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60章 双方开启正式谈判(40)

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稳当的,虽然历史上也不乏许多少数民族夺取政权开辟一方天地的故事,但是最后都会回归到我国文化的轨道上来,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辅相成谁都少不了谁。汉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主体民族,而今天的汉族也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融合了许多民族而形成的汉民族。而在这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中,虽然民族不同,但在同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却是共生共存的。这其中,有一个古老的民族那就是羌族,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于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与汉族共同书写了华夏辉煌灿烂的历史。这个民族曾与当时的商朝水火不容,并且在商朝抓到他们的人都要处极刑。在商朝时期,中原人每次抓到了羌人,都会对对方赶尽杀绝,还会给对方施加极刑。而商朝人对羌人的这种态度,也直接影响了羌人后来对商朝人的态度。咱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商朝中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又不太平常。商朝人这一天抓住了一伙出来打猎的羌人,正预备着对他们处以极刑。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羌人在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商朝人对他们的恶意。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有时候仇恨的情绪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的。很显然,商朝人的厌恶已经达到了一个很严重的地步,以至于羌人竟敏感地直接察觉。这些羌人被用绳子绑成了一串,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一个队列。他们的旁边,有商朝人看守着。而且,这些看守的人还离他们很远,仿佛接触到羌人会有什么霉运一样。这群羌人落到了商朝人的手中,也没想过挣扎,仿佛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一样。

如此看来,只怕商朝人虐待捕杀羌人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旁边围观的商朝人,看到这群羌人,便一直在兴高采烈地说着,让大家狠狠地料理他们。羌人的身上绑着绳子,这就意味着他们会一起受折磨。而此时一个商朝人的手里拿着一把小刀,走上前来。看到来人手里的小刀,羌人意识到自己只怕不能干干脆脆地死去,只怕会受到非人的折磨,心里便有些恐惧了。这商朝人用刀一个接一个地从羌人们身上划过去,感受着那种锋利的武器刺破皮肉带给他的快乐。而羌人抑制不住的挣扎和痛苦,更是让商朝人非常兴奋。下面围观的人,也是兴奋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等折磨够了之后,商朝人就直接往羌人身上放了一把火。他们被用绳子连着,商朝人这么做,就是要把他们一起给烧死。大火在身上蔓延,那种痛苦让所有羌人恨不得立即死去。这是极刑,这是非人的折磨和虐待。但这群商朝人不以为意,反正他们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对待羌人了。这个羌族到底是什么来头,与商朝之间有什么血海深仇呢?原本夏朝王室和羌族共同崇拜着大禹,而且他们都被证明是炎帝的后代。夏朝灭亡后,夏朝灭亡之后,夏人分成了两支,一支成为周朝母系的祖先,另一支则是留在四川、青海等地的羌人祖先。其中一部分存活下来的人,由于惧怕新王朝的追杀,于是隐姓埋名,改‘姬姜’为‘氐羌’,并作为羌族活了下去。商朝的统治者也不是傻子,也发现了这些逃跑的夏朝王室躲了起来,但是因为发现羌族的时候他们已经发展壮大了,不方便一举击杀,只好下令,只要遇到羌人,就要抓住处以极刑。另外,历史学者还发现了一个商朝人对羌族不得不赶尽杀绝的原因。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大商王朝联姻,娶妻商室。这段文字可能对羌族与商朝之间的恩怨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仔细看就能发现,这是一段记载周朝祖先的文章,季历是周朝的祖先,并且这本名叫”西羌传”。一段周朝的起源历史,为何会在羌族的历史记载书中。那只能说明,羌族人和后来的周朝王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可不是瞎猜的,考古也发现了反常事情,在1969年对殷墟地区的发掘中,殷墟四期文化中的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考古学家发现,原来属于羌人的地盘,相继变成了先周文化的分布区,但是在使用历史文献中也没有关于周人与羌人之间的战争,那也就是这样奇怪的地区转让,并不是武力解决的,而是心甘情愿转让的,或者是,二者本来就来源于一个民族,并且进行联姻,巩固势力。并且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说周武王起兵反商的时候,羌族支援周武王一起进攻商朝。在这次殷墟地区的考古发现中,专家在先周文化中发现有很多的羌族文化元素,表明先周文化与羌文化相结合,并与之相融。而商朝王室也不是傻子,他们肯定也是早就发现了羌人的不轨之心,于是才会有遇到羌人就处于酷刑的命令。一些甲骨文记录了被俘虏的羌人的下场,商朝人把他们像牲畜一样,放在祭祀的场合,和猪羊一起,在祭祀中被残忍杀害,并把献祭羌人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其他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也记载了羌族俘虏被商人奴役后凄惨的下场,无论是用什么方式结束羌人的性命,可以肯定的是采用的都是极其残忍的手段。一边是前朝遗孤,一边还是乱臣贼子,两个对王朝威胁最大的,最心怀不轨的人集中在了羌族一个民族身上。

