,公子寿、公子伋平日相互友爱,面临生命危险时彼此相顾,争死以全对方(《二子乘舟》)。邹瑛周旋于兄嫂与母亲之间,兄长去世,更是周全维护寡嫂,多方劝母善待嫂嫂(《敬兄爱嫂》)。米氏嫌弃前子玉璧及其妻冯氏,亲媳高氏与嫂情投意合,你爱我敬,当母责罚嫂嫂时,则事事与嫂担当。玉璧死后,米氏侄儿米为宝垂涎冯氏美貌,调戏之时遭凶而亡。高氏担心冯氏,自认为凶手而入狱(《争死救嫂》)。周之英、周之美兄弟妯娌和睦,周之美遭贼诬陷入狱,周之英闻兄误累命案,需以银赎罪,因家中无银,周之英四处借贷不着,卖身以赎兄(《卖身救兄》)。商二日食艰难,前往商大家中借米遭拒,商大家遭抢,商二勇斗歹徒,商大不念弟家贫,一毫不舍,商二被迫搬走,贼人再至,抢劫财物,商大重伤身亡,妻子沦落乞讨。商二不计较嫂子薄情寡恩,将嫂与侄接到家中一同生活,又出银两让侄贸易。后商二无意中挖到兄长所埋之金,亦全予侄(《尊兄抚侄》)。另有些故事,从其名亦知所讲述的为兄弟之情,如《宣讲福报·友爱致祥》《宣讲金针·争死救兄》《法戒录·让梨敬兄》《触目警心·爱弟存孤》《遇福缘·友爱化家》《救劫保命丹·吃鳖化弟》《新民鉴·千里寻兄》《复元集·替弟伸冤》《复元集·舍命全兄》等。《救正人心·水晶印》有一段议论,甚有概括性:

人之有弟兄者,当以友爱为重,不可争财论产,彼此角孽,以伤和气。须知同胞骨月,痛痒相关,即或分居析爨,也要有无相济,患难相同,不可随其颠覆,不救不扶,忍视其冤枉死亡。若弟兄俱富,被人欺压,盗贼相侵,病故患难,为弟兄者,替他经理调停,银钱出入,不私不漏,于己虽未垫贴分文,也算对得天地,质得鬼神。人人所能,不足为异,至弟兄俱贫,如然有难,或讼狱牵连,丧病横灾,儿女嫁娶等事,能替竭力调停,不顾倾家破产,垫贴银钱,此等弟兄,恒不数觏。(271)

总之,和谐的兄弟关系中,有兄养弟者,有争相替死者,有抚养侄男侄女者,有善待寡嫂(弟媳)者,有彼此谦让者,有良言相劝者,有千里相寻者,有为之申冤者……各种行为,共同诠释兄友弟恭,展现家庭中兄弟之间和睦雍容的景象。

三、寄语同枝连气者,休教煮豆把箕燃

诚如《阴阳鉴》第七回《害兄嫂刑罚不宥,纵妻孥报应难逃》所言,“世间敬奉兄嫂者寥寥,而害兄逼嫂者比比”,现实中虽不乏兄弟妯娌和睦的事例,但兄弟参商却也是普遍存在。对此现象,从宣讲小说的一些标题就可见一斑:《宣讲金针》中的《听刁刻弟》《欺兄逼寡》,《圣谕灵征》中的《弟不恭兄》《兄不友弟》,《宣讲选录》中的《高二逐弟》《胡耀欺兄》,《新民鉴》中的《兄不友弟》《弟不恭兄》《傲弟欺兄》《骨肉相残》《兄弟相害》,以及《救劫保命丹·逼嫁失女》《宣讲珠玑·听唆欺兄》《福善祸淫录·嫁嫂失妻》《文昌保命录·害侄遭报》《千秋宝鉴·刻财欺兄》《大愿船·欺兄遭谴》《回生丹·刻弟显报》等。标题中“刻”“欺”“害”“残”“逼”“不恭”“不友”,正是社会上兄弟不睦现象的一般表现形式。《阴阳鉴》第六回《重手足济兄获偿,恤孤寡敬嫂受旌》侧重演兄弟律,真君指出世上弟兄不尽道者广,“此也咏阋墙,彼也怀角弓,同胞共体之情,弃而成嚣凌之状,同怀也而秦越视之”者甚多,兄弟不睦之“过”多达二十八条:

