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枢纽性节点
敦煌的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北面的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南面则是与祁连山相连的阿尔金山。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东段,一路向西延伸。千里祁连山脉绵延了它的身躯,它既是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河西之地与青藏高原的分水岭,也是与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它的南北是广阔无垠的牧区,而中间这条通道,则是片片绿洲串联的犹如一串明珠镶嵌的农耕地区。这串明珠,在东西向走廊通道地形上向西延伸了近一千千米,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阻隔之下,最终止步于敦煌。因此,敦煌成为丝绸之路河西段的最后一站,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口岸,以及汉民族聚居地的前沿阵地——胡汉交界,国门关防,也自然形成了通往汉地、柴达木和南北两疆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天然枢纽。
如果人们从太空俯瞰,敦煌恰在中原、西域及青藏、蒙古两大高原“十字路口”。即便在今天,它仍然是中国大西北陆路交通的一个北上南下、东来西往的枢纽性节点,而在遥远的古代它更是通往西方的枢纽与门户,中西方大道上罕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它不仅是胡汉商品贸易交接转运之集散之地,也是各民族精神文化交汇之集散之地。正如季羡林先生曾经说的:“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诚如其所言,敦煌是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经贸文化汇流之地。也正因为其在地理位置上的枢纽性和重要性,敦煌不仅对稳定西陲、经营西域起着决定性和战略性的控制作用,也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使世界与整个中国建立沟通架设起一座桥梁。
早在西汉于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之时,从敦煌往西域开辟有南北两道,敦煌成为汉王朝向西发展的根据地。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而出玉门关沿昆仑山北麓,或出阳关沿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大道。南道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丝绸之路的开拓,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对外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沿着丝绸之路,中原的丝织品及先进的生产技术源源不断地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广大地区的物产也络绎不绝地向东传播至敦煌,再传播到中原大地。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臣、僧侣、商贾、军旅川流不息,而据丝绸之路之要冲,作为“咽喉锁钥”的敦煌,一千多年中一直扮演着中西方贸易中心的角色。西域的胡商、中原汉族的商客,以及南北高原的番客在此云集,从事着东来的丝绸和瓷器、西来的美玉和珍宝,以及南北高原赶来的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