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公益项目
国内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企业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它们积极参与公益项目,践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12]。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以下简称IBM)于2008年2月发布的“Attaining Sustainable Growth Throug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13]调查报告指出,68%的企业受访者表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营收,54%的受访者表示,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可以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75%的受访企业更表明,随着企业信息日渐公开透明,外界收集和报告企业信息的NGO数量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遵守法规”或“慈善行动”。IBM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营业成本,而是可以带来财务报酬的投资,因为消费者会因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而改变自身的消费决策,投资者及供应链合作伙伴也是如此。
企业开始和公益组织合作开展项目,对于NGO来说,它们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筹得资金,得到物资或者设备的捐助,也能拓展自身的活动范围,推广自身公益;对于企业来说,它们为社区服务的同时,也能增加员工的志愿活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可度,还能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赢得大众认可。企业和NGO明确了双方的目标和诉求后,选择合适的公益方向,充分利用自身能力并优化资源配置,使项目发挥“1+1>2”的公益效果。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NGO公益项目合作案例。例如,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携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成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东亚银行公益基金”来扶植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教育,开展了“萤火虫计划”、“东亚银行大学生助学金计划”和“民间公益组织资助计划”三个公益项目。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出资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于2001年共同创办了“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该基金通过提供小额无息循环贷款的方式为中国女性打造创业平台,实现经济赋能。目前,该基金提供的小额无息循环贷款已达1000多万元,累计为全国23个省(区、市)的7万余名下岗女工和贫困妇女提供了帮助。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入300万元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建立“沃尔玛中国零售人才培训基金”。该公益培训基金为“百年职校”在全国各地的校区培养零售行业专业人才。
为了更好地展开公益行动,部分企业开始设立企业基金会,从而更系统、更广泛地关注公益事业的方方面面。《中国企业公益研究报告(2015)》披露了国内300强企业(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100强),指出公益发展指数越领先的企业越倾向于建立公益基金或基金会。300 强企业中建立企业公益基金或基金会的共有114家,比例达到38%。其中,民营企业占比最高,为45.6%,外资企业的占比为30.7%,国有企业的占比仅为23.7%。建立公益基金或基金会有助于企业开展专业性、持续性和有影响力的公益实践。[14]
企业和公益组织开始不断展开深入合作,在加强公益项目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越来越在乎公益资金的使用效率,公益事业的参与深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NGO不断完善合作开发和管理,合理运用商业方式开展公益项目。为了规范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合作,2011年12月17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24家公益基金会声明加入《公益与商业合作九大行为准则》,标志着中国公益行业首个“公益与商业合作”行规确立。该准则指出公益与商业合作是既存现实,能为公益慈善事业引入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公益组织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但双方合作须恪守公益宗旨,规避商业合作和商业活动给公益组织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