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反应灵活性为何经常失灵
为什么我们大脑的反应灵活性时常失灵?为什么我们有时在面临困境时难以复原、应对无措?不妨先看看以下4种体验,它们都会对大脑反应灵活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1.幼儿时期的互动与依恋制约
幼儿时期的体验会促进大脑前额皮质的发育和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当我们身边最亲密或对我们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人,比如父母、亲人、朋友、师长等,拥有并表现出掌控情绪的能力时,我们便在开发大脑的反应灵活性方面占尽了先机。我们会通过观察他们面对挫折的反应来学习自我情绪管理,比如是保持冷静、等待转机,还是气急败坏、摔门而去。
我们都有这种观察和模仿他人反应的能力,尤其是在幼年时期,大脑的运作方式会自动模拟身边大人的头脑运作方式,逐渐与他们的大脑趋同,日臻成熟。这种早期的互动和依恋关系(向其他人学习的能力)是调节我们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这是自然演进出的最有效的方式。随着周围的人不断调节自己的神经系统,我们的大脑也学会了调节自己的神经系统。通过感知他人对各种情绪的体验,我们也学会了管理和表达自己的多种情绪。大脑还能够通过体验身边人的变化来学习调整自己的体验。
这种调节性学习大多发生在3岁之前,此时我们的个体意识几乎还没有形成。大脑无意识地将这种程序性学习编入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这也是大脑非凡效率的一种体现。
在我们开始自主学习做出各种选择之前,大脑就已经学会了大部分自我调节、积极应对的程序,并以这种方式与他人和环境协调互动。研究表明,幼年时期形成的健康依恋关系以及对他人良好自我调节系统的模拟,是长大以后应对压力和创伤的最好缓冲。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自主学习、自由选择。前额皮质逐渐成熟,我们从记忆中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尽管内隐记忆的内容可以伴随我们一生),而从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和自我接纳的能力中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有用的体验以开发大脑的全部能力,这些体验会有效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2.反应灵活性没有发育成熟
也有令人遗憾的情况发生:若是早期依恋关系建立得不够完善,大脑没有被引入积极、健康的发育模式——如果我们体验了太多的忽视、冷漠、批评或拒绝,或者身边人传递出的情绪过于复杂晦涩、琢磨不定——我们的大脑就很难发展出必要的心理韧性:我们会变得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面对压力时无法调节愤怒、恐惧、悲伤等强烈情绪;难以信任自己和他人;遇到事情把握不住重点,毫无应变之策;不会随机应变,也不具备灵活的学习能力。
神经回路的生长可能陷入过度的防御状态而僵化不前,或因无法凝聚而持久混乱,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心理韧性的缺失——我的同事邦妮·巴德诺(Bonnie Badenoch)将这种状态称为“神经水泥化”或“神经沼泽化”。如此,我们会形成一些不太高明的应对习惯——要么不够灵活,要么不够稳定。(请注意:这在人类的情感体验中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3.不幸的童年经历或创伤
若是童年时期经历过多不幸,比如受到来自家庭或社区的暴力虐待、被坏人蛊惑而沾染毒瘾,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将很难学会如何应对困境,因为这些不良的经历会损害大脑的健康发育。如果孩子的父母一方酗酒,兄长恃强凌弱,而其他家人又不进行有效干预和保护,那么这种心理创伤无疑会让孩子不堪重负,甚至会对正在发育的大脑造成深层次的创伤。这种干扰会阻碍大脑的正常发育,从而损害其学习应对生活挫折的能力。他的思维和记忆功能都会受损,尤其是调节情绪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也会遭到严重破坏。毫无经验的孩子可能会通过“逃避”来应对困境,一遇到问题就本能地躲闪回避,选择自欺欺人地麻痹自己。在这种状态下,他的活力、信念、希望和自我认同也会慢慢消失殆尽。
4.突发变故
我们的一生,很难避免受到突发变故的创伤,比如身患绝症、亲人离世、遭遇天灾失去家园。这些重大灾难的发生都可能导致前额皮质功能损伤,至少是暂时性的中断。如果没有高阶大脑的发育提供更全面的选择,大脑便会自动求助于仅以生存本能为目标的低级模式,或者是我们神经回路中已经存在的自动模式,此时我们的反应和决断能力都十分有限。研究人员发现,75%的美国人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精神创伤,因此大多数人都可以预设一下,在生活的某个未知时刻,我们的心理韧性将要面临一次真正重大的考验。研究还发现,正如彼得·莱文(Peter Levine)在躯体体验创伤疗法中明确指出——“创伤是生命的现实,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治愈它。”
好消息是,即使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反应灵活性发育得并不十分完善,或者眼下似乎被一些糟糕的生活插曲打乱了,我们仍然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将帮助我们充分培养和重建心理韧性。
接下来,让我们来探索大脑变化的过程,巧妙地提升情绪弹性,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