兄弟贫乏,力能振救,漠不恤助。忽心欺凌幼弟、异出庶出兄弟、兄弟之子。照逐事受苦外,待一人受诸苦二百次,入大狱五十年,满,放极贫瘖,致废命,阿鼻监固。

亲殁争财产不睦,照百钱受诸苦一次,热恼四十年,满,放贫痴痖。

弟兄大仇怨人,与之交,照交一人受诸苦百次,入大狱三十年,满,放瘖跛,若同谋害弟兄者,大狱各加十倍,废命,阿鼻监固。

无故贻累一事,受诸苦五十次,大狱二十年监候,有意嫁祸,加三倍,满,放瘖。

责善不纳,因而构怨不睦,漠视幼弟,善恶事,不尽心劝戒,逐事受苦外,待一人受诸苦四十次,大狱二十年,满,放

兄弟子侄,不能殡葬嫁娶,只一己营私,漠不周全,照一人受诸苦三十次,入大狱十年,满,放孤独贫乏。

薄情短谊,匿怨不忘,照一事受诸苦二十次,大狱十年,满,放贫哮。

分产,巧设机关,择美推恶,照百钱受诸苦十次,若恃强争多,加五倍,大狱三十年,满,放躄聋贫困。

难事,能任不任,巧心推诿,一事受诸苦二十次,若累害弟兄,加十倍,大狱二十年,满,放贫瘖。

小事不忍,争竞财物,不睦,照一事受诸苦二十次,大狱十年,满,放疛。

有大过,不婉规劝,遇不睦,从中左袒,不用意调和,照一事受诸苦十次,大狱五年,满,放瞽聋。

向人摘短失,饮食间发语诮责,照一事受诸苦十次,大狱一年,满,放瘖。

借物,能借不借,照值百钱受诸苦一次,大狱监候,满,放极贫,

矜夸劳惠,致不睦,照一次受诸苦五次,大狱监候,满,放痴痖。

子与侄争竞,各护所生,不辨曲直,照一次受诸苦五次,大狱监候,放独。

昵情徇私,姑待种祸,直切启衅,照一次受诸苦五次,大狱三月,监候,满,放矇疛。

谗言不察,动加责怒,照一次受诸苦三次,监候,满,放盲

同居遇事,规避不为,照一事受诸苦三次,若因累,加倍监候,满,放踅。

同居不和,分居不睦,不生悔心,照一次受诸苦三次,若因不通往来,加十倍,大狱三十年,监满放瘫。

无故疾声詈骂,抗傲各距,照一次受诸苦三次,监候,满,放瘖。

异居闻疾不候,三五月不晤,亦不思念,照一次受诸苦三次,监候,满,放

弟兄闻急难不赴援,反欢喜,照一次受诸苦三次,监候,满,放踣。

任事不尽心力,小事受诸苦三次,大事加倍监候,满,放痴废。

见小过不规戒,任小事矜夸,照一次受诸苦一次。

姊妹相见,失礼度,嬉笑不时,照一次受诸苦一次。

遇正事规劝,不悔悟,反恚怒,照一次受诸苦一次。

善言不听,听不从,照一次受诸苦一次。

己穷困,赖弟兄,子侄周济,反生不满心,照一念受诸苦一次。

往来尚虚文,无手足相关意,照一次受诸苦一次。

服丧无哀痛惨切意,照一次受诸苦一次,以上各条议监放。(272)