作为当朝统治者,商朝怎么可能不对羌人咬牙切齿,只想除之后快,所以才会发布这样残忍一个命令。这一切,最早还得从大禹治水的大禹说起。大禹除了因为治水有功而被人们熟知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改禅让制为世袭制的第一人,他还建立了夏朝。而据考古了解到,大禹其实是西羌族的后人,他的身上是纯正的羌族血统。也就是说,夏朝就是羌人建立起来的,夏朝人就是羌人的后裔。但众所周知,夏朝是被商朝所灭的,也就是说,商朝人杀了羌人,建立了新的政权,随时要提防着羌人反咬一口。因此每次遇到羌人,商朝人都是宁肯错杀不肯放过,而且由于积怨已久,他们每次都会对羌人处以极刑。但羌人就一直这么坐以待毙吗?显然不是,羌人后来组成了一个政权,那就是周。周朝时,人口最多的姓就是姜姓了。而在当时的文字体系当中,“姜”和“羌”其实是一个意思。可见在周朝,羌人的比重有多大。这又涉及到了国仇家恨了,毕竟周一直在反抗商朝的统治。商朝时候的羌人,是生活在很大的阴影之中的。商朝人对他们的同胞多次处以极刑,他们则是能避就避,最后也反攻成功,建立了周朝。在商朝的卜辞中,“羌”字是由“羊”和“人”两个字组成的象形字,形象地展示了一个人戴着羊角的样子,说明商朝时的羌人有戴羊角的习俗。同样是在卜辞中,有“有来羌自西”的记载。根据商朝的版图,大致可以推断出羌人的活动范围大致在如今的山西南部或者更西的地方。以上两条卜辞中的记载,告诉我们:商朝时的羌人应该是商人对西部一些游牧人群的泛称,还并未正式形成一个民族。为扩大自身领土,羌人和商朝之间常发生战争,这在卜辞中也有诸多记载。有时是商朝对外扩张,有时则是羌人主动出击。

而为在频繁的战争中维护自身安全,这些被泛称为羌人的游牧人群或是部落,逐渐聚集成一个联盟,共同对抗商朝。羌人实力雄厚,因此商王朝对于讨伐羌人和抵御羌人的入侵十分重视。据记载:武丁时曾调用一万三千余人前去讨伐羌人。要知道,商朝时的人口已然极为有限,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羌人对商王朝的威胁之大。虽然羌人是商朝最危险的敌人,但每次与大商交战中,羌人总是处于下风,这也进而导致商朝时的羌人在商朝地位十分低下。由于羌人常在交战中战败,商朝经常会有羌人俘虏,这些俘虏一部分被当做祭祀时的人牲,另一部分则是被当做奴隶,但大部分被俘的羌人还是像牛羊等牲口一样被祭祀给殷商先祖。而商人这样去做,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可以说,商朝时期的羌人俘虏是毫无人权地位可言的。商人对羌人施于如此残暴的手段,必然会引起羌人反抗,于是商朝晚期,一部分羌人选择和西周联手,共同推翻商王朝,正式改朝换代。这部分与西周联盟的羌人,也因在伐商中做出巨大贡献,在周朝时地位得到很大提升,这在各种有关周朝的文献中,都有提及——例如“羌伯敦”就说明这部分羌人已经跻身贵族阶级了。除了地位提高,羌人和皇室的关系也不再像商朝时那样受尽歧视,而是有平起平坐的意味。《诗经》中便有一篇,就是关于周朝王室迎娶姜女。也就是羌人女子为妻的诗歌,其中的“厥初生民,时为姜嫄”还把姜嫄看作是周人的始祖。此后,姬姓王朝与羌人的联姻更是越来越频繁,许多周朝皇帝都有一位羌人妃子,甚至周幽王的皇后也是羌人。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联姻后,与周王室结盟的羌人逐渐融入华夏。