上述兄弟相处时的“过”,有行为上的,也有心态上的,小则有漠视、记恨、斗气、差别对待、不劝善、不调和、指谪、矜夸、推诿、护短、徇私、信谗不察、有劝不听、任事不尽心力、无故詈骂、虚文、不睦不悔、幸灾乐祸;大则有争产、欺凌、不救贫、嫁祸等。兄弟未成人之时亲密友爱,而成人成家后却有了诸多的“过”,“过”除了上文中包含的争产、偏私等原因外,还有其他很多。真君有言:“弟兄所以不睦者,大都惑银钱,论强弱,溺家业,争多寡,遂忘同胞之情。”《萃美集·审磨子》中对此又有所补充:“如今世上的人,遇亲朋友相亲相爱,见弟兄则变脸变色,不是因田产货财生忿,便是因私方儿女成仇,不是因妻妾刁唆兴讼,便是因旁人簸弄角孽,种种俗弊,难以枚举,累及父母,焉有孝弟。”(273)导致兄弟阋墙的原因较多。《善恶镜·子振箕裘》中的《劝世文》对此概括较为全面:“长大只为私欲蔽,良知良能渐渐稀。有等争斗为财利,有等口角为穿衣。有等阋墙为田地,有等为顾枕边妻。有等儿女常护庇,有等为把私房积。”(274)归之,论银钱、争强弱、溺爱儿女、任妻妾、听簸弄等,都能导致兄弟心生嫌隙。《惺集》“灶君第二戒男子不和兄弟”条引古语“最毒莫如枕头状,迷人惟有温柔乡”告诫兄弟“第一要莫听妇人话”,其余是莫听旁人话、莫积私房、莫想分家、要忍让、兄友弟恭、轮流养亲莫太分彼此、厚待侄男侄女、痛痒相关、谏诤劝阻不良之行。只要处理好这些个方面,兄弟就会和顺,“弟兄和顺是堵墙,挡住外面祸万般”。

宣讲小说中反复言说成为兄弟是前世所修,成为妯娌乃前生结缘,妯娌虽不是骨肉至亲却因丈夫之间的兄弟关系,也不啻于同胞手足,“既为同胞手足,凡家中银钱货帛,油盐柴米等项,强点弱点总不是外人所得,可以不必深为计较。何者?你能和睦妯娌,天亦必以美报予之,若徒因些微细故,处处认真,终必结成仇忿,久之戾气相招,祸事频来,家业未有不倾败者”(275)。虽然如此,兄弟不分家,柴米油盐酱醋茶、赡养父母、抚育小孩,时时相处,处处打交道,难免有意见不一致、观点相冲突之时,难免有言语摩擦、给人脸色,兄弟之间或许不觉得,但妯娌之间往往因此而计较。诸多不和中,妻子的“枕头状”最不容忽视。上述种种原因,都是导致枕头状的直接诱因。《宣讲集要》阐释“弟”时,将枕头状作为弟兄不和的首要。在宣讲小说中,反复说枕头状之害。《宣讲金针·听刁刻弟》云:“无如世之为人弟者,往往轻贱兄长,或残害兄长,原其故,多因妻妾刁拨成的,究竟终遭惨报。”(276)《冥案纂集·孝逆异报》云:“人往往视父母如路人,兄弟阋于墙者,其故何也?大都惑于妇人之言,喜听枕头状耳。”(277)《闺阁录》专设《枕头状》,共2552字,116句,以歌词形式言妻子枕头状的表现及其危害,其中就涉及妻子挑唆丈夫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叹弟兄自幼来本来和睦,为甚的受了室就各分心?皆因是每晚间枕头状很,这一状告得来手足离分。”(278)《万善归一·天赐妻》则言:“有专告枕头状,使弟兄参商,吵闹分家,这是败家的妖怪。”(279)将枕头状与败家、妖怪一起说,足见其危害及宣讲者对这种行为的深恶痛绝。由此,宣讲小说一再强调妇言不可听。《救劫保命丹·逼嫁失女》言:“弟兄原来手足同,勿听妇言角反弓。”(280)《照胆台·雷打雷》言:“弟兄本是伦常亲,妯娌才为外姓人。切莫听妻乖骨肉,起心反害自己身。”(281)在《善恶镜·子振箕裘》中,列举了兄弟不和的诸多表现:

那知气运有隆替,分家三年见高低。弟兄不肯借升米,些小言语就撕皮。我是我来你是你,院坝当中夹扞壁。动说分家成邻里,哥弟两不相怜惜。更有不顾妹和姐,酒会不肯送礼仪。若是富豪你就喜,望他时常送东西。倘若贫寒全不记,那管受冻与受饥。向你拨借不得已,推三诿四总无益。沾动把脸来黑起,得姐妹泪悲啼。(282)

上述兄弟不和的表现尚是轻的,较严重的是欺骗、谋害、逼迫等,其结果往往触目惊心。《最好听·贤妇敦睦》中,承光为占家产逼嫂嫂改嫁不成,暗办毒药欲害嫂嫂与侄儿,最后反而害了自己的妻与子。《同登道岸·点石成金》中,王二、王三兄弟俩为独占黄金,一人给弟下毒、一人持斧砍兄,终致双双死亡。《辅化篇·雷打雷》开篇诗云:“嫂寡儿孤最可怜,亡兄血泪洒黄泉。听妻谋害心何忍,怎不凶顽怒上天。”(283)故事中,广兴夫妇为谋家产,三番五次害嫂嫂与侄儿,后装雷害人反被雷劈死。《文昌保命录·害侄遭报》中,刘君祥在父母死后殷勤抚养幼弟君祺长大,为之完婚。君祺夫妇懒惰,在君祥夫妇死后,起心毒害侄子安邦,安邦逃走,君祺又污侄子是匪徒,请官员将其正法。《阴阳鉴》第七回《害兄嫂刑罚不宥,纵妻孥报应难逃》中,何洪发常存残害兄长之念,屡屡夜偷兄田之水灌己田,害得兄长初难栽秧,栽插后无收获;又屡次勾引擅长飞檐走壁的小偷去偷兄长之银钱以便分赃,导致兄长因而冻饿而死……这些恶人对兄弟嫂侄的残害,远甚于外人。尤其是当兄嫂于自己尚有养育之恩时,做出这种行为更是猪狗不如了。

孟子有云:“亲亲仁也,敬长义也。”(284)又云:“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285)仁者,人也。兄弟同根而生,本应相互扶持,相互敬爱,守仁持义,这才是真正的“智”,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弃之不顾,甚至行伤害之实。兄弟和睦,是父母的心愿,《复元集·舍命全兄》中说,“人生世间,有父母即有弟兄,弟兄和气方安亲心。若是弟兄不和,亲心如何得安?所以不孝与不弟相因,事亲与事长并重,能为孝子,然后能为悌弟也”(286)。友悌关涉孝道,兄友弟恭,不仅顺亲心,亦且为后人树立榜样,正如《救劫保命丹·雍睦一堂》所言:“弟兄妯娌非偶然,莫因毫末起争端。若要子媳敦和睦,先须孝友做样看。”(287)正因如此,《遇福缘·友爱化家》殷殷告诫众人:

家门和顺乐无边,雍睦一堂适性天。好样须从前代立,陋规勿使后人传。父兄已失友恭谊,子弟何由手足联。寄语同枝连气者,休教煮豆把箕然。(288)

要之,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思想中,兄弟为手足,痛痒相关,兄弟友爱、妯娌和睦则父母高兴、举家和美、家族兴旺;兄弟彼此参商,不但父母怄气忧心,亦且让旁人有可乘之机,害人害己。前世所修,今世才为弟兄妯娌,切莫因些小之事争强论短,这不仅是孝是友,亦且可为后人树立典范。在讲究多子多孙即是福的观念下,源于血缘亲情的兄友弟恭的相处之道在家庭生活中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