或许有人会疑惑《诗经》中提到的明明是姜嫄而非羌嫄,怎么能说姜女就是羌人之女呢?其实,根据学者考证,古时羌与姜本就是同一个字,它们不仅在古音上一致,也可以互通互用。因此我们可以把姜看作是羌人的姓,从而推断出姜姓代指的就是羌人。同时在周朝的文献中,“羌”字极少出现,反而有不少的“姜”字出现,这一方面说明了羌人在此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姜为姓氏的族群,另一方面说明了羌人对周王朝的影响十分大。当然,并非全部的羌人都与西周达成了结盟,那么还有一部分羌人去哪了呢?剩下的这一部分羌人有两个可能的去向。一是,在商朝不断扩大领土的过程中被融入华夏。再者,则可能向更西的疆域迁徙,成为周朝所说的“戎”的一份子。这里说的“戎”和商朝时的“羌”一样,都是一种带有蔑视的意思。为方便理解,我们在后续把“戎”中的羌人称为姜氏之戎。周王室日益倾颓之后,许多外敌都开始觊觎周王室的疆土,姜氏之戎也是其中之一。姜氏之戎还在几次与王室军队的交战之中大败王师,可见其实力之强大。很快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羌人在经历过数次民族融合之后,只有诸戎中的羌人还未成为华夏中的一份子。同时,“戎”字在史书上更加活跃了,《西羌传》中详细列举了各个地方的戎的名字,比如渭首的狄戎,泾北的义渠戎,洛川的大荔戎等等。曾有学者把这些戎都认为是羌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有许多戎与商周羌人的联系都难以解释,只有少数可以确认为是商周时的羌人系统,姜氏之戎就是其中之一。姜氏之戎最终在诸侯鼎立的春秋战国时期选择加入晋国,姜氏之戎在让晋国日益强大了起来的同时也因联姻、任用等各种方式融入来了华夏。

咱们在前面说过,早在夏朝时期,我们便能见到羌人的身影。到了商朝,羌人更加活跃,在许多卜辞中都有了关于羌人的记载。在战国时期,羌戎最终都融入了华夏,也就是说商周羌人系统在此时便结束了。那东汉的羌人又是从哪冒出来的呢?这就要说到无弋爰剑和河湟羌人了。《西羌传》中提到无弋爰剑时先说其是羌人,后来又说其是不知道哪种戎。而在说到河湟地区的士著时则直接称其为羌人,可见两者并不是同一个系统。之所以称无弋爰剑为羌人,是因为在秦朝时无弋爰剑被秦人焚烧,但并没有被烧死,逃出后与河湟羌人一起逃至三河间也就是今天的河湟谷地。羌人见他被烧了却没死直呼神迹,于是十分推崇他,无弋爰剑因此在河湟羌人的族群中开枝散叶,最终和河湟羌人同化。至此,一个新的羌人系统又出现了,河湟羌人也就是后来秦汉时期主要指代的羌人。春秋战国时期,羌人逐渐融入华夏。河湟羌人是秦汉时期主要的羌人系统,与商周羌人无直接联系。东汉时期的羌人主要来自河湟地区和新疆、西藏等地,这些地区的羌人各自属于不同系统。自东汉建立至东汉灭亡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面临着一个大敌的侵扰。据统计:东汉与羌人之间的大小战役有数十次之多。它究竟是何方神圣?让这第三个大一统中原王朝在一百余年的时间里都没能将其收服。提起这个事情的羌人,与刘从戎生活时代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的羌族,但羌人和羌族之间却绝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事实上,羌人在我国历史上指代的族群是流动的,也就是说,从最早的羌人到如今的羌族,他们在历史上并不是一脉相承的,而是节段性的,不同阶段的羌人代表的的是不同的族群。

说到这里,刘从戎把羌人的来历给田千秋和赵熙都讲清楚了。他连着喝了两口御酒,拿起一块牛肉干嚼着站起身在自己所住的房间里面踱步。氐人,是我国历史上的农耕少数民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在今九寨沟、平武、松潘(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故氐族最先活动范围在川西北地区,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从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四川、甘肃、青海等省的交界处,广泛集中分布于四川川西北地区,川东北地区,和甘肃陇南地区。西晋末(297年),巴氐族首领李特打响五胡建国的第一枪,其子李雄于公元304年在成都称帝,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成汉,从此掀起五胡角逐中原的浪潮。其中略阳氐族最为强大,在崛起后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前秦。五胡十六国时期,氐族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周边的民族之中。氐族并非游牧民族,同汉民族一样都是农耕民族,氐人姓氏皆为汉姓,多精通汉语,氐族衣服与汉人相似,族群汉化程度很高。在魏晋时期,氐族人民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由此从含有氐的地名似乎可以看出氐族分布的大致轮廓汉置氐道县,作为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如甸氐道在今四川南坪县。刚氐道在今四川平武县东。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南坪、平武、松潘皆在川西北境内。故氐族最先活动范围在川西北地区,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氐族自称“盍稚”,“氐”为它族对其之称。魏晋以降,逐渐成为氐人自称。似与分布在秦陇、巴蜀之间峻岅相接的地势有关,如陇阺